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面试

求职面试学会放大你的优点

求职面试学会放大你的优点



求职面试学会放大你的优点

  经过简历的筛选或考试的淘汰,获得面试机会的求职者可以说已获得了招聘单位的初步中意,求职者们在能力和专业素质上的差别也往往变得不大。此时,面试中的轻松自信的应对,应变能力的发挥就成了扩大优势的放大镜。继续过关斩将,走近自己中意的岗位,还需求职大学生们做好充分准备。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应聘调查显示,求职者投递简历,平均10次只有1至2次能够获得面试通知,而10次面试只有1次能够获得成功。对于辛苦获得的面试机会,求职大学生们如何充分利用,轻松应对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某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的副经理,针对如何有效面试,专家给你支支招。

  如何避免没有工作经验?禁忌:坐等面试稀里糊涂

  面试时,应该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对所要面试的用人单位的情况作详细了解。包括企业所属行业、产品、项目、发展沿革、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薪酬水平、员工稳定性、企业重大事件等,了解越全面、深入,面试的.成功率就越高,也有助于对企业的判断。同时,也要对自己应聘的岗位信息有所了解。包括岗位内容、公司对职员的要求等,针对企业与职位特点理顺自己的优缺点,对应找出资料,包括能证明自己工作能力和业绩的事实性资料。大学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可以列出自己在学校或者社会实践中参与过的与应聘岗位相关的成功案例。面试前,可以假想面试的环境,思考考官可能会问的问题,有准备地作“模拟演习”。比如应聘营销职位,企业可能就会让你说说关于一个卖场的营销策划方案,有所准备,可以在考官面前轻松应对。

  4月18日,记者在赣南师范学院招聘现场注意到一起面试过程。某网站考官问应聘者:“你是来应聘信息处理员还是业务员?”应聘者回答说:“两个都可以。”考官再问:“你究竟要应聘哪个职务?”应聘者指着资料回答:“就这个吧。”专家认为这是没有做好准备的表现,应聘者没有确定自己要面试的岗位,更无从谈起对该岗位的理解。

  怎样表现自己的亮点?禁忌:吹嘘夸大急于推销自己

  太急于推销自己,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面对面试官提出的“为什么你是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你有哪些优势”之类的问题时,求职者往往急于表现自己的优点。特别是大学生,常常会摆出自己大学期间获得的各种奖励、成绩如何等,甚至开始王婆卖瓜,自我吹嘘。专家建议,在介绍完自己后,可以向面试官表明:虽然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渴望的是在新的工作岗位继续完善自己。这样,在拐弯抹角地表现了自己的亮点的同时,又能够避免落入俗套,让面试官感觉到求职者的诚意和谦虚。介绍自己的优势时,要诚实大方。在描述自己的工作能力时可以适当引用工作业绩数据或案例,以避免给人空泛吹嘘的感觉。

  怎样回答“烫嘴”问题?禁忌:急于回答不知所云

  “你是否喜欢你老板的职位”,“请用一分钟叙述你的优点”“你能不能给我讲个笑话”,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求职者面试时往往发懵,不知如何回答。但出了面试室的门,又发觉问题其实很简单,答案马上浮现在脑海中。一场面试,除了常规的自我介绍,用人单位往往还会考求职者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看似刁钻的问题,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冷静分析,想想面试官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短暂思考再进行回答,以免回答得吞吞吐吐。也不要急于给出不成熟的答案,以免答错或偏离主题而无法挽救。回答问题时,应该要有很强的条理性,将所要表达的观点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呈现,给面试官以深思熟虑、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好印象。考官设计每个问题都不是随意的,都有其要考察的目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礼貌待人是每个岗位都需要的品质。

  怎样注重小细节?禁忌:过于紧张不能善始善终

  面试结束后,求职者还需要注意些行为上的小细节。进门时有的面试者因为过于紧张,会遗忘证件或者背包,回去取时,给面试官以做事不稳重的印象。有的面试者,在进面试室门时,能够做到和面试官打招呼,礼貌就座,却在面试结束时忘记了这些细节。有时面试可能不太成功,求职者就会表现得十分沮丧,灰心丧气地离开。专家建议,不管面试是否成功,求职者都应该微笑面对,做到善始善终。当起身离开时,可以与面试考官礼貌道别:您辛苦了,再见。这些小细节,有时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同学在某单位面试时,衬衣只扣了三个扣子,考官当场问其为何穿得这么休闲。李同学认为后来没有进入该单位,面试时失败的穿着是关键原因。辛同学在一场面试时,对考官打招呼时说:“这么多人面试,挺辛苦的吧?”考官当场给予评价说:“这些求职者中,你是比较特别的,打招呼诚恳而不是流于形式。”

责任编辑:天道酬勤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jiuye/mianshi/20532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