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典型先进事迹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大家知道事迹材料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典型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于10月注册正式挂牌成立,位于白岩乡檀木村,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农村林业新型经营实体,是我市林改后出现的首家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各级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湘西州湘泉制药厂和吉首市武陵山
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两个战略合作伙伴,将中药材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合作社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中药材种植产业。
目前合作社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现有社员228户,参加意向报名加入合作社组织的农户300多户,固定资产500万元,实现林地流转3500亩,总产值达3xxxx年,每年按70元/亩支付租金,共计年租金24.5万元。
通过流转让农村闲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现代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财力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合作社投入资金90万元,劳动力20xx年实现赢利500万元。
二是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xxxxx元。
三是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药等企业的扶持,共同谋划基地发展,湘泉制药等企业先期垫付成本(如:苗木、种子、化肥和除病药物),统一收购时剔除成本,获得赢利160万元。
四是支部赢利。
“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每年从收益中提取2万元资助所在地党支部投资当地公益事业。
五是老百姓赢利。
合作社不仅发展了基地,而且争取了上级150万元资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
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础设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脉的余脉龙岗山南麓的辉南县样子哨镇大椅山村,成立于20xx年,合作社带领成员发展天麻、林下人参、贝母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形成以技术、市场为先导、以基地、农户为依托,以品牌、加工为后盾六位一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广大农户从中获得了良好的种植收益。目前合作社发展成员560户,合作社在本县共发展林下参1万多亩,天麻8万多平方米,五味子70余亩;先后在柳河、珲春、集安、抚松、白山建立5个林下中药材基地,辐射带动吉林、通化、辽源、延吉、铁岭、锦州等21个县市区,带动农户种植林下药材面积xxxxx余亩,会员户均增收10万余元。20xx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示范社。
一、科技领航、市场牵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领先的天麻繁育栽培技术是合作社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合作社掌握长白山乌杆天麻育种栽培核心技术,创办者周长霞是东北掌握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第一人,驯化培育出品质优、产量好、抗逆性强的长白山乌杆天麻品种,命名“乌美”,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是吉林省目前唯一审定通过的天麻品种。乌美天麻配合有性繁殖技术,产量比原来无性繁殖翻一翻。周长霞成为东北天麻育种、栽培领域的无冕之王,受邀参与编写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天麻地方标准,与人合著的《天麻栽培200问》科普读物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系列丛书,为吉林农大代培2名研究生,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农民实用型专家,并授予农民科学家称号。合作社拥有现代化的发菌室和菌种厂,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年可生产菌种20万袋,为会员统一提供天麻种子,并直接配送到户,有效保证了品种的纯正,为天麻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合作社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五年来,在县内外共举办林下中药材种植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民9000余人次。对签约成员,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确保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全部技术环节,有效提高了社员的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水平。
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多年的滚动发展过程中,周长霞时刻关注天麻市场动向,多方奔走拓展天麻销售空间,在广东、广西等多个药材专业市场设有销售网点,与多家医药企业建立了供销关系,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供不应求,每年都有经销商到产地坐等购货,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市场出口,为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合作社年产鲜麻50余吨,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
二、统分结合、互惠共赢,聚沙成塔不断扩大基地规模
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依靠合作协议,形成松紧适度、统分结合、互利共赢的的合作关系。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成员负责基地建设和生产管理,在产中环节实行分散管理。这种以合同为保障的合作关系,符合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特点。 以合同方式明确双方的责权,使各方利益得到法律保障。合作社一方履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义务,使合作社成员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和技术风险,实现稳赚不赔。合作社以市价提供种栽,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证稳定的种苗收益和稳固和生产基地。以略高于市场价保底回收产品,使农户无市场风险,有效保证了农户的'利益。 以合同方式联结双方利益关系,实现责权与利相辅相承。通过合同约束双方履行义务,合作社有偿提供种栽,保底回收产品,使合作社成员付出一定的生产成本,同时靠向合作社出售产品获得收益,使生产管理水平和收益挂钩,付出和收益成正比,对合作社成员有了利益上的约束,增强了农户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履责意识,有利于提地适应了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使农户可以合理利用房前屋后、农田林地、闲置棚舍等,只要气候、光照条件合适,适当客土改土,都可以发展天麻栽培,门坎较低,适合千家万户农民发展。
三、打造品牌、精深加工,确保合作社做大做强
以品牌为依托,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品牌效益。20xx年,合作社将自己培育的“长白山乌杆天麻”注册了“喜霞”牌商标,产品成功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每市斤鲜麻比南方品种高出20元,凸显出品牌效应。为提高商品价值,合作社实行统一菌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等“八统一”模式,变散装为精装,打造自己的商品品牌,有效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有效保障了会员种植林下药材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市场空间,降低了市场风险。
以精深加工为抓手,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为了使合作社能给成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几年来,合作社努力探索林下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多次到南方考察学习,确定走精深加工之路,并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了天麻密饯、天麻酒、天麻饮品等保健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非农就业规模。目前,天麻酒、天麻密饯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下步,合作社将围绕资源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做大基地规模;进一步优化服务,完善与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加大市场开拓和产品精深加工力度,打创著名品牌,不断做精、做强,带动更多农民兄弟姐妹走上致富路。
记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一、合理利用闲置林地,全面发展药材种植二、规范流转林地资源,实现林业集约经营
节约、集约利用林地是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根据以用为先、依法进行、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林权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做好林地资源管理工作,向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实现了林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流转数量增加和规模逐步扩大。合作社自成立起就开始注重林地流转,在自有500亩林地的基础上通过互换、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目前已将4个村(白岩乡作落村、檀木村、桥六村和马颈坳镇汩比村)集体和农户承包的3000亩林地流转连片使用。签订流转合同手续的农户有228户,流转林地3500亩,流转期20年,每年按70元/亩支付租金,共计年租金24.5万元。通过流转让农村闲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现代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财力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投入资金90万元,劳动力2200个,整治林地3500亩,人行道路7300米,兴修排水渠2400米,灌溉池320口,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了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极力创建就业平台四、林权改革效益突显,合作经营实现五赢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地流转中使农户、支部及合作伙伴得到实惠,实现了森林资源资产要素与市场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林业的规模经营,激活了林业要素市场。实现了五赢:
一是专业合作社股东每年实现赢利500万元。
二是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xxxxx元。
三是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药等企业的扶持,共同谋划基地发展,湘泉制药等企业先期垫付成本(如:苗木、种子、化肥和除病药物),统一收购时剔除成本,获得赢利160万元。
四是支部赢利。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每年从收益中提取2万元资助所在地党支部投资当地公益事业。
五是老百姓赢利。合作社不仅发展了基地,而且争取了上级150万元资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础设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一年前的这个日子,我就是坐在这个透明的茶几前,对着黑色的笔记本,然后地动天摇,躲在厕所里,脚颤抖的频率远远大过地面波动的频率,直到自己拼命告诉自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抖了不要抖了,最后终于能镇定地站在厕所里,任它甩得天昏地暗。
认识的人们都还在,不认识的许多人们却突然离开了。
记忆里的罗浮山温泉,银厂沟也还在,现实里的它们也永远告别了我们的暑假。
那场地震已经停止震动了365天,那这片土地上的人呢?要多久他们才能不再害怕不再颤抖才能镇定从容地走出地震?
