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论企业文化15篇
谁要真正认识和描述生命之物,先得寻找精神的本质归宿,如果缺乏精神的沟通,那他就没得到生命的全部。
——歌德
一、企业文化不只有一种模式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地球上回溯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企业的发展,列举你所想到的全部公司,然后你会像圣诞老人一样在你所知道的企业里排出“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以及哪些是成功的公司,哪些是长寿的公司,哪些又是失败的例子。作为个人,你会思考什么类型的公司值得您去投入,奉献你的青春岁月;作为企业家和管理者,你会思考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值得我们反思;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者,你会思考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支撑那些成功的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我们自己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更确切的说是企业家群体文化。一个企业,无论它多么微小,多么原始,或多么巨大,多么复杂,都渐渐形成了领导者以及员工共同遵守的系统的或非系统的企业文化模式。这里的企业文化模式是指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和企业人的主导思想和行为。而在一个企业的总体文化框架的形成过程中,领导者的文化倾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社会所注重的价值观倾向,如果能够顺应发展着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将导致企业的衰退或破产。然而,通向长期成功的企业文化模式却不只一种。
企业文化都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和个性,有的企业重市场的开拓,有的企业重产品的创新,有的企业重售后服务,有的企业重经营绩效。不同的经营理念,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口可乐、迪斯尼、GE、英特尔、微软、同仁堂等等,你所能想到的、大大小小的成功的公司,它们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它们最具竞争优势的地方,也就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它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它们的强大的企业文化的力量,它们有着各自独具特色的为它们的员工所高度认同的企业文化。
每个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自己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定位
中国经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包括从经济到社会的全面重构,它涉及机构基础设施、法律体系、金融系统、破产机制和竞争政策、社会资本的保护和创造。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国有企业经历了两阶段的变革。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企业开始实行较为分散的放权——让利体制。从1992年直到今天,逐步建立的多元化——市场体制。从20xx年开始,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随着这次变革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推进,使得中国企业面临变化更加迅速、竞争更加激烈的经营环境。中国国有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在管理上、在文化上还没有完全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它们在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可分为产权制度与内部契约制度两个层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大会提出以国家作为出资人,构建国有企业的模式,强调的是对仍要办的国有企业的财产控制权。但对国有企业内部的契约制度,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并没有提出具体构想,这实质上为实践中的国有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背景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不断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越来越强的经济实力,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宏观格局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今,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也使得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遭遇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在市场机制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摸索刚刚炼就了一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基本本领的民营企业,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无论是国有企业决策者还是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其所肩负的使命,从长远发展、创建长青基业的角度来看,不仅仅要推动技术创新,更要扩展为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在制度与文化创新中,企业家为每一种制度的每一次演变提供文化上的阐释,赋予其企业文化的意义。
从包括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主体过去若干年的总体发展和经营特点来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十年在混沌中的探索和最近十几年的积累、沉淀和成熟,中国企业的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当中成功的企业都积累自身优秀而丰富的企业文化成果,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优秀的企业文化模式也不止一种。
按照美国密歇根大学Quinn教授基于竞争价值观框架的企业文化分析模型,对于某一特定企业来说,它在某一时点上的企业文化是四种类型文化——宗族型、活力型、层级型和市场型——的混合体。
各种类型文化特征的表现:
宗族型(Clan)——企业内部有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注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
活力型(Adhocracy)——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
层级型(Hierarchy)——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市场型(Market)——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
从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最近5年来应用修正的Quinn模型所做的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研究来看,这是一种很好的企业文化划分模式。从来自仁达方略20xx年和20xx年中国主要行业的企业文化调查数据来看,电力、石油、煤炭、烟草等传统行业表现出较强的层级型的特征,而目前的中国金融行业则是以层级型为主、兼具市场型的特点,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则兼具宗族型、活力型和市场型的特点,而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并不是说哪一种模式就是优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以至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也将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模式。关键是哪一种文化模式能够支撑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建设者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文化模式和现状的比较,了解公司企业文化态势、制定培训计划的方向性指导,使高层管理人员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公司的文化现状和对预期文化的期望,从而有助于制定合适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关键词]企业文化;内涵;对策与建议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属于企业的上层建筑,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企业形象等。实施企业文化,应从培育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和企业本身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及社会责任感,使得员工尽心尽力地为企业谋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强大献计献策,进而使企业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获取优势,高效发展。作为新生的农商银行而言,建立具有自主特色的企业文化已经迫在眉睫。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1.表层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那些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得文化形象。城商行的外形外貌,职工的接人待物、言谈话语、行为习惯等皆属于表层的企业文化。它能给客户以第一印象,使之从中观察或感觉到银行员工的精神风貌与职业道德状况,从而决定是否与银行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2.中层的企业文化。它不像表层文化那样直接外露,需要人们调查了解才能搞清楚,又不像深层文化那样隐蔽在职工的头脑中,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直观形象把握它。它体现在银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变化,银行应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合理的管理,使银行的社风健康向上,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深层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截然不同,深层的企业文化不是人们凭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它是渗透在职工的心灵之中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经营思想等,这部分内容是商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商行这特殊企业的灵魂。
二、银行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
第一,凝聚作用。银行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就像黏合剂,把银行干部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银行的共同目标而奋斗,推动银行向前发展。银行企业文化的目标是通过精神的力量,如共同的`价值观,把银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团体,让每一名员工对这个团体有安全感和归宿感。银行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对企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钻研业务,不断增强银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激励与自律作用。银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与自律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激励作用就像活力的加压泵,调动起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同时,银行企业文化对员工也有自律作用,即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商业银行的行纪、行规和行貌都会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员工自觉地按照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自律倾向,从而规范银行群体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
第三,辐射作用。银行企业文化不但对内部员工有凝聚、激励和自律作用,而且还向社会辐射银行的各种信息,使人们了解商业银行的社会地位及经营状况。同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会仿效,有利于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业共同发展。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蕴含着自身的企业文化,人们通过对金融产品的购买而加深对该银行企业文化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
三、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于目前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是缺乏特色。当前,农商银行改革历史不长,还处在边探索边实践阶段,多数农商银行还未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转型的不彻底,造成企业文化迂腐味重,创新能力差。在农商银行发展体系中,还没产生它应有的作用。各家农商银行标识各异,鲜明度不够,缺乏特色。
2.是根基较浅。农商银行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6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理念来建设企业文化却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加上以前我们对企业文化的不重视,形成了现在根基浅,企业文化缺乏延续性。
3.是贯彻较难。银行的行业特殊性,分支机构繁杂,管理人员素质背景差异大,整个企业文化体系贯彻的完整性不足。在贯彻落实中,无法做到“思行”统一,企业文化无法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是重视不够。银行经营的指标瓶颈,引导我们将更多的视线集中在业务拓展,提升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的领域上来,文化的重要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强化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建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就应该有“员工是财富,客户是上帝”的设计理念,对内要时时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并把员工间相互关心协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做好做细。对外要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客户的意愿。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证合理的考核约束机制。宜在原有制度框架范围内,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在充分征求各岗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农商行新的制度规章,使其能更好地体现权利、责任及义务,让制度既存压力,又能使员工看到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制度呈现出较为合理、科学、公正、全面的特性。另外,考核激励机制也很有必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科学制定。考核指标既要考虑到激励和“施压”的效果,又要顾及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地区差异性及工作量大小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使考核办法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3.完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追求上进,促进农商行各项业务全面发展。要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强化员工行为,让员工体会到努力工作而被认同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有机统一,让员工体会到好好工作就等于提高自身待遇,同时也能被大家认可和羡慕,从而从精神上有一种物质所不能取代的荣耀和自豪。所以,在奖励方法中正确处理好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的关系,对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将起到积极有效的功用。
4.重视形象塑造,提升社会公信度。要注重农商银行员工礼仪培训,做到接人待物周到得体,解疑答难,口辞清楚,简洁准确,办理业务又快又好。树起农商人优质、高效、温馨、可亲的服务形象。强化视觉效果,在农商行名称、标志、办公用具、招牌、营业柜台、工作服制作等外观设计上注意色彩、规格、类型及字体字号的统一性,让员工及公众明确企业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从而对农村商业银行产生公众认识、依赖及好感,提升农商行可信度。
5.加强思想引导,培育忠诚度认同感归属感。农商银行领导层要身体力行,淡化私欲,多想公事,大讲正气,摒弃邪念,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员工,避免“以言代法”的简单思想工作方法。并要组织员工学习相关制度,让制度精神为员工所领会,搞高员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同时把建立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耐心向员工进行传导,让他们明白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对自己及单位的双重要性,让员工对农商银行充满信心,并以作为一名农商银行职工而自豪,达到统一思想,强化认同、增加凝聚力和亲和力,促进农商银行以崭新的姿态发展的目的。
【摘 要】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概述,接着着分析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最后着重对如何发挥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析,旨在与大家交流,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作用 方法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中隐形资产,是凝聚人心、吸纳员工的重要因素,是提升品牌形象,抢占市场,赢得市场的重要的法宝。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广大的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的重视。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企业文化也称之为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其全体人员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发展,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大提升,已进入了“文化制度”和“知识时代”,文化与政治制度和经济相交融,相互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和提高。文化的力量越来越被创业者所认同,根植于企业内部,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企业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当代企业发展的内驱动力就在于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前提,在企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从思想上约束和引导人的行为意识。一个企业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就可以很好的调动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把企业全体员工的心紧密的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团队力量,引领员工在同一文化氛围下,朝着企业发展方向前进,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凝聚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否稳固,企业全体员工的团结则是企业凝聚力的根本动力,而企业凝聚力的根本来与就在于企业是否选择正确的目标。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其发展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定要从企业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将员工的根本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关键就在于企业管理人员能否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根本所在。
2.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能力高低取决于其是否是具有优秀的人才,企业发展靠的是产品,产品的实力靠的是人才,只有具有优秀人才的企业,形成企业的优秀团队,才能给一个企业带来充足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企业积极向前发展。因此,要体现企业的竞争实力,就要具备强劲的发展力和良好的上升趋势,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稳固企业的财务状况,加强财务管理,树立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服务的诚信力,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建立公平公正的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是实力相综合,从而稳定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先进文化的建设。
3.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管理制度具有的制约作用不可忽视,不但可以规范企业的生产进度,也规范了员工的操作流程,从企业的精神层面提高企业凝聚力。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工程中,企业文化有提炼、培育和引导、发扬的重要作用。在企业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树立典型的认为和优秀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就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创新的规章制度,组成严谨的制度,是员工进行各项活动,协调相互关系和评价行为效果得到综合的体现。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发挥企业文化作用
1.构建和谐的人本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基调,是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想方设法地构建这种企业文化。一是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尊重员工的地位,构建尊重员工、体谅员工、帮助员工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想方设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一些激励性的管理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创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在企业管理中,必须注重员工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这是确保企业文化常有常新,企业持续的重要支撑。
2.创新知识成本经营文化,发挥企业知识成本文化的作用。一是知识竞争实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中的核心内容。员工的知识成本是关系着企业生存、运转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立足企业中知识构建的现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成本企业文化,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知识文化管理,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企业人才的文化知识储备。三是联系员工的工作岗位构建一些与之相符合的企业知识文化,不断加强对原有技术的改良,同时积极引进新的技术,研制出更加科学优秀的.产品。
3.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一是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必须坚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时代性和现实性,为企业的确定更好的发展方向提供必需的依据;二是在以市场发展方向为导向的同时,必需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现代企业要想实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首先都必须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
4.走企业文化制胜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论这个企业是否有专门进行文化建设的部门或人员,在其实际工作中都有形或无形的一种价值观。
在当今企业中,必须建立一种先进的文化观念或文化制度,这是企业发展前进途中变革的新趋势。因而,在企业管理中,必须不断建设和完善实施文化建设战略,在文化制度上给予员工一定的约束力,也要给予员工学习成长的机会,使之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总之,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我们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构建良好的构建和谐的人本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和谐发展;创新知识成本经营文化,发挥企业知识成本文化的作用;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走企业文化制胜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产物,主要代表了企业精神和企业的活力,对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步伐都相对较快,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企业文化作为贯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想要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加大力度。本文从企业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关于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创新;影响
引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支柱,支撑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产生新鲜的竞争动力,维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一般来说,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从建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开始,树立好一个健康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有助于培养出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观念,进而对企业的管理产生正面影响。形成良好的企业精神,有助于完善企业自身的行为规范和企业员工的自身工作素质,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有利于企业员工心往一处走,劲往一处使,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概念分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自主形成的一种约束企业行为准则、需要遵守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以及相关的道德准则的基本反馈。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生活中对企业相关经营要素进行的一个整合,从而创造相应的经济利益和价值的过程。企业管理在每个企业中都必不可少,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发展企业文化创新的'意义
加强企业文化相关方面的建设,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建设和创新自身对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增加了所有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员工能够齐心协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创造更具企业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从实际出发,建设和发展出适合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还有利于培养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通过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员工自身积极工作的工作热情,从工作素质层面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发展。让企业员工的工作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对企业管理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
1、企业文化创新对创新企业理念的影响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一致认同并且一直追随的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高度统一的企业理念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力度和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种企业的集体意识,承载着企业员工的心中的希望、梦想和进取要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企业员工能够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产生高度认同,就会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更加积极地参与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创新企业文化有利于发展企业创新能力
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长期稳定而又高效的企业经济效益。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而创新企业文化就有利于发展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精神推动力,在其中扮演着一种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引导推动角色。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企业员工不断推陈出新,贡献新兴的技术和想法。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针对对象就是企业员工,通过对其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从企业员工的创新素质层面,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也就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有着积极影响
现代企业的竞争手段和竞争层面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发展到现在的人才竞争广告竞争等层面。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想要保证人才的有效利用必须要依仗人力资源管理层。创新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员工对企业价值观产生认同感,进而服从企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能够使相应的人才调配到最适宜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自身的长处,通过这种方式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管理产生正面效益,提高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保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不断创新,稳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的创新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在当前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企业想要获得创新和更高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工作。首先明确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促进关系,然后正确对待企业文化创新的具体方法,采取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手段,以期能够达到创造新的企业管理方式的目的,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水平,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社会中获得更高的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建璞.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4:53-54.
