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精选10篇)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治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欢迎阅读参考。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1

  企业文化培训被提升到极高的地位进行管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经盛管理咨询的企业文化管理咨询实践中,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的搭建实则系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管理过程。澄清理念、统一共识、行动一致是企业文化实效的检验标准;而企业文化培训正是达成如上目标的最重要手段。很多拥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新员工培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企业文化培训。这些公司设计了完整的集中培训计划,向员工系统地宣讲企业文化理念,并要求员工明确什么是企业提倡的、什么是企业反对的,使员工在未来的工作中遵从企业价值观,尽快融入到团队当来。例如在宝洁公司,为了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员工们能依照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精诚团结、有效地合作,公司会选拔那些认同本企业文化的员工,并在新员工进入公司之后不断地将企业文化灌输给每一位员工,并使其贯穿影响在整个组织之中。

  心一致,行动一致

  战略与文化管理模式日渐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并已经被上升至高端决策的高度进行系统应用。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不少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然肤浅。企业形象、品牌、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柔性管理这样的词汇经常挂在他们的嘴里,但言行不一致是他们最大问题。企业所有的问题多将归结到人的问题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而企业文化要落到实处,需要有系统规划、运行体系,同时更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工作应当抓住的是共同价值观管理。为什么?员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最终取决于价值判断。文化的背后是理念,理念统一,才能达致共识。尤其是在不断吸纳新的团队成员加入的过程中,相信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这样痛心的经历:留不住人才最关键的并非能力问题,而是价值观冲突而造成巨大的沟通成本以及执行成本,最后双方都不得不放弃。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否能够依据企业个性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在选拔及磨合之初即进行价值观的甄别,将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在我们的咨询客户中,不乏这样的客户,新员工大部分在试用期第一个月内流失,其中很大的比例在第一周就不辞而别,这是一个令企业管理人员迷惑不解难以接受的局面。而另外一个极端的客户则采取大浪淘沙的做法,试用期新员工很多,并且企业进行极为主动的文化灌输、价值观转变工作,然后即使是过几关进来的新员工,仍然保留10%的转正率,留下来的就视为精英重点培养。针对这个过程,企业文化培训的应用及考核是非常好的管理工具。

  将价值观认同进行到底

  很多企业文化管理者经常迷失在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感觉到文化工作很难做。事实上那是因为没有抓住价值观认同这一文化实施的关键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不从价值观认同入手,反而沉醉于浮华的文字、无效的形式,这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文化建设毫无意义。企业文化落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培训的体系持之以恒地进行。而企业文化培训的关键就在于核心价值观管理。围绕核心价值观,整合企业理念、明确建设方向、汇编文化教材、设计培训体系、检验培训成效。

  联想集团在企业文化培训方面应当讲走在中国企业的前列,“入模子”是新员工进入联想的第一步,不进入联想的老君炉,被联想的企业文化同化的人,是不能成为联想人的。按照联想的传统,每一个联想员工,在入职以后3个月的试用期内,都必须参加“入模子”培训,否则不能够如期转正,“入模子”的成绩记入新员工档案成为重要依据。这是联想从1991年开始坚持不懈的,联想的各级干部,也有自己的“模子”,得到提拔的新任经理、总经理,必须参加相应的培训班。

  企业文化培训的形式必须要“像白居易的诗,老太太都能懂”;企业文化培训的过程,就“好象广州人褒亮汤,不煲足时辰,味道就出不来”;企业文化培训要形成“吵辣椒的效果,只要一闻,不想流眼泪也得流”。只有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如上的培训效果,但仅仅有价值观的认同仍然不够。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中,我们经常讨论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强力型的文化状态下,认同与追随是不同的价值观融合程度。认同通常指不提倡也不反对,只是接受现状,较为被动;而追随则是指鲜明拥戴、全心付出、主动奉献。因此企业文化培训不能仅停留于新员工同化流程,在职员工的文化培训同样非常重要。

  “文化”贵如油,润物细无声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培训呢?

