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就业 > 面试

面试官的面试攻略:问对问题选对人

面试官的面试攻略:问对问题选对人



面试官的面试攻略:问对问题选对人

如何把好入口关?
  最近几年来,校园招聘越来越成为各家企业网罗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很多企业加大了对校园招聘工作的投入。但是,在毕业季,面对众多的应届毕业生,如何在把握好招聘时机时,高效率地挑选具有优秀素质的大学生潜才,却让不少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者犯难。
  在这几年的人才测评工作中,常常会听到一些企业的招聘经理、主管们的困惑:
  “现在的80后学生,聪明是聪明,可是都还是浮躁了些,众多的求职者当中怎么辨别出那些真正实在、符合我们组织要求的、有潜力的可培养人才呢?”
  “对企业来说,招聘大学生人才就是储备具有培养价值的,可塑性强的人才,这么多看似差不多的‘白纸’,究竟如何保证我们拿到的是那些品质优良的‘纸张’呢?”
  ……
  仅看硬件,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但是,都是一个班的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发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差异,在学校的生活中已经显现出来。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差异挖掘出来,选出最适合组织需要的人才来。人才入口关的把控是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
  问对问题是关键
  简历筛选、规模性的笔试测试之后,面对历经几层关卡、基本素质经受考验的大学生,设计完善、准备充分的深度面试应该是确保人才甄选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关键。而面试中,一套设计好的面试程序,特别是面试题目应该是最重要的“试金石”,就多数招聘实践者的感受而言,难题可能就在这里了。
  确实,对于人才测评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与研究的主题之一,也一直在进行不断的尝试、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于评价中心视角创建的MAp胜任力模型,为我们打开了测查大学生基础素质与潜质的思路,也为我们探索与设计面试题目确立了框架。

  
在MAp框架中,针对M(Mental capability,脑力),A(Attitude,态度),p(people skill,人际技能)的面试题目设计与编制的思路应该是较为可取的。经过一些实践,依照评价中心的多方法、多工具、多专家的评价原则的验证,证明这样的设计具有比之前单纯的结构化行为面试和情景面试有更好的效果。
  基于MAp框架设计的面试题目,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大学生的多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不过,在“MAp”的指引下,来自实践的反馈效果表明,不同模块之间的题目类型设计是有讲究的。
  考察“MAp”的好题型
  M模块:对大学生过去学习经历与取得成绩的了解应该是面试的一个必要内容,这可以设计成背景了解题目或者行为型题目(有关过去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则应该是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这可以设计为行为型题目或者假设性的实时问题解决题目。
  * 行为型题目举例:
  请你回想在大学以来的学习期间这样的一次经历: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你的方法比其他人的更有效。当时你如何做的?
 



  A模块:主要是要了解大学生对待事情与做事的态度,这可以设计为行为型题目;而对于个人动力系统层面的内容,也需要设计为行为型题目或者背景型题目。在这一模块,主要测查维度应包括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主动性、进取意识、职业规划等方面。
  p模块:主要是要了解大学生与人打交道方面的一些意识与技能。测查维度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性等,可以设计为行为型题目或者假设型题目。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针对大学生这一面试对象而言,我们觉得运用假设题型时,采用情景型的面试题目会更为适合,可以达到充分挖掘“潜才”的目的。情景型面试题目,需要以行业为基础分析目标职位的工作事件、提取工作样本来进行设计,提供给候选人的是一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发生的场景或事件,来考察应聘者根据情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
  * 情景型题目举例
  假设你新到一个部门工作,大家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一天下来你觉得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你想帮助一位同事整理资料,他赶忙说“你不熟悉,别把资料放乱了,你还是别干了。”这时,你会怎么说,接下来如何做?
 



通过对应设计的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基本就可以全面地“MAp”大学生的“才能”了,不过在这个地图当中,背景经历了解、应聘者个人的自我认知了解,以及其职业规划问题也应该构成识人“MAp地图”的重要的外围部分。
  这样,全套面试题目会更有系统性,兼具针对性与一般性。



