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职场动态

如何抑制校园霸凌事件方案

如何抑制校园霸凌事件方案



如何抑制校园霸凌事件方案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究竟该如何抑制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有什么影响?有没有很好的关于如何抑制校园霸凌事件方案呢?《如何抑制校园霸凌事件,校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由yjsby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分享!

  尽管进入公众视野的校园霸凌事件已经可以用层出不穷来形容,但悲剧还在继续发生着。

  7月14日中午,14岁的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补完课返回自己学校。这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堂课。约20分钟后,他被发现浑身是血躺在学校附近的一片血泊里。

  7月4日,也是中午,15岁的郑雄考完试,在出考场回宿舍的路上,被多名同校学生拉出校门,在学校旁一条小巷里暴打致死,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霸凌事件因传播方式升级而广泛曝光

  两桩惨剧,时间上相距不过10日,空间上相距约1900公里。然而他们遭遇的欺凌一无二致,而两个孩子在亲属的描述中,都是“性格温和”和“乖巧”。

  小博的惨剧发生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他就读育才中学,在泗洪中学补习,被同校同级的朱某拦下带走,旋即陷入七八名明德中学初中生的围攻,有人使用木棒猛击他头部。事件涉及三家学校,官方称“案件正在侦办;嫌疑人均被抓获归案;调查结果未出。”小博的父亲称,曾听说孩子与朱某有矛盾,但觉得儿子“很少与同学发生争吵,更从未打过架,所以比较放心”。

  郑雄的惨剧发生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就读当地曙光中学八年级,同学称事发疑因考试期间郑雄未给同学抄袭。警方调查后告知家属,事发因打人学生看不惯郑雄而动手;参与者共13人,均为曙光中学的学生,年龄在十四五岁左右。

  也许是社交软件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更多校园暴力和青少年施暴事件得以记录、曝光、传播。一些学生甚至热衷将殴打同学的画面用手机拍摄,上传网络炫耀。

  7月8日,摄自浙江苍南的一段视频被当地疯传,一名初中生在厕所暴打另一初中生1分多钟,网友称“画面太残暴”,该校校长称两人是因网聊时说了不愉快的话。

  6月25日,四川南充,涉及三所不同小学、初中的10多名女生在一家医院围墙角落互殴。

  去年12月,广东清远,一名初中女生遭到一名女孩带人围住,期间被脱裸体、脚踢下体、口水唾面……

  执法者:取证难、难执法,调解为主

  男生之间拳脚相加,用烟头烫、用棍棒殴击;女生间扇耳光,扒衣裤,乃至逼迫自扇耳光,吞食粪便避孕套……相关校园霸凌视频在网上泛滥,有些内容连成年人也不忍卒观。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同龄的少年之间如此残酷暴戾?在官方给出最终调查结果前,一般算是个谜。但在一位西安警官眼中,这个谜几乎没有正解。“搞不懂,但对比成年人犯罪的动机,(调查出的)理由让人无法理解。”

  上述基层警官在西安城区工作已十余年,辖区内有多所中学,所以处理学龄少年间的暴力事件,他算“老手”。

  “娃们家不知道轻重,在网络、书籍、影视中学到的暴力手段,因为一点琐事就在同龄人身上使用;缺乏判断力,有从众心理,被人一叫,就帮着动手,多见群体施暴。这跟成人犯罪有明显区别。成年人除了极端案件,一般琐事引发的冲突,毕竟多少知道个度,知道有法律责任。”这位警官称,家长[微博]和学校对类似事件一般也表现出较高的宽容度,“只要没致残,哪怕侮辱和伤害对受害者影响会很大,但差不多都是私了。因为涉及未成年人,取证难,适用的法律也不健全,我们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基本都是调解。”

  “这种案子很棘手,对司法机关和我们都是。有社会原因,更多的是立法问题。”一位处理过类似案件的本地律师称,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及相关条例重在阐述未成年保护的原则,而对暴力发生后处理表述却十分模糊。

  “导致校园暴力发生后通常无法可依,通常只能以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方式来处理。”

  如何抑制校园霸凌事件方案

  校园欺凌指的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并对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或体型等因素不对等,而不敢或无法有效的反抗。校园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而校园霸凌所带来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校园欺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因同侪而起的校园欺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随着科技进步,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论坛、BBS、部落格等交流平台也成为霸凌事件的发生场所,欺凌者藉网络或电信设备以文字和多媒体长期、反复攻击受害人,称为网络霸!

