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7%农村籍大学生首选回乡工作
农村发展亟待人才支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另一方面,38.5%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并不反对在基层工作,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此外有44.3%的学生对此表示犹豫不决。
这些数据来源于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中心以高校中的农村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河北省、江苏省、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共15所高校进行调研,成功访问了约500名农村籍大学生。
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秋山认为,那些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环境,又在大学中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若能回基层就业,无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最好的人才动力,但在让他们回农村发挥力量的努力中,仍存在不少困难。
多数农村籍学生仍将城市作为首选工作地点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在农家长大的孩子们感到焦虑——除长久以来大城市的陌生环境造成的对自己人际交往和言谈气质的自我怀疑外,农村家庭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就业市场上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实力。而且,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减少了市场上的就业机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90.7%的被调查者谈到就业时表示有压力,其中有很大压力的学生占到39.1%。可见受访者们对于未来就业的状况并不乐观。
尽管面临残酷的就业前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仍有43.2%的农村籍大学生希望将来在大城市就业,同时选择在中小城市的占50.6%,而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的不足7%。
除了对就业地区的偏向以外,调查数据还表现出了他们在创业意识上的不足。
在访谈中,当农村籍大学生被问及“你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子”时,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一份好的工作需要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资收入以及较低的失业风险。以具体的工作举例,很多大学生仍希望能够进入大城市中的国有企业工作。
当谈到“你以后倾向于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时,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表示愿意就业,而不倾向于自主创业。他们认为就业风险少,而创业不仅有风险,还需要更多的保障条件,比如资金、人际网络等。
大多数人并不反对去基层
调查也显示了一些令人宽慰的迹象,大多数人在就业时并不反对去基层。
农村籍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8.5%,远高于占18.2%的持消极态度大学生的'比例。持迟疑态度的学生比重最大,占到44.3%,也就是说现阶段,有近一半的被调查对象对于毕业以后是否要回基层犹豫不决。
在这些农村籍大学生中,15.1%的人认为回家乡工作是值得高兴的事,认为这样能为农村做些贡献。8.1%的学生表示回去工作很丢人,脸上没光彩。76.8%的被调查者表示,回家乡工作“无所谓,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生沈嘉琪通过“三支一扶”选拔,成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办事员。她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基层工作能培养我吃苦耐劳、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在基层待得住,以后到哪里都能适应”。
如今,越来越多像沈嘉琪一样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不再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作为就业首选地,非一线城市、县城基层岗位是他们就业的热门选择,他们用青春智慧与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人社部近日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明确2022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比去年增加2000名。该计划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不再贫困”
每逢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沈嘉琪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在前一天晚上做好下村排查危房、转移群众等安排,防洪工作常常在半夜进行。
在基层工作,沈嘉琪对“辛苦”二字有切身体会。一次,她跟同事去偏远山村看望慰问脱贫户。车子先是在盘旋的乡村公路上开,又经过很长一段水泥板路,接着是一段颠簸的土路。沈嘉琪和另一个同事晕车,下车后蹲在路边狂吐。
沈嘉琪感慨道:“在基层工作,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为乡亲办事的信念支撑,不然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
同样选择扎根基层的还有玉林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赖家益。
2021年,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赖家益毕业后依照相关规定回到生源地,目前在母校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红锦小学任教。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家乡不再贫困。”赖家益在村里自建小型图书馆,周末组织学生学习拓染等技能。他记下班里每个孩子的生日并为他们庆生,还自掏腰包为学生买过年的新衣服……赖家益说:“我不仅是一名教师,更希望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乡村工作不仅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
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广大青年贴近人民群众、磨砺成长、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
2021年,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聂倩文以选调生的身份来到河南安阳北关区柏庄镇前林都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她跟随村两委干部入户走访,用脚步丈量乡村,倾听村民心声,让国家政策精准并有温度地落到实处。
在入户走访中,聂倩文学会了用当地方言与村民沟通。为了完成脱贫攻坚后的评估工作,聂倩文多次入户向村民讲解医保等政策。她熟练使用各类App,让村干部在建立各类台账时更为便捷高效。
目前,选调生岗位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青睐,高校毕业生通过报考选调生奔赴基层工作的热情高涨。据相关报告,2021年北京大学选调生签约人数达800人,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从2010年起,北京大学为全国输送选调生超2200名。2021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赴西部、东北地区等基层部门就业的学生共有270余人,比5年前增长了50余人。东南大学发布的就业报告中提到,近5年,基层选调录取人数提高了203%。
日前,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发布工作的通知》,推动各地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说,高学历人才的下沉,为基层工作带来了新想法、新方式,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推动基层治理迈向高质量发展带来契机。
王天定认为,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应当充分尊重村民自治;乡村工作不仅要有态度,而且要有温度。努力围绕村民这个工作中心,切实体会百姓需求,因地制宜地将党中央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返乡创业搭建连接家乡和外界的桥梁
基层工作的经历也给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米涵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020年8月,米涵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实习生参与“金智惠民·乡村振兴”活动。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她发现,“很多老人对当下的政策了解很少,更不知道如何享受优惠政策,有的连社保卡也不知该如何激活使用”。
这次经历让米涵坚定了返乡就业的决心,她觉得从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对家乡更熟悉,更知道当地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作为返乡大军的一员,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的韦莎莎是顶着“电商达人”的头衔回到故乡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开始创业的。“我想成为连接家乡和外界的桥梁,努力把先进的理念和资源引入家乡,同时把家乡的自然美景、生态农产品、投资项目推荐出去。”她说。
目前,韦莎莎和团队创建了慈善公益项目,把目光对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她希望能在创业中努力探索适合家乡的乡村振兴模式,帮助农民就业、增收。
“不论在什么环境、哪个岗位工作,都不能忘记学习,要不断在奋斗中追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维平介绍,作为西部高校,兰州大学每年都有四五百名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数量约占毕业生的十分之一,但是选择返乡创业的学生却不多。
王维平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设法提高对自主创业者的政策保障和地位认可。对勇于承担风险,勇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全社会要给予尊重和呵护。应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大学生去基层和农村工作提供持续性、优惠性的保障和支持,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为大学生在基层、农村的生活工作以及成长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zhiyeguihua/12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