忽然之间铺天盖地的纪念活动扑面而来,报纸上每篇文章都如此慷慨激昂感叹号和数据相映成趣,诗歌与悼文齐飞。
不是我没有回忆没有感慨没有悲痛不想大书特书,只是突然发现,这么多的背后,我们最欠缺的一样东西还是欠缺着。 理性的审思。
不是说没有,是依然很少。
谣言止于智者。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谣言,可笑又可恨的谣言。是什么造成全城的恐慌,是什么造成全城的断水?那个可恶的水污染谣言。是什么造成全城车辆出动堵塞了道路,是什么造成我们半夜依然守在广场上等待那未知的1点到3点的余震?那些善意却依然可恶的余震误报。我庆幸大脑让我在那个混乱的时候一个都没有相信,但是我一个人告诉我的妈妈我的奶奶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那时人们可以更理智些,如果以后我们可以更理智些,我们的抗震救灾也会更顺利些,更有效些。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悲痛抑或重建成功的喜悦里,那么下次,更加愚蠢的谣言在四川人民中依然会如鱼得水。 灾难总是让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就像它让曾经默默无闻的志愿者行为变成一种大众性全民性的行为。每一个志愿者面试,我总想好一句台词,看起来很傻,但是说出来很帅:因为我来自四川,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曾经那样帮助过我们,我也想做一名志愿者。虽然不曾有机会来说,但那些地震中全国各地志愿者的身影,所有四川人都不会忘记。古有湖广填四川,今有八方助四川,四川啊四川,紫色盆地,天府之国,何其有幸!可是,不怕泼一盆冷水,志愿者的蜂拥而至也曾造成过麻烦。各地的自驾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路口一堵,救灾的物资车,挖掘机统统进不去,也不难想象,志愿者这家串了走那家,人来人往,无法保证每户都得到相同相应的照应。如果,如果曾经有过一些有效的组织,适当的安排,如果志愿者也能稍微统一地调配,统一地分发物资,帮助群众,是不是抗震救灾的工作也会顺利那么一点点?
一头本地的猪告诉我,当外地的同学一致用“灾区”这个称呼代替了“四川”时,她非常非常的戈应。“灾区”称呼四川,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四川就是灾区。那么直呼残疾人“你这个残疾人”也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他就是残疾人。四川为什么要重建,因为他不想成为祖国永远的一道疤,残疾人为什么要努力站起来,因为他不想看起来像个弱者。灾区有灾区的尊严,请直呼我们四川,四川还是四川,她还立着,还骄傲着,她瘸过残过受伤过,但她永远不是一个弱者。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没有记下地震期间手机里的那些短信。那些代表着乐观快乐成都人的短信,那些苦中作乐的短信,带来的安慰却是难以估计的。想起那些震后依然在路边打麻将的四川人,想起今天电视中重新展露笑颜的四川人,想起回国时候看到那些淳朴而傻呵呵的笑脸。我为什么喜欢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就喜欢那些烂兮兮的墙,破烂烂的房,那些皮肤黝黑穿着廉价衬衫蹬着破三轮的老农民,那些睡在棚里唱着烂俗大调踏着脏拖鞋的老民工,总是快乐,总是有开不完的玩笑,说不完的幽默,再差劲的条件,还是乐观,还是从容。快乐的四川人,若有谁还记得那些短信,请不吝传我一些。 多难兴邦。若还有一个词在去年能安慰我们中国人,那就只有这个词了。多难为什么兴邦,因为经历过,才不再害怕不再颤抖不再茫然,因为思考过,才会更好应对才更加坚强。因为悲伤过,才团结才勇敢才可重新来过。
还记得全国悼念日那天的xx广场,那时的热泪盈眶: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我们都活下来了,我们都该思考啦,我们是怎样活下来的?或者,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
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现状二: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处完全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
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7岁,其中,50岁以上占51.8%。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六处小学中,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几乎为零;初中学校,稍有改观。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
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
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
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
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
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
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最优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
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象笔者家乡这样的“民办” 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五、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根据调查的情况,笔者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对策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对策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对策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
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
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对策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
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策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对策六:针对我镇“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镇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对策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
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六、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院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81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