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求职陷阱

大学生创办求职培训公司的故事

大学生创办求职培训公司的故事



大学生创办求职培训公司的故事

  看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大学生自己创业的故事,看了看看,希望从中你学习到什么。

  201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商学院的李光丹曾应聘到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销售工作。这份月薪1万元的工作让很多小伙伴羡慕。但今年3月,他却选择和3个朋友回到沈阳,在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一座写字楼内创办了睿思道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培训指导。

  李光丹相信,正确的求职经验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而沈阳缺乏一家有名的求职培训机构。

  “当面试官问:‘你负责完成一份公司季度总结资料,明天早上8点开会要用,但凌晨3点你发现财务数据不见了,你会怎么做?’很多同学可能会说马上打电话给财务部同事之类的答案,讲自己怎样具体解决方案。但这个事情的真正的背景是你在面试,没有真的发生。面试官是在考察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足够细心。作为参考答案,你可以回答,‘如果这件事情交给我,我不会让类似的状况发生。我会在做事之前制定好具体的步骤策略,再去实施。’”课堂上,李光丹用一个职场实例告诉了学员什么是面试问题背后的考点。

  李光丹的老家在辽宁丹东,去年年末他决定回到家乡发展。权衡了父母、自己年龄、实力、资金等方面之后,他找到沈阳本地读书的大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就业和求职培训课程的想法,做了大量市场调研,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最终,考虑了两个月之后,他联系了3个同样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朋友,开始创业。

  创业初期的资金和人员比较紧张,启动资金大约投入了5万元,4个合伙人既是股东也是员工。公司主要业务是针对校园招聘以及工作1~3年内的学生,进行求职面试相关问题的咨询辅导。求职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行业深度分析”“岗位解析与实战”等内容的求职基础课;另一类是在此基础上的VIP服务计划,VIP学员享受一对一的跟踪指导服务。所有的求职咨询以及培训课程都是4个合伙人亲自去做。

  最开始的两个月很难熬。公司起步缺少资源,加上求职培训在9月需求最旺,在那之前都是淡季。最初一个半月一个学员都没有。李光丹就和伙伴们聚在一起学习知名求职培训机构的经验,联系各行各业的朋友掌握最新咨询,打磨自己的产品。

  慢慢经过口碑传播,目前有近50名学员。对于一些质疑声。李光丹回应:“我曾为企业选拔过大量应届生。我知道企业看重应聘者哪方面求职能力。求职不同企业,要‘对症下药’。比如某公司比较看重领导力,学生在面试时要突出自己曾经带领团队并在过程中如何发现、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咨询类的公司更看重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校期间有过案例分析实战类的项目经历在应聘时会相应加分。”

  现在李光丹几乎每天都有课,最多的时候自己一个周末要连上3节课,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左右。不同课程收费不同,每节课100~200元不等。课程包括行业深度解析、岗位解析实战、商业求职基础、应聘方法技巧等。学员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公司现在主要的宣传方式是利用微信平台,定期推出一些适合大学生阅读或是推广自己课程的文章。

  “校园和职场,思考问题的视角就是脱节的。比如请假时,学生会说老师我有个什么事情要请假,职场人首先会想如果不给我假是因为什么原因,请假的理由必须在哪个框架之下。”李光丹分析,因为这种脱节,很多大学生对求职常识并不了解。接到电话面试时,如果自己不方便需要和对方另约时间,应当问到对方贵姓和分机号。回拨时,如果你能礼貌地称出对方的.姓氏,会让人觉得你非常尊重他。问分机号是因为如果对方用座机打给你,没有分机号是打不回去的。这个细节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

  李光丹认为,从前的学习经历中,老师给的每一个问题后面一定有一个参考答案,所以学生自然陷入一个解决问题的视角中。但是实际工作中,老板也不知道交给你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需要你自己去想问题为什么会存在,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网上可以搜到各种关于求职指导的内容,还有大量的视频公开课。虽然这些资源有价值,但在李光丹看来,网上的资源是求职中共性的方法,可现实中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就业门槛是不同的。

  相比免费网络资源,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注做沈阳本地大学生应聘求职的求职培训机构。

  “我从辽大走到世界500强,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沈阳本地上学的本科生最大的优势,这是我们的话语权。”李光丹会根据每位学员的个人情况,“私人定制”他们的课程与培训重点。针对一些低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大多还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会先帮他们进行行业解析,告诉他能够从事哪些行业、职位,再结合个人特色帮他们寻找最优职场方案,进行专项指导。

  “这个课程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真正看清自己,并且告诉我怎样把自己的短板补上。”曾经在睿思求职培训过的辽宁大学的郭玥同学回忆,“我曾自卑,觉得自己没有特别多的项目经历,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通过个人特色的挖掘,发现自己也有从事公关工作的潜能,在模拟训练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来自更好学校的学生,发现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