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报社实习总结
引子
从就读新闻专业以来,我一直向往每天在外面跑新闻的生活,可以见识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用自己的文字让生活更加美好,那一定是坐班的上班族无法体验的快乐。
暑假的专业实习,我来到了北京青年报的本市热线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一名记者的辛苦和快乐,同时让我对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初来乍到之热线篇
第一天到报社报道,看着北京青年报20层的大楼我真紧张了一阵,电梯上下的人们互相搭着话,聊得也都是报纸上的今天的好新闻,头版的图片如何如何。我感觉北青的氛围一点一点正感染着我,也想要尽快融入到这种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到了本市热线版,热线组的老师都很亲切,老师告诉我:记者都是下午上班,而且一般不来报社,有活儿就直接从家去然后写完稿晚上八点前发给编辑,工作就完成了。听到这个我长出一口气,暂时放松了,原来记者的生活似乎也挺安逸的啊。但当我体验过记者生活,才了解其中滋味。
编辑安排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热线。专门负责接热线老师告诉我,接热线基本是所有实习生的第一课。接听电话,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留下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线人联系。但老师也告诉我说,记者一般会比较关注车祸爆炸等突发事件,但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只能让问题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的帮助打来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很复杂,也十分无奈。这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北青报,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同时也提高我了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下面列举些我接到的热线之最:
最艰难的父亲———为了救治白血病的孩子已经倾尽所有,现在家里只能喝粥,急需医药费,求助红十字无果。
最差劲的veva手机——最多一天接到4通电话都是反应veva手机质量太差,与电视购物上承诺严重不符,并且没有售后服务。
最可怜的爱情失败者——名三十岁男子来电说,比自己小7岁的老婆和网友跑了,卷走了他所有的现金和存款,留下他和仅两岁的儿子,他们甚至没领结婚证。
最无厘头的登广告要求——名男子要把自己的左脚脚底板给商家作为广告展板,问为什么要用脚底板,他解释人们越是看不到越是好奇,从而达到宣传商品的效果……
最有责任感的市民——体育大学已退休教师,曾经向有关部门反应多达30多次体育大学大门外有影响市容的残破小房,一直无人管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形象,愿意带着记者亲自走访。
最现实的线人——因为提供线索被采纳后会有线索费,所以也就产生了一些专业线人,在热线组最出名的要数马先生了,他每次都会先问你有兴趣做这条儿吗?有的话我再告诉你……
最巧合的来电——有一位女士来电指名找我,说我和老师做的那条新闻就发生在她家附近,那天正好我负责接热线,她说感谢你们对这问题的关注,当时我真是感觉好奇妙。
在接热线的半个月里,我确实感到,我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新闻的敏感性还不够,有时普通市民有着更细微的观察力,他们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的问题,苦于找不到解决的渠道,求助于媒体,说明他们是很信任并且依赖媒体的,我也感到隐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觉得自己的能力其实很有限,除了安慰的话语,也只能帮他们记录下来,而后编辑看了热线记录又会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很多的最后都是以不能做,不好做而告终。间接的帮助也是无法给予,这些信任遭到不得已的冷遇多了以后,是否还能坚定的存在?我希望市民能够多些理解,相关部门能够重视,然后媒体人一起付出更多的努力!
实习记者之跑新闻篇
第一课——找准位置,直击现场
每次接到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到现场,这也是我每次都会遇到也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我真正体会到为什么叫“跑新闻”了。要尽快完成采访和稿件,当然要节约往返于路上及寻找地点的时间。我平时就是过的太省心,坐公车出门,从来不记路,方向感也差,在跑新闻的日子里,虽然也熟悉了些道路,但很多地方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今后的目标就是:分清东西南北,了解北京主要干道,公交地铁路线,在脑海中再现北京地图概况。
一开始编辑安排我比较简单的活儿,只要找到就基本能完成任务。第一次是去找日坛公园飞来的一只孔雀,公园也不小,问过了工作人员和游人,还好能指明孔雀大概所在的方向,来到了公园的东北角尽头,还是不见它的踪影,毕竟是动物啊,不可能总在一个地方的,快绝望的时候,路人突然指着草地说在那儿呢!我赶紧拿出相机狂拍起来,回家写了400字发给了老师,但这活儿最后还是黄了,当时特期待看见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所以黄了还是很失望,我老师安慰我说经常有千字文都黄了,不要失望,继续努力!
