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市场的“马太效应”
Normstar校招之星市场份额激增 每3个毕业生中1人使用
由于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带动人才测评软件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情形。与此同时,随着人才测评软件市场成熟度的提高,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市场份额开始迅速向优势产品集中。据诺姆四达测评咨询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中,进入10月份以来,每天使用Normstar校招之星软件进行在线测评的人数都15000人左右,以此计算,预计到明年毕业生求职结束,测评人数将突破200万人,差不多平均每3个高校毕业生中就有1个人在使用Normstar校招之星软件。
据有关机构测算,2011年的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庞大的毕业生基数即为企业招聘到优质人才提供了资源,但同时也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校招工作增加了巨大的负荷。为提高校招的效率和效果,有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在线测评的方式遴选人才,据测算,从今年10月至明年5月份左右的`新招聘季,人才测评软件市场将有近50%的增量。
在在线测评市场迅速扩容的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才测评软件被淘汰出局,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款人才测评软件投入市场,但目前市场上应用量较大的,只剩下Normstar校招之星、OPQ32、16pf等少数几款产品,市场份额向优势品牌和产品集中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对于在线测评市场出现的马太效应,有关专家表示,由于人才测评的复杂度很高,对于校园招聘这种批量性测评,测评结果是否准确通常很难一下子判断出来,一些质量不高的测评产品因此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市场。但是,随着企业对测评软件使用的增加和了解的深入,那些质量好的测评软件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并且会在HR圈子里或某个行业内得到迅速传播,这种口碑传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某种优质测评产品市场呈几何基数扩展。
一名大型企业负责校招工作的HRD直言,两年前他们曾用一款当时在市场很火爆的产品,用了之后才发现问题,首先是不能容纳大量的人员同时进行在线测评,当测评人数达到3000人的时候,整个系统差不多已经处于瘫痪状态;二是未能测评到被测评者深层素质的缺陷,结果有些人在入职后,几乎很难通过后期培训、发展、指导等进行提高,给企业用人带来了风险。这个结果让当时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上很被动。
这位HRD深有体会地说,购买人才测评软件一定不能被漂亮花哨的界面以及营销人员夸张的宣传所忽悠,而是要通过“四看”来决定是否购买:一是要看是否能容纳多人同时在线进行测评,由于校招的量大而且时间相对集中,最好在能够同时容纳20000——50000人测评才行;二是要看测评的维度指标能否实现人——岗匹配的目标,以及有效预测应聘者在该岗位的未来绩效;三是要看支撑这个软件的专家团队,由于人才测试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都很高,只有那些有丰富测评经验的专家,才能基于对人才测评的浓厚而务实的理解设计出真正实用的功能;四是要看有多少大企业持续购买,原因是大企业通常招聘和测评的总量都很大,更能检验出产品的效果,同时大企业多数都有自己的培训计划,更容易判断出所招人才的可塑性。
诺姆四达相关负责人表示,Normstar “校招之星”软件今年的市场势头非常好,目前同比增长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预计在这个招聘季结束前,在线测评人数会超过200万人,接近2011年毕业生总数的1/3。
据介绍,Normstar “校招之星”是按照“人职匹配”、“按岗择人”、“素质优先”的选人理念开发的。诺姆四达在开发过程中整合了数十个行业经过验证的素质模型以及常模数据,HR能够获得更多同行经验,确定更贴切本行业组织的专业测评方案。
Normstar校招之星的开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成了“专业”、“潜能”、“个性”三个通用的测评模块,实现全面评估。测评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应聘者个人在未来工作能力,从而解决一般测评岗位针对性不强和测评中“人——岗”不能匹配的问题,帮助HR找对人。二是“校招之星”设计了即时更新系统,能力测试题目会定期更新,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测评量表,规避应聘者的练习效应以及测评题目的泄露问题。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6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校招之星测评软件从功能设计上切合了企业的这些需求,为此,美国铝业、神龙汽车、上海大众、宝钢集团、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投资集团、中兴通讯等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业等一直是诺姆四达校园招聘软件的长期用户。
阅读本文后毕业生简历网还为您推荐了更多相关的文章参考:
企业招聘面试问血型看星座 快速识别人才的方法 个性测试的原理与应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zhiyeceping/1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