[2]杨冬梅.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xx,09:25.
[3]李艳.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2:54.
[4]史寅玉.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xx,08:97+100.
[5]吴进.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xx,28:288.
现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重要产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旅游企业之间出现了各种不同手段的较量,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一个核心元素,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较量同时出现的还有价格、资源、服务项目等等,从各个方面强化自身是当前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道。综合各个方面的竞争来看,旅游企业的文化竞争地位日趋重要,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保障。
1、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趋势完好,比如说许多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环节能够明确投入,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上的认识也有所加深,这些都是旅游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的表现。尽管如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用性方面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建设方面等都还存在着一定不足,需要引起注意。
首先,从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上来说,一些中小旅游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足。这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局限性在一些规模相对比较大的旅游企业来说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因为这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独特见解,加之这些企业在运作上也相对比较规范,有相对规范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那么,与之相对的一些小型旅游企业则不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领悟还仅仅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面,企业文化建设在内涵上还有所欠缺,对于本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而这种不重视恰恰导致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会有所欠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其次,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略显急于求成。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更加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在许多旅游企业中,企业领导者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但是却忽视了企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过于急切的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果体现出来的做法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呈现的过于急躁的状态,更会使企业内部领导与员工之间无法达成共识,阻碍了企业凝聚力的形成。
第三,旅游企业文化建设过于感性。“人性化”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在当前环境下,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都在大力提倡人本观念,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尊重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但是,这种人本观念在一些旅游企业中却被理解为“感性”,甚至是过于“感性”,将“感性”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是正确的,但是过于“感性”就会导致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理性观念,阻碍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体现。
2、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任何一个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过程中不仅仅体现为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竞争,还体现为文化层面的竞争,企业文化在当前环境中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在旅游企业中亦是一样,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更是一种核心力量,是促进旅游企业实现科学化和人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1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在企业中属于一种硬性的规定,管理者可以通过许多硬性的规章制度来对企业实行有效管理,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略显强制性,通过许多规章制度的强制落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在管理上实现规范化。同时,许多旅游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将管理经验应用到本企业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仅仅靠硬性的管理和一味的引进经验来支撑的企业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企业管理施行“软化”。所谓“软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硬性条件下,同时建立与企业发展想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样,就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软化。可以说将企业管理“软化”并非是对企业管理“弱化”,尤其是在旅游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恰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展开。虽然在许多旅游企业中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和激励制度,使员工在付出的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但仅仅凭借着物质上的激励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精神上对员工体现人文关怀,让企业员工能够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积极服从上级安排,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好坏可以直接表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比如说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在价值观建设方面,就体现为“敬业、忘我、亲和、精益”这几个方面,这种价值观念的熏陶是企业员工能够在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从企业出发,自觉配合企业的管理,亦能够在企业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帮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因此说,企业管理作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
2.2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旅游企业形成完善的激励制度
从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在提及激励制度的时
候就会想到工资激励,很多企业领导者将激励制度简单的看作是企业要在员工为企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时候,给与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是,仅有物质奖励的企业激励制度是不完善的,也很难实现企业实际激励的效果。在企业激励制度的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物质层面上的激励,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激励。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来说能够起到团结员工,激励员工的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激烈制度中去,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激励制度。
2.3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一些服装、电子、家居等行业中,在旅游企业中也会有所体现,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旅行社有很多,但在每个地区总会有令消费者信得过的几家旅行社,就全国范围来所,中国青年旅行社在各个地区的分社的影响力显得都颇大,追其根源,就来自旅游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的品牌不仅仅包含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文化理念的影响,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影响力之所以大,品牌效应之说以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吸引消费者,能够让消费者信赖。几乎在中国青年旅行社的各个分社里,都将“以人为本、顾客至上”作为服务理念,将“实事求是”作为工作作风,在价值观上推崇“敬业、忘我”,这些都属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中,更是在以旅游为基础上,不断推进客运、电子商务等服务,塑造品牌效应,提升其品牌的'影响力。
2.4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的文化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在旅游企业中的作用直接表现在提升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促进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的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形成统一的思想,共同的价值观念,统一
的思想,共同的价值观念,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作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将旅游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整合起来,使文化竞争力明显的表现出来。
2.5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的执行力
执行力作为企业核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使企业能够迅速的汲取信息,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执行力方面有着突出作用。企业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加促进企业领导和员工形成相对先进的思想,使他们的行事作风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执行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毫无疑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旅游企业执行力的提升,使企业在竞争面前不乏方向感,使得企业决策更加明确。
2.6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支持力
在许多企业家眼里,片面的将企业的支持力看作是企业财力和物力的综合体,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所得到的力量,这种观点不仅仅是片面的,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旅游企业中,将企业的支持力仅仅局限于财力更是不正确的。那么,在旅游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即企业本身就是针对文化进行的,需要文化的支持和作用,企业中离不开文化的因素,即使是企业财力的支持也离不开文化元素。因此,在旅游企业获得企业支持力的时候,需要文化建设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加强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旅游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能够拥有自己的优势。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对整个旅游产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将旅游企业的文化与其竞争水平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将是企业家的明智之选。
关 键 词:企业文化 ,传播,传播主体,传播客体
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外在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必然要围绕着企业相应的目标组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和企业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协调企业各种关系。在实践中,按照传播范围的不同,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分为企业内部传播和企业对外传播。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由传播主体(传播者)运用共同享有的符号、系统、媒体(统称媒介),将信息传递给传播受众(传播客体、传播对象),并接受其反馈的过程。但在企业文化的传播活动中,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传播主客体的二重性。
一、 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
1、 企业文化的外传播
根据组织传播理论,组织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与组织产生与发展有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各种联系。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组织发展壮大,顺利地实现组织目标;另一方面,也会阻碍组织目标的完成,成为制约组织扩展的主要力量。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适当的环境支持,组织便不复存在,更无所谓发展。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约束和适应利用的辩证关系中,传播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传播行为把组织与组织之间联系起来,通过组织边界把环境资源输入组织之中,又把组织信息与产品传递给消费对象,从而对环境发挥作用。因而,对外传播是组织的本性和必需。
企业这一特殊组织,需要进行对外传播活动,其中企业文化传播是其重要的内容。全面、准确地对外展示、传播本企业的文化,最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印象,塑造兼具文明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于一体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格鲁尼哥和亨特于1984年推出的新的环境划分模式:按组织面对的“公众”类型,把组织环境分为四大部分即职能部门、功能部门、规范部门和扩散部门。而一个企业的文化的对外传播对象就是这些部门,如作为职能部门工商、税务、公安等的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功能部门的供应商、顾客、人才中心、银行等;规范部门的贸易协会、专业协会、竞争者等;扩散部门的社区和一般公众。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向这些部门传播,让最具评价力的社会公众来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推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目的而主动保持并推进与外部环境的种种联系,其中企业文化的全方位对外传播是促使企业与其他组织间关系及行为的协调,从而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环境。
2、企业文化的内传播
如果我们把企业中所有的管理要素都笼统地视为文化信息的话,企业文化传播普遍存在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既是企业活动的具体形式,也是企业行为实在的内容。企业的决策、计划、执行、监督等所有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文化信息传播,文化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模式、传播手段、传播速度、传播频率的选择,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直接结果,也决定了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状况。因此,企业文化传播活动功能发挥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作为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体的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传播来发挥它的振兴、导向、协调、凝聚、美化和育人功能。
首先,任何一个企业的职工、管理者和股东,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本企业文化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言论与行动,会对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作出贡献或产生损害;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像局外人那样,对本企业文化加以反映、认识和评价,并得出本企业的形象究竟如何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他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本企业文化的主观印象。这种印象首先是由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所决定的,但却不是由它唯一决定的,人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和特殊需求也参与决定。一般说来,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职工、管理者和股东,对于本企业都有一个理想的企业形象要求,在进行对本企业文化的评价时,他们会将认识到的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同自己的理想企业形象进行对比,并做出本单位的企业形象是好或是坏的判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全方位的传播让他们去更精确的了解、认识客观企业形象甚至按照他们的理想企业形象进一步改善本企业形象。因为,作为企业文化系统所有要素综合表现的企业形象的评价,尽管最主要是由企业之外的社会公众来作出,但是企业形象归根到底是由企业之内的全体职工塑造出来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企业职工手里,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而创造出来的客观企业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评价的客观基础。所以,我们在探讨企业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时,应首先以企业中的'全体员工为一级传播客体。
其次,人们往往通过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即一切能表现企业文化的某种特质的物质形态或动作方式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外显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它容易观察,但有时其代表的意义却不易确切定义,即某种现象究竟代表哪种文化内容和意义,观察者的理解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描述和解说上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意义。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是企业文化系统中的种子要素或称为中心要素。企业本身并无价值观,而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人人都有基本的价值观,它通过个体行为及态度意向表现出来。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呈现大致趋同化状态时,便使企业行为方式带有了共同特质,企业文化在价值观层面上达成了共识。多数情况下,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这使企业形成了许多“次文化”。按照帕特纳姆和普勒1987年对冲突的解释,目标的不一致或人们观念不同造成的理解认识的偏异,总是导致冲突的根源。因此,企业文化内部传播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加强、深化交流和沟通,形成对企业物质文化、制度及行为方式、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共识,以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内部冲突和分歧,从而便于以整合和一体化的风貌对外展示企业形象。
二、 企业文化内传播中的主客体二重性。
传播者本身即使首先应该是接受者,然后才是传播者。只有当传播者接受了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内容,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应的体系又全面的认同和准确的把握时,才能够在企业内部像普通的员工进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内传播者,主要指创业者、管理层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部门等必须首先自己接受本企业的文化,成为本企业价值观的忠实信徒,是本企业精神的践行者,然后才有资格去向普通员工传播本企业的文化,向下灌输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才能够准确地传播本企业文化。
其次,企业的普通职工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中同样要充当两种角色,企业文化是体现在企业人活动的方方面面的一种看不见而又具有强大影响的力量,即使普通员工,他们能否正确理解本企业文化的实质性内容,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接受者,全面而有较为深刻地认识本企业的文化,并在自己日常的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地强化传播,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互动认同和相互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又作为反复传播强化的基层实践者,具有双重身份,体现内传播的主客体二重性。
另外,企业文化传播中尤其要注意意见领袖的作用。传播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信息输出不是全部直达普通受传者,往往是通过意见领袖来传播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又叫舆论领袖,是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或“大喇叭”。
企业文化在内传播中一定要重视意见领袖作为传播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中介人的特殊力量。企业文化的内传播要求创业者、管理层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部门等就必须首先向意见领袖正确传递本企业的以价值观、企业精神、理想追求为核心、包括企业制度、习俗及体现企业理念的一切物质要素在内的综合企业文化,并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企业中来。这样,才能使得意见领袖在摄入信息时,消除错误、歪曲式的理解;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传播和扩散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可能性,切实发挥好其积极进步的网络纽带作用。意见领袖作为传播客体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在接受到信息后,会对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进行再传播和再扩散。这时,意见领袖们就成为了企业文化传播的主体,发挥着传播主体的作用。
三、 企业文化外传播中的主客体二重性。
