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老子的十句名言)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老子的十句名言)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一】

1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2 .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3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4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5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6 .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7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8 .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9 .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10 .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二】

1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2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 .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4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5 .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6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7 .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8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9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三】

1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 .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5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6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7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8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9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0 .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四】

1 .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2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 .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4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5 .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6 .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7 . 朽木不可雕也。

8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9 .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10 .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五】

1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 . 见得思义。

3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 .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5 .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6 .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7 .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8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9 .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0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六】

1 .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2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3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 . 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5 .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6 .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7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8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9 .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0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及解释【七】

1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 .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3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4 .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5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6 . 解释:***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7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8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9 .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0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