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职业测评

职业迷茫,你是否遇到过?

职业迷茫,你是否遇到过?



职业迷茫,你是否遇到过?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在一所二本院校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说实话学了两年多了,我现在对这个专业依然不是很了解。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专业没什么兴趣,什么都学得不精,将来要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擅长,想考研,又不知道考哪个专业。我该怎么办?”
恐怕有不少在校大学生都曾有过像小陈这样的困惑。已经毕业一年的大学生sam现有一份稳定而清闲的工作,但他坦言自己对它实在没兴趣,无奈之余,sam求助本刊:“我很想做一次专业的职业测评,那对像我这样的人是否真正有用?能否介绍几个职业规划咨询公司,还有业内的价格是怎样的?”
如今,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视自身的职业规划问题。很多在校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要使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进程,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怎样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而科学的职业规划?进一步说,“我到底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现,这是一个自己非常难以解答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困惑还来自于目前我国高考专业填报的现状。一些像小陈这样的大学生反映,由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失误或者分数所限,当前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或者说,自己根本不知道喜欢什么,但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这种迷茫感对他们大学四年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揭开职业测评的面纱
近几年,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逐渐深入高校,专业的职业测评开始进入一些大学生的视野。一些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要知道“我到底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知道“我是谁?”职业生涯规划从认识自身入手,只有明确了“我是谁?”、“我喜欢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等问题,才能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自己如何在各种职业和各种机会中做出正确选择。
而职业测评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供的一种方法。职业测评专家庄明科曾指出,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个人既可以通过标准化工具,也可以通过非标准化工具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谓非标准化工具,是通过对自己一些成长经历的回顾来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比如在过去的历史中我比较喜欢干什么,哪些事情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哪些事情觉得干起来比较痛苦。找出二十件左右在成长过程中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和快乐的事情,做一个排序,就能够发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而标准化的工具就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化职业测评,它结合了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把个人的兴趣放在一个系统里面,从各个角度来观测个人的特点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是什么样的位置。同时庄明科还指出,相比于国外,国内的大学生所受心理学、职业发展的课程教育比较少,涉及到对自己性格、能力的认识不是很系统,因此这种标准化的测评工具显得更有必要些。同时由于缺乏从多角度地分析自我的能力和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测评工具更有助于引起学生进一步自我探索的欲望。
从概念上来,职业测评是一种了解个人与职业相关的各种心理特质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对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如能力素质、个性特点等)进行测量与评估。通过评估,分析你的各种特点,再结合工作的特点,帮助你进行职业选择,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人职匹配”。
常见的职业测评的类型主要有五类:1、职业兴趣测验——了解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即“你喜欢做什么”;2、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了解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重视的价值观以及驱动力,即“你要什么”;3、职业能力测验——考察个人的基本或特殊的能力素质,如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你擅长什么”;4、个性测验——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特点,即“你是怎样的一个人”;5、职业发展评估测验——主要是评估你的求职技巧、职业发展阶段等。
在我国,职业测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欢迎。据了解,目前职业测评有两种用途,一是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选人,二是服务于个人——帮助个人选职业。即使是一些比较传统的用人单位,也逐渐倾向于在招聘新员工的过程中采用职业测评软件对求职者进行测评,以了解求职者是否适合本公司所需职位的工作要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采用某测评软件之后发现,在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应届大学生的过程中选用职业测评软件,不仅减轻了人力资源部做大规模“海选式”面试的辛苦程度,还能够很好地克服主考官在面试中的主观倾向。“过去的传统招聘都是凭招聘人员的经验来决定是否录用一个人,一些主考官的主观判断,甚至个人的喜好、个人的心情都可能对应聘结果产生影响。而测评系统则能够在人才的选拔工作中起到相对公正的作用。”人力资源部的范艳玲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要等到毕业求职才进行由用人单位为某一职位提供的职业测评显然是太被动了。大学期间如果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和专业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职业测评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了解自我的途径。可以说,目前一些高校也已经认识到引进专业职业测评软件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帮助。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引进测评软件之后,把它挂在本校的就业服务网站上,鼓励本校大学生做自我测评,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测评之后得出的报告结果对学生做出相对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不管是由学校组织的职业测评,还是学生个人到专业职业机构进行职业测评咨询服务,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接触职业测评。这就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到了面前——

如何正确看待职业测评?
“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到底如何?”“通过回答几个问题,真的能够准确地认识自我吗?”迷茫的大学生在对职业测评提出强烈需求的同时,难免也在心中对它存在不少疑虑。一些学校在引进职业测评软件之时,也大多是怀揣几分顾虑。的确,职业测评的有效性如何?测评结果是否可信?测评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关系到个人对自我的定位是否准确,从而极大地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因此,正确看待职业测评及其结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几家引入职业测评软件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笔者了解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经过对测评软件的评估以及收集本校大学生使用的反馈情况之后,基本上比较认同测评软件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认为职业测评对于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尤为重要,此外,一款比较科学的测评软件所提供的测评结果应该还是比较受大学生认可的,对他们认识自我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也曾尝试一款职业测评软件,做完之后的确有这种感觉:过去有一些认为自己能意识到但是又说不清楚的东西,感觉变得比较明确了。以前感觉自己身上有些东西是那么回事,但是模模糊糊,通过测评报告,能够比较系统且清楚地描述出来。
不过,大学生在使用职业测评软件时,依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注意所选测评工具的本土化问题