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可分为四大类,即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企业文化在对外传播时尤其要善于借助以大众媒体为依托的大众传播的巨大力量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方式的不同,把大众媒体的发展划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纸媒介的传统报纸、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基于电视图像传输的电视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媒体,而伴随INTERNET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基于互联网传输的媒体称为网络媒体即第四媒体(俗称电子报纸)正在蓬勃兴起。
统计显示,因特网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它以前的所有其他技术。前三类媒体尽管受到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但仍保持有一定的长处。如印刷媒体除信息容量大外,还可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广播媒体适应了不同文化程度的听众,易于沟通;影视媒体传播范围广阔,尤其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我们之所以强调互动媒体的作用,是因为以电脑、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信息“生力军”,有着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优点于一身的高度综合性。专家说,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几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和随机音箱中听到。互联网是唯一全球性媒体,而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在内则由于种种局限(包括运营成本、意识形态等)而不能轻易跨越地域的限制。所以,企业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除了要继续利用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外,更要注意跟上时代步伐,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里借助网络的无穷力量实现传播目的。
大众媒体中的职业传播者主要进行采、写、编、传等活动,其中“采”是第一位的,如果企业经营活动中没有很好的素材资料,编写出来的东西必然缺乏生命力,索然无味,也就无所谓传于不传了,因为效果已可想而知。同理,依靠四大媒体的专职传播者来传播企业文化,必须先向他们进行一次传播,使其头脑中对本企业的文化有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位,这样他们才能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技巧、谋略来和企业配合搞好企业形象的充分展示。企业文化最常用的外传播手段主要是广告。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利用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体、图书杂志的封面或插页、或通过影星、歌星的表演、精美的画面、艺术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等来宣传企业文化,只有先使广告商真正理解本企业文化的精髓,才能把这种对提高企业知名度作用最为显著的广告活动,做得有声有色。
另外,世界上众多企业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已经从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发展到了Corporate Image System)来传播企业文化和形象,其中精髓应该是企业的理念识别,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实质。那么,在委托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必须首先让设计咨询机构,充分领会本企业的文化实质后,才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其内在本质性的理念,设计成果才有文化底蕴,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设计咨询机构充当了企业文化的接受者角色。当他将这一文化融入到了设计中去的时候,他又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
网络时代,企业可以开办一个企业自己的网站或宣传企业的主页,便于受众的全面查阅和了解。根据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在大众传媒中,存在着能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的把关者,即守门人。而守门人实际上是一个集选择性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二重角色。首先,他应是一位接受者。这时,他完全以普通受众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和审视这些未正式进入传播渠道的消息资料,然后,他将选择企业文化中的内容,向外传播,担任传播者的角色。
普通社会大众,在接受某企业文化的以后,也会充当传播者,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广泛的大众进行传播,他们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外传播的受众,从某种程度上讲,普通社会大众的口碑,最具有传播性。企业人或与企业具有商务合作关系的媒体为企业所作的企业文化外传播,始终摆脱不了令人置疑的低可信度,只有第三方的普通社会大众的话反而具有可信性。不仅如此,他具有传播面广,传播时间持久的特性。企业必须正确对待普通大众的传播力量,正确引导,及时纠偏不正确的传播内容,极力维护企业文化在公众中的正面形象。
四、 企业文化内外传播中主客体的转化。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企业整体状况的综合信息,它表现为企业独特的行为方式。作为企业成员不仅要知晓角色信息,也要熟悉企业文化,只有达到文化层面的认同,个体才能融入群体之中,成为企业的“真正”一员。应该说,这一群体同化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信息传播活动,没有传播,同化是难以实现的。企业中也存在着群体同化过程,具体表现为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使全体员工共享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共同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共创企业独特的物质、精神风貌。因而,企业员工首先是以企业文化内传播客体的身份而存在的。
同时,企业员工也是企业文化外传播的主体之一。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外传播的第一类社会公众对象可以说是顾客,而顾客与企业发生了关系,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一是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享受该企业提供的服务,二是与该企业的职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简而言之,一是借助于企业的物,二是借助于企业的人。顾客评价企业的依据,一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二是职工对待顾客的态度。质量越高,态度越好,顾客头脑中所留下的企业形象就越好。由于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由企业中的“人”创造和提供的,因而,企业员工理所当然成为本企业文化向外传播的一个窗口,只是他们中有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这种角色。实际上,除了在直接与外界打交道的岗位上工作的职工、英雄模范人物、企业知名人士以外,其他普通职工的一言一行也同样会参与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职工身上普遍存在的文明、道德等素养,和牢固树立的服务、质量、顾客、竞争和创新等意识,构成了企业文化系统中的品质化要素。由于品质化要素被喻为企业文化的血肉,因此,企业全体职工即人的因素在展现和传播企业文化时显得至关重要。每个职工的素质及其外观,实际上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所在企业的评价。所以,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强化自己也是“企业文化传播主体”的意识,并在日常工作和行为表现上注意要符合企业规范,不至于给企业形象抹黑。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是开放的系统,它与环境处于经常的输入——输出关系中。边界延伸者便是这种关系的中介者,直接承担了企业与环境的传播活动。边界延伸者主要是指企业中那些在与环境联系中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某种形象并发挥连接或扩大企业影响的部门及其组成人员。他们具体负责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量,又把企业产品推向环境,使企业获取利益。边界延伸者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代表企业向环境输出信息以影响公众舆论和行为。这些延伸者如公关人员、接待人员、服务人员等实际充当了企业某一方面的形象代表,而企业领导者则是企业整体形象的全权代表,其言谈举止、行为态度都会引起公众对该企业本身的理解。这种公众形象又使人们直接联系到企业的产品、工作和策略,从而在文化层面建立起对企业的全面认识。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并抑制竞争对手的活力,而不良的企业文化将阻碍公众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
很显然,企业组织中的很多部门和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延伸者的角色,这样才能使企业与环境的联系得以保持并处于经常状态。如营销代理和采购代理、市场部门和广告部门、公关部门、招聘部门、传播顾问和解说者、接待部门等,他们通过接受环境的反馈了解企业行为缺陷,为企业调整提
供政策咨询。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中设立的所有部门及全体成员都具有边界延伸者的意义,而且延伸者的作用发挥也并非只通过业务行为加以表现,它实际上集中在几乎所有的企业组织行为之中。
从以上分析来看,其文化传播不单纯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具有交替互换的多种主客体的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主客体二重性是十分明显的企业文化传播属性。
参考资料:
(1)《企业文化学》罗长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跨文化传播》刘双,于文秀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4)《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目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动机,引导员工的行动方向。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于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需要,统一的价值指向促使员工围绕组织目标选择个人工作目标,自觉规范个人行为。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软环境,像一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员工相处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形成对彼此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提高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工作积极性,选择一致的行为方式,在组织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企业员工为核心。企业员工通过反映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满足员工的情感需要,尊重员工劳动成果,认可员工对组织的贡献,鼓励员工创新行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激发创新精神。
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在企业管理中也物化为具体的规章制度。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员工的内在心里约束规范行为及思想,有形的规章制度通过具体的处罚措施防范员工有悖组织利益的行为。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继承。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招聘宣扬本企业文化寻找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的员工,通过培训使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当企业文化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员工就会不断修正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2.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的完善。企业文化存在妨碍企业持续发展的不合理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旨在指导员工选择最合理的行为模式,员工行为的改善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克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形成积极良好的企业文化。
3.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文化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激发员工最大潜能实现组织目标,获得经营效益。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当员工实现潜能和创造力得以最大化时,企业文化建设将会面临新的要求,企业文化的创新也会随之而来。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匹配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人员招聘标准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大部分企业选用人才,主要强调高学历、工作经验以及个人能力,缺乏对员工工作意图、价值观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关注,忽视对本企业文化的宣传可能导致错误招聘,引发员工入职后的反常行为。
(二)企业培训易忽视企业文化教育传统的员工培训大多注重于工作技能和知识培训,而与企业发展相关的价值观念、创新思维模式却很少涉及,呈现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
(三)难以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绩效考核我国一些企业的员工绩效考评往往仅以工作业绩作为考核指标,在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缺少较为具体的界定和描述,这样的绩效考评很难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四)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难以与企业文化有效结合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员工的需要、动机、欲望,使员工形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充分挖掘潜力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然而企业在实行激励机制时片面强调物质激励,认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最佳选择,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物质激励上,导致员工越来越依赖物质激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激励员工的目的。企业应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不要忽视情感激励,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增加员工认同感和企业凝聚力。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融合
(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合理的企业文化体系
1.构建人本文化。人本文化倡导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差别,在企业的发展中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实现双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落实重视人的能力等级差别,实现人岗匹配,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具体措施,建立推进企业长足发展的人本文化。
2.构建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倡导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在和谐互利的前提下调整员工关系,深化企业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需要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别的员工组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纽带,实现良性互动,消除企业内部矛盾,提高企业凝聚力。
3.构建高效文化。高效文化是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比,有效地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高能低耗获得发展优势。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将效益和成本意识深入到员工培训中,在绩效考核中注重员工投入产出比,建立合理公平高效的薪酬福利体系,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构建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倡导以创新引领发展,在行业竞争中以创新取胜,鼓励员工创新和自由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员工创新能力,满足员工创新欲望。
(二)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企业文化与员工招聘。在招聘的过程中,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作为考核标准,根据应聘者个人特点及其与本企业用人标准、价值观念的相符度,选择合适员工。
2.企业文化与员工培训。将企业文化全面贯彻于企业培训之中,在传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企业文化内涵相关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的培训,如体验式培训、管理游戏或竞赛、拓展培训等。使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度在培训中得以提升,并将形成的思维方式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
3.企业文化与绩效考评。改变传统的单纯以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考核方法,将“德”也作为企业进行人员考评的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利用企业价值观念内容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4.企业文化与薪酬管理和激励。基于企业文化的薪酬管理要求为员工提供相对公平合理的报酬,改变原有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重视非物质激励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形式满足员工深层次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与演变之中已越来越不可分割,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适合人力资源开发的文化体系和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挖掘员工的潜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保持企业的优势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绩效,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
摘要:跨国公司要在异国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融合两种企业文化资源尤为重要。跨国公司内部文化的多样性与冲突性并存、文化建设的渐进性与逆向性并存、文化的消极性和积极性并存等特点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因此,系统阐述了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难点;对策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文化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两国两种实物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两种企业文化资源的融合。跨国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不仅有投资各方企业文化的差异,还有各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因此,如何形成有利于跨国公司发展的特有的文化,已经成为当下跨国公司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一、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着与自己国家有着明显差异的社会制度、管理风格、价值观念、行为信仰等,这些不同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与和冲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难点。
(一)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两重性
1企业员工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冲突性在跨国公司尤其是在合资企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由于受不同价值观和信念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尺,由此便产生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在某些情形之下往往又会带来冲突。在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中,多样性和冲突性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高层管理者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价值观念的双重性增加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难度,更重要的是给新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
2.公司内部制度体系的多样性与冲突性在跨国公司中,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各投资方在制定和执行经营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在合资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制度体系的多样性和冲突性由此而产生。在中国,许多跨国公司在内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常常违背了中国国情,就是因为在理解制度方面,两种文化存在着不同的理念和思想,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制度方面,就导致了严重的文化冲突。
3.公司员工行为习惯的多样性与冲突性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及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大同小异,有些行为习惯互为补充,有些却相互矛盾,这是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的结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与此相一致的满足其需要和实现其期望的迥然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在理解和执行企业的决策和制度时,行为习惯往往会产生偏差,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此外,来自某些文化的员工,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族优越感,对来自其他文化的员工的行为习惯不尊重甚至鄙视,从而导致两个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纠纷。
(二)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两种态势
1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渐进性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冲突和整合的过程,而不是各个企业文化的简单相加。在企业文化的整合过程中,主观的、积极的人为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积极的人为整合过程。此外,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也随之变化,而且这种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因此企业文化的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要使企业内部机制达到真正融合的状态,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其间一不小心还会影响到整个局面。
