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精选12篇)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精选12篇)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这是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的一种通俗讲法。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益之星事迹材料(精选12篇),欢迎阅读参考!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1

  张殿义,男,汉族,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蓟州区交通局退休干部。

  张殿义生在蓟州山区,长在山区,退休前曾担任蓟州区下营工委书记、县林业局局长、县交通局正局级调研员等职务,掌握娴熟的果树栽培技术。2005退休后受聘天津林果研究所负责山区果树科技服务,自此他每天忙碌于田间地头,穿行于村落之间,把自己积累几十年的果树栽培技术传授给山区百姓,在区乡镇兴办科技示范点90个,培训农民技术骨干500余名,组建12支农民技术服务队,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一年365天他有340多天在路上,果农们都亲切称他为“有忙必帮,有求必应的好朋友。”

  张殿义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蓟县“十佳”公仆、“十佳”文明县民称号;2013年获首届“感动蓟州”十大人物称号;2016年被县文明委授予“蓟县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7第三届天津公益行成果暨“公益之星”好故事展示会上播放了十大“公益之星”事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2

  20日,在上街区召开的优秀青年座谈会上,黄静娴在评选的上街区第六届“十大优秀青年”中脱颖而出,同时她也被上街区残联评为2021年度自强模范“公益之星”。

  2022年是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第十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她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她说:“记者永远都在路上,苦乐共尝、艰辛与喜悦同在,每一天都有成长有收获。”

  十年间,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在编辑、记者岗位上不断历练不断成长,让她不断认识新闻、认识自己,也深感新闻工作的辛苦,却倍感幸福。倘若不是单位来了一批新同事,还意识不到她已经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了。

  2012年6月毕业后,她进入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宣传部传媒中心(原《上街时讯》编辑部),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记者、编辑生涯。而有着先天性视力残疾的她,深感从事《上街时讯》办报工作的压力,每周报纸校对环节都要举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审核,总怕自己校对不出来错误,导致印刷出版后问题更大,又怕自己丢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只能强忍着眼疾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当她的名字第一次在《上街时讯》报纸上出现时,心中确实有说不出的激动。

  工作期间,办公桌里必备的就是放大镜和手电筒,作为记者,除了平时单位安排的时政采访外,常年奔波于上街区的大街小巷深入挖掘社会新闻,撰写出对上街区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600余篇。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上街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到夏季和冬季,上街区都要开展夜查企业活动,她生怕夜晚跟随领导视察工作掉链子,随身携带手电筒,生怕自己因为视力看不见影响了工作,早些年单位同事和领导对她的眼疾情况并不知情,但是她清楚单位交办的采访任务不能懈怠,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完成。在2015年8月14日,她开始负责《上街时讯》周报的排版编辑工作,对她而言是挑战,也是一种历练。而放大镜的存在,就是她的眼睛,没有它,她走不到现在。

  这些年里,她见到了能吃苦,不怕累的建筑工人,采访过年老的长者,还有为保证人们生命健康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书育人的园丁们……一个一个的工地现场,一位又一位先进工作者,让她感受着基层的真情大爱、干劲拼搏和无限风景,也让她感受着耕耘的快乐和价值的体现,体味着他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工作作风。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对信念的执着、对困难的不屈精神却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她对新闻报道最本质的意义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每一次走进火热的施工现场,每一次采访基层先进人物,每一次走在风尘仆仆的路上,这些人和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着基层的真情大爱,尤其是在2020年2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她首先是记者,冲锋在一线上,忘却了自己还是一名残疾人,忍受着眼疾带来的痛苦,白天做志愿者,值守在卡点为上街区抗击疫情筑牢防线,夜里10点开启新闻采访模式,深夜电话连线社区书记,直到凌晨2点左右结束采访工作,就这样连轴转的28天里,拼命工作、劳累成疾,眼睛差点看不见......

