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求职陷阱

职场中常见的“大忽悠”

职场中常见的“大忽悠”



职场中常见的“大忽悠”

对“皇城根儿”的“北京大爷”的抱怨,我听到过好几次。抱怨的项目通常是:爱吹牛——不经意地批露自己认识大官或大企业家,并暗示或明示自己能够运用和这些VIP的关系,搞定别人搞不定的事;好揽事却不负责任——口头禅是“包在我身上”,然后就不了了之;没有时间观念——永远不要期待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交出该交的活儿。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吃过他们的亏,一不小心把事情真的交给这些不靠谱的主儿了,然后自认倒霉,花九牛二虎之力忙着擦屁股,并发下毒誓:再也不相信这些不靠谱的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职场人的面相会随之变得混浊而复杂,这些不靠谱的“大忽悠”应该为些担负起部分责任。

当然,“大忽悠”绝对不是“皇城根儿”的特产。在被认为“更具专业精神”的上海,我也被不靠谱的人“忽悠”过几次。一位看上去挺诚恳并且宣称自己有写作热情的.撰稿人为了不交一篇稿件编了十几个理由,先是因为在跑步机上摔得小指骨折了,后来则是手机掉在马桶里,联系不到我,再后来是被领导临时发到外地出差,再再后来是换了工作……我在最后一两次致电给她,佯称“追稿”时,已经完全是抱着试验心态外加好奇心理——这次又是什么奇遇呢?真是可惜了这个人才,以她编故事的能力,完全能够成为中国的斯蒂芬·金。

有意思的是,这些不靠谱的职场人,永远都有办法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并且都活得很滋润,就算是频繁地换工作,也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惊诧。一位以光说不练闻名的“海归”在换了几家公司后,最近又以某欧洲公司驻华代表的头衔出现在社交圈,而且又搬了个更贵的公寓。她的“忽悠”经典是,面试时被要求写的“行业展望与新机会”之类的方案,是委托一个熟人代劳的,而非常不走运的是,她的熟人又是个爱吹牛的大嘴巴。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是明明知道有些人被公认为“忽悠”,总有一些职场高手愿意充当救世主,挽救这些带有明显人格缺陷的“人才”。不是说天才都有弱智的一面吗?同理,被贴上“忽悠”标签的人很可能都是人才。虽然这个逻辑犯了“天才都有弱智的一面,而弱智未必有天才的一面”的错误,但救世主们往往是主观坚定不容置疑的。最近我听说一位以行为不检点——经常发生错拿公司“样品”之类的小失误——著称的公关广告界人士,又成功地转到一家很靠谱的美国公司工作,而且谋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位。招他进来的人,正是业界很受尊敬的一位资深人士。怎么你们都觉得他是“忽悠”吗?告诉你,在我面前,他就偏偏不是。气死你!工作上被肯定得多了,烦!也想体验一下感化别人的快乐。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里的德国军官一样,杀惯了囚犯,就想体验宽恕囚犯的快乐。

对此我的推测是,也许被贴上标签的“忽悠”们是选择性“忽悠”,利害关头,他还是能够表现出“靠谱”的言行的;人有很多面,我认识的他只是他“不靠谱”的那面。但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人太多,就算打一枪就跑,也够“忽悠”们活一辈子的了。哪种原因更靠谱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眼下的中国职场确实能够容纳得下这么多类型的人,专业的,靠谱的,不靠谱的,忽悠的,一本正经的,不太正经的……从而让职场话题生生不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