2.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发展的逆向性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通常表现为逆向发展的态势,这一点在合营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合营企业享有国外优厚的资金和优惠的政策条件,因此在企业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中,来自物质方面的支持就比较多,最终导致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先行发展而精神文化后续发展的状况。与此相反的是,一般企业文化通常是企业的精神文化先行发展,继而发展成为制度文化,最终才形成一定的物质文化。如果企业员工从物质文化中积淀一定的创造力和活力,这又为新的精神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利与弊
1跨国公司文化建设的有利性跨国公司的各投资方为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壮大,在营造企业文化的氛围和经营理念过程中,为了达到不同文化融合的目的以及获取企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纷纷利用自己的文化或原有文化的选择物去整合和同化对方的文化。在双方相互竞争、相互同化的过程中,各种文化达到优胜劣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素被继承发展下来。同时,投资各方为了谋求事业扩大和长远发展而有意识地促进各方文化的'不断融合,营造共同的经营观和企业文化。这种超越民族文化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的心态有利于构建新的企业文化。
2.跨国公司文化建设的弊端由于各投资方本国文化的差异性,本土管理人员和东道国管理人员难免会发生文化摩擦和冲突,因为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民族优越感和以本族文化为中心的心态。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冲突致使双方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对方的文化因素,从而产生了于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由此加大了跨国公司文化建设的难度。
二、跨国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跨国公司要在国外很好生存和发展,应该将本国文化慢慢渗透到东道国文化中去;以本国文化为中心,凌驾于东道国文化之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要使本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相融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文化差异,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
跨国公司内部文化的多元性要求其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做法是要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差异性,从而实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逐步融合,达到兼容并蓄、包容开放的目的,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员工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有效实施跨文化培训,促进员工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跨文化培训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包括了解双方文化的差异性,培训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训跨文化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等等。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解决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和矛盾,达到员工之间团结和谐、协作共赢的目的,也是增强公司凝聚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三)吸收本土文化的精华,形成跨国公司独有的文化特色
跨国公司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就必须在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选择。“一个跨国公司必须首先坚持自己的核心文化,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对当地文化的适应性。”文化的选择要慎重。首先,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其次,要选择与跨国公司自身相符合的文化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并非对本土文化妥协,也并非全盘接纳,而是要吸纳对跨国公司有利的成分和精华部分,达到各种文化的优势互补。此外,文化选择也不是一次性就完成,而是一个反复选择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跨国公司特有的整体文化。
(四)挖掘优秀管理人才,实行本土化管理
跨国公司的管理需要优秀的人才,特别需要优秀的管理人员,这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要避免或消除文化冲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管理阶层中纳入一定比例的本土优秀人才,培训和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让他们参与到各种管理活动中来,从而实现公司的本土化管理。实现管理本土化的优点是,东道国的管理人员从事业务经营管理时,由于他们熟悉本国传统文化和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因此在与员工的合作、沟通和交流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解决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起到有力作用。实行有效的、成本较低的本土化管理方式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五)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员工之间文化交流和对话
文化差异是跨国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要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跨文化理解的关键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更加低调的‘围绕篝火促膝谈心’的方式,它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并鼓励反思性的交流,而不是那种对质性的对话。”跨国公司促进文化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举行公司节日活动、为公司员工庆祝生日、举办各种文娱活动等,增强员工彼此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为公司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的文化整合是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在企业文化重组和整合的过程中,无论全球形势如何变化,文化整合的主体既不可能是东道国文化,也不可能是全球文化,只能是本土文化。其次,文化的整合有主有从,应注重逐步消化吸收和融合,而绝不是各种文化简单的组合或叠加。另外,文化的重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地位不断提升,作用不断得到发挥,进而产生了新的文化因子,跨国公司的文化建设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林雪珠.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11):267.
[3]姜光辉.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策略的前瞻[J].中外企业家,20xx,(1):42.
[4]尹慧颖.美国著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6):72.
[5]张炜.本土化经营战略对跨国公司企业文化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xx,(14).
纵观企业发展史:上世纪60年代前,可以说企业追求的是产量、质量等数字70年代后,企业追求的是厂容、厂貌等形象80年代后,企业追求的是做大、做强、做久等文化而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文化追求的则是企业人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又是企业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能够按照既定思想和原则的指导,朝着总体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所在。因此,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就成为了每一个企业文化建设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本文站在企业的角度,借鉴中国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普遍经验和常用做法,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工作分工、保障措施等方面归纳和阐述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的通用方法和策略。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继承”、“学习”、“创新”、“发展”为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把创新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企业愿景和使命,不断传承企业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有企业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总体目标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应“文化管理”时代要求,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协调统一,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探索文化管理,推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推进节约、学习、创新、和谐型企业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3基本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员工作为合作伙伴、关注员工成长、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和谐一致。一方面,公司要通过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激发员工热情,开发员工潜能,确保文化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强调员工的忠诚奉献精神,强调员工与企业树立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强调认同公司文化、富有责任感、具有合作精神、善于学习和敢于创新的员工是人才的用人标准。
3.2坚持继承发扬、突出特色的原则。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继承和发扬公司优良文化传统,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和现状,展望未来,挖掘提炼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走出一条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3.3坚持循序渐进、创新发展的原则。开展以文化管理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不断推进,注重质量,务求实效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在创新上不满足,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3.4坚持精神文化与制度行为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以规范管理为基础,把精神文化建设与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软”、“硬”管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以核心理念为指导,全面开展制度文化体系建设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为保障,整体推动行为文化体系建设以树立企业员工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为根本,深入开展精神文化体系创建活动。
3.5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习型组织,广泛集中群众智慧,调动起全员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员工参与,每一项政策出台得到广大员工认可,努力打造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4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企业文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推进阶段(第一年)
重点工作: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普及企业文化知识,开展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提炼工作,开展部门文化建设,开展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加强节约文化建设。
阶段性目标:完成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提炼工作,完成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宣传工作,初步实现制度“硬”管理与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着力塑造节约、学习、创新、和谐的企业形象,营造公司上下理解包容、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
第二阶段:深化完善阶段(第二年)
重点工作:在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狠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转化,全面普及企业文化理念,深入开展制度文化体系梳理和完善工作,全面推广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深化部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节约、学习、创新、和谐型企业建设。
阶段性目标:实现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部门文化日趋完善和成熟,员工的人文和职业素养普遍增强,企业形象明显提升,组织效能得以提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制度化,初步形成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的管理和运营机制,逐步实现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模式的过渡。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第三年)
重点工作:全面持续地开展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总结成果并巩固成绩,建立企业文化管理长效运行机制,持续完善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
阶段性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企业凝聚力和员工创造力明显提升,管理效率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公司阶段性战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争做优秀企业公民,把塑造和谐企业文化生态,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富裕,树立企业员工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培育确保企业基业长青的文化基因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远景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5企业文化全面启动阶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年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布局谋篇的关键作用,第二、三年的工作要以第一年工作的效果为基础进行制定和完善,因此本文在此重点介绍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启动阶段的工作:
5.1工作原则
总体原则: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为生产经营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遵循和坚持的以下基本原则:
5.1.1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等层面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5.1.2全员参与原则。构筑企业文化,要充分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1.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华民族和公司发展的优良传统,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又要以超前意识进行创新和超越。
5.1.4个性化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企业特色,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个性企业文化理念。
5.2主要工作内容
5.2.1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工作。精选各岗位了解企业情况有文采的人员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依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利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深入开展关于核心理念的调研讨论,总结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理念宣讲、刊印企业文化理念手册、开展企业文化征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核心理念宣传推广活动,确保核心文化理念得到深入贯彻推广。
5.2.2开展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组织企业内部各单位开展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以“建设和谐企业”、“打造高效能团队”和“增强工作执行力”等主题作为亚文化和部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导向,并把宣传发动、思想教育渗透于生产、业务竞赛中,有计划地做好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的工作,形成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良好文化氛围。
5.2.3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建设节约型企业,是指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公司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把节约作为一种企业理念长期坚持下去,加强节约文化建设,使每一位员工养成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奖励节约、惩罚浪费的管理机制,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厉行节约的积极性,培育无论富裕或是贫穷都要厉行节约的思想。倡导节约文化旨在追求生产最优化前提下,培养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把节约当作一项战略举措,贯穿于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
5.2.4建立和完善制度文化体系。在全员范围内开展制度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梳理完善和提升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诊断监测机制,在日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结合实际,依照企业文化理念,开展自我检查,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规定下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制度化,用核心理念梳理企业规章制度、程序和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实现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刚柔并济。
5.2.5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把企业的人才理念作为干部选拔、干部评价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本着人员与岗位匹配的原则,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导向,将合适的干部调整至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结合干部任职情况,分阶段、有步骤的开展干部交流工作对现有机构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实现机构的合理安排和人员的科学配置加强激励机制建设,重点出台一些专项奖励政策,激励各岗位涌现出一批典型和模范,如:生产标兵、营销能手、先进工作者等。
5.2.6开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为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应开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工作。总体可以分为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视觉系统导入阶段第二阶段:理念与行为识别系统导入阶段。旨在最终提炼出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精华,整合出企业的精神优势,描绘出企业的形象特征,以推动和激励员工行为,全面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
5.2.7着力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为确保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得到深入地展示和传播,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围绕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公益工程、文化传播等,加大力度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拓宽思路,优化宣传方法,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作用,运用先进文化培养员工的文化意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文化环境、培育文化网络、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5.3实施步骤和工作分工
第一阶段:制定企业文化工作方案,组建工作机构。
制定并发布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计划,组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机构,公司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安排,行政、人力资源、企划、文化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为联合责任主体分兵把守各负其责,各单位积极参与和配合,建立本单位的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企业文化理念制定和宣传阶段。
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利用网站、内刊、宣传栏、条幅、标语等工具和载体广泛宣传企业文化相关理念和知识将行政系统例会建设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模式和途径,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研讨和交流。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围绕职工福利、特殊津贴和奖励等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培训为平台面向全员宣讲企业文化理念。
企划部门将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企业工作计划和考核负责提出公司定位、使命和愿景初步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负责走访各单位提出企业精神、口号和核心文化理念初步方案组织开展节约型企业建设等活动。
各单位积极配合公司企业文化的座谈和研讨工作,建立本单位企业文化领导小组,并开展本单位的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工作并形成初步方案。
第三阶段:企业文化理念贯彻和推广阶段。