  心中有放弃的念头,但是想到基层工作者的事迹感动着自己,他们才是逆行中最美的人,自己的残疾在这场抗击疫情防控工作中又算的了什么?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他们的事迹写得感人至深,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最后坚持完成了抗击疫情防控新闻宣传工作。《舍小家为大家 80后社区书记周扬的战“疫”担当》《医学观察点的温情坚守》《“火线”入党 战“疫”一线显担当》《95后大学生志愿者 战“疫”一线绽芳华》等10余篇新闻作品被人民网、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多家媒体刊发,《社区书记任爱情:冲锋陷阵“铁娘子”》在郑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刊发并突破10.1万点击率,这些新闻作品也受到了上街区领导的好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定会收获比预想更多的成就感。

  泰戈尔曾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抗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过后4月初,她接到组织安排,被抽调到上街区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指挥部和上街区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8个月的历练,让她肩负着身上的使命,出色圆满完成了抽调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采访,撰稿,编辑,宣传......在此期间,用眼过度导致身体疼痛难忍,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了自己那份初心,做一个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同年,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决定合并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宣传部传媒中心(原上街时讯编辑部),原上街电视台,广播电台,成立郑州市上街区融媒体中心。在媒体融合的大变革时代,从事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无一例外也登上这列前进的列车。短短几个月,就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媒体变革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不能躺在原有的舒适区了,不能用原来的思维模式处理现在的新闻稿件了。调令结束后回到单位,10月底开始了近两年的《学习强国》平台供稿编辑工作,此时的她从一名记者转战到了幕后编辑工作,退出了一线阵地。

  有着8年记者、编辑纸媒的工作经验,她很快地接手了《学习强国》平台供稿业务,但是没想到这块“难啃的骨头”有些吃力,所有的编辑工作谨慎,苛刻、细致入微,不能有一点瑕疵,对于患有眼疾的她更是忍受痛苦,每天夜里不厌其烦的改稿,直到审核通过为止,等到入睡时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在这项编辑工作中,每天不停地穿梭在各大媒体APP中,新闻的敏感性在第一时间呈现在供稿后台上,从白天改到深夜,全年无休的生活已成习惯,作为一名身残志坚的党员,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她要成为一束光照亮别人,影响身边的人。2020年至今在《学习强国》平台供稿业务中被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签发新闻作品共计200余篇。“心的志向决定脚的方向,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媒体如何融合,记者应该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职工群众中间。因为受众对内容的需求永远不会变,关键要交出更具传播力更具深度的专业新闻作品。”她说。

  工作之余,她还经常参加上街区残联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就业帮扶培训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首先一名记者,然后才是一名残疾人,不论在哪种场景下,她通过手中的笔杆为残疾人发声,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推上街区残联人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让特殊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新闻工作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10月,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2021年初,为了家庭生计,丈夫外出打工,工作和照顾家庭都要自己兼顾,这对她来说将苦难和挫折,当做最好的人生导师,所有的磨炼,换来的都是成长。“2021年11月份的疫情,我带着俩孩子去做核酸检测,夜里道路较黑,自己也没看清,摔倒在路上腿部受伤,孩子发着高烧,丈夫困在郑州市防控区回不来,自己又要忍受腿部疼痛又要照顾孩子还不能丢下手里的工作,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直到孩子退烧、工作处理完毕,同事们说赶紧看病吧,我才想起来自己,还好就医及时,贴了两个多月膏药,腿部的疼痛好了。”她回忆起2021年11月份的疫情时说道。

  保尔·柯察金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她无怨无悔,为母则刚,她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也希望他们长大了不要因为母亲是一位残疾人而被贴上“标签”,而是他们有这样一位努力回报社会的妈妈而感到自豪!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和妻子,但是她是丈夫和孩子的骄傲。

  “勤奋踏实、认真肯干、敢于担当,让脚下沾满的泥土化作心中的肺腑真情,让虔诚的初心鼓舞自己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在下一个十年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黄静娴说。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3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捐款10000元;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捐款5000元;