  第一,确定方向:整合以核心价值观体系及辅助价值观为主的`企业文化理念,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培训的基本标准;同时,应当结合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确定文化现状与未来的差距性分析,明确企业文化培训的重点内容。

  第二,系统规划:在公司战略要求下,配合文化战略规划,建立文化运行体系,进而设计企业文化培训体系。企业文化培训的内容及授课方式是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所以要分基层、中层及高层设计不同类型的内容及方式,同时在内容上还应包括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企业个性文化理念两个部分。

  第三,方式方法:企业文化培训的开展既要狂风暴雨,更要润物细无声。强势的企业文化成功之处在于其渗透力而绝非推行力。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企业文化实施就是强制推行,那往往导致思想沟通严重不足,看似统一实则存在不同声音,宣贯之后也难以有好的执行力去落地生根。企业文化强调的是融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与主动跟随。注意,这里我们着重指出的是主动跟随,如果只是内心认同而不付诸行动,那么你的企业文化才刚刚开始,因为企业文化的力量感召是在于真正体现于行为规范当中。改变内心的想法并不足以说明问题,身体力行方是企业文化执行力强的表现。

  第四,制度落实:企业文化培训不能光说不练,也不是过过嘴瘾的事情。企业文化培训应当结合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要制度化、行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能否最终落实到企业的行为上去,而不是停留在纸上或贴在墙上成为口号与标语,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制度设计,使核心价值观有制度,有措施,可规范,可考核。之后,再结合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与理想文化不符合的地方进行再教育。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2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企业发展目标,引领企业精神风尚的坐标。本文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一起牢固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1.企业文化及其层次结构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总和,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灵魂之所在。

  国内较多学者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物质文化层次,即企业环境以及一些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等等;二层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企业中那些长期形成的习俗、礼仪、习惯、虽不成文但已约定俗成的制度等等;三层是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主要指价值观念 [1] 。企业文化专家刘光明将企业文化结构分为四层,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2] 。西南民族大学的陈立琳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四层次结构理论,包括思想内涵、信息网络、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等内容。她特别强调信息网络的作用,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企业文化担负文化传播和信息收集的重任,企业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应该建立起通畅的联系渠道,便于信息的接收和传递[3]。

  2.企业文化四层结构的具体内容

  企业的物质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的核心产品,而且包括延伸产品即服务等,这是企业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的生产技术,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靠的就是不断更新技术、创新生产实践;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厂容厂貌,员工工作环境、生产设施设备,生活环境、社区生活设施等;企业标识系统,企业象征物、标志物、企业广告、厂歌;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系统也是企业文化重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中,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和企业精神是三个经常互用的概念,美国人喜欢用“使命”,欧洲人喜欢用“价值观”,而中国企业经常用“企业精神”,但不管何种表现形式,其内涵都是一样的[4]。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引领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组织构架、具有企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制度文化与企业管理文化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外在的监督与引导,包括硬性的规定,明确的制度规范,在企业自律机制、企业他律机制和各种评价机制中有所体现,规定什么是“应为的”,什么是明令禁止的;后者强调内在的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的活动文化,包括企业行为和人的行为两种,是企业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企业价值观的反映。行为文化是把企业文化具体外化到人的行为活动上,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彰显企业文化的特殊本质。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相同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文化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以及信誉度,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整体实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文化能成就一个企业,也能摧毁一个企业。

  “安然事件”的产生,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失败案例。乔斯蒂芬斯曾发表文章《安然文化导致毁灭》,分析了“巨无霸”的倒塌,他把安然的失败归咎于一直强调公司收益的增长和个人主动性,使得企业文化从推崇进攻型战略转变为依赖不道德的投机行为,企业文化发生了“变质”。安然公司提倡的“压力锅”文化,讲求绩效文化,是一种只关注结果的文化,不注重对企业员工心理的调适。《中国经营报》也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感谢这里的培养但对这里没有感情》的文章,介绍家乐福长期以来在中国推行的企业文化造成诸多恶果,结果导向使得管理环节滋生漏洞。企业文化中传达出的不良信号,诸如“只能成功”、“只重结果”、“赢者获得一切”等,使得员工弄虚作假、隐瞒事实、谎报业绩,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的严重失衡。

