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五化的短文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新课标倡导发展性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而制定培养目标的,其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因此,评价要强调内容多样化,突出促发展功能。新课标指出:“评价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内容上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从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保证评价基本功能的实现,必须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换句话说,如果不能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那他们也就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要重视评价主体多向互动化,即教师、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群体关系,变教师权威下的轮型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渠道型评价模式。
例:按如下方法进行多元评价:学生自定目标和自我发展计划——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及家长、教师参与评价——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写出自评小结)——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用多元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写出鼓励性评语。这样的评价既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和关怀,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三、评价手段灵活化
1、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力图把复杂的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通过数量的比较与分析,推断某一评价内容的效果,具有精确的优点。这种评价使用得当,能够凸显某些教育现象,发现一些教育问题,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它适用于学业内容的评价。但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各种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为了提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规定。所谓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其侧重于评价学生发展性领域的表现。分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描述性材料,数量化水平较低甚至毫无数量概念;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产生的,包括数量化但以描述性为主的材料。定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成长袋评价无疑是效果比较明显、可行的一种形式。它把课程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课程实施过程中去,即运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定性评价适用于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体验等,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并指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总而言之,教学是复杂的动态统一体,定性才是定量的基础,没有正确的定性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定量,而且定量的结果还要靠定性来解释,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进行全面的辨证的综合分析,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例:有些学校为使评价尽可能达到科学化,运用了现代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评价因素及其等级建立模糊集合,确立权重;再根据评价者的评价值进行矩阵运算,从而得出量化结果。基于此,辐射我们平时的课程评价,除了考试外,还应综合采用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察、个人经历记录、档案资料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将量的测量、分析与质的研究有机结合。
2、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在教育过程结束时进行,只有目标评价而无过程评价,只有选拔性功能而无发展性功能。布卢姆语:“教学评价是为了获得和处理足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证据。”因此,我们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成长记录袋”可以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留下他们努力的痕迹,把进步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使得学生的成长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收集了学生优秀的作品,积累了获得的荣誉,并通过班队活动等途径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另外,“成长记录袋”是展示个性的窗口,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独特地方,为学生搭建了表演的舞台。
四、评价形式不一化
1、口头、书面、体态语言相结合。
教学中师生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语互动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教学是在起支配作用的媒体——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现象。因此,口头式的评价最为常见和实用。如,课堂中某学生表现突出,我们给予口头表扬:“你这节课表现特别好,为我们大家作出了好榜样,谢谢你!”书面式评价作为一种沟通师生心灵极为有效的方法,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亲睐。如,发现某学生作业做得有较大进步,我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经过努力,你终于取得可喜的成绩,祝贺你!”发现书写工整、漂亮的作业,我会写道:“你的字越来越漂亮了,让老师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谢谢你!”尽管口头、书面式评价在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体态语言式评价(眼神、表情、动作等)在评价中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有可能引起对方的震撼,唤醒蛰伏的心灵,引发强烈的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表现好的学生,用满含笑意的眼神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鼓励;又如,课堂上有学生朗读声音放不开,教师做出倾身侧耳细听的样子,并用手贴在耳背,以示意学生大声些。这种意趣高雅的'评价无声胜有声,让学生在涉猎知识时获得艺术助推。
一言以蔽之,我们只有综合采用口头式、书面式、体态语言式评价,因时制宜,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2、模糊评价与导向性评价相结合。
模糊评价是对“我能行”教育的又一诠释。现代教育提倡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模糊评价所营造的正是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所得到的是鼓励、是指导,所获得的是知识、是技能,是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对学习更加兴趣,也更有信心。如,在平时作文或作业的总评时,我给学生的不是等级,而是“真好!”、“有趣极了!”“有进步了!”“再加把劲就更好了!”等。这种人性化的评价以激励为主,不搞对比,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尤其是让后进生看到自己优点和进步,以平和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然而,因模糊评价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欲让学生明显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表扬优点共同学习等时,应因时制宜地采用有一定导向性的评价,以有的放矢。如,“这节课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说明你课前准备得很充分,查找了很多有关资料,我们要向你学习!”“你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明你思考很积极,思维能力强!”这样有导向性的评价不仅能让该生对自己有一个确切而积极的认识,而且也给其他同学树立了具体、可供学习的榜样。当然,当学生未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委婉地、有针对性地指出他的缺点,更有利于他的改正,让他人也能引以为戒。3、即时性评价与延缓性评价相结合。
“即时性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学生某行为表现给予适时鼓励和价值判断,具有及时性。由于即时性评价是一种较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更直接、明确、简易的一种评价方法,因此,更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例:课堂上一学生精彩地回答了某问题,我就马上发给他一张鼓励卡。即时性评价虽运用广泛,但不是随时可用。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于评价,应给他一定的提示及反思、感悟的时间,以便自悟自得,获得成功,这就是延缓性评价。延缓性评价能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反思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在不断自我教育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出新的学习活力。它一般适用于学生犯了错误或碰到障碍时的引导、激励。如:当学生测试不理想,可以暂时不评价,待重考满意后再给予评价。
五、评价标准分层化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学生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在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生活特点、兴趣爱好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进程和轨迹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个性化特征。如果我们以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则会使后进生难以接受,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及自尊心、自信心。因此,我们的评价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因性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如: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加强年级教导制的教研管理,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ziwopingjia/45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