  2013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捐款5000元;

  学费、路费、餐费、医疗费……

  这些看着并不算很多的每一笔资助,切切实实、持之以恒地坚持了数十年,帮助了一个又一个迷茫甚至绝望的灵魂,为他们照亮了通往希望的道路。他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的心愿,尽己之力,帮助他人。他个人生活低调简朴,热心公益慈善40载,在赈灾,助学,突发急难救助,参与“慈善一日捐”,设立慈善救助基金,倡导弘扬企业慈善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个人各类捐款达500余万元,2017、2018年期间捐款489.2万元。他长期关注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为贫困家庭雪中送炭,助力学子圆梦,呵护下一代健康成长。自2005年起,每年捐款10000元左右资助希望工程3-5名大学生或中技生学子,支持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谋生技能;2007年他请木工修理家具时,得知其妻去世,孩子多,经济十分困难,即出资6000元资助三年学费;2007年8月资助录取南京师范大学,却交不起入学学费的韦女士之子5000元,帮助其顺利进入大学;2011年2月资助家庭突遭变故,买不起比赛乐器的培同学(化名)5000元,购买一把新二胡,又资助2000元路费,帮助该生前往北京参加器乐考级,该生获最高级别十级第二名好成绩,后被南京艺术学院录取;2011年11月,资助央视报道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乡永进完小困难学生2000元,以改善孩子们的伙食;2013年6月捐款5000元参与《读者》杂志社开展的救助弱视儿童行动;2015年8月资助《扬州晚报》刊载的交不起费用上学的14岁女孩小萍(化名)2000元,帮助孩子解决校服、晚餐等费用。每当有媒体慕名前去采访,他都尽量拒绝,他说,“这些没什么,都是苦日子过来的,现在有条件了,拉别人一把,是应该的”。他是周其均,1944年2月出生,江苏扬农化工集团退休职工,原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

  像他这样的单位和个人,还有很多,我市在第五届江苏慈善奖评选中,共有6个单位和个人获奖,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爱心故事,根植慈善情怀。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4

  徐军洪,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朴席镇隆觉村人,江苏好东方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第五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多年来,徐军洪带领公司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先后开发了朴园、扬州画舫、第二江南、扬州院子等别墅区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致富不忘家乡,始终以饱满的慈善热情和“达则兼济天下”的大爱情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情参与慈善活动,慷慨解囊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奉献爱心。仅2017年至2019年他个人捐款达1291.65万元,其中,2017年至2018年度捐款370万元。2019年3月被省慈善总会评为“江苏省慈善之星”。

  徐军洪所在的企业是当地乡镇的一家房地产建筑企业。成立初期,虽然公司发展十分艰难,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个人生活十分节俭,但他对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慈善活动捐款却从不吝啬、慷慨解囊。从2001年开始,他积极参与乡镇“爱心助老”活动,每逢春节前,主动带领员工到敬老院进行慰问,20年不间断。从2014年开始,他又每年捐款60万元用于开展“爱心助学”活动,重点帮助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60名贫困学生解决生活费,已经连续6年累计捐款360万元,为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圆上读书梦甚至改变命运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好的奉献社会,2018年7月,徐军洪担任了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慈善协会副会长和扬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面对组织的信任,面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对改善生活的期盼,徐军洪同志带头参与扶贫、助残等慈善活动,播撒爱心、主动捐款。一年多来,累计捐出现款1131.65万元。其中:向扬州市慈善总会一次性捐款200万元;向扬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累计捐款261.65万元;向仪征市慈善总会捐款累计300万元;向区慈善协会、区扶贫分会累计捐款280万元;向所在乡镇捐款70万元;出资10万元并动员职工捐款2.65万元,参加省市慈善总会组织的“99腾讯公益”募捐活动,让残疾人圆上洗澡梦。同时,出资20万元,分别参加扬州市与陕西榆林市、扬州市与新疆新源市对口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作出贡献。