  同时,企业文化不乏诸多成功的案例,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讲啦》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上,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大亨王建林说企业应该建立起人心向善的氛围,让慈善成为一种文化。万达集团每年会在当地公司选一个最贫困的村,去做“万达义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的提高,容易使人们在金钱和利益中迷失自我,人们的参照物、人生坐标发生偏差,一切向钱看。企业对员工应该有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多一些人性的关照,让企业文化中融入真诚、守信、创新的品格,为企业注入道德的血液,万达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与其良好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三、从企业“文化陀螺”模型看企业核心价值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吴维库教授等提出了企业文化结构的“陀螺”模型,它是在原有的企业四层次“同心圆”模型(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上多了一根转动着的轴,这根轴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仅把企业文化看成是静态的模型,而是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陀螺的轴心与惯性盘要相互匹配,这就需要作为轴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其他几个层次相适应。“陀螺模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文化的四层结构上,“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支撑,行为文化是表征”[5],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灵魂,而企业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价值观方面的引领,特别要树立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主要靠的是人的管理;企业规模稍微大一些,就得上升到制度化的管理阶段;当企业做大做强时,必须使管理上升到文化的理念层次,用价值观统领整个企业的发展。经济活动如果不注入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或者说是缺乏精神引导,就容易变成一种纯物质利益的冲动。人文社会价值取向,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维护人的权益,决不能只为了产值、利润而损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价值[6]。

  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支配和统率作用的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企业发展目标,引领企业精神风尚的坐标,对于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尺,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殊的核心价值观。例如,“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是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永为先驱,尽善尽美”是波音公司的价值观;TCL的价值观:“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中国移动的“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涵盖许多方面,如责任、创新、卓越、学习、团结、共赢、爱岗、敬业、诚信,加上行业的特色,如安全、廉洁、服务、勇敢等。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企业价值观经历了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的演变。从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到开始关注企业人员自身的价值,发展成兼顾经济利益、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三个倡导”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也必须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要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企业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全体员工爱党、爱社会主义;积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企业文化在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具有产业报国、服务社会的理念,如四川“长虹”集团的“产业报国”理念,在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体现了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意识、民族意识,企业全体人员要“爱国、敬业”,怀揣报效祖国的热忱,才能真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企业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企业的“诚信”、企业的“道德血液”是企业的竞争力,讲求诚信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在企业和谐人际关系中,友善,与人为善,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可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注重以人为本,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企业中应该关注企业员工的内心需要,创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民主的氛围,给予平等的工作权利和工作机会,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员工,追求法治等,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员工、一切依靠员工”理念,时刻以企业员工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人心建设,通过文化这一软实力的打造,塑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企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十八大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3

  企业文化,几乎每个企业都知道很重要,甚至有些企业专门请了企业文化专员负责落地企业文化,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企业文化到底如何实现落地呢?今天,我们就聊聊关于企业文化的话题。

  企业文化源于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当它一旦确定下来,所有的员工(包括老板)都要遵循,特别是在企业利益和客户、员工、供应商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企业能否做到宁可牺牲企业利益也要维护当初定下的价值观,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1、关于客户的价值观

  很多企业都喊着客户第一,顾客就是上帝。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经营行为基本上都是想着如何从客户身上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企业——实质“赚钱”才是它的价值观。

  价值观应该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当企业行为与客户价值冲突时,宁可不赚钱也不能损失客户价值,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客户的尊重和信任。

  2、关于员工的价值观

  你的企业是把员工当“人”还是当“赚钱的工具”?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多员工福利、员工关爱的行为,但出发点却是希望通过表面的福利、关爱让员工更努力去工作或赚钱,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得不到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任的。

  在明确如何对待员工的价值观时,出发点首先与利益无关,而是希望员工在企业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成长、更高收入,如果企业在做一系列关于员工的激励、福利、规章制度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员工可以得到更多、成长更快,客户价值更大,员工是可以感受到的,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得到员工的拥护和爱戴。

  3、关于管理的价值观

  管理就是“监管”

  管理就是“权利”

  管理就是“服务”

  这每个企业不同的管理价值观,有些企业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些企业没有明确指导,但从管理行为中表现出来它的管理价值观。

  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员工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员工的忠诚度完全不一样;

  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员工的敬业精神完全不一样。

  企业有很多的价值观要明确:产品、品质、客户、员工、供应商、管理、营销……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将指导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总结

  企业文化实际看得见,就是你在这个企业看到的点点滴滴,所有的企业行为背后实质都是一种价值观的指引,而这些价值观的落地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4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一种主观的、可选择的关系范畴。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不仅取决于它对什么人有意义,而且还取决于谁在做判断。不同的人很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如一个把判断作为本位价值的企业,当利润、效率与创新发生矛盾时,它会自然的选择后者,使利润、效率让位。同样,另一些企业可能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致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利润、企业的价值在于服务、企业的价值在于育人。那么,这些企业的价值观分别可称为“致富价值观”、“利润价值观”、“服务价值观”、“育人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简而言之,企业的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选择,是为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

