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职场动态

调查:跟随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一起找工作

调查:跟随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一起找工作



调查:跟随首批90后大学毕业生一起找工作

毕业离校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了,刘影却没有投简历找工作的打算。在同学们都忙着毕业论文答辩、找工作的时候,她却悄悄地辞掉了在某外语培训学校教英语的工作,准备“赖”在校园里度过最后的大学时光。

2012年夏天,全国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迈出校门,这是历年来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一次。他们中有不少人与刘影一样生于1990年。

70后、80后、90后……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以10年为界贴标签。眨眼间,当初备受关注、被前辈们贴上“叛逆、个性、开放”等标签的90后首批大学生即将告别“象牙塔”,叩响职场大门。这些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在溺爱和误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怎样的就业观?与一些60后、70后,甚至是80后的传统职场观念相比较,又会产生一种怎样的“职场代沟”?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我市部分高校和招聘会,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薪水诚可贵 兴趣价更高

“我喜欢”成90后择业的“首选项”


“当老师太累了,我的兴趣是做一名主持人。”刘影是辽宁师范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她告诉记者,当年选择国际贸易专业,就是想在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待遇丰厚的工作。但随着毕业临近、面试了一些企业“碰壁”后,她发现当年的热门专业已经开始变冷,于是她采取了一种“曲线求职”的方式:在某外语培训学校任英语教师一职。任职两个月以后,刘影选择了辞职。

“学校本来是要和我签合同的,但我觉得当老师不太适合我。”面容姣好的刘影说她从小就梦想当一名外景主持,却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刘影说,找工作主要是看兴趣,开心最好。从去年开始,她在几次的招聘会上都把简历投给了自己感兴趣的传媒行业,而对于薪资要求并不高。“我已经跟家里谈好了,毕业后我会继续留在大连,头两年吃住都靠父母,赚多赚少都自己花。”刘影说,自己先在社会上闯荡几年,如果不成功再听家长的意见,回山东老家考研或者考公务员。

日前,记者在走访校园招聘会、多家职介中心时发现,曾经被70后、80后追捧的高薪、稳定的工作岗位并不太受90后的待见,“我喜欢”已经成为他们择业的大前提。

在大连市人才市场综合类招聘会上,大连海洋大学的90后学生李晨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简历投给了某商贸公司。小李说:“家人挺反对我做销售工作的,但是我觉得找工作如同找对象,关键自己要开心,不喜欢的话待遇再高我也不会投简历。”

大连凯迪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招聘工作的姜先生告诉记者,不再把工作和薪水放在第一位,求职中比较追求个人感受和前景,这已经是90后的集体特色。

对于90后择业观的变化,大连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于海晨认为,90后把工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认为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对人生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别于70后、80后。“70后前半期的毕业生,很多是由国家分配,带有计划经济痕迹,对工作是否快乐轻松考虑得不太多。80后的学生是最初经历‘毕业意味着失业’的一代,有了较为明确的择业方向,而90后们则较早地开始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少学生大一、大二时就过来咨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虽然目前尚未大规模走上职场,但从择业倾向上来看,已经不太在乎是否国有、民营,而是把工作自由度、轻松度、快乐感看得更重。”


到“北上广”去“漂”?

不!回“老家”更实在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万般难”,但一个井然有序、发展机会更多的城市依然值得人们去向往。近年来,大部分独生子女都面临着“离家工作”与“回乡就业”的两难选择,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目前地区发展不平衡,很多就业资源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独生子女为争取大城市更好点的机会离家远游,家中父母则成了他们最大的牵挂。

但与80后毕业生对“北上广”情有独钟不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90后毕业生中许多人表示: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合适工作,宁愿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回老家发展。

王钦,河南洛阳人,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1991年出生,是个标准的90后。在周围同学还在犹豫去哪里工作的时候,王钦已经在洛阳的一家银行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职位。