  徐军洪表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现在企业发展了,应拿出更多的财物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5

  出生于1991年8月的路丹瑞,显然是个慈善新兵,但年轻的她,慈善之路也已经走了18年,在第五届江苏慈善奖评选中被评为“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秉承“持之以恒积累善行,聚小善成就大爱”的信念,路丹瑞先后用自己的稿费、压岁钱、买废品钱、打工钱、奖学金、助学金等坚持慈善从未间断,在扬州市慈善总会设立了“丹瑞助学冠名基金”,各类捐赠累计6万多元,先后助学80多名贫困小学生。

  让我们把时间向前追溯,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追寻她动人的慈善故事。第一笔稿费成为第一笔善款,小学5年级的丹瑞看到报纸电视上报道一些贫困地区的小孩上不起学的情况,她就想尽力去帮助他们。当年10月,她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喀纳斯湖的一天》,收到了25元的稿费,加上自己平时积攒的卖废品钱共计79元,她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扬州市慈善总会。路丹瑞捐的第一笔善款虽然只有79块钱,但她觉得这件事做得很有意义、有价值,从此,她把买废品的钱、零用钱、压岁钱、稿费等都攒起来,每年定期捐给扬州市慈善总会。从2001至2007年累计捐款13000元。2003年开始,以她的名字在扬州市慈善总会设立了“丹瑞助学冠名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小学生。2005年2月,路丹瑞把自己的压岁钱等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给印度洋海啸地区的小朋友汇去了2020.8元;2005年9月,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向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受灾区的小朋友汇去200美元,为此,中国红十字总会特意写了封感谢信给她;2007年2月,路丹瑞与同学们到福利院做义工,看到一个心脏不好的孤儿,心里非常难过。回到学校后,与同学一起动手做了一个捐款箱,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募捐,短短三天募得5万余元送给那个小男孩,帮助那个小男孩成功进行手术,这些爱心奉献,路丹瑞从未向任何人提起。长大后的丹瑞,亲身感受到我国的慈善乃至整个非盈利公益行业体系的完善且仍有很大的空间,远赴美国求学,希望将国际上非盈利管理的好做法及理念传递回来,先后在美国取得了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以及非盈利管理的证书。硕士毕业后,抱着对非盈利事业研究的执着,2017年丹瑞被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公共政策学院录取,攻读公共政策博士。丹瑞在美国求学期间勤奋努力,把打工赚到的钱以及学习中的奖学金、助学金精打细算,每年节省下来的钱持续不断地捐赠到扬州市慈善总会,通过“丹瑞助学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丹瑞常说:“要在社会中营造一个人人善举的氛围,让善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积累善行,小善就会成就大爱,让善举照耀我们人生的路程,彰显我们这个时代青年的真善美!”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6

  王越,女,中共党员,济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邹城市圆梦微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她倾心教育、热心公益,先后带领邹城圆梦微公益团队开展助老、助残、助学等各类主题公益活动,个人累计捐助学金25.3万元。尤其今年面对突发疫情,她动员一部分志愿者居家防控线上参与腾讯99公益项目筹款、一部分志愿者奔赴防疫一线参与志愿服务,积极组织捐款物24万余元,个人1.18万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公益人”的奉献担当。

  32年来,她始终坚持用青春为你我“圆梦”。1969年出生的王越,7年的新闻工作者经历和25年的育人经历。特别喜欢跟孩子交心的她,更加清楚求学的不易。2014年,她与同是中学教师的闺蜜刘玲一拍即合,毅然发起成立了邹城圆梦微公益助学团。在当时,公益还不是人们身边的一个“热词”,参加公益活动的人也不是特别的多。为了尽快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王越开始利用周末休息和一切空闲时间,入门入户倡导身边的人们踊跃参与,率先织起了爱心团队网络联动渠道。