  (1)价值观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持有的,而不是一两个人所有的。

  (2)企业价值观是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的价值观。

  (3)企业价值观是长期积淀的产物,而不是突然产生的。

  (4)企业价值观是有意识培育的结果,而不是自发产生的。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若是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灵魂,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企业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考虑究竟什么是企业最实际、最有效的价值观,然后不断地检讨和讨论,使这些价值观永葆活力。事实上,这样做有助于大家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促进发展。GE的严厉和它强调共有价值观,并非相互矛盾的事情,二者借来自相同的根源——企业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

  无数例子证明,企业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成功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价值观的建设,并要求员工自觉推崇与传播本企业的价值观。为了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应该用具体的语言表示出来,而不应该用抽象难懂、过于一般化的语言来表示。

  例如,海尔公司把价值观表示为“真诚到永远”,IBM提出“最佳服务精神”,把为顾客提供世界上第一流的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信念等等。同时,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最好尽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示,避免雷同,要做到这点虽然很难,但应努力去做,使价值观表示的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特征,能够把一个企业的对内对外态度和另一个企业区别开来。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与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相适应的,且与的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一致的,也是与企业自身条件相吻合的,是理性化的,绝不能掺杂着个人的感表成分,企业文化是不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及时的得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它的生机,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企业文化最重的价值观体现在那里呢?以笔者看,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应该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效率第一的原则

  效率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业绩。因此,在一个企业的内部,对员工的业绩考核应是第一位的,并且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性的原则,通过这一原则的建立,企业会很自然地把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传递到每个员工身上,并且使员工心甘情愿的接受。我们提倡这样一种原则(不只是我们提倡),你对企业的贡献度(业绩)越大,企业就会越多地为你考虑和着想,也就是说,你的身价越高(相对于本企业和其他人),你就会得到越高的重视。相反,如果你的工作业绩平平,相对于本企业又不是必须的人力资源,那么,企业是不会舍得在你身上付出的,或许有人对这一做法感到不理解,甚至会认为企业失去人情味,但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答案:企业毕竟就是企业,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不是什么慈善机构,它的本质是获取更多更大的利润,以便扩大再生产,企业更多地为它内部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及那些业绩突出的员工着想,是为了让他们从日常生活锁事中抽出身,从而把更多地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中,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至于那些确实存在生活或其它方面困难的职工,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机构或其它途径解决,不是企业对职工无情而是市场对企业太残酷,试想,中国已加入WTO,也就是说,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国企同世界上具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资本主义企业同台竞争,谁优谁劣,这不是太清楚太明了吗?更何况,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本来就是优胜劣汰,市场上没有怜悯、没有同情,有的只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在个企业内部,效率第一应该是色对而不是相对的,它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如果有谁不理解或不适应这样一种运行机制,那么他将会被及时优化到 的运行机构之外,即公司管理外,因为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赢下一场战争”,就必须把制约企业发展的所有隐性的负担变成显性的负担,从而最终解除这一没必要的负担。

  二、承认人的能力差别

  我们都知道,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会有质的差别,例如教育背景相同的人,有的有辉煌的一生,有的却一事无成;在同一个部门里的相同的工作,有的人做的很轻松,有的很吃力,甚至有的做不了,所以不承认人的能力有差别是不对的,最起码人的能力有不同的专长,有的人综合素质好一些,有的就不行。 人的综合素质是由差别的,企业就是由这些综合素质有差别的人组成的一个组织,在这样一组织中,由于“能力”的差别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权利的差别,也是责任的差别,那么,报酬的具体分配的方式和数量也是不同的(人力资本的回报是分红、期权或股份,而人力资源的回报就只是薪水),由此最终决定了各人的收入是有差别甚至是巨大的差距。

  综合素质高低的体现是以效率为考评的第一要素,能力的大小也是以效率的高低为标准来衡量的,那么,毫无疑问,效率和能力是分不开的,效率证明能力,能力体现效率。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人力资本,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人的能力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变化和提高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和激励员工学习提高,发掘潜力,创造性、创新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要知道,成功的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地,只是努力的程度不同,只要努力,同样会有可能走上“金字塔的顶类”。

