1 . ——《尹文子·大道上》
2 . 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
3 .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4 .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 治理国家是一项残忍的事业,好心是办不成事的。
6 .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7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8 . 我认为,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伯克
9 . 朽木不可雕也。
10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1 .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2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3 . 国家之将兴也,君子自以为不足;其亡也,若有余。
4 . 离于众庶,则无英雄。
5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6 .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 .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8 . ——《老子》第六○章
9 .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10 .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惟君。
1 .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 .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3 .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4 .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5 . ——《宋史》卷四二一《杨栋列传》
6 . ——《新唐书》卷一五七
7 . ——兰多
8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9 . 不教而***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0 .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 . ——王禹偁《战城南》
2 . ——《孙中山集》
3 .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 .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5 . 山路在曲折后出现的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
6 .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7 . 托根在石罅,叶盛花亦繁。——《菊花》
8 . 小不忍,则乱大谋。
9 .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10 .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1 .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2 . 割鸡焉用牛刀?
3 .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4 .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残菊》
5 . ——《资治通鉴》卷七七《魏纪九》
6 .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7 . ——《书·伊训》
8 .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9 .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10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2 . 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李世民《度秋》
3 . ——《商君书》
4 .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 . 听其言而观其行。
6 . 自古控御全在仁,何必穷兵兼黩武。
7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8 .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
9 . 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10 . ——《礼记·杂记下》
1 .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2 .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
3 . ——宋玉
4 .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汪遵《彭泽》
5 . 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
6 . ——孙中山
7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10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 任何规章都有某些例外,绝对通用的规章是没有。——罗·伯顿
3 .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4 .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5 . ——(美威尔逊
6 . ——《孔子家语·贤君》
7 . ——《荀子·议兵》
8 .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
9 .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0 . 善建国者,立国于不拔之基,措国于不倾之地。
1 .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 . ——威·皮特
3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 .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5 .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6 .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7 .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8 .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9 . 解释:我对凡来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10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uzi/808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