行政部门提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设的工作方案并实施通过企业之歌创作、公司标识设计、举办企业运动会等活动宣传贯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开展退休老职工联谊活动制定生产经营专项奖金使用办法并组织执行提出公司组织机构调整和人员配备的工作方案。
企划部门组织开展公司管理制度的梳理和完善工作,对各单位前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出考核和奖励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组织开展各单位企业文化评比活动汇总各单位的延伸文化理念,形成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各单位负责按照公司统一安排,提出本单位企业文化理念方案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和建设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总结和汇报。
第四阶段:企业文化深化和总结完善阶段。
行政部门编辑出版企业内刊或者企业文化建设专刊,并利用年度总结大会、文体活动等机会深入贯彻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年度评优工作,组织开展先进典型人物的评比和宣传工作通过年底走访慰问宣传公司企业文化。
企划部门通过组织ISO9000年审,对公司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各单位本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提出考核意见将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新一年度工作计划,列入考核指标。
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对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总结和完善形成公司企业文化手册并刊印。
各单位全面总结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工作列入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中。
6保障措施
6.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要做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示范者和推动者。建立公司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和各单位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各级机构按照工作职责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形成各条战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6.2企业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
6.3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结合起来,要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每年都要重点解决几个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扎扎实实推进。
6.4要以塑造企业形象为重点。要着重在品牌形象、员工形象、环境形象、视觉形象、社会形象等方面塑造和展示企业形象。要以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回报股东为主旨,努力奉献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
6.5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内部各单位要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和开展企业文化工作的关系,要致力于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企业精神的塑造,致力于通过陶冶情操,使企业文化得到升华。
6.6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要对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向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上报书面总结材料。
6.7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向全公司通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情况,表彰组织开展好的单位,督促组织落实不到位的单位。
6.8建立与公司绩效考评相一致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考核评价总体工作中二是明确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考核评价重点是考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否顺畅,企业核心文化理念是否融入相关制度并易于执行,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否认同和广泛参与,公司视觉标识体系是否得到规范完整地使用,是否提升了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管理效率是否得到提高,以及是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年度责任目标的完成率等。旨在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协同是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析企业文化与战略协同管理的重要性、相互关系及矛盾基础上,重点讨论企业文化与战略协同管理的实现。二者协同管理就是要实现企业文化与战略的根本一致性,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支持。为此,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变文化或战略。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协同管理,战略类型
一、引言
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教授提出。而著名管理学家安索夫在其《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协同性(Synergy)的概念。笔者认为,企业协同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最大程度上消除企业各种资源组合的障碍,在整个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上消除无价值增值的活动,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实现协同效应,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优势。协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协同效应,即2+2=5的效果。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协同管理研究的重点不在企业的内部协同管理(狭义)上。安索夫(1965)认为,协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经营表现。而罗伯特·巴泽尔认为协同是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业务表现而言的企业群体的业务表现。很显然,二者都认为协同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如何实现分公司之间的协同。白列湖(20xx)重点研究了企业协同管理机制,即形成机制,实现机制和约束机制。程国平(20xx)重点研究了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高超(20xx)重点研究了企业集团的协同管理,如战略协同,生产协同,文化协同等。从这些研究可看出,国内研究的重点并没有放在企业的内部协同管理(狭义)上。而从企业的协同管理看,企业的内部协同管理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协同管理分为外部协同管理和内部协同管理。而狭义的内部协同管理包括企业供应与生产系统的协同、生产与销售系统的协同、财务与营销系统的协同、科层组织之间的协同等。很显然,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也属于狭义内部协同管理的范畴。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不论企业文化还是企业战略,都是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并不断取得经营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但是,对于如何重视和取得二者的协同管理,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王琛,王效俐(20xx)分析了企业战略协同的诸多问题,但并没有专门分析企业文化与战略协同问题。陈明(20xx),秦远建、蔡程(20xx)等虽然都分析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协同,但分析得较为粗略,也没有具体关注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由此可见,加强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都是关键影响因素。但是,如果二者之间不进行合适的协同管理,会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是内部协同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现外部协同管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前所述,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内容很多。其中,文化与战略的协同管理是有效实行内部协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外部协同管理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和供应商、顾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如果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协同管理没做好,企业的发展和其核心价值观可能发生冲突,企业的内部协同管理无法真正实现。而内部协同管理不能有效实现,其外部协同管理也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协同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协同管理也是实现外部协同管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第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对完善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从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可以看出,企业内文化与战略协同管理的成功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可使企业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二者的协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业文化和战略能协调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和顾客的需求,而且这种协调性可以成为企业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第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使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内部协同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层组织之间的协同,也就是要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员工层之间的实现协同,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完成。企业文化与战略协同管理的实现,可以使各科层组织在文化和战略下实现协同,同时也必然会使企业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从广义的角度看,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也是企业集团协同管理重要方面,使其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国外企业进行兼并、收购或内部重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理解协同效应就必须明确集团的经营表现应该优于原企业单独经营表现之和。组建企业集团后,实现协同效应是企业集团整合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企业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战略协同和文化协同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但是,如果只是分别实现了这两个协同还不够。只有实现了企业集团文化与战略的协同管理,才能使企业集团能有效适应各种变化,真正实现企业集团的协同管理效应。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表现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它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方面的内容,但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5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而企业战略是以企业的未来为基点,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为求得企业长期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竞争性、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它是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是企业运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没有企业战略,企业无法求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要了解和研究企业文化和战略的协同管理,必须先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矛盾。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存在矛盾,这些问题会对二者的协同管理起着约束作用。
1.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相互关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含义、特征以及内容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二者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战略的制定要求企业组织各方面力量,正确分析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资源条件、现行的战略基础上,着手制定战略方案,然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身的企业战略。这个过程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制定的战略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最终才能取得成功。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企业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形成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2)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战略实施的成败和整个企业的兴衰。企业战略的实施需要完善的信息支持系统、组织支持系统和文化支持系统。前二者都是企业的“硬件”,而文化支持系统则是企业的“软件”,往往“软件”比“硬件”更为关键和重要。企业制定出战略以后,必须将战略的构想转化为战略的行动。企业管理人员只有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才能使战略获得成功。而统一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无疑会有利于战略的推进。
(3)企业文化是战略控制的“软性粘合剂”。战略控制是检查和评价企业战略实施后的企业绩效,把既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绩效标准相比较,发现差距、分析原因并纠正偏差。从企业战略控制的实际效果来看,属于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信念、以及行为规范等这些“软性粘合剂”更为有效。它们可以形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它不是依靠对员工的激励和监督来实行战略控制,而是基于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感和信任感这种方式来进行。
(4)企业文化是企业维持战略优势的重要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历史积累,其他企业是很难模仿和复制的。正是这种难以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能使企业在很长的时期内维持自己的战略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的基石,它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是企业维持既有战略优势的重要条件。
2.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矛盾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非密切,二者之间应该相互适应和协调。企业发展的各种条件在不断变化,文化和战略也是变化的。正因为这样,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不适应和不协调的现象,即二者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可能相抵触,阻碍了企业战略实施或战略转变的成功。当一个企业由紧缩战略转变为发展战略时,要求从员工到管理者,甚至到企业的管理制度都要发生相应的转变。但企业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各个职能部门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种转变。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战略与企业文化是冲突的,那么企业战略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最终导致企业战略的失败。企业文化应该根据企业战略作一定变化,但企业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办到。
(2)当企业实施除内部创新战略之外的其他发展型战略时,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矛盾更为明显,可能导致这些战略的失败。企业自身的文化与经过并购、合资经营、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后的企业文化表现出明显的不相容性,这种不相容性最初在一定程度成为新战略实施的障碍,新企业只有在新战略下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才能使新的企业文化支持战略实施的成功。然而实践证明,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很难的。许多国内外企业实行这些战略的失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文化很难融合造成的。
(3)对于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矛盾可能非常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必然。这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多表现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员工认同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造成企业文化难以融合甚至冲突。这段时期内如果双方或多方文化不能很好磨合,那么战略的实施将面临巨大障碍,甚至会因为冲突使得企业战略最终失败。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只有相互适应和协调,才能产生协同效应。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会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文化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与企业战略在动态上实现协同。从另一个角度说,无论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还是控制,我们都必须考虑到企业已有的文化能否适应和协调,如果一味要求通过企业文化变化的方式来适应战略,最终可能使战略纸上谈兵,仅有美好目标而无法实现。这二者之间有实现协同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就是要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企业发展中实现动态协调和一致。
1.企业文化与不同类型战略的协同管理
(1)企业战略类型及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特征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不同层次的战略又有不同的类型,每种战略要求不同的企业文化与之相适应和协调。了解不同战略所需企业文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加强二者的协同管理。下面以企业总体战略、基本竞争战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列表说明各种战略及其相应的企业文化。
表1企业典型战略及其相应的企业文化特征
战略类型
战略含义及其特点
相应企业文化特征
发展型战略
发展型战略是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它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引导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以便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提高竞争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增长型战鼓励企业的发展立足于创新,以把握更多的发展机会,谋求更大的风险回报。
企业文化属于创造型文化。它使企业乐于追求各种不同的风险及变化,具有创新性,以创造未来为己任。
稳定型战略
稳定型战略是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上的战略。它使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发展机会都相对较少,而企业经营风险却相对也较小,能避免因改变战略而改变资源分配的困难和因发展过快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可使企业积聚更多的 “能量”,以便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但稳定型战略容易减弱企业的风险意识,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企业文化属于稳定型文化。它使企业表现出稳中求胜、惧怕风险、回避风险和
缺乏进取心的特点。
紧缩型战略
紧缩型战略是企业偏离战略起点而从目前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的战略。它是一种消极战略。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可使企业更加有效整合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而缺点是这种战略往往会削弱企业的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文化属于被动型文化。它使得企业只愿意接受最小的风险,不轻易做任何改变,使员工和管理者产生消极、退缩的'心理。
成本领先战略
它是企业通过降低产品的全部成本,用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战胜对手的一种战略。实施这种战略的核心是要通过各种方式使企业成本降低,以更低的价格击败对手。
企业文化重视对职工勤俭风气的培养,从经理到雇员,都要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勤俭节约,杜绝浪费,从细微处做起。
差异化战略
它是企业向市场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用以满足特殊顾客的需要,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它的核心是通过向顾客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使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产生忠诚,从而企业获得更高的溢价和利润。
企业的文化应是创造型文化,它鼓励创新,发挥个性和勇于探索的。
重点集中战略
它是企业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给其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战略。它适于规模和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采用。实施这种战略可使企业避开大范围的竞争,增强相对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应是强力型企业文,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在企业里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系列基本一致的共同价值观。
国际化经营战略
它是企业进行跨国生产、销售、服务等国际性经营活动的战略。企业经营的地域范围超过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它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国际市场、稳定便宜的资源和避开贸易壁垒等好处。
企业文化应是开放型、兼容型文化,要求能求同存异,寻求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