  三、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责、权、利三者的有效统一是企业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基础。企业应如何用责任来约束人们的权力?又如何用权力和利益来激励其责任付出呢?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不负责任的权力,也不存在只负责任而不享有权力的事情。二者是相辅相承的,享有权力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有多大责任的付出,就必然有多少利益的回报,这是一点也不含糊的问题,任何孤立或偏重责任与权利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企业之中每一个岗位都是责、权、利的统一体,例如,要使磨子工对磨粉机的正常运转负责,那么就必须授予他操作磨子的权力,同样,他也相应地获得磨子工岗位的薪酬,这三者有一方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整个体系失街,进而引发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为保证责、权、利三者的有效统一,使企业管理更具有科学性,我们要求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重新核定各岗位的岗位描述,使与这一原则不相符的得到及时修改。通过以上阐述,使大家清楚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获得更大的权力和利益,岗位赋予你的权力是为了你更好的开展工作,而不是提高你的身价,更不是让你搞损公肥私的,权力的运用最终是以承担相应责任为代价的。

  四、建立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的理念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是带有风险的,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是理想化支线上升的,而是有波折的。既然这样,职工收益也将随着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而变化。譬如,不管你工作热情多高涨,努力多大,只要是企业的业绩下降,那么员工的收入也必将会是降低的,试想如果没有效率做支撑,企业靠什么来增加员工的薪酬呢?因此,对于平时人们常提的“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我与企业共兴衰”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荣”就是为自身劳动得到市场承认而荣;“耻”就是因企业衰败,员工付出的劳动没有被市场承认而耻。所以最终给我们的工作绩效定性的是市场而不是企业。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下唯一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变化”,适应这一规律,我们必须全身心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我们的付出得到市场的肯定,从而使个人与企业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做到的。

  五、管理者能力的提高与被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升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必须有这个企业各管理层和操作层总体素质的提高来支持,它是影响企业发展的软性因素。素质是什么?简单地理解就是除了岗位对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外的要求,譬如“诚信”就是很多岗位极其重要的素质指标要求,为适应素质考核的要求,人力资源部将分别对各种素质指标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素质能力考核标准,以便于在公司内建立起一个适于招聘的操作平台,使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处于相应的能级(岗位)中,以实现对人才的各尽其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能动作用。这一平台的建立,使人力资源的配置更规范、更合理,从而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素质相适应的提高,这样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依据能力和素质这两者的考核结果,用人部门就完全可以做出录用或拒收、辞退的决定,使公司对各部门的业绩考核也变得顺理成章又更具有说服力了。

  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岗位都存在着与社会接触的接口,工作中难免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倡导职业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世上不存在不受约束的权力,行使权力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而不是用于搞玩忽职守,损公肥私的,我们强调处事要讲原则、讲公平,这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对企业中的主管、管理层来说,各自都不同程度地掌握着一定的权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权力的运用是要对企业、对领导、对同事、对客户负责的,诚实是对他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另外,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及时传递,不隐瞒,也是其就遵循的一条至为重要的道德行为准则。 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对工作纪律的要求,我们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普法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激励员工争做优秀员工,相反,对违背职业道德要求的员工,我们将毫不留情地将其辞退,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我们企业职业道德的建立除了依靠企业内部文化规范外,另外还必须从提高违反职业道德的风险程度上进行约束。 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映射出一个人的能力和这个人的社会价值,我们深信,没有过硬的技能作支撑,职业道德就会的失去它生存的空间。试想,和一个“江湖郎中”谈医德有现实意义吗?因此,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先打好你的“根基”。

  七、要逐步推行合约化管理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我们奉行“人本管理”的原则,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即在人员配置上遵循部门与员工双方平等,相互选择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我们企业,只要有能力,谁都有机会;很显然,如果没能力,你将会失去机会。从而从制度上改变传统管理方法片面的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的观点。 总之,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秩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只有基础做好了,才能一步步向前推,我们不能期望一夜之间就能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理想境界,但我们坚信,只要选准了方向,加上我们追求的执著,企业文化理念在周围人们脑少深处会很快由开始的模糊不清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6

  文化才是魂。有人说,企业文化是是宗教,甚至是传销。我说,没错,企业是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给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带来回报和机会的地方,所以企业不是政府,企业的首脑永远不会民选,董事会或股东授权企业领导人管理公司,由他来带领企业。

  扯远了,说海底捞。

  授权。

  开题说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这是其企业文化的一大核心。

  海底捞的授权到了什么程度?

