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面试

应如何应对面试

应如何应对面试



应如何应对面试

  对面试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应对面试了。虽然考生在平时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环境的差异在真正的考场中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必要的失误。环境的差异是指平时的模拟训练情景与考场中的实战情景在氛围上出入较大。平时模拟较为轻松、自然,老师与学生彼此熟悉,而且“评委”数量也达不到实战中的要求,而在真正的考场里面气氛一般都较为压抑,考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再加上其他考生制造的各种干扰因素会不自然地影响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便是各种失误频出,本来心里面已经准备好的内容再进到考场的那一刹那就全部消失和蒸发了,随之也就出现了大家所常说的“怯场”、“忘词”的情况。那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考生应该做好哪些应对措施呢?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失误,然后针对这些失误寻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一、容易出现的问题

  考生在考场中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失误,这些失误有的是因为考生本身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有的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出现临场胆怯,还有的是因为缺乏消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总的来说,以下几种情况是考场中最为常见的:

  1.心理紧张、胆怯,不敢正视评委

  由于考生心理素质过差,当他(她)走进考场的那一瞬间,发现如此之多的评委,心里面一下子紧张起来,站在基点位置上不断地颤抖,久久无法平静下来。由于平时的训练更多的是在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所以此时的心理比较放松,说错了顶多也就再来一次,但是考场中的评委全部都是陌生的面孔,而且人数一般都在五人左右,如果再加上摄像、采集、录入、监督可能会达到十人左右,例如播音省统考的每个考场都有九位人员,五名评委,四名工作人员,再加上现场的各种视频监控设备,考生第一次进入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不过这种心理紧张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考生心理素质偏差的原因造成的,缺乏应试经验以及短时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2.言语罗嗦,导致语言表达不顺畅

  在紧张心理的影响下,考生进而会出现言语罗嗦、口头表达不顺畅的情况。言语罗嗦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来回重复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是一段话,有时候一个词语、一句话会连续说四五次,最终出现思维断档,前后句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言语罗嗦最容易打断考生的思维,在重复的过程中考生还在想后面的内容应该怎么说,说些什么,这种边说边想是导致语言表达不顺畅的直接原因。

  3. 停顿过长,上下句不连接(忘词),前后出现矛盾 在言语罗嗦的基础上就会很容易出现停顿过长的情况,有时候考生站在原地一个字不说可达半分钟,尽管评委多次提示不要着急慢慢说,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考生依然无法完成后面的评述,即使想了半天突然蹦出来一句话也是上下句不衔接,语义前后出现矛盾。这种情况是紧接着上面而出现的,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所以考生一定要格外注意。

  4.语气词、连词、代词颇多

  这里的连词、代词颇多指的是考生一会“这个”,一会“那个”,一会“然后”,凡是每句话之前总要出现个“引导语”,给考官心里带来不必要的烦躁。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连续听一个人说“然后”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很急躁,总想说一句“你能不能不再然后啊”,这对评委来讲是一个道理。另外,语气词主要是指考生在边说边想的过程中接二连三的使用“嗯、呃、啊、呀、咿”等,当然如果出现两三次也无关紧要,毕竟在那么紧张的环境中是很难做到一口气说下来的,但是如果每句前面都是这样的话则是相当影响成绩的。所以,考生在以后的训练中如果感觉自己想说这些词的时候不妨先做个短暂地停留,并接着进行后面的表达部分。

  5.时间超时

  考场中的口头表达时间一般是三分钟,大部分考生都能把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较少出现时间超时的情况,但是总有个别考生因为“思维活跃”、“语义丰富”等而“滔滔不绝”,这里的双引号指的是考生在前面过多的涉及了无关紧要的话,导致自己的观点迟迟不能得到总结,也就是说前面过多的罗索挤占了后面的主题阐述时间,并最终出现了超时的情况。超时是要被扣分的,尽管评委没有说扣掉了多少分,但是他们在打分的时候已经将超时因素考虑了进去,所以考生以后要尽量在三分钟之内完成自己的表达。

  6.逻辑混乱,前后顺序颠倒,表达无章法

  以上几种情况的综合结果就是导致口头表达的语句出现逻辑混乱,本来已经想好的结构在异常紧张心理的作祟下被打乱,考生说来说去总是对一句话的翻版、再翻版。有时候考生处于过度紧张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就出现了东拉西扯的情况,完全不在乎论据是否与主题有什么关联,反正是一个劲儿的说,就连评委也对他(她)的逻辑感到模糊。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考生没有一个合理的表达结构,不知道应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一上去就是一锅粥,反正是个大杂烩,完全一个表达无章法,这怎能不使人伤透脑筋?

