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着工作漂泊
如何跟着工作漂泊
在上海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一次讲座上,英国建筑设计师马克?戴萨姆讲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1988年,他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时,凭借毕业设计获得了奖学金,决定在就业前去日本旅行,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到工作。他们在安藤忠雄的事务所实习过,又获得了伊东丰雄事务所的工作合约,几年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这一呆,就是20年,如今这个英国人自称“东京建筑设计师”。本来他只计划呆三个月,等到奖学金花完就回英国的。
在“逃离北上广”话题正热门时,上海有一种“硬盘”和“U盘”的说法。前者指的是死都不离开上海的人,后者则是哪里有更好的机会就到哪里去的人。我因为力挺后者挺到宣称“即使是上海人也应该哪里有更好的机会就去哪里”而招致了不少非议。本来我以为这是相当政治正确的话。
直到在上海华尔道夫酒店开业时遇到不少“纽约人”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通常“纽约人”都不称自己是“American”,而是“New Yorker”。在高雅的华尔道夫酒店,我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上去幽默谦逊的“纽约人”们,有很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拜托,2012年了,中国在国际上红了这么久了,以至于GDP都要开始放缓了,机会越来越少了,他们居然现在才来?
正因为全世界的人才和机遇都集中在纽约,“纽约人”们才不愿意离开这块宝地,更无暇去纽约以外的世界寻找机会,即使纽约的机会在全世界人才的.竞争中已经变得万分昂贵。盗用顾城的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状况可以形容为“纽约给了我世界视野,我却用它锁定纽约”。
这是某些“大城市人”的遗憾,同样也是某些“小地方”人的机遇。如今互联网正在打破地域导致的视野局限,一旦走出那个“小地方”,他们将收获整个世界。这应该是“平等”、“自由”等人类的普世追求的一种体现吧。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在跟着工作飘泊。有从广东飘到上海又将飘到香港去的,有从巴黎飘到上海又飘到重庆去的,还有一个荷兰人带着一家人从荷兰飘到杭州。他跟我说:因为荷兰太小,不仅要与海洋争夺土地,荷兰人也养成了走出去寻找机遇的传统。这个传统从当海盗开始。
最近看到江南春、邵亦波为猎聘网拍的视频,江南春嫌现有的猎头公司的人才池太小。他恨不得把全世界的人才都聚在一起随他挑。这应该也是全世界CEO们的想法。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的事业心足够强的话,你要时刻准备着在世界各地漂泊——中国公司正在全世界并购企业,中国人才被派驻世界各个角落的机会越来越多。
而后你会发现,家庭、爱情、兴趣以及乡愁等等,都需要作为“工作”的附件一起跟着转移。或者,被割舍,然后通过其它方式弥补。
大城市人当然可以选择继续当“硬盘”,只是不要慨叹机遇不驾临你。毕竟“硬盘”比“U盘”更昂贵。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zhiyeguihua/8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