  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对了,是服务员不是经理,是免单也不是免一两个菜品。送菜、送东西之类的就更别提了。请查一下网上那些“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这个关键词吧,段子太多了。

  杨小丽是跟着张勇打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海底捞的第一副总。当年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是西安,店长就是杨小丽。有一天,张勇讲述到,杨小丽给他打来电话,兴奋的说:张哥,我们有车了。张勇问,什么车?杨小丽说,一辆小面包车,刚买的。张勇就傻了,一家刚刚异地开分店的小火锅店,店长买了一辆车,竟然没跟老板请示。张勇却也完全没怪罪她,后来,这也就成了海底捞的文化。

  这种授权,如何不让员工有主人感?

  待遇。

  待遇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餐饮行业大多包吃包住,但很多餐饮企业服务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的伙饭。海底捞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区,虽然挤一点,但是档次是高的。房间还有电脑,有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饭也不在店里,是由阿姨做菜。

  有人说海底捞培训好啊,先培训标准再上岗。可你们知道吗,海底捞的新员工培训,包括如何使用ATM机,包括如何乘坐地铁:买卡、充值等等。这家企业,在帮助自己的员工,多数都是农民,去融入一个城市。

  这种待遇,如何不让员工心存感激?

  真诚。

  海底捞真是一个奇怪的企业。作为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比如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额、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都不考核。张勇说,我不想因为考核利润导致给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卫生间的拖把没毛了还继续用。

  那么他们考核什么?考核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

  这三个指标,作为一个做了很多年管理工作的人,我实在想不出他们是如何解决内部公平问题的。但是我知道,今天你看到的海底捞员工真诚的微笑,就来自于这里。

  海底捞不考核翻台率,但是海底捞的员工比谁都重视翻台率。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企业文化才是魂,所有的利润和翻台率,都是附加的、随之而来的、不重要的。

  这种真诚,如何不让员工有积极性?

  尊重。

  尊重不仅仅来自待遇,不仅仅是让他们住得好吃得好,而是尊重每一个想法。现在被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这样的一个个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服务生。并且,这一个个点子,就如此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

  廖一梅说爱情:我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了解。我曾经把这句话翻译到职场来:对于一个职业人,这一辈子,遇到高薪,遇到高职位,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老板的尊重和了解。

  这种尊重,如何不让员工有成就感?又如何不让员工有创造力?

  承诺。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

  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这种承诺,如何不让员工有忠诚度?

  然后,讲一个段子。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7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知识管理成为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指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要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将企业知识的培育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企业的知识共享包括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知识共享。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内容。

  一、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知识共享是指企业在不损坏专有知识秘密,保证经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公开内部的信息和知识,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使组织内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知识共享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个人知识、知识的阐明、知识的交流、知识的理解和组织知识创新。在知识共享体系中,强调的是组织层次的知识创造,强调合作精神,组织知识创新体现了知识共享体系的终极目标。组织通过营造知识共享的空间,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知识共享文化。实施知识共享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更新知识,创新知识,有利于企业节约培训和技术改造成本,减少研发费用,有利于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造,增加竞争力。

  二、新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1.公司与个人知识价值观的差异。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拥有的独特技能能使其改进工作效率,增加相同投入下的产出,提高个人的收入,提高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共享之后的知识不再为个人独有。对于公司来说,知识价值应该通过最大程度的共享,发挥知识的外部性,才能达到最大。因此,企业和个人的知识共享的愿望和努力是不一致的。

  2.组织认同和奖励制度不配套。长期以来,企业推崇和鼓励拥有独特技能的人才,实行专家主义,对贡献知识的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忽视集体知识对公司运作和发展的意义。

  3.知识垄断使知识难以自动实现共享。知识所有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付出一定的金钱和精力。之所以花费成本去获取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一是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二可获得高额利润,三可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当开发者无法通过正常利润补偿成本时,他们往往限制知识的传播,提高知识的价格,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知识的垄断性越强,知识所有者得到的补偿就越高,自发的共享很难产生。

  4.企业知识共享活动要求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包括:知识获得、知识的编选、组合和整理、知识的分类、知识共享途径的建立、就知识创造、分离和利用对雇员的教育和补偿等。

  5.企业组成机构设置影响知识共享。现行企业的机构设置方式多数延续工业经济时代的由上至下的层级管理结构。企业内部各机构互相独立,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知识共享活动多数只是通过企业的内部刊物、通知、通告或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面对面交流特别是第一线员工与最高领导的互动交流很难进行,隐性知识共享困难。同时,员工长期处于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交流对象有限,知识较难发展,公司的知识共享长期处在较低层面上。

  三、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的几点措施

  1.健全制度文化,由上至下推动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的推动早期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利益诱导的形式。这时必须依赖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改变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最终使员工形成自愿的共享观念。