  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童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童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则孩童将来成为加害人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其次,孩童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孩童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

  孩童的人格养成与家庭生活有密切关联,家人,尤其父母,通常是孩童的第一个重要他人。这些重要他人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少或从未给予孩童关怀的父母,其子女极可能成为霸凌加害人。因为霸凌是一种学习行为,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童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这些相对地,采取开明、关怀、宽容和温暖管教手段的.父母,其子女有较多正向心理,也较不易产生行为偏差。

  在孩童入学后,学校对孩童的身心发展扮演和家庭一样重的角色,而教师又是其中与学生最密切的重要他人。教师因专业判断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会导致“教育家”和“霸凌者”的差别。态度正向、行为积极的教师,和态度负面、行为消极的教师会教育出不同思维的学生,这些思维上的差异决定学生成为“好学生”或“霸凌加害人”。关怀和监督并重的教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霸凌事件的发生率,排斥、放任甚至体罚与霸凌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校园霸凌中的各角色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可分为几种:

  欺凌者(英文: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受害者/被欺凌者(英文:Victim/Bullied)受到欺凌。 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但这样的人通常为数不多)。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也有些是害怕帮助受害者会让自己受到欺负而假装局外人的身份。但通常如果受害者转学或是住院等无法到校上课时,欺凌者便可能从局外人里挑选下一个目标)。

  看国外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它所带给青少年的不仅仅是肉体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灵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伴随一生。

  6月12日,三名中国留学生因殴打侮辱另一名中国留学生,涉嫌严重的校园暴力,在美国受到起诉。据媒体报道,三人最高可能面临终身监禁。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国内,中国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不鲜见。有人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严重校园暴力欺凌事件就有二十起之多。有人说,并不是校园欺凌变多了,只不过是媒体发达使得进入公共视野的欺凌事件变得多了。是否如此我们姑且不论,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我们的校园中的确存在着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

  校园欺凌是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顽疾:在美国,50%的学生承认在过去的一年里欺负过别人,47%的学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被以非常令人难过的方式欺负、取笑或者嘲弄过;在日本超过8成的学生曾经欺凌过别人或者遭受过别人的欺凌;在德国,每5个学生当中就有一个曾经遭受过同学的殴打;在英国,儿童慈善团体接到的求助电话中有四分之一是关于校园欺凌的。

  澳大利亚青年本·考克斯6岁时长期遭到一名年长学生的欺凌,导致精神失常,成年后仍无法找到工作。而有的案例中,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往往不堪其辱选择自杀。2012年11月,20岁的荷兰小伙子蒂姆·利普博林科因长期遭受欺凌,在给父母留下遗书后自杀身亡。

  面对触目惊心的案例,各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严肃面对校园欺凌问题。最早推进反校园欺凌的国家,如挪威对校园欺凌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通过联合学校、老师和家长,多重措施治理校园欺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美国在发生了几次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之后,也有针对地完善了立法。虽然效果并不明显,但在反欺凌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澳大利亚积极推进安全学校建设,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强化学校的责任,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见习记者辛恩波

  律师说法美国律师谈校园暴力

  霸凌认定标准低刑事惩罚可从严

  就美国校园暴力状况,记者采访了多次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美国刑事辩护律师邓洪。

  邓洪从业18年来,处理过大量青少年和留学生刑事案件,不少牵涉校园暴力。据他了解,美国校园霸凌(Bullying,又译欺凌)案例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增多,上世纪90年代,美国校园霸凌发生率达到高峰。当时统计显示,每3个学生中就有一人受过同学欺凌。

  在美国社会各界要求正视校园霸凌问题的呼声下,联邦政府和各地州政府纷纷加强立法,从多个方面遏制校园暴力行为。据邓洪总结,相关举措主要包括:

  第一,降低霸凌行为认定标准。除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行为外,联邦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立法还把言语辱骂、口头威胁和在公众场合故意嘲笑他人残障、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行为认定为霸凌行为。美国法律近年还规定,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也构成霸凌行为,通常称为网络霸凌。

  第二,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联邦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而教职员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举报;学校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学校须对欺负他人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第三,加强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学生欺负同学,学校会马上要求其家长开家长会;如果未成年学生因霸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霸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 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霸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加强对霸凌行为的刑事惩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暴力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作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

  第五,严惩霸凌同伙。根据犯罪心理学“同伙壮胆”理论,联邦法律引入“共谋杀人罪”:同伙即便没有直接参与杀人,也要与杀人者共同承担谋杀罪。这一“共犯连带”原则同样适用于霸凌案件,即便只是帮凶,也与直接欺凌他人者同罪。这对遏制暴力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邓洪说,中国目前校园霸凌现象日趋严重,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对滞后,需要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来正视问题并着手解决。“霸凌事件愈演愈烈,可能导致孩子未来走向两个极端:受欺负的孩子自卑,欺负人的孩子无视法律。这两种情况对社会未来发展都将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