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朝闻道,夕死可矣。
2 .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论语》
3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 .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5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 .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7 . 花用尽全力,才在一年中盛放一次,美艳,而短暂,就像青春,不同的是,花有很多个一年,我们却只有一个一辈子。
8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9 .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孔子《论语》
10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论语》
1 .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
2 .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3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
4 . 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切·格瓦拉
5 . 喜欢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6 . 在所有的批语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7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8 . 改不了,那么接受它。
9 . 那么,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奶酪呢?
10 . 未知生,焉知死?
1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 不懂时,别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3 .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4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 .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
6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7 . 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
8 .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9 . 认真的事情要重复做。
10 . 愚者偏爱物质的珍贵;智者偏爱时间的价值。
1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 .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悲陈陶》
3 .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杜甫《夏夜叹》
4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7 . 希望,是一种甜蜜的等待;想念,是一份温馨的心情;朋友,是一生修来的福分;爱情,是一世难解的缘分。
8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 . 当你抓着今天时,你就会前进一步;当你丢弃今天时,你就停滞不动。
10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 . 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2 . 今天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明天就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3 .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论语》
4 . 食不语,寝不言。
5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 .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7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 .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
9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0 .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 .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 .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3 . ***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4 .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 .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年)王洙辑有篇,编为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8 .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好的报复。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证明什么,生活得更好,是为了自己。
9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10 .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旳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旳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旳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旳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旳开路人。他旳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旳发展。他旳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旳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旳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旳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旳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旳江西诗派。明末清初旳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旳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旳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uzi/42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