  (1)从领导层开始。领导要身先士卒,通过表率管理,使企业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可以感觉的现实。

  (2)促使企业结构扁平化、简单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知识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简单的层次结构可以使员工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实施弹性的组织方式,鼓励员工建议和批评,增加员工互动对象的流动性,使知识共享保持活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应该是一种学习型的组织,这种具有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结构的组织将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企业知识更新,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

  (3)改善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用人和奖惩制度,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很难自然而然地产生,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和感受到贡献自己的才能所得比知识囤积和隐藏所得来得多时,知识共享才能较顺利地进行。

  2.完善内部知识网络,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

  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网络应该使员工能够轻松地进入知识数据库,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并与其他人员自如交流。知识共享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出版企业内部刊物、定期公布企业内重大信息、定时召开通报会、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建立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等,为知识共享提供技术支持,还要求企业以个人为基础,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和鼓励建立各种文化团体或非正式组织。

  3.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

  (1)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传统上认为共享是一种损己利人的事情,实际上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共赢,包括员工和公司。实际上,人具有创造知识的无穷能力,而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观念的转变要循序渐进。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漠视和逃避合作,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要求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无异于让他们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逊色于人或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拱手让人,抵触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改变。文化的变革应该渐进,突然的变化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消极应付。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因此在变革过程中要有高涨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

  (3)不断强化共享意识,使知识共享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断鼓励员工进行共享活动,摒弃信息利己主义,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

  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新型企业文化,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支持组织和员工有效地获取、创造、共享和利用知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适应竞争的需要。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8

  企业价值观建设是企业——员工价值观匹配的动态过程。典型价值观是企业-员工价值观匹配机制的要素之一,那么,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概述是?

  一、企业文化价值观概述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的本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手段,它是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一种软性约束。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中所有人员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奉行的目标和采取行动的标准。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优秀的企业价值观体系,尽管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个性化特点,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一个优秀的组织及其成员所需具备的精神品质是具有相似性的。

  二、价值观作用机制分析

  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认为员工-企业价值观匹配是员工-企业匹配的最基本与核心的部分。也即员工能否在企业目标下协同工作,直至达成企业目标的关键在于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匹配。这里的匹配是指员工与企业各自持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程度。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当员工自身的价值观与其所在企业的价值观一致时,他们对工作具有较高的满意水平,较低水平的离职倾向,较高的企业认同,从而达到管理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作用。

  员工-企业价值观的匹配是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化为员工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认知过程。它是由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推广者、员工、推广工具和推广方式等基本要素有机匹配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过程。匹配的内化机制是员工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之总和。主要包含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机制,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联动机制,从教化、体验到体认、固化的过程机制,并且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过程,包含着从理论形态向常识形态的内化过程,也包含从常识形态向理论形态的反刍过程。

  三、确立企业典型价值观

  企业典型价值观构成了员工-企业价值观匹配的基本内容,是价值观匹配的基础和前提。世界500强企业的价值观表述参差不一,但其核心不外乎诚信、责任、尊重和协作等。

  1、诚信

  安利公司价值观:伙伴关系、诚信、个人价值、成就、个人责任、自由企业;百事公司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开诚布公、多元化、包容性;飞利浦公司核心价值观: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这些知名企业直接将诚信奉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此外,星巴克的“为客人煮好每一杯咖啡”;统一企业的“三好一公道”——品质好、信用好、服务好、价钱公道,也间接的体现了诚信经营的价值观念。诚信古往今来都被看作是做人之本、立商之本。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没有人敢和他交朋友;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顾客就不敢买它的产品,企业员工也不敢替它卖命,更谈不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责任

  诚信的一个重要基石就是责任,做人做事要有责任心,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IBM的核心价值观“诚心负责、创新为要、成就客户”体现了责任这一价值理念。杜邦公司的“安全、健康和环保、商业道德、尊重他人和人人平等。”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松下电器遵奉的“十精神”中“工业报国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发展精神”也体现了企业这一微观实体对于社会及其发展的责任意识。如果有了企业及其员工对社会、对产品的责任意识,三鹿集团的大厦也不会在“毒奶粉”事件中轰然倒塌。三鹿集团的失败不仅仅是检测手段的失败,其实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失败。

