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3 .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4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5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6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8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9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0 .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 .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2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历史人物,/
3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4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5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7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8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10 .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3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5 .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7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8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9 .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10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 . 勇于敢则***,勇于不敢则活。
3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 . 治人事天,莫若啬。
5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6 .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 .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10 .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uzi/35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