(2)企业文化与不同战略协同管理的实现
从上面分析可看出,不同的战略需要相应的文化作为支撑。但当一个企业选择不同战略时,它的文化不一定和所选战略相适应。当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消除它们之间的不协调或者矛盾,实现二者的协同。
①当企业已经选择了和过去不同的战略后,应在战略实施前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适当改变。企业选择的战略,应该和企业文化有着根本的一致性,但这并是说二者什么时候都有完全的相互适应性。所以当企业选择某一战略后,企业文化有改变的必要性。而同时我们也应清楚,一个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很难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变的。企业文化的适当改变还应在战略实施前就进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战略实施的时候有相应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例如,某个企业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型文化,而企业目前也选择发展型战略。但由于宏观环境或行业环境发生了变化,使企业转而选择稳定型战略。这时企业应该把文化转变为稳定型文化,才能适应新战略的实施。在新战略实施前,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如宣传、开职工大会、座谈会等向各层管理者和员工说明新战略选择的理由和个人应该做哪些相应的改变,使大家自觉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为新战略的时候营造一个和谐气氛。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注意,管理者和员工的改变是暂时的,这是为以后进一步选择发展型战略做准备。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轻易丢掉。当然,如果一个企业在伴随战略选择改变时需要彻底改变文化本质,那又将是另外的做法。总之,企业文化在针对某以有别过去的战略时,它都应该做适当的改变,实现和战略的协同。
②当企业在选择某一战略时,应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因素。只有这样,企业所选战略才能和文化找到协同的位置。前面提到,企业文化应做适当的改变来和战略实现协同。但企业文化的改变是有限的。如果战略和文化的根本一致性几乎没有,即使企业文化改变了,它也无法和战略实现协同。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战略时,要考虑到现有企业文化与说选战略的根本一致性有多大。如果二者之间差异太大,应对战略做一些调整,以便在以后的实施中能和文化实现协同。例如,一个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如果突然转而选择成本领先战略,必然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无法突然从一种推崇创新的思维转变为勤俭节约的行为方式。这时需要对战略做一些调整,顾及已有的创新思维。
③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应通过跨文化管理来实现二者的协同。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协同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企业所面对的是与母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要在不同的文化国度里实现相同的战略,其困难可想而知。要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就要求在不同的文化里发现共同的文化氛围来支持战略的实现,即实现二者的协同。那这就要求企业做好跨文化管理问题。首先,识别文化差异。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克服,价值观的差异往往是最难克服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差异可以通过交流来解决。其次,企业应进行针对性训练。根据不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思维习惯和习俗,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逐步加以改变。最后,培育企业共同价值观,加强文化建设。国际化经营企业要向员工宣传、介绍母公司在经营中所推崇的理念及奉行的目标,让员工逐步接受,在此基础上,企业建成既能体现母公司经营理念,又符合东道国文化传统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和战略就能实现协同,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2.企业文化与战略关系的协同管理
要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不同战略的协同,二者应有根本的一致性。这种根本一致性有多大,应该怎么去处理,这就是文化与战略关系协同管理的内容。这实质是分析企业战略的稳定性与文化的适应性。稳定性是指企业实施新战略时,企业结构、技能、价值观等各种要素的变化程度;文化的适应性反映企业发生的变化与企业目前文化相一致的程度。稳定性中的组织要素变化可分为多和少两种情况;一致性可分为有和无两种情况。这样,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组合有四种情况。下面分别说明各种情况的协同管理。
(1)以企业使命为基础进行协同管理
即当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时,企业组织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下,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它可在原有文化的支持下实施新战略,二者的协同容易取得。当然这种情况企业仍然有协同管理的必要,它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①企业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基本使命的关系。企业使命是企业文化的正式基础。企业战略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企业的任务、战略可以发生变化,但它们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使命,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要积极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因为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
③如果必须要调整企业现有的奖惩制度,调整时应注意与目前的奖励措施相衔接。因为这些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
④企业战略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备。
这种情况下协同管理的核心就是尽力保持现有的企业文化,因为它和新战略是协同的。
(2)进一步加强协同作用
即当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时,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企业在采取稳定型战略时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文化与战略之间的一致性非常强,这时协同管理的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战略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尽量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使之更具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优势。其次,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性质,根据企业文化的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战略实施的促进作用。
(3)根据文化的要求进行协同管理
即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但与企业原有文化没有一致性或一致性的程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新战略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比较明显,实施中会遇到很大阻碍。这时企业应根据文化的要求进行协同管理。首先,企业需要认真分析这些变化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成功。如果是,企业在不影响现有总体文化的前提下,根据经营业务的需要,对某种经营业务实行不同的文化管理,在局部上实现二者的协同。其次,企业对象企业结构这些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变革时,也需要根据文化进行管理,实现它们之间的协同。
(4)用重新制定战略或改变企业文化的方式进行协同管理
即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很大,而且与企业原有文化很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与战略的根本一致性几乎没有,必须要用重新制定战略或改变企业文化的方式才可能实现二者的协同。采取哪种方式实现协同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如果企业采用其他的战略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应该重新制定战略,寻求和企业文化的一致,从而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采取这种方式还在于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去实现和新战略的协同。
然而,如果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要采用既定的新战略,那就必须要通过改变企业文化的方式来实现协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痛下决心进行变革,并对变革的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向全体员工说明变革的意义,让他们明白企业的变革势在必行,没有回头路可走。
②为了破除原有文化影响,企业要积极创造促进新文化形成的环境。如企业可在企业外部招聘一批具有新文化意识的人员,或者在企业内部提拔一些与新文化相符的人员;又如企业高层领导带头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等,迎合企业新文化建设,同时给员工起着示范作用,有利于企业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文化的重建。
③改变奖励制度,使企业奖励重点向具有新文化意识的下属单位或个人倾斜,激起他们的变革信心和热情,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变
④使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确知道建设新文化所需要的行为,要求他们按照变革的要求进行工作。同时形成一定的规范,保证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重建企业文化的难度是很大的,战略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企业规模越大,文化变革的难度更大。一般而言,企业改变文化不能急于求成,只能逐步、有序进行。如果新战略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在短时期内发生重大改变,企业就可能采取激进的方法来实现文化的迅速改变。这种激进的方法是对企业的人事做重大调整,更换领导,聘用新的员工,并对他们灌输新的价值观念,对企业职工加强教育和培训,抓住每一个机会让企业职工理解实施新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新战略与职工的价值观念达到一致,从而促进企业文化变革的完成,实现企业文化与新战略的协同。
参考文献
1 丁宁.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265-269.
2 宋云,陈超. 企业战略管理[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4.
3 周晓丰.企业文化与战略[J]. 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2):15-16.
4 谢泗新,李荣.企业文化与战略的协同融合[J].企业研究,20xx(6):42-44.
5 梁 晶.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J].企业经济,20xx(7):17-19.
6 李一夫.企业文化与战略调整[J].现代企业教育,20xx(4):36-37.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成为企业潜在的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指导思想。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而企业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企业活力存在于职工群众之中,其源泉是人的积极性,搞活企业的改革首先在于搞活人,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有生命力。企业的任何政策、改革措施出台前,思想政治工作都要先行,搞好宣传引导,积极进行企业精神和光荣传统的教育,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的必然性,积极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动向,把握职工群众思想脉搏,找准症结,于细微处下功夫、见功力,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真正感受到:企业把我当主人,我为企业做贡献。只有当职工真正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时,才能把全部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
企业的人文环境、企业和职工的人文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内涵,也是企业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动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被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经营权不断得到扩大,面对市场的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以自己的产品、服务、信誉、人员素质、发展战略、精神面貌等展示给社会,取悦于用户,确立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首要任务就是要有一套适应市场的精神和意识的充分准备,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整体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业标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通过文化建设活动这种有效载体把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企业的每一名职工,使之深入人心,成为职工群众共同的追求和精神支柱,以此统一职工的思想与行动,使企业的管理系统、环境系统和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协调。
二、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既然是人,就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一致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新理论,其本质是一种经济文化,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企业最佳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之所以被称作企业管理的新理论,其主要特征就在于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素质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中心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文化的内容看,无论是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培养、职工职业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还是典型人物的塑造,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可见,思想政治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有着辩证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要加强就必须改进,只有改进,才能真正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培植、塑造和强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来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第一,要不断强化“生命线”意识,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性,长期性。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人的思想始终处在变化中,总是处在“加工”状态,一方面这种“加工”决非短期行为所能包揽,必须依赖于长期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其次,对企业职工思想的“加工”,还要依赖良好的养料补给,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不能自发产生的,必须从外部进行灌输,否则就会造成普遍的“营养不良”,损害思想“免疫系统”功能,这样就势必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失去方向,陷入迷津。再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规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作为企业就必须结合企业的施工生产实际,追求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最佳化,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最大限度地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步结合、融合渗透进行一体化管理,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通过借鉴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特点,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运用型引路法,目标激励法,感情感化等方式方法,积极倡导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企业的主人是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全体职工参与的系统工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做到,企业的事情应该让职工知道,同职工商量,与职工一道协商、探讨企业发展的方针、规划,同时,在民主的对话过程中解开职工群众的思想疙瘩,解决职工生活实际困难。第四,拓宽渠道,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泼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性格、情绪、爱好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出现的这种新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摒弃过时的、教条的、呆板的教育方式,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宣传载体,让职工在观看、阅读中去思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但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而且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既要有理论的灌输,又要有形象的感染,既要有政策的疏导,又要有榜样的示范,既要有知识的启迪,又要有物质的激励,这样才能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思想环境。
1.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关于实践思想、发展思想的科学完整的概括、总结及论证。如果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推动企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
实践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密切,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同样,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
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企业文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特别是西方企业文化的影响及冲击。因此,如何继续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得到继承和发扬,建设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企业文化,并逐步适应全球企业发展的潮流,缩小我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文化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基于此,本文对企业文化的理念文化及行为文化进行了分析,并以我厂企业文化为例,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企业制定合理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2.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厂(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理念文化及企业行为文化两个方面。下面对其进行具体阐述。
2.1特变电工企业理念文化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厂企业理念文化主要包括:社会使命、经营宗旨世界观、核心价值观、沟通口号等。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1)特变电工的社会使命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我厂确定了社会赋予的使命:特变电工始终专注于大型电力装备“输变电、新材料及新能源”三大领域的开创与共同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全球的能源事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2)特变电工的经营宗旨
特变电工的经营宗旨主要包括:客户称心、员工安心、股东放心。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的端正心态,尽最大努力尊重客户;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研究,了解客户心理,不断提升服务,感动客户并竭尽所能的满足客户。信任自己的员工,教育员工以德服人,分享成功,激励员工价值共享,使员工具有凝聚力。
(3)特变电工的世界观及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我厂的核心世界观为捍卫诚信、拥抱变革、推崇健康、欣赏简单和创造和谐。
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条,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指导员工的行为取向。基于此,我厂的核心价值观为: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能学习。有效的规范了员工的行为,调节和有效控制员工的兴趣和意志,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向与行动指南,是企业长期 的根本动力。
(4)特变电工的沟通口号
特变电工的沟通口号为:“特变电工,全球信赖”、“四海特变一家人”。“全球信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信赖,包括了用户的信赖,员工的信赖,投资者的信赖,供应商、销售商等合作方的信赖,政府和社会各方的信赖;也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区客户的信赖。让特变电工数以万计的员工为了共同的企业愿景而拼搏出力。大家亲如一家,观念相互融和,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文化的灵活运用。
2.2特变电工企业行为文化
特变电工企业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企业行为宣言、员工行为公约、员工行为准则及围绕世界观的行为举措。
(1)企业行为宣言
特变电工是引领中国输变电行业的脊梁,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装备和服务;重视与客户的`沟通,以超越满意的产品和超乎想象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完全信任与持久支持;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互动共赢,共同走向成功。
(2)员工行为公约
特变电工要创造以“可靠”为核心精髓的品牌,就必须做可靠的人,做可靠的事。以马克思哲学原理为指导,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意味着任何虚假、奉迎、言不由衷的话都将不受欢迎;任何欺骗、推诿、敷衍塞责的行为都将不被允许在我厂体系。
3.结论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对我厂企业文化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企业理论文化及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总结了我厂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益经验,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孟祥坤,程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xx(2):150-151.