  3、尊重

  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归根及底源于人的发展,尊重既表现为企业对外部顾客的尊重,也表现为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尊重。尊重客户及其需求,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获得永远的生命力,使企业顺利的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企业内部,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人才的尊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柯达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个人、正直不阿、相互信任、信誉至上、精益求精、力求上进、论绩嘉奖;肯德基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顾客满意、沟通合作、奖惩分明、提供机会;麦当劳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清洁、价值。这些著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无一不体现了“尊重”这一理念。

  4、协作

  团队协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现代企业是一个个规模庞大的有机组织,企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成员的相互配合、协同运作。企业正确的管理文化,员工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基础。但协作并不排斥个性和特长,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是员工共同完成企业目标的保证。企业需要的是员工具有明确的协作意愿,并提供合理的协作方式,从而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潜能,实现企业目标。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9

  企业文化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力”所在。宜家(IKEA)成功的秘笈在于有着强有力且非常独特的企业文化。宜家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成本意识、人本文化和注重回报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其“健康长寿”的遗传基因。”宜家文化”不仅是一般家族企业.而且是超级跨国公司应该借鉴的成功经验。

  简单、方便、自给自足

  宜家宽松的购物环境被世人所熟知,也折射出宜家的企业文化——人性化、简单、方便、自给自足。

  重庆大多数的家具卖场,商品都是按品种摆放的.如沙发区、茶几区、桌子区。即便偶尔有些商家愿意花钱布置店面,也缺少一种连贯性和统一性。而宜家的展示厅就是一个完整的让人怦然心动的“家”,各种商品商品在这里组合成一个又一个温馨、舒适的场景。

  宜家的样品从全球的1500家家具供应商提供的款式中精选出来的。每种商品都用瑞典语命名,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而重庆的某些卖场,不仅对于进口产品缺乏全面理解,甚至连说明书都是原版的,叫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

  到了宜家,你只要随着地板上画的箭头,就可以从头到尾走完整个商店。如果你不需要服务员,没有任何店员会来打扰你。如果你带了孩子,可以把孩子”寄存”在有专人照看且有很多玩具的'”大箱子”里。如果你逛累了、逛饿了,这里专门开设的餐馆为你准备了香浓的咖啡和各国的风味食品。

  这里,你会感到这不是一个商店,而是一座现代家居生活的展览馆.买不买东西并不重要,关键是你看到的家的无数种可能性。

  坚持核心价值观

  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愿景很奇特,他不仅要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而且通过独特的购物体验来改变这些人的本身。今天的宜家的确改变了无数家居消费者,然而宜家仍旧是宜家。最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宜家已经如此强大,但不管是它的创始人还是它的继承人:都已宣布“宜家永远不会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他们认为,如果一旦上市,股东们必然要求获得更快、更多的回报,这将改变宜家的长远目标和运作方式。这不仅是对”宜家方式”的坚持,更重要的是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坚持。

  我想,这对于在快速成长中逐渐膨胀的重庆家居企业是极具启发性的。

  回报社会

  宜家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财富时,不忘回报社会。2000年,宜家赞助2500万美元给全球资源组织。宜家是木材的主要消费者,保护林木资源是宜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宜家承诺将永不从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中获取木材,以保护地球环境。作为最大的木材使用巨头,宜家承诺将永不从保存完好的自然资源中获取木材,以保护地球环境。宜家在上海开设的商店采用环保设计,店外安装了一排排健身器材供市民使用,并组织“爱心捐献”活动以资助福利院的孩子们。

  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篇10

  我们知道,在目前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在漫天飞舞的企业文化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难以界定清楚的关于价值观的表述,包含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宗旨、人才理念等等。杂乱无章的堆砌,可能企业自己都说不清楚那些到底是什么;层次不分,难以形成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指导作用。

  提炼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有很多,当企业面对企业管理的各层面时,都可以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有一条,关键之处要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单独提炼出来,同时围绕核心价值观再进行分解,形成在核心价值观支持下的能够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及亚文化形成指导的各个价值观体系。

  那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统率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

  三大衡量标准

  核心价值观作用的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当企业或者企业个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矛盾,处于两难选择时应当如何做的时候。核心价值观来约束与激励全体员工的决策行为,尊重相关者地位或满足相关者利益。而实际上,这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基本要素。

  企业家的误解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

  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企业文化是企业哲学的外在表达,企业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根本。通常,企业会在企业文化的企业理念系统部分,详细地阐述其关于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那就是“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也就是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三个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毋庸置疑的基础。

  要弄清企业文化的实质,必须弄清以下两个概念: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不是这样,则我们所讲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假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