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2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4 .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历史人物,/
5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
8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 .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0 .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1 . 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2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3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
6 .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 .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8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9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10 .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3 .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4 .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5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6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 . 《道德经》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9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10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 .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老子《道德经》
2 .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3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 .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7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8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9 .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10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1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 . 治人事天,莫若啬。
3 .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5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7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8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9 .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uzi/27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