  随后,伴着电视台曝光率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圆梦微公益团队,这个最初不起眼的公益平台也从单纯的助学扩展出助老、助残、助幼等更为全面的功能,并被邀请加入儒润邹城公益联盟,成为团市委孵化组织。如今,在王越的努力下,圆梦微公益团队越发壮大,已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1000余人,先后惠及老人儿童近万名。

  380个月,她始终坚持用奉献为爱心“摆渡”。王越从1990年11月开始个人助学到2014年被团队公推为圆梦微公益负责人后,看着渐入佳境的圆梦微公益平台,切身感受到一人独行远远不如一个团队齐行的力量。为了更好地为团队“把航定向”,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公益大学,见缝插针研读《公益原理》和促参技术,参加北京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干部培训,练就过硬的专业功底。

  为了帮助更多困难群体,她还从加强高素质团队建设入手,定期走出去、请进来,实行管理人员限时命题演讲、五部管理制、线上线下常态骨干培训,创新公益载体,打造品牌项目。近9年来“圆梦”微公益发起公益活动1200余场,捐赠现金及物资近421万元,惠及老人4000余名、关爱环卫工人千余名。团体先后获得山东公益金牌团队、省公益伙伴圈十佳“脱贫攻坚团队、济宁市运河之星十佳标兵团队、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抗击疫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N@1圆梦助学、周末爱敲门、敬老月打卡分别被评为邹城市、济宁市、山东省优秀公益项目。王越也因此获评孔孟之乡和谐使者、市道德模范,入选全国公益英雄种子计划,助人为乐事迹获得新华网点赞。

  11590昼夜,她始终坚持用一生为孩子“筑路”。坚持一次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面对横跨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公益之旅,有人问道“是什么,让您如此热爱?”王越的回答很简洁:“是教育。”王越的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受父母影响,小时候的王越就乐于助人,经常跟着家人一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得益于这段经历,王越在创建圆梦微公益之初便成立公益小天使团,并在2019年正式成为“中国公益小天使”合作伙伴。现在,她的儿子和帮扶过的孩子很多都参与了公益活动,部分大学生还参加了圆梦微公益大学生团。经过8年努力,现在已经有400余名“小天使”主动参与公益活动,真正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心中厚植了美德健康生活的丰沃土壤。

  与此同时,王越也坚持不断加大“圆梦助学”力度。近9年,城前、看庄、田黄、郭里、张庄等镇都有她1+1对接的孩子,在她的带领下,圆梦微公益助学2935人,仅邹城本地就考入本科院校156人,其中王越和爱人长期资助的双胞胎姐妹今年双双考入本科学院。

  53载春秋的11590个日夜,平凡的教师公益人王越,不仅用传承一家三代、跨越半个世纪的凡人大爱,铸就了无数学子的人生之路,更是用一颗赤子之心、一生无悔坚守谱写了一曲时代芳华。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7

  夏晓伟,中共党员,市农业局妇联主任。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维护大局,团结协作,尽职尽责,有着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妇女同志半边天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生活中,关心妇女同志的身心健康,积极组织“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健康查体活动,及时组织看望生病的妇女同志,让妇女同志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先后被市妇联授予全市“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自1999年10月——2012年7月,夏晓伟同志通过“爱心小站”网站联系,支助云南大理两名学生完成中学学业。2014年4月,在市妇联的牵引之下,她成为一名光荣的“爱心妈妈”,与陵城镇红庙村孔凡立同学建立长期联系,给予他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的关心与关爱,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奋发向上,将来做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而众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她热心公益事业的同时,也呼吁身边的同志一起参与进来,在她的宣传带动下,所在单位已经有7位爱心人士踊跃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奉献爱心,送去温暖。201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号召,她牵头组织市农业局妇委会开展了“情系西龙·爱心捐赠”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向农业局驻队帮扶村—尼山镇西龙村献出爱心。广大干部职工争先捐款捐物,踊跃参与,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共募集“爱心款”1850元,儿童图书46册,给孩子们带来节日的祝福。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8