[2]和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应用与实践[J].现代企业文化,20xx(26):98-99.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其传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研究领域内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依据现代企业文化的传播构成要素,详细论述了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对内传播模式和对外传播模式,希望能够对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传播模式
现代企业文化是在经济活动组织中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意识形态,是一个企业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包括信念、符号、仪式等方面,在不同的企业历史时间有着不同的特征,既有时代的气息,又有历史的特色。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或者进一步说优秀企业的文化无处不在。现代企业文化是促使企业不断进步的充分条件,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度的确立提供智力支持和道德基础,密切员工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关系,达到三方的和谐统一。传播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利用符号系统向其他人或者团体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传播在历史上要先于文化产生,传播是文化最基本的属性。现代企业文化传播大多是应用领域内的传播,是现代企业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向内部员工和外部社会宣传自己的过程。现代企业文化有一般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传播个性。
一、现代企业文化传播构成
现代企业文化传播构成要素包括:文化传播的主体、客体——人;文化信息本身;传播媒介;噪音;传播环境;信息反馈;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企业文化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要素是人,既包括信息的发送者也包括信息的接收者。发送者是企业中组织化的部分,接收者通常是企业中的个体成员,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性质的群体。在现代企业文化传播实践活动中,企业员工既是文化的发起者、传播者,又是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的被动接收者、反映者。德博拉·坦嫩的《那不是我的本意》中:“传播是一个持续流,每个人都同时是被动反应者和主动者,主动者和被动反映者。”其次,现代企业文化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文化信息本身,传播的信息等于信息包含的意义加上承载这种意义的符号就形成了信息本身。其中的意义指的是人们对于自然事物或者是社会事物的认知状况,是人类赋予对象事物的一些象征性东西。符号就是信息内容所借助的外在形式或者载体,是传播信息和表达信息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现代企业要将文化信息编码成为语言、图像、文字等一系列符号,接受者要对这些符号进行翻译和解读,领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其中信息时传播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关键性作用在于把精神意义从一个集体传递到另一个集体。另外,由于传播主体和客体自身条件的千差万别,所以符号表征出来的意义与传播主体所要表达的本意往往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情况在传播活动中经常遇见。
第三,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离不开传播媒介,媒介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又称传播渠道或交流工具,是将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客体连接起来的纽带和桥梁。社会系统、表达工具,以及先进技术为基础的表现形式等都属于传播媒介。这些媒介都属于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政策、法律以及风俗习惯的制约和规范。
第四,现代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不和谐表现因素——噪音。噪音信息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或者阻碍正确的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被接受的一些列事物的总称。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噪音可能是企业内部的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其中内部的噪音可能由于传播者自身的要求、智力、潜能等因素,外部的噪音可以归结为文化信息的传播情景差异。
第五,现代企业文化传播因素还包括传播情景。情景指的是对现代企业文化传播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综合,主要是具体的文化传播活动进行时的场景:传播时间、传播地点、接受对象构成、以及其他外在条件。广义上的传播情景还有传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社会群体、组织机构状况、语言文化习惯、信仰风俗宗教等比较广阔的范围。
第六,现代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指的是接受者对接收到的文化信息作出的反应或者回应,是伴随着对文化信息符号的解读进行的第二次文化信息符号化行为,是接受客体对文化传播活动的反作用。在传播活动中,信息接收者的反映就是对文化传播的及时反馈,积极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传播行为的发生、发展,消极的反馈则是抑制或者阻碍文化传播行为的进行,也可以起到矫正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信息反馈可以用来指导企业自身行为表现,例如制度规范的调整、人员的合理配置等。
最后,现代企业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必然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活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传播效果按照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和行为层面,是一个完整的传播效果形成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传播活动本身总是有着某种影响力存在的,由于传播因素的不确定性和传播主客体的巨大差异性,这种影响总是随着传播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变化,这种影响的变化可能是意识的变化、行为的变化或者是认知的变化。
二、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模式
在现代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根据接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对内传播、对外传播两种传播模式。
1.现代企业文化的对内传播
现代企业文化的对内传播是企业本身把自己秉承的优秀精神价值向内部员工进行传播,促使员工对自身所在企业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适应企业生活环境、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企业的价值评价,并形成一套规范的行为模式,在长期的企业生活中内化成为员工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态度。真正成为企业内部的一员,符合企业的长远愿景规定以及价值体系标准。现代企业文化传播要想打造优秀的文化氛围,必须再企业内部进行有意识的文化传播,这种传播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企业中已经成熟的优秀行为模式,包含三个层面:企业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三个行为层是现代企业的精神文化符号表现层。而接受者隐性的心理模式即是员工的文化内化,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显在的文化行为模式传播是基础传播,只有内化程度的高度进行才是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真正目的所在。现代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指企业借助社会主流媒介、专业报刊、网络广告等来宣传自身的.文化特色,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任何企业都致力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求得良好的发展,在社会中形成完美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好评,从而取得长远的发展空间。
现代企业文化对内传播中,领导者以及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可以是或者说应该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企业的一员,基于感情的需要的自身环境的安全考虑,他们都乐于广泛地接收企业文化信息,也倾向于接收并传递和自身环境息息相关的一系列信息,这些就是企业要传播的重点文化信息,把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意识形态都融入这些符号表征中,传递给企业内部的员工。这种文化内部传播最好借助于企业内刊,企业内刊大多以展示企业面貌和员工精神状态为主,表扬模范工作人物,批评不良工作行为;向员工提供丰富的管理知识和工作经验技术;提倡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传播和生活报道。
现代企业文化对内传播过程中,员工对于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化是指员工自身构建一种稳定的隐性心理模式,最后形成员工的自身人格。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内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待不同的环境有着充足的行为反映和心理反映,并把这些反映形成自身的习惯;二是对待新环境,积极主动的进行观察学习,并把这种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习惯;三是对待新环境,没有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积极应对,并把这种反应上升为习惯。企业员工的内化行为产生可以分为进行中的反应和既成反应,那些在新情景以及不熟悉的环境中发生的行为是“进行中的反应”,这些行为具有强烈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形成稳定的模式性和组织性。而企业精神文化价值的确定是由熟悉的情景中产生的既成反应,这些行为具有稳定的模式性和组织性。
2.现代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现代企业文化对外传播主要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目标,包括产品形象、销售服务形象和公共关系形象等。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有的不论借助媒体与否,用语言的、非语言的符号向企业以外的大众传播企业文化的主体,包括领导者和普通员工都是企业形象的代言人,都肩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使命,“员工是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第一媒介”。从传播媒介来看,大众媒介是现代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形式,从传播的历时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文化传播的目标是树立现代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与认可,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共时的角度来来,现代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同竞争对手进行实力比拼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的文化传播可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企业内在地位,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
三、结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全面提升其在社会竞争中的价值地位,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能够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且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为现代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李四新 现代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是让员工通过持续的学习,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影响其态度,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技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一、当前企业文化培训存在问题
(1)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首先,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注重培训计划布置的周密性,但是实际行动起来却缺乏后期足够的关注,一线管理者认为培训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对培训结果如何却不太关心,最终培训只是流于形式。这种培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效果却不好。
其次,企业的培训没有风险意识,对人才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失没有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忽视了培训迁移的情况,导致了培训了优秀的员工,但是却离开本公司,形成“马太现象”。最后,培训工作没有与企业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出现内容、方式、课程与企业总目标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培训工作中往往培训课讲得很好,可不知怎么用;理论性很强,实践的指导性很差;听的时候体会很深刻,用的时候不知从何入手。
(2)只培训少数成员
有的领导认为培训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培训那些经过挑选,有发展潜力的人员,有的领导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还有的单位忽视了管理人员的培训,只培训一般的员工,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环,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群体的缺失都可能形成“木
桶效应”,因此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培训人员的差异,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3)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在公司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课堂学习,这样的培训,形式枯躁,没有吸引力,强调观念的灌输,缺少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结果是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二、现代企业文化培训的发展方向
1.企业培训呈现高科技趋势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科学技术就是生命力的时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培训工作,如企业E- learning系统、KM系统等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人机对话、自我辅导培训、利用终端技术互联网进行规模巨大的远距离培训等等,这种技术创新,能使员工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使企业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2.企业培训的深层次发展
现代企业的许多要素,如管理、经营、销售,乃至文化理念,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培训工作要向各个领域渗透,还要加强对职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崇尚知识和技能,倡导理性思维和合作精神,鼓励劳资双方通过素质的提高,增强职工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永不满足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来提高效率,坚定职工搞好培训的信念,提高自学能力,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形成高科技、深层次、社会化、高质量,形成“学习型企业”除了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培训企业文化、团 队
精神、劳资关系等方向发展,使企业行为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
3.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战略性
培训工作既要讲究计划性,要提高各级管理者领导的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做出月、季、年培训工作计划;还要讲究系统性,就要有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管理和业务的实际,
4.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认清员工培训的特点,从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使培训更加贴近业务一线。要坚持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就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通过岗位练兵,调动员工积极学习技术的热情,激励高素质员工。还要使培训的整体部署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员工的.某一项紧缺技能,使其迅速掌握,尽快应用到实践中去。建立和完善培训的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加强适应性培训的组织与协调、检查与考核,确保培训不走形式, 取得实效。
三、企业文化传播新模式
企业文化传播方式大致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传播,一般对内传播包括企业内训、内刊、企业内部员工标杆等,对外传播包括外部品牌宣传、企业形象宣传等,两者传播方式有很大区别,不过其内在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是两者紧密联系的核心。
1.企业文化对内传播
第一种形式是公开课,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最大信息的文化培训方式。公开课可以请社会知名专家讲授,也可以是内部资深培训师传受,公开课的形式优点是时间短,收效快,不足是受众参与程度低,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一些。
第二种形式是即时培训.抓住实际工作中随时出现的案例(最优事迹或最劣事迹),当日利用班后的时间立即(不再是原来的停下来集中式的培训)在现场进行案例剖析,针对案例中反映出的问题或模式,来统一人员的动作、观念、技能,然后利用现场看板的形式在区域内进行培训学习,并通过提炼在集团内部的报纸《天下万合》上进行公开发表、讨论,形成共识。员工能从案例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观念,提高员工的技能
