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招聘陷阱
招聘陷阱花样百出,稍有不慎,便掉进了不法分子的招聘陷阱。务工人员在找工作过程中需要警惕哪些陷阱?面对五花八门的招工信息,应该如何识穿骗局?防范招聘陷阱要“三多”——多警惕、多理性、多心眼。
多点理性谨防“假信息”
陷阱特点:其一,利用各种报刊、互联网、自制小广告等形式发布虚假高薪招聘广告吸引求职者,故意在用工合同中设置陷阱;其二,谎称搞大工程、大项目,承诺高息返利、分红,敛财后卷款而逃;其三,以业务培训为名,对应聘者进行洗脑式授课,很多务工人员深陷传销泥潭,不但自己上当受骗,还往往连累亲朋好友。
案例:去年3月,张女士第一次外出务工,想找个文员工作。因年龄偏大,迟迟未能找到理想的职位。某天在路边电线杆上看到一则招聘文员的启事,——“只要你坐在电脑桌前,喝着浓香的咖啡,手握鼠标轻轻点击,你将会轻松赚大钱!”招聘广告极具诱惑力,张女士当时就动了心,随即拨通了电话。
找工作应树立合同意识,用工时应与用工方签订书面合同,将双方权利义务予以明确,特别是要写明工资数额、计酬方式、福利待遇、保险交纳、事故赔偿等条款,并将用工方的各种口头承诺一并写进合同,避免日后讨要工资、依法维权时缺少凭据。
招聘启事上的电话。面试诸事一切顺利,而当正式上班后,情况陡变,张女士没能坐上电脑桌,更没能喝上咖啡,时刻被主管领导灌输发财致富经,稀里糊涂地将所有积蓄投入了子虚乌有的发财项目。张女士突然意识到自己身陷传销窝点,几经斗智斗勇,取得警方的援助,方才摆脱困境。
务工者不要轻信致富信息,也不要抱有轻松致富的“速成”心理,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多些理性,提高警惕,应到人才市场选择有工商营业执照的正规劳务单位求职,谨慎对待路边张贴的招工小广告和网上招聘。
多个心眼谨防“虚合同”
陷阱特点:很多务工人员往往不注重跟用工方签订书面合同,特别是同乡,一般仅和工头达成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用工方不认可口头约定,农民工难以拿出有效证据维权。
案例:2011年3月,鄂籍务工人员陈某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当时饭店老板跟她口头谈好的工资是一个月2000元。见陈某急于挣钱付房租,老板十分“婉转地告诉她,按照饭店规定,每月工资实际只发1500元,剩下的500元年底时一次性发放,如果表现好,还可加薪。陈某当即答应了。结果当年10月,陈某工作期间不慎受伤,伤残至九级,老板突然宣布辞退陈某。陈某讨要医药费及以前被扣除的钱,老板则对之前口头合同不予认可,认为饭店没有义务支付一切款项。陈某只得将饭店告上法院。虽然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饭店支付了医药费并补发了被扣除的工资,但陈某却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找工作应树立合同意识,用工时应与用工方签订书面合同,将双方权利义务予以明确,特别是要写明工资数额、计酬方式、福利待遇、保险交纳、事故赔偿等条款,并将用工方的各种口头承诺一并写进合同,避免日后讨要工资、依法维权时缺少凭据。
大学生求职招聘陷阱
陷阱一:储备人员
不少应聘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到一条非常满意的招聘信息,精心准备后赶往面试现场;结果,招聘方随意询问几句,填张表格,再告知一句“回家等通知吧”,从此就杳无音信了。其实,这类型的企业,多数都不缺人,也不急于招聘,他们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广收信息,积累所谓的“人力资源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陷阱二:骗取钱财
利用招聘敛财可以说是老伎俩了。直截了当地收费早就被广大求职者所识破,所以现在的敛财手段就更加隐晦了。比如应聘者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轻松通过面试后,公司要求在上班当天交纳300元(其中包括制服费用及各类工本费、押金等)。如若员工离职,这些制服及用品公司不负责回收,理所当然的,那些所谓的押金和工本费用也就回不来了。
陷阱三:高薪引诱
在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中,高薪的职位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除去高层次的技术类、管理类岗位,那些岗位要求低、薪资待遇优的工作,不可否认地对应聘者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力。但当应聘者真正上岗时,却发现实际的工资要比招聘广告上的“缩水”很多。公司会解释说:这是岗位的'基本工资,其余部分都是业绩提成。
陷阱四:逃避破产
如果说有家公司连员工工资也付不起,被起诉后败诉了,但还在进行招聘,你能相信么?这可不是笑话!这些企业一般拖欠每个员工2~3个月的工资,在试用期内又辞退这些员工。往往他们都承认赊欠工资,并且保证一旦其正常运转,立刻偿还所欠薪资。但实际上仅仅是为了分散企业的内部矛盾,使企业暂时逃避破产的危机。
陷阱五:广告宣传
由于网络的传播面广、传播速度迅速,不少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招聘,来为企业进行另一中形式的广告宣传。通过长期发布招聘信息,一方面增加企业的“见光率”;另一方面利用可观的招聘数量,制造一种公司发展迅速,求才若渴的假象。其实,这都是企业假借招聘之便,进行的一些广告炒作。
陷阱六:试用陷阱
“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月薪2200元,转正后月薪3000元,另加各类津贴。”这样的薪资待遇可以吸引不少迫切求职的人们。于是,好容易通过面试的应聘者们,勤勤恳恳地卖力工作,希望早点熬过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果往往是三个月一到,公司随便编个理由,就把他们打发回家了。其实,这些公司就是利用了试用期的用工成本低廉的优势,钻了试用期解除劳动关系容易的空子,把短期工当作试用来处理,出最少的钱,用最好的人。
陷阱七:变相施压
我们会发现,一些劳动强度大、薪资较低的企业,经常会大批量地进行招聘。而且面试总是安排在上班时间,地点多为工厂或食堂。他们的目的显而易见:用大规模招聘向在职员工施压——不要以为这里的待遇不好,想进来工作的人多的是!
陷阱八:真假培训
有些单位会在招聘信息上注明“先培训后上岗”,其实,这些信息中以“培训为主、上岗为辅”的情况居多。不少企业确实在培训者中招用了一些人员,但更多的是培训结束就没了下文。他们正是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培训优惠政策,从政府补贴中获取利益。他们不仅仅浪费了求职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和利益。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qiuzhixianjing/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