与选择去大城市发展的同学相比,王钦选择回家的理由很实在:父母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我想所有父母都是这样的,刚开始上学的时候,他们希望我们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但真的快毕业时,又会担心在外面很辛苦。”王钦说,父母其实都是“口是心非”的,“他们表面上装作不在意,希望你不要因为他们影响自己的决定,但心里肯定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大连海洋大学应届毕业生陈鹏今年22岁,他说在大二期间他准备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室友还笑他没出息,现在室友们都认可了他的想法。他也准备找一个家乡的单位,回家乡发展,一方面有人脉基础,生活起来相对稳定。此外,父母身体不好,在家也方便照顾老人。

“这几年回老家工作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辽宁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爽告诉记者,和这一批90后毕业生接触之后,她的感受是这些年轻人普遍比较理性,和前几年“打死”也要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的70后、80后毕业生不同,这批90后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工作,他们也会愿意回老家,而一些同学对家庭有较大的依赖性,也是回老家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想过早“出社会”

有人考“公”考“研” 有人游学深造


今明两年是90后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集中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90后的选择呈更加多样的形态: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貌似忙碌的背后暴露出90后在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的迷茫困境。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的.葛宇近日面临毕业,他没有选择找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深造读研。葛宇今年23岁,“其实我更喜欢与摄影和汽车销售相关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要么不好找,要么挣得太少。”葛宇说,自己的家境一般,还有一个8岁的妹妹,父母没有能力为自己找工作提供“经济资助”,所以他努力考上了公费研究生,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没想过创业,也没有资金,找工作的事等研究生毕业之后再说吧。”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栾也是个标准的90后,跟葛宇不同,小栾选择读研究生的目的是她认为自己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呆了太久,已经习惯了读书当学生的节奏和生活,而且从小到大,衡量自己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勤奋、积极、成绩好。但是到了社会上并不是这样。实习经历也告诉她,自己还很欠缺工作经验,比如和人沟通的能力,她想在读研的3年里,再考虑和打算自己的未来。

同为毕业生的辽宁师范大学大四学生于珊珊则选择报考“三支一扶”。“现在就业形势不好,我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不好找。我想先去农村支教两年,再去考公务员还可以加分。”“要是考不上公务员,你准备做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姗姗愣了一会儿,说自己还没想到那么远,“可能继续考公务员吧。”

“我暂时还没想过找工作的事,我想出国锻炼几年再说。”辽宁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万方舟考上了美国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我希望体验一下与自己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东北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与校友工作处戴华老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已经9年了,在戴华看来,90后的学生跟风考“研”、考“公”的现象比较严重,缘于他们对就业前景的迷茫,“现在学生的迷茫来自于就业压力的逐年上升,学生担心无法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败,才急于给自己找一个位置。”


关键词:跳槽

“自我”标签成“双刃剑”

个性张扬难被认同

一人毁约全校“买单”


就像当年曾经引发各种争议的 80后一样,90后这群被贴上“个性”、“非主流”等“标签”的年轻人,能否顺利融入社会;能否与70后、甚至80“和睦相处”等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面对成长起来的90后新生代劳动者,大连不少企业有些措手不及。

在某招聘会现场,一家热能公司的市场部经理王星告诉记者,他们招聘操作工,招了1个月只来了3个人,最为担心的是——大量90后不愿进车间当工人,他感觉今后技工会“断档”,说得更直白些,“70后是愿意去工厂,80后是可去可不去,而90后则是根本不愿意”。

90后的十足个性也让用人单位颇为无奈。“看着他们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想用但不敢用。”大连营城子博物馆的王经理说出了自己的无奈,“一些家里条件比较优越的90后,只注重工作是否好玩、是否轻松,稍不顺心就走人!”王经理说,前一段时间,他们通过招聘会录用了一名90后毕业生。“其实,我们企业也不排斥年轻人,他们的加入更能带动大家的热情,又有朝气。入职手续办完了,我们企业有老员工带他,逐渐交给他一些工作任务。可是,过了两个月,他突然说要辞职,原因竟然是看另外一个同事不顺眼。你说,这样的员工怎么敢用,一点儿责任感都没有!”王经理感慨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90后大学生看待工作问题都很“潇洒”,常以高不高兴、顺不顺心为标准,说跳槽就跳槽,有时候甚至还玩起“人间蒸发”。

