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职业规划

关注大学生就业:选好专业能否成功就业?

关注大学生就业:选好专业能否成功就业?



关注大学生就业:选好专业能否成功就业?

  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公司(MyCOS)6月16日公布了2007年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工作能力调查。在本科专业高薪前12名中,小语种专业占据了3名,分别是月薪最高的法语专业,排名第3的德语专业和排名第9的日语专业。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的高级咨询师项凯标认为,这些调查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信息,即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在我国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某行业、某方面人才的需求程度。如本科小语种收入高,一方面反映了这方面人才需求程度高,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科念小语种专业的成本支出较大,这其中还包括了机会成本。因为社会对小语种的需求相对较低,选择了小语种,就业面会大大收缩,丧失了选择更多职业的机会。调查表中的收入水平,有可能成为考生选择专业的指向标。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招生专业共有200多个,考生报志愿时会多方收集资料,学校声誉、专业冷热、就业状况、家长期望、兴趣特长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志愿的填报不仅决定了所考的大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走出校门时,所面对的就业形势。

  然而单纯看薪酬,忽略了其他方面因素,也会出现误导的情况。热门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今天的热门专业4年之后就有可能成了冷门,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我国在报考专业上,存在着严重的“工冷文热”现象,而在就业时,金融、经济管理一类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远远不如机械制造、地质勘探等冷门专业。

  ……

  专业选择的“忙盲茫”

  有人说,在专业设置和选择上,现在的局面是“学校忙、家长盲、学生茫”。学校“忙”的是扩招,忙着开设越来越多的专业;家长“盲”的是投入,为了孩子前途,不惜血本;学生“茫”的是就业,跟着社会热门,顺着家长期望,茫然选择专业。

  一位政协委员曾说,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掉链”,与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观念有关。现在不少高校或“因师资设专业”,或“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前者置市场于不顾,后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学校应当学会调查客户的需求。”

  所以,选择专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热门,更重要的是考虑将来的发展、兴趣、爱好。而且热门专业往往报考的人多,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也会增加报考的风险。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的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2001级一名学生高中时非常喜欢中文,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文。高考后,录取到中文专业。当时,中国刚加入WTO,经济类专业非常火爆,父亲也是生意人,于是提出各种理由,非要其转到经济类专业,学校批准了。现在,由于他数学基础不太好,学起来比较吃力,甚至考试不及格,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有些考生在报考专业时,考虑到自己分数限制,又受到家庭、学校声誉、招生名额等多种因素影响,为了提高升学机会,也可能会做出某种无奈的选择。当他们升入了高一级学校之后,就会意识到在个人的发展方面出现了偏差,力求重新矫正。

  目前,许多学校实行了二次选择专业的做法,为学生纠正个人发展的偏差提供了条件。江苏徐州教育研究所的孟宪平曾撰文指出,学校实行新生二次选择专业的做法,相对于过去那种一次“抉择”定终身的状况,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权利,是一种教育的进步。学生考入了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有重新选择专业的需要,寻求个人的发展是一个主要原因。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允许新生二次选择专业,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释放和充分、自由发展。

  但二次选专业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入学一年后,需要提交申请,本专业符合规定要求,再通过相应考试后才能转专业,而且不少学校的各个院系都有转专业的名额限制。

  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错位是主因

  相对来讲,大学生在我国还属于高学历,但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就业率仅为70%。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但中国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加上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通货膨胀不如去年,今年的就业率可能还低于70%%这个数字。

  然而在就业市场上却同时存在着大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技工荒”。一位政协委员曾表示,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从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结果。“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会有“销路”?

  成功就业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

  从学生的未来角度考虑,专业的选择要比学校的选择更重要,应该在考虑专业的前提下选择好学校。专业是学生将来一生的职业,甚至是事业,是必须经过慎重选择的。

  人必须要有一技之长。这句话里面的“技”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专业。但当现在的学生就业时,却发现专业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这并不是对毕业生的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他在拥有“一技之长”之外,有更多发展的能力。人才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都提高了。知识广度上,表现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光懂得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技能的人已经不吃香了,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和全面知识的人才。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员工你要精通国际贸易、国际经融、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还需要有很高的外文应用能力,懂得外国的风俗习惯,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知识的深度上,就是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很肤浅的知识,对每门课程都应该深入钻研,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考试和书本上的内容。

  据统计,一个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用的上的只占10%左右,其余的90%在毕业时已经过时。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而且专业因素在毕业时、甚至是入学之时已经既成事实,个人已经不太容易改变了,能够把握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了。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张毅曾说:“我们对成绩挺看重的,但也不会只看成绩,我们还会看他的综合素质,譬如有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诚信度;再譬如,他有没有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没有很强的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有没有做志愿者的经历,有没有主动去帮助别人的经历,这是我们考察他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

  某体育大学一位副院长曾经骄傲地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很少找不到工作的,而且就业面也宽。他们浑身充满了旺盛的精力,在精神面貌上就给招聘单位留下了好印象,干什么都有本钱。事实确实如此,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客观条件。这正是非专业因素重要性的一个体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