目前人们对职业测评最具争议的无疑是测评软件的本土化问题。因为职业测评在我国发展比较晚,多是从国外引进。早在2004年,媒体就有过对职业测评软件本土化问题闹出笑话的报道:“‘你早餐吃面包倾向于配以下哪个品种的奶酪’、‘你的饭后甜点更喜欢以下哪一类’、‘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超车的频率高吗’……然而,题目中列出的各种奶酪名称闻所未闻,许多学生饭后没有吃甜点的习惯,大多数人还不具备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条件。”
沈阳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坦言,两年前在刚准备引进国内某公司的职业测评软件之时,她就曾有过这样的顾虑:“这个东西到底管不管用?当时国内出现很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书,大都是翻译国外的东西,有的书翻译过来连语句都不是很通,更别提本土化的过程。”
淮阴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阎大伟也有类似的顾虑:“当时国内好多测评软件都来自于西方,由于地域、文化、环境、教育程度以及个人阅历的不同,同样一个测评可能很适合于西方人,但不一定适合于东方人。我们当时就担心这个是不是直接从西方过来的,心理学的理论包括深层次的理论依据都是西方的。尤其是衡量标准的确定,拿西方人的标准来衡量东方人肯定是不符合的。”
目前国内确实有一些测评软件只不过是将国外的测评软件经过简单的汉化处理就面向市场了,并没有针对中国人特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建立适合中国人“常模”和评价体系,所以造成被测评人即使非常真实地参加了测评,但在测评结果的解释上却是采用西方的评价方法,没有依据东方人特有的生活背来解释,其结果的准确性自然就差了,尤其东西方人在心理特征、行为道德规范、智力素质和职业选择等方面差异更大。
因此,高校在引进测评软件、大学生在个人参加测评时,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盲目地“崇拜”职业测评的每一项结果。
问题之二:客观认识测评工具样本的广泛性
职业测评通过把不同个人的特征归纳为若干个不同的维度和指标,参加测评的'个人对照自己与维度中的分数差距来评价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所属类型,从而做出自我定位。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难以评价的对象,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而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测评工具中所列的样本能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不同人群的特征,这体现了一个测评工具的科学性。
“因为测评毕竟是根据一些常效的模式,根据大多数人总结出来的报告,但是个体还会有各自具体的思维状况。因此测评报告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但有时也难免会给他们带来一些疑惑。我们觉得,要将科学的专业的测评报告与个人实际情况和理性思考相结合。”中国海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顾琳老师说。
有的学生在使用职业测评之后发现,自己与报告中所描述的各种类型似乎都有一些差距,或者看哪一种似乎都有一点自己的影子,但是并不太容易据此给自己做出清晰的定位。
事实上,笔者在使用之后也感觉,一款测评工具要想完完全全地涵盖世界上所有类型的个人和他们的特质,也许是永远无法达到的。职业测评毕竟不是电脑算命,个人一定要客观地看待职业测评,毕竟,测评软件的研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是每一个参加测评的大学生都需要正视的问题,否则,就会产生绝对化看待测评结果的问题。
问题之三:对测评结果的绝对化认识
很多学校在学生使用职业测评软件之后发现,一些学生过于依赖职业测评的结果。“比如学生在测评结果出来后,由于缺乏对职业测评的科学认识,有一些学生在心理上过于依赖测评,把测评的数据当作了对自己性格与专业匹配的好坏、职业发展前景的量化指标,他们往往用这个测评结果去机械地评价自己的专业和性格。一些学生甚至提出了转专业等要求,这样让他们又陷入了另一种迷茫。这是学校在深入使用这个系统之后所没有想到的。”
“有一个大二的学生提出,报告中指出人的动力、人格特点由遗传、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决定,不要想象去改变它,他对这个很不理解,提出‘我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完善自己,既然是由成长环境决定,应该可以改变,为什么又说不要想象去改变?’”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用了测评之后,过于依赖报告结果,觉得数据就是权威。他们会机械地去套测评结果,比如报告上说你适合的职业是什么,他们就认为我现在的专业不是我应该从事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对自我做出清晰的定位和评价才去使用职业测评,希望通过测评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结论: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但是,一个测评软件往往会提供给个人多个适合从事的具体职业建议,是否要完全地按照测评报告中的职业建议去改变当前的专业方向或者职业类型?
笔者以为,个人做完职业测评,更应该对测评结果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绝对化地看待报告中一言一句,奉之为神圣,这无疑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和误区,对个人发展并无好处。况且,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是渐进的,职业转换更是一个需要职场中人慎重选择的问题,单纯依赖职业测评的结果就冒然地做出转换专业或者换岗的决定,容易使自己陷入另一个极端,另一种迷茫。凡事不可绝对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些大学生对报告的理解是固化的,在认识问题时会有两极的现象,要不左要不右,其实人是很复杂的,学会融合地辩证地认识和理解问题非常重要。
问题之四:职业测评并不是个人职业定位的唯一手段
职业测评的使用中,还有一个反馈比较多的问题是,不少学生觉得报告中很多东西说得很对,但自己还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改正自身的一些问题。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正常,职业测评只是个人了解自我的职业兴趣的一种手段。一来,标准化的测评无法取代个性化的面对面的职业咨询与辅导;二来,正确的职业规划还需要了解职场,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所谓人职匹配,职业测评只是解决其中一方面的问题。对于尚未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仅靠职业测评是无法解决的。因此,正确地看待职业测评,正确地使用职业测评,才能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