p.s不知道孔雀现在过的怎么样,希望它能一直在公园惬意的生活~
我寻找现场最难的一次,也是第一次跑有模有样的活儿,开始的兴奋随着转了好多圈走了好多路以后渐渐消沉。在板井路口附近,居民反应在一片废弃的空地上有些人在晚上挖坑然后填埋垃圾,造成周围环境很脏很乱。居民是在自家楼上看到的,大坑周围都是胡同,而且小路都很复杂,不能提供我准确地点,我只能在那附近转悠碰运气,那位提供线索的居民听说我一个人来的,还劝我说小女孩别来了,这边人员复杂太危险,我在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信心要找到这个地方,那天我记得特别的热,路也不好打听,只能在小路上七拐八拐,经过一段漫长的搜寻,终于还是找到了,看到那个垃圾大坑的瞬间我真是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任务,联系了老师,决定明天锁定位置直接来一探究竟。第二天和老师一起来到了现场,经过询问附近的住户,了解到原来这里在挖蓄水池,但是属于无证施工。就这样我第一篇上报的文章便诞生了:《下雨积水没膝居民自挖水池》。当时看到报纸上我的名字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
第二课——采访到位,观察入微
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问到,没问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甚至重采。新闻最重要是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有一次就是因为采访不到位,造成跑的活儿白费了。巴沟汽车枢纽站的座椅设在了绿地里,造成绿地被破坏。到了现场,我看到了所谓座椅,要想坐的话只有踩踏绿地,我询问了经过的路人,询问了座椅前的卖报人,询问了此路段的环卫工人,还在周围拍了很多照,唯独忘了采访座椅所在公交单位的相关人员,还是老师在事后问我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结果最终无法解释这到底是不是座椅,这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自然黄了。为什么自己当时想不到呢,看似简答的事情为什么做起来就是差那么一点,心里也在着急,想要快点进步。
我做的最心力交瘁的一篇报道就是《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也是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一篇报道。后来这篇文章也被一些网站转载有:新华网,千龙网,数字奥运村,艺术中国,博宝网,中国收藏艺术网等。
整整两天我都在围着这17个戳打转,其实编辑刚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我觉得挺简单的,就是打电话到各个邮局点问问能不能盖戳,但后来发现问题远远不只这些。首先查各个邮局的电话就是一大难点,网上搜邮局网点,有时候所在区域有两三个邮局,有的电话甚至已经改了,还要重新查找,要确保17个奥运场馆戳所在邮局电话都打到,一一确认能否加盖,但是接电话的人不一定清楚盖戳的具体情况,往往回答都是不清楚,有的邮局甚至无法联系,我只能把能联系到的邮局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基本情况就是虽然5月22日已经启用了这17个戳,但邮局目前仍不能加盖,这无疑存在着问题,新闻点已经出现了。
紧接着就是联系北京邮票公司,以前报道过那里可以为市民盖齐全套,因为电话联系不上,我就直接到北京邮票公司的营业部,以市民的身份暗访。到了那里果然看到了17个日戳真的很兴奋,经工作人员证实这里确实可以盖齐全套,我便想要盖一个鸟巢的戳,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工作人员说盖一个五毛,但这和十一以前免费加盖的规定不符,而且需要盖戳的邮品过多的话不能当时取走。我觉得这可是个大发现啊,激动的冲回家开始写稿,不一会,编辑来电话问我怎么样,结果编辑一仔细询问,我就顿时无语了,为什么规定免费这里收费?向你收费的人是什么身份?如果外地人想盖怎么办?发现了问题但是只看到问题表面这是不行的`,编辑说我真是没有经验,到了现场了不问清楚,不看清楚回来怎么能写稿,不行你还得再去一次。当时心情真是超低落,自己采访这么不到位,观察不仔细,自己却没有感觉,看来我需要磨练的时间还很长。眼看临近5点邮局下班,没时间失落,要快点弥补好,再次来到营业部要求盖戳,并且说是要给外地同学,工作人员让我留下地址和邮费表示可以盖好再帮我寄给朋友,帮我盖戳的工作人员胸牌上写着值班经理,确认了身份,再次询问收费的问题,值班经理解释说就是邮票公司的规定。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回家整理邮局盖戳和邮票公司的情况,写出了《奥运场馆风景日戳免费加盖不容易》的雏形,后来登报后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都是老师帮我加的,老师用更为简练的语言把盖戳存在的问题写的很清楚,而且重点十分突出,这自然也引出我实习中上的第三课。
第三课——磨炼笔锋,强化现场