  林振贵,中共预备党员,现任东莞理工学院2021级小学教育(师范)1班助理班主任,2019级小学教育(师范)1班团支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党建活动组组长,曾任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团学组织学生权益部主要负责人。曾获2020年和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优秀志愿者”,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优秀学生骨干”,2021年东莞理工学院“先进青年志愿者”,盛茂源上德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防疫先行者,我是党员我先上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化身“白衣战士”驰援武汉。“我是党员我先上”,党员们在第一时间冲在最前线,毫无退缩,“疫情不退我不退”这句深深地触动了仅大一的林振贵内心,此时的他刚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也是一名青年,是新时代里的新力量,国家有难,我们有义务去扛起这份责任。”

  相较于奔赴防疫一线的专业医护人员,他选择从自己的村子开始,了解到急需封锁村里人员流动,他主动向村里申请驻守防疫健康监测点,为来往车辆人员排查登记、测量体温,派发防疫宣传单、防疫告知书,呼吁大众居家防疫,少出门、不串门。有个别人质疑站点设置的意义,认为多此一举,他会上前耐心解释,结合疫情形势、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政策加以劝导,“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是保护人民权益的。”几次下来,他开始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一颗星星少光亮,万颗星星亮堂堂,他开始思考着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汇聚万星绽放光芒。于是他尝试拉上自己的一位朋友,一拍即合,正是这次尝试才有了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聚在一起,投身志愿工作。他们建立了社群,用实际行动参与到防疫助学、恤孤敬老、水岸同治、家乡创文、助力疫苗接种等活动。

  “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每当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总是主动报名参加,也会呼吁那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参加。疫情当前,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他用行动去感染和带动身边的朋友积极投身于防疫工作中,用热情展现着青年力量和时代担当。

  希望播种者,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炬火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点燃火焰。”林振贵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多次投身于志愿辅导和支教活动中,用他的话来说,“我就是微弱的烛火,我愿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炬火,用真情播种希望。”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校都停止了线下教学。3月份,林振贵报名参加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大小学堂千里共成长”志愿活动,结合自身小学教育的专业优势,利用微信、钉钉等工具为学生一对一辅导功课、思维拓展训练和心理辅导,弥补线上学习时学生缺乏自主性和自律性的不足,提高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学习效果,疏导小学生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困扰。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第一次开展线上教学,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不断改进方式,攻克时间和空间困难,执意为学生带去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也正是有这份执着,获得了社区和家长的一致认可。这次实践的经验,让他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自此他暗下决定,要攻克当前的劣势,给日后的专业学习锚定方向,在专业技能上有针对性地努力。

  5月份,林振贵再一次加入到惠州市平潭镇志愿服务队中,为来自困难家庭的弱势群体青少年开展“一对一”线上课业辅导,为学生制定每周学习计划,为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学习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曾经的他也认为小学生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不过真正接触到才明白,小学教育也并不是轻松事,相较于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维养成。于是在多次改进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辅导+思维训练”的方式、“趣味和游戏”的风格开展,既辅导学业也开拓思维,既有学习也有娱乐,学与玩相结合更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学习更有效率。

  2021年7月份,林振贵以普宁爱心支教队队员的身份来到了湛江市石秀山小学支教。经过大学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于这次支教,他有更强的信心去带好学生,落实“三全育人”目标,结合当地的条件开设“数学游戏”第二课堂,以摆火柴、二十四点、数独等思维训练的趣味游戏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暑期能够拓展课本外的知识,深受学生喜欢。

  此次支教之旅,普宁爱心支教队不仅给石秀山小学的学生传递了爱心和热情,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陪伴学生成长,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上均有发展,弥补资源不足的劣势,也相信在多少年之后,有一群孩子仍在将这份爱传递着。

  在2021年度多支实践队伍评选中,普宁爱心支教队也获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省优秀团队等荣誉,并收到教育部司局表扬信对支教成果的肯定。