  7.观点模糊不鲜明

  相对而言这种情况不经常出现,由于材料一般都是很常见或者比较熟悉,所以这就为考生选择论点提供了保证,但是有的考生也可能会抽到自己不是很了解的话题,所以他们就很可能对话题的观点选择不是很清楚,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考生选择的观点明显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也很少出现,最常见的就是论据不充分以至于导致自己的观点也跟着模糊。为了给评委一个清晰的认识,考生应该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再围绕其进行详尽、深刻、全面的分析,至于表达结构和模式我们将在后面讲解。

  二、解决的方法

  当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以上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呢?能不能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我们刚才讲了,以上诸多情况出现的症结和根源在于考生心理素质过差,缺乏应试经验以及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意见和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1.准备充分,放松心情,做到胸有成竹

  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做多方面的训练,注意关注社会重大新闻以及积累一些有哲理、有思想的句子,同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典型人物,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知识面的扩充有很多方面,例如了解一下近两年的道德模范人物事迹,阅读一些有启迪人生思想的书籍等。在进入备考环节,考生要首先对话体材料确定一个观点,观点确定之后要适当的'安排表达结构并确定相关论据,在形式上做到完善,在心理上做到胸有成竹。

  在进入考场之前做两到三次深呼吸,放松自己的心情,从容、自信地走进考场。进行入考场的过程中要面带微笑,用余光扫描一下评委的位置,同时找到话筒前的基点(也就是站的位置),有礼貌的向评委问号,做到第一阶段的成功。

  2.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辅助自己的表达,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当进行话题表达的时候,考生可以适当的借助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考生不要乱动,更不要走动,只需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作一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借助手势辅助语言表达,另外一点就是缓解紧张情绪,这个时候压力和紧张被转移到手上,而考生借助手势又可以辅助表达,所以手势是缓解紧张情绪的有效方法。

  3.给评委一个微笑,表明自己的信心 当出现停顿的时候可以给评委一个微笑,让他们感觉到我们还能继续说下去,这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也是很好地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的良方。所以考生此时切忌不要“傻笑”下去,要抓紧时间进行思考。

  4.适当重复上一句话

  适当重复上一句话不是要考生把上一句话原字原句地说出来,而是要考生在上一句话的基础上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也就是说换一种说法表达出来,改直接阐述为间接表达。举一个例子把“明星修改国籍是个人的权利”修改为“没有人说明星就不能更改国籍,因为他们之所以更改国籍很大原因在于利于自己来往国内外拍戏,当然这也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不能说更改国籍就意味着不爱国,这可能还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种渠道。”由此一来,既想到了后文又避免了停顿,还适当延长了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5.转移视线,旁敲侧击

  当沿着一条线无法继续说下去的时候,考生可以适当转移一下视线,从其它方面进行评述,评述要与话题有一定的关联,不是随意发挥、乱说一气,只要与主题或者观点有一定的关联就可以,或者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

  三、合理安排结构

  一个安排合理、条理清晰的结构是口头表达得以顺畅的保证,结构的安排也就是口头表达时的先后顺序,里面包括观点的提出、论据的支撑、论法的选择,另外还有各部分的时间分配和控制等。

  备稿过程中,考生要先明确一个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展开论证,选择那些可以证明和说法自己论点的事件、句子、人物等,这些论据的选择要典型、有力、新颖,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特色,它是个人知识面的体现和反映。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部分的时间安排,比方说观点的提出用时、中间的介绍用时、结尾的总结用时等,要把它们尽量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不要超时。我们来看看口头表达的一般结构和时间分配:

  1.进场问好,自报家门,时间大致10秒 进场的问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考生给评委留下第一印象的至关环节,流畅的自报家门可以加深评委对考生的良好印象,同时这也是考生调节心理、适应现场氛围的重要机会,因此要给予注意。

  进场问好的方式有多种,最常见也最简练的方式是直截了当,避免拐弯抹角、故弄玄虚,例如有的考生上来就是一句“今天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在这激动的时刻我想激动的表达我的观点„„”,还有的考生是“评委老师你们好吗?很高兴见到你们„„”,这些表达方式非但不能调节现场的气氛,相反还会影响评委对考生的评判,一般常见的问好形式是“评委老师好,我是xx号考生,我的话题是„„”,这种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直接明了,易于引出自己的话题,它不落俗套而又“结实耐用”,在考场中也最为常见。

  2.选择论据,合理论证,时间大致1分半钟

  考生在引出所讲话题之后就要考虑采用何种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这一部分是整个话题表达环节的最重要的一环,论据的选择是否得当、口头表达是否流畅、知识面是否广泛均取决于论据的选择和表达。

  至于考生采用何种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要遵循三个标准,即典型性、唯一性、生活性,要选择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子,这在前面我们也已经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论据可以是例子,也可以是道理等理论性语句,既可以是对话题现象的探究,也可以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分析,还可以是对其所引发人们关注的深深思考,总之凡是与所给话题有一定关联的现象和结果均可作为阐述的对象和理由。编导制作类口试多为社会现象类话题,这就告诉考生要从话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说起,进而分析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最后分析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这与我们经常所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类似,也是考场中最容易取得评委青睐的结构。这种固定的结构模式一般是“原因+措施+思考”

  3.完美收尾,强调论点,时间大致10秒 论据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整个话题表达的结尾了,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几秒钟或许会影响考生的整个成绩。话题的结尾应该适当对个人观点进行补充和强调,加深考官的印象,不过考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适当提高个人的语气,以示对自己的话题充满信心。例如上面的例子“因此我的观点是汉字的‘整形’要建立在社会的需要基础之上,而不是仅凭极个别人的审美习惯来决定绝大多数人的书写习惯。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汉字‘整形’的基本看法,谢谢评委老师。”就是这样。

  有的考生喜欢在最后加上“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评委们批评指正,最后祝愿评委春节愉快”,这样做也无可厚非,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但是有的考生结尾是“希望评委们给我一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会努力学习的。”这样做徒劳无益,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成绩,因为考场上没有人情分、悲怜分,一切都要依靠广大考生的真正实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