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却不报道 透视大学生违约现象
驻烟高校应届毕业生小李近来有点儿烦,在春节后的一次招聘会上,他早早把自己“订”了出去。谁料实习了一段时间,单位不太合自己心意。自打3月份以来,一些颇合自己胃口的单位先后到高校抛绣球。小李心里犹豫到底应不应该违约?其实有小李这样想法的应届毕业生在驻烟高校并不少见。
毕业生违约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去报到而提出终止就业协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学生违约的原因一般有四个:一是学生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二是一些学生脚踩考研、找工作“两条船”,找工作在前,考研成绩公布在后,一旦考上,违约在所难免;三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让大学生无法正视择业的严肃性;四是有的用人单位夸大介绍,大学生发现单位实际后,违约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前二种原因造成违约的居多。大学生违约不光经济上受损,连诚信都得打折扣。违约打破了用人单位的工作计划,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劳动量。用人单位为防止大学生“跳槽”失信都设置了数额不等的毁约金。学校为了规范大学生就业也定下了1000元以上的违约金数额。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实行了双向选择,大学生通过就业市场找工作,必然也要遵守市场规则,随意违约要负法律责任。除了法律责任,大学生还得承担违约的信用损失。烟台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杨开春老师认为,一个随意违约的学生在用人单位看来,必然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学生许多用人单位也会敬而远之。
大学生违约,学校很为难。他们一方面希望大学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另一方面违约的多了,学校也得受“牵连”。中国煤矿经济学院就业指导办的杨老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并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实际上代表着学校。用人单位往往把毕业生个人的'违约行为,与学校的信誉度联系起来。个别毕业生的违约,可能影响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与学校的良好关系,影响到本届乃至往后各届毕业生在这个单位和地区的就业。换句话说,违约的学生越多,学校失去的就业市场份额就越多。
如今驻烟高校对毕业生违约的行为都严加控制。对于用人单位情况不实造成的违约,各高校纷纷给大学毕业生灌输维权意识,让他们把用人单位的承诺写在备注里,以便到时“有证可举”,尽可能避免因此而违约的现象发生。记者张得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qianyueweiyue/1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