在实习过程中,深深觉得新闻写作是多么重要,做好采访后,如果仅因为写作水平有限而没能做出好的报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太可惜了。用看似简单的语言怎么能把事情叙述的更有条理更吸引人,那就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有时候着急交稿,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瞬时就下降了,感觉都写不出完整的话了,像个小学生似的,语句通顺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我想记者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时间紧来不及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要争分夺秒的保证时效性,这也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问题,也就是新闻的“新”,所以自然要求记者有着较高写作水平,能够临场发挥,具备信手拈来的能力。我感觉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上新闻写作课时并没有重视老师说的勤写多练,所以写文章总感觉很吃力,语言的运用不太自如,手法比较单一,尤其北青报的风格是比较生动活泼的,有亲近市民读者的感觉,新闻报道自然也要清新自然,但往往我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干巴巴的平铺直叙,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看到听到的直接写出来,文章没有现场感。老师告诉我要多观察,但真的观察起来,我往往还是置身事外,没办法直击问题的核心,作为一个记者,我知道我不能像自己平时市民的身份去看事情了,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的更为深入。
市郊s2号线指示牌出现英德混译的报道后,第二天老师让我继续跟进,那也是我第一次单独完成摄影以及报道,也是第一次以记者身份去采访别人,感觉是受宠若惊,城铁公司的李部长耐心的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表示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愿意及时更正,并表示现在更新的路牌仍需要改进。事件看似简单,但我写出来却感觉表达不清,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叙述,语言有些罗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追踪南站铁路图标注错误的报道中,其中有三个错误标注,已经更正了两个,还有一处错误,老师看了我写的初稿后说我的问题一直都是导语写的不到位,文章现场感不强。要想改变就要仔细观察,不能像个普通路人那样去看去听,要用记者的眼,记者的耳,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询问路人时候可以使用直接引语,不要总说记者通过询问xx了解到,这类太过模式化的表达,这样文章会没什么亮点,还有引语要写的漂亮,不是简单概括报道就足够了,其实仔细回想这些,其实老师上课都讲到过,但我在实践中还是忽略了,说明学习还是不够扎实,一到真刀真枪的时候,还是要靠实力,不是理论简单的理解,可见动笔练习真的太重要了。我也体会到完成一篇报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无疑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就是看报学习,以前看报纸就是简单浏览,现在会注意看专业记者的报道是从哪儿入手写的,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突出要表达的内容,用什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副标,还是导语新闻图片。说到新闻图片,我也感觉新闻摄影也是很有意思的学问,虽然不是拍艺术照要讲求光影,但是基本的美学构图是很重要的,虽然出去采访应该是和一个摄影记者一起,他会负责拍照,但是突发状况下拍照就要自己完成,像我拍过游人喂食孔雀,绿地中的座椅,错误标注的细节图,工作人员更换路标等,我觉得看着简单,但是拍出来往往都有不满意的地方,静物要讲求构图和角度,而动态的事物一定要善于捕捉,动静结合要恰当,好照片会让新闻更耀眼,它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现场,所以是很重要的,这学期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新闻摄影,并且好好练习,提高自己摄影水平。
实习生活之友情客串
(一)为了对比奥运观赛撕副券和打孔两种检票方式,我当了一回手模特,捏着两张票我胖胖的手啊,手也要减肥才行啊…
(二)奥运期间,北青报开通了零八热线,向市民征集奥运线索,并且设立了“奥运热线之星”,每天都会有一位“星”诞生,并有3千元奖金,但不是所有“星”都愿意上报露脸的,自然就有了托儿,而我也友情客串了一把“孙小姐”。恰好那天去报社没好好梳头,摄影大叔该提醒我的啊…
尾声
虽然实习两个多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确实锻炼了自己,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还有对如何与人沟通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一名专业记者的差距,让我有更多的动力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遇到问题也不会太过慌张,更多是去考虑如何克服,我在实习中总结出:不要去预想困难,因为预想的都没有现实中遇到的难,但是只要认真努力,往往现实遇到的困难会比想象中的容易克服。所以我要不畏惧困难,一直努力下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shixizongjie/16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