特点一:试行时间久,效果良好特点二:即时即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点三:抓住实例,现场剖析,印象深刻特点四:统一人员动作、观念、技能,提高效率特点五:培训结果公开发表,形成共识现场授课。这样的文化培训最能与生产一线结合,与员工零距离接触,文化不再是纸上谈兵,最大限度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不足是系统性较差,现场不定性因素太多,不易管控。
第三种形式是树立内部标杆。所谓内部标杆,就是在组织内部树立学习榜样,包括榜样经理、榜样区域、榜样销售代表、榜样专卖店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如果善于树立榜样让大家学习,其学习效果可能是其他培训方式无法比拟的。
第四种形式是视频学习。包括两种具体方式:一是买来视频课程,让员工集体观看,二是购买培训公司的网络视频课程,让员工随时上网学习。这一方式目前正在为许多小的公司所采取。但是,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通过视频学习往往效果并不好。要解决视频学习的效果问题,需要“创造性学习”。所谓“创造性学习”是指,要采取两种辅助性学习手段:一是,在要求营销和销售人员自行上网收看视频课程时,营销培训经理要为每一个要求学习的课程列出相对的试题,以便对营销和销售人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与绩效考核指标挂钩,否则营销和销售人员可能并不认真收看视频。二是,营销培训经理在组织营销和销售人员集中进行视频课程学习时,自己要事前“消化”视频课程,并将视频课程中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与本公司的实际营销和销售工作结合列出若干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每收视一部分的内容后,询问大家“记住了哪些概念、观点和方法”,同时抛出一个或多个与现实工作联系紧密的问题,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
第五种形式是读书活动。这是一种成本极小,但效果正面的培训方式。一方面它可以使员工从读书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员工自我学习的能力。采取这一学习方式的一般组织方法是:管理者精心选择一部分实用性强的图书,每一个时间段(比如一个月发给员工一本,要求其在业余时间阅读,并在规定的学习周期结束时将员工集中起来,让每一位人员分享自己记住了什么概念、观点和方法,以及与公司和自己的现实工作的联系。为了有效地激励广大员工真正地看书学习和积极分享心得,可以采取一些小而有意义的奖励。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能源支柱的大型国有企业,**电力公司对电网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服务的重要作用,**年5月**电力客户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公司的服务窗口应运而生。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力服务热线95598,24小时不间断地向**480万电力客户提供服务,包括:营销业务受理、信息咨询、信息查询、故障报修、举报投诉与建议、信息发布、催缴电费、市场调查等,并参与**电力公司内部优质服务情况的监督和考核。至今客户服务中心已经成立了5年。5年的时间对于**电力公司的历史来讲是短暂的,但就是在这短短的5年,客户服务中心历经了3次系统升级和一次迁址新建的变化,是发展的5年,也是获得丰硕成果的5年,更重要的是客户服务中心独特的服务文化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电力品牌”效应。
一、客户服务中心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年5月客户服务中心成立5周年。在中心主任的主持下,提炼出了客户服务中心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即:
核心价值观: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
发展目标:将客户服务中心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现代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客户服务信息中心、互动中心、支持中心。
企业文化内涵:
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服务创新的探索精神、真诚关爱的人文精神;
形象卓越的品牌意识、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严细管理的自律意识、自强素质的学习意识。
二、客户服务中心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1、社会需求因素:“**”时期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市提出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xx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这就要求**电网必须是一张超稳定的电网,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高可靠性的电力供应和电力配套服务,同时公众对电力的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电力需求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对电能质量和优质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客户服务中心的一员,在参加岗位培训的第一天就会被告之,自己代表**电力公司,站在面向社会、面向百姓的服务窗口岗位上,承担着为全市480万用电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社会责任和展示**电力公司“认真负责的国企形象、真诚规范的服务形象、严格高效的管理形象、团结进取的团队形象”品牌形象的重任,“形象卓越的品牌意识、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是站在这个岗位上的品质和资格要求。
2、技术发展因素:5年中经过三次大规模的系统升级改造,客户服务中心从拥有一条服务热线的简单的呼叫中心,成为了一个融合网络、语音、数据库、视频和安全技术的综合信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使95598电话与95598网站、短信平台、传真平台、语音留言平台等紧密关联,信息共享。95598人工座席不仅可以受理电话,同时可以受理网站咨询、市政管理平台信息、客户留言、客户短信、传真需求等,这是客户服务中心全体职工通过五年来夜以继日的研发与技术改造,服务内容方式的不断求索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在永不言弃的奋斗中形成的“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和服务创新的探索精神”。
3、企业发展因素:**电力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承担着落实**能源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责任,基于**特点,**电力公司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责任效益型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公司开始着力培育与定位相适应的核心竞争力,即:超稳定坚强电网、可信赖服务品牌、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承担着公司内质外形建设重任、一口对外的窗口,客户服务中心致力于发展方向、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与公司的发展相适应,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发展的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4、企业管理因素:客户服务中心核心业务是95598热线服务。95598热线服务岗位看似简单,但是它需要丰富的电力专业知识作支撑,同时必须具有很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和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实际,这个岗位人员流动性大,临时性和外聘服务人员多,但正是他们却承担着整个企业的服务风险,正是认识到这个不利的因素,多年来客户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岗位服务标准,不断模糊职工的身份界定(全民与外聘),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了“严细管理的自律意识和真诚关爱的人文精神”。
5、职工自我成长需求因素:“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变的法则。为了保证客户服务中心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客户服务中心形成了一整套奖惩细则,有为职工搭建成长阶梯的“五星级职工”晋级办法和相应的薪酬考核体系,也有每年平均5%严格考核下的末位淘汰,在这样不断的激励和严格的考核中,在广大职工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和“自强素质的学习意识”。
三、客户服务中心将企业文化落地扎根的实践
大道无形,企业文化好像是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少人都感到它“虚”,会说“企业文化的理念在天上飘,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战略目标难以创造价值,往往出现企业文化的“虚脱症”,这需要通过文化建设与传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制度创新,驱动企业理念的落地与价值创造,实现企业文化对中心发展的有效内在驱动。客户服务中心发展建设的五年也是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从规范职工的日常行为到形成职工习惯的过程。
1、提高职工对中心发展要求的认识和对价值观的认知,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
客户服务中心是**电力公司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经常接待领导及同行业的参观检查,在企业介绍的环节,总是在服务大厅中播放客户服务中心的介绍片,这时你往往会发现我们的职工会坐得更笔直、笑的更甜蜜、话语更亲切,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展示的力量。因为他们知道介绍片中的主人是他们,这也是文化传播的力量。文化需要文字,需要形式,需要传播,而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提高职工对中心发展要求的认识和对价值观的认知,把企业文化落地扎根,变成自觉的行为。
文字——提炼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演变的价值观、工作标准、行为准则、对绩效考核的认知等,并是用来教育新员工的一套价值体系。在最初阶段往往都是通过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语言和老职工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并促进其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就需要通过文字将企业特有文化特性提炼出来,更加理性科学的加以传播,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管理并创造价值。客户服务中心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5年的发展和积累才最终形成文字的。
形式——反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需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反映一个公司的价值取向和服务准则。客户服务中心通过规范客户服务中心对外服务的标准语术、通过户外的形象广告、通过企业VI标识、通过整齐划一、亮丽规范的工装、通过每天的交接班仪式来展示客户服务中心“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形象。
传播——传承企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使职工知道企业文化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企业文化,使员工时时刻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达到渐入员工心中。
2、将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理要求转化为机制,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核心。
将企业文化落地,必须有一套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做保障,同时也趋动了人力资源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创造一种具有同化力和进取精神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能上能下、效率优先、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同时为员工提供充分体现价值、施展能力、开发潜能的工作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为客户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目标。
基于文化要求的招聘政策——没有最优秀的员工,但有最合适的员工。对于工作在客户服务岗位上,最直接代表企业形象和管理素质的员工,招聘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认同**电力公司的价值观,有为客户服务的爱心和热情,第二点才是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因为爱心和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培训出来的,但知识是可能通过培训来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标准。况且客户服务中心招聘的职工全部出自电力专科学校,电力基础专业知识都相差不多。
基于文化要求的培训内容——客户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上岗前培训这一个阶段,对新员工讲述客户服务中心的发展史、核心服务理念、应该遵守的规章和行为准则等,同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通过优秀员工的广告感染教育新员工,不断深化,使新员工从进入客户服务中心的第一天,就对基本行为准则有心理认同,并为今后逐步趋于和谐一致打下基础。
基于文化要求的考核体系——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有一种情景规定的作用,决定了员工的满意度、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产生深刻的激励作用,趋动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客户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内容分类清晰,相应的薪酬管理规范,并建立起五星级薪酬管理体系。绩效考核结束后,客户服务中心还抽取一线员工的录音进行点评,通过有效的考核沟通,让员工知道中心要求的标准和水平,以利今后改进工作。
基于文化要求的竞争机制——每年5%的淘汰率给客户服务中心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氛围。通过每周固定的培训给所有职工平等的机会,竞争形成了特有的学习气氛,客户服务中心98%以上的职工进行了各种在职培训和进修,所有职工通过了技能鉴定,许多一线职工还具备了初级技术职称的申报条件。同时客户服务中心积极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从优秀的职工中竞聘产生副值班长,并逐步参与到管理工作实践中。
将企业文化落地,必须有一套相应的制度标准来规范言行,同时也驱动了职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企业的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具有文化的相应功能,它从规范行为模式的角度把企业文化的成果巩固下来,制度规范将企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具体化,提供具体的标准,引导员工自觉遵守由企业价值观念所引伸出来的行为规范上来。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的岗位工作标准——通过对客户服务中心三十一个岗位的工作标准进行描述,来规范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了涵盖客户服务中心全部业务的内控制度体系,由财务管理、95598系统服务、工程管理、需求侧管理、行政管理、党群管理六个模块、75项业务流程和96项管理制度构成。
建立客户服务专业最佳实践库创建标杆文化——通过客户服务标准语术、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构建起规范、创新、发展的最佳服务实践库,力争在同行业、同专业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3、使职工将发展要求、管理制度转化成日常行为,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
中心的领导集体身体力行,信守价值理念。如果领导只是通过口头、文字、会议等形式传播价值理念,是不可能被员工接受。而通过领导的管理艺术、日常作为、工作作风,对下属却能起着极强的示范作用。客户服务中心主任李顺平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很好的诠释了客户服务中心企业文化的精髓,赢到了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并自觉自愿地融入到企业的要求之中。
通过各种会议对企业文化的内容进行宣贯,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来生动体现倡导的企业文化原则。客户服务中心用二年时间持续开展的“守护光明”系列教育活动,就是通过教育、考核、服务创新、品牌创建四个层次的活动加强职工对企业文化要求的固化认识,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的宣传画册、宣传展板、简报、视频片等在中心内部形成企业文化传播的网络,时时刻刻、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企业文化,从知道、理解、认同,到最终实现习惯的转换。
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点评员工的实际工作,明确企业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和服务理念,并逐步扎根于心中。通过评选服务明星和班组、讲述真情服务小故事、颁发受委屈奖等来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倡导的价值观,感受到努力所受到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客户服务中心正是通过普通职工讲述自己的点滴成功来起到典型示范和传承作用。同时这些服务明星的事迹和真情服务小故事也是客户服务中心新员工培训教材的一部分。
4、将员工的优质服务行为转化为服务的品牌效应,是企业文化落地的价值所在。
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企业经济实力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企业如果形成了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即企业品牌,不仅能产生强大的团体向心力和凝聚力,还能增强企业的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客户要求的服务不再仅是微笑,更重要的是品质,是一口对外解决问题的诚信形象和服务能力。客户服务中心作为一线服务的窗口,更应该彰显**电力公司“认真负责的国企形象、真诚规范的服务形象、严格高效的管理形象、团结进取的团队形象”品牌形象。通过几年的实践,“客户服务中心—95598”已经成为**电力的品牌代言人,并在**市热线专业评比中获得了总分第一名。
四、企业文化扎根落地的几点启示
1、领导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发展的原动力,通过确立和维护工作标准,率先垂范,提升领导力,才能实现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引领。
2、各处室负责人和专业管理人员通过提炼经验、总结教训、探寻方法、确立准则,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制度建设和流程建设之中,通过与职工的沟通达到共识,才能实现团队文化氛围的建设和维护。
3、一线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通过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执行能力,才能将制度转化成行为习惯,成为品牌建设的源泉与真正力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renliziyuan/76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