               基于MAp识别才能地图的面试设计框架

  校园招聘的时间集中性强,即便进行到最关键的环节,对应聘者进行面试的时间也只有25~30分钟。在这一时限下,按照上面的框架去进行题目的组合性设计,会有助于更有效地去识别、甄选具有优良潜质的大学生,达到校园招聘的高质、高效。
  运用这种组合设计的结构化面试,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获得应聘者在我们所关注的某些特征、能力的具体表现等。比之于传统的面试,可避免只是获取应聘者对于问题的理论性认识、或者抽象而不具体的回答。比如,“你会如何做好一份策划”?应聘者会更多从做策划的一般操作程序去谈,而不去说明他自己具体将会采取什么做法。
  行为型题目的优势和不足
  通过行为型题目,可以请应聘者描述其过去做某件事情的具体过程,遇到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样的一些办法与行动去面对与解决。这便于获得事实证据,及其可靠的`经验描述。基于行为问题的评价假设是:过去的行为是将来行为良好的预测指标。通过了解应聘者过去所做的事情,尤其是其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定的或者一贯(个性化的、稳定的)的某种行为模式,我们就可以判断,在将来的工作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其可能会有的一些行为表现,进而,可能表现出的工作成就。
  在面试中,行为型问题不论对于面试官,还是应聘者,都具有更强的操作弹性。行为型问题的开放性较好,只要是类似的事件经历,应聘者都可以谈,因而对应聘者而言,会更容易去发挥,而面试官对其描述也可以去进行针对性的追问来更具体地掌握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行为型题目对于应聘者都是公平的,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实际的经历,应聘者面对问题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如果没有实际推销的经历,也可以谈社团、学生会拉赞助的经历,只要把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过程讲述清楚,就能够让面试官对其过去的行为模式有所判断。
  行为型题目最大的优势还在于所获取的个人经历的真实性。应聘者回答个人的事件经历时,不容易去作假。因为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若编造某一个情节,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就需要编造更多的情节或者谎言进行弥补。这种情况,有经验的面试官、或通过对面试追问技术的把握,都是很容易识别出来的。
  虽然,行为型题目应用起来比较便利、简单,但其也具有一些局限,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比如,应聘者对事件的描述虽非当场捏造但可以事先进行有准备的编造,并且,应聘者自身对事件的讲述也可能受到其对事件的记忆能力或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另外,在校大学生,相对而言,生活经历还是趋于简单,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此时,仅用行为型问题就不利于双方去进行顺畅的交流了,而适当问一些情景型的面试题目会更有利于取得好的效果。
  情景型题目的优势和不足
  情景型题目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结合岗位关键事件来设计的工作样本式问题。面试官可观察在这种假设性的情景下应聘者会如何反应,来了解应聘者在将来遇到这种工作情况时可能的意向与行动。
  根据情景型面试题目的设计原理,题目内容及参照性的评价要点都取自工作行为样本,在某些维度上也可以作为将来工作绩效评估的预测指标。
  而且,运用情景型面试题目时也可以避免发生一些判断偏误,面试官针对事先采集编制的绩优者、表现一般者、表现差的行为指标作对照,可以判断应聘者反应的优劣,而避免在行为面试中,对应聘者描述的行为的主观性偏好而造成的判断偏差。
  但是,情景型面试中,也有一些较为局限的方面,比如,虽然应聘者对问题的反应可能代表其未来的工作表现倾向,但是仍然很难让面试官判断是否应聘者真的具有其说的会那样去采取行动的知识基础、技能策略等。另外,针对行为型问题,对应聘者的讲述,为了解其中具体的某些细节,可以通过追问让应聘者把其所做的事情“复现”出来,但在情景型面试中,追问却是比较难于把握的,因为很容易对应聘者产生诱导,其意向与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会更多被“引导”出来。
  比如,应聘者讲到“我想我会通过沟通去解决这个问题”,此时若追问:你怎么样去做沟通?容易诱导其去讲述事先并没有想到的沟通方式、技巧、策略等。而正确的追问:沟通时,你会跟他说什么?这与诱导性追问的区别不太大,在面试过程中不容易把握好尺度。
  所以,基于行为型题目与情景型题目各自的优劣势,为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去搜集应聘者的更多信息,行为型题目与情景型题目的这种组合性的结构化面试题目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是更为可取的。当然,采用这样的结构更取决于我们想要从更多层面去测查、了解应聘者,不仅包括其知识背景、行为模式,还会包括对其在将来的岗位工作中可能表现出来的意向与行为等。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打好“组合拳”?
  在“MAp”的框架下,25~30分钟的时限,提问的顺序,题型结构,题目配比多少为合适,也是需要去斟酌的。
  在面试初期,提问背景性问题去了解应聘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是更为合适的。这样一方面,可以缓和面试紧张气氛,创设一种轻松开放的让应聘者表述的环境。另一方面,面试考官也需要先去了解应聘大学生的学校、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等获得对其背景、环境的了解,便于在之后的面谈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其所讲述的事件。这里,需要注意,我们强调是对大学生大致的学习、生活经历的了解。而很多时侯,应聘大学生都会带着一份准备好的自我介绍入场,他们会事先写好、背好非常程式化的自我介绍。因此,在开场中让其从头讲述学习经历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会比较一致,但却会显现差异化的效果。
  提问完背景相关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可以通过行为型问题来了解更多关于大学生的具体经历。在上面的框架中,我们认为,对个体态度(A)的了解,设计行为型的题目会更为合适,通过了解其做事的过程,才更容易让面试考官判断其对待事情的真实的态度、深层的想法、其对事件结果追求的程度,会更容易从已表现出来的行为中挖掘其做事的内在动力,价值观等深层的特质。
  在了解应聘者很多过去的行为之后,为弥补行为型题目的不足,也基于提供给那些不具备很多经验的大学生机会,情景型题目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作用了。对情景型题目,我们觉得借此去了解其问题解决能力(M),以及工作情景中可能的人际问题的处理能力(p)方面是比较合适的,特别是面对与解决人际问题方面,单纯的学校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会非常少,那从情景性问题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意向和可能的行为了,如果其具有在这方面的意识,这在将来,这方面的能力才会具有被培养与提升的前提。
  最后,了解学生关于自身职业的一些想法与规划,以及其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也是比较基本的一项内容。
  这样,整体信息就会比较丰富、立体,便于去做全面、客观的评价。
  所以,在MAp框架下,1~2个背景了解题目,3~4个行为型题目,2~3个情景型题目,以及最后关于职业规划、自我认知的题目的构成是比较合适的,借助这样的“结构化”面试程序,能够帮助我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去实现较为全面地了解大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 

转自:/thread-917659-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