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类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那么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类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类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我们用△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
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1.需求无弹性,即Ed=0
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工资率不变,或者更准确地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如图12中的B。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这时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与横轴的夹角为45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如图1—2中的C。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如图1—2中的E。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此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如图1—2中的F。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图1—3中,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当工资率为ωo时,劳动力需求量为ιo,在需求曲线D上为a点。工资率由 ωo提高到ω1时,需求量由ιo下降到ι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工资率由ωo下降到ω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ιo增加到ι2,在需求曲线 上由口向右下移动到C点。
劳动力需求:
由于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以及该需求是生产要素需求的组成部分,所以,劳动力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产品需求的分析,必须联系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
虽然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但是企业在劳动力的雇用上并不是简单地随产品需求变动而调整其劳动力需求的。如果增加雇用量能使总收入比总成本增加更多的话,那么企业才将增加劳动力的雇用;反之,如果总成本比总收入增加得多,企业绝不会增雇工人。
因此,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农村劳动力现状
需求调整,促劳动力市场“流转”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成为拉动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目前,大中型城市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都是由进城务工农民承担。现在正处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时期,而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推拉理论”就印证着这一点。它把影响人口从乡到城流动的纷繁因素,简化为两类:一类是在农村待不下去的因素,把人们推离农村;另一类是在城市活得更好的因素,把人们拉进城市。但农民在城镇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农民”和“工人”的双重定位,是游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群体,他们经常会在城市中受到冷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多项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随着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新常态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岗位日益减少,第二产业制造业、加工业需求逐步下滑,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岗位需求上升,如电商促销员、物流分拣工、送货工、服务员、厨师、保安、家政服务员、勤杂工、搬运工等。加之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月嫂、育儿嫂、家政服务员岗位需求量激增。家政服务业中“一块抹布抹全家”的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职业型家政服务员,当然其费用也有所增加。而月嫂由于其特殊性,如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更是成为月入过万的紧俏职业。现在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开始更加注重收入是否提高、是否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以及工作是否需要倒班,是否双休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增加工资,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和提供食宿、双休等来吸引外来务工人员。
类型变化,树立新型就业观
当前,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正逐步取代他们的父母,从农村走向城市,他们将留在城市就业、创业,致力成为城市市民,最终融入整个社会,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留在农村,而是从小跟着父母在外打工,对城市生活非常熟悉和留恋,长大后,他们不愿回到乡村,而是留在了城市。年轻农村劳动力择业注重体面。他们就业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占总量一半左右的“80后”、“90后”年轻农村劳动力。如果说许多老一代农民外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增加收入,他们通常把城市作为谋生的补给站。
随着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城市就业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出台了相关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劳动力通过自主创业致富,同时带动就业。目前根据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南京市自主创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创业项目一般集中在经营养殖场、农家乐等,创业成功的比例大约占5%—6%。随着近几年的大力推广以及网络的普及,该类型的农村劳动力还将持续增长。
打造“美丽乡村”,丰富劳动力就业形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大,“美丽乡村”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具体而言这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南京也于近年着力打造了不少有名的“美丽乡村”,例如江宁区中国版“普罗旺斯”大塘金、以纯手工作坊著称的七坊村、泉水潺潺的品茶胜地黄龙岘等。“美丽乡村”不但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帮助了农民创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不只是呼应中央战略的施政亮点,更是为群众谋福祉、为子孙计长远的民心工程;不仅需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更应软硬结合、内外兼修,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以及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出现,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现有的政策和措施是否能够应对,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劳动力就业形式,都亟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renliziyuan/37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