“90后我可不敢用,干不到三天就跑了,连个招呼都不打。”大连某商贸公司经理王红一提起她招过的90后大学生有点儿哭笑不得。王红告诉记者,她的公司主要是销售酒水的,需要大批年轻的大学生。“我在3月份招聘了近20名员工,现在只剩下3个人,留下的员工基本都在25岁以上。剩下的都因为嫌工作累就辞职了。”“眼高手低、服从意识差、纪律性不强、自身定位过高”……这些成了王红眼中90后的通病。

“如果有好机会为什么不跳槽?”大连大学金融专业的刘辉也是一名标准的90后,一边干着现在的工作,一边在网上“海投”、四处面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就换了3个工作,先是从私企的行政专员跳到合资企业做销售代表,前不久又跳槽到了一家外企做销售经理助理。 “觉得不合适了,有更好的机会了,为什么不跳槽?”在刘辉看来,找工作也像“买东西”,不合意就换下一家,“跳着跳着,机会就出来了,为什么要瞻前顾后,考虑那么多呢?”

对于90后大学生未入职场已有跳槽规划,某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陈经理强调:“大学生一定要考虑好了再投简历。”陈经理说,由于经济形势好转,企业都开始储备人才,该企业每年也要招聘百余名大学生,但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毁约,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非常大,尤其是有些招聘岗位本来就急着用人。办招聘会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公司不可能重走一遍高校,只能吃闷亏。“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哪个学校毁约的毕业生多,第二年绝对不会去那个学校招聘。”

90后生长于比以前任何代际更自由、更开放、更包容、更富裕的年代,对此,有不少用人单位表示,90后在自我展示、坚持自我、灵活创新等方面的确要强于他们的前辈。某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杨杰说:“企业正在改建,我们希望早点儿抢到好‘苗子’,只要有合适的,我们马上就会让应聘者面试,然后安排他们实习或组织岗前培训。”但90后在求职中所表现出的心态让他们很难理解。90后需要的是做好心态的转变,从父母襁褓式的关爱和呵护中走出来,认清自身条件,才能有更多机会在职场上展现风采。


记者手记

终有一天 90后将“华丽转身”


10年前的春天,曾备受关注的80后们从大学校园走进了社会。转眼10年,如今,出生于1990年的一代新人也正准备着走出校园,同样一直被关注、被怀疑、被争议,同样在成长中被贴上各类标签,也同样以张扬或沉默来回应周围的嘈杂。无论是即将毕业的90后大学生,还是已经步入职场的90后社会人,在职场人的眼中,他们的“闪光点”与“不足”同样多。

在历时4天的采访中,记者与90后毕业生们谈了很多,他们面对就业时说的最多的还是迷茫,许多人对于未来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划,都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但有一点十分明确:不会为选择生活而放弃自我。

他们最想要的是宽松的工作环境、光明的发展前途,这多少有点儿理想化,但90后们在职场表现出来的个性,代表了一个新趋势,也是时代的进步。90后正在以他们随意而淡然的方式改变现实世界的已有规则。

每一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色彩。上世纪50年代激情沸腾、80年代思想解冻……不同年代的人在用不同的成长经历书写他们自己新的篇章。和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一样,90后的成长,是社会中各个因素、各种环境整体作用的结果。

的确,90后比任何一代人更特立独行,但他们肯定会比任何一代更富有创造力。这是基于他们诞生和成长的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使然,也是社会发展史的必然。

未来对于90后来说,似乎还比较遥远。刚刚进入社会大熔炉的90后们,如今还是略显稚嫩的“小鸟”,但终有一天会成长为“苍鹰”,实现他们的“华丽转身”……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