  公益践行者,将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将爱传递。”他说到,“我从小到大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愿意将这份爱心传递给下一个需要的人,一直传递下去,让身边留一份美好。”秉着这份初心,2020年5月和2021年4月,他进入广州市蜜的未来公益服务中心实习,分别担任创意运营官和项目运营官,开始了公益岗上的实践,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参与到公益志愿中。

  在导师的指导下,林振贵协助导师开展了幕天公益亲子阅读营、夸夸长辈7天公益挑战、“无止之境有志少年”暑期在线夏令营、“ONE WORLD”绘画大赛、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一起云研学”、917云支教、希望合唱团等10项公益项目,从前期的筹划准备和青年志愿者招募到中期的社群运营和项目执行,再到后期的复盘分析,在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他跟着导师认真学习经验,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运用各种技能解决各类问题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以出色的表现得到中心导师的一致好评。

  学生服务者,我愿我能激励你

  “刚进大一的时候,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抱着满怀的心态去面试助理、部门,不过遗憾的是屡次未成功……”在经过8次尝试之后,他终于成功进入了教育团学自律部。“我知道所有的未成功并不是失败,只是本身还有提升的空间。”前面的“未成功”并没有使他感到气馁,反而让他树立起了自信,有了一股提升自我的劲,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相信自己一定会逼近成功。投身志愿正是他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也珍惜那唯一的机会,在部门工作上更加上心。

  外表看起来内敛平淡的他,在工作上却完全不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不断的尝试新领域,突破自己。一篇推文改进再改进,一份策划案细化再细化,活动总结再总结,对于同学们反馈的问题,他总是思考再尝试去解决、反馈问题,落实服务。正是不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获得了同学们的一次次认同。在大一时被评选为“优秀干事”,后来他选择留任学生权益部和党建活动部,把工作上得到的这份肯定继续下去,为同学们更好服务。大二的时候再次获得“优秀学生骨干”。不会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做,从“未成功”到“优秀学生骨干”,林振贵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始终怀着“空杯心态”,在为同学服务中不断挑战、突破自己。

  “在这些学生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在优秀中成长,会绽放更绚丽的精彩。”在两年的学生工作中,林振贵积累了不少资源,在成为21小教的助班之后,也希望将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经验传给师弟师妹们。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学长,遇到问题也很愿意找到他的帮助,面对未知的前路,师弟师妹担心不够能力、害怕不够完美,他用鼓励消除师弟师妹的焦虑,“大胆去做,我能尽我所能帮你。”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参加了各种各样、各方各面的志愿服务,林振贵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在志愿服务中传递奉献。截止2022年4月,林振贵累计录入系统的志愿时长达698小时,但是他不止于此,他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爱心和热情传递给下一个需要的人,一直传递下去。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9

  汪骏康,男,20岁,共青团员,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072班学生,曾担任班级组织委员,红十字学生分会秘书长,现担任自动化学院社团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汪骏康同学自2007年9月入学以来,从思想上,始终拥护党的领导,认真遵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上,刻苦努力,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光阴;生活上,热心帮助身边的同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平时工作热情积极,认真负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及学院志愿服务活动。曾三次获校综合奖学金、三次获单项奖学金,先后被评为院优秀学生、校优秀学生,两次被评为“社团工作先进个人”,2007、2008年先后被评为“青岛市三星级优秀志愿者”、“青岛市四星级优秀志愿者”,2008年被评为“四方区优秀志愿者”。

  下面是汪骏康同学的主要事迹介绍:

  一、致力于青岛科技大学志愿服务基地以及青岛市四方区红十字志愿服务团的建设:

  担任红十字学生分会秘书长期间,为了将科大公益事业推广到社会,2008年下半年,带领协会志愿者广泛参与青岛市志愿服务活动,并深入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努力达到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申报的要求。经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2008年12月,我校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被青岛市评为“优秀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所带社团被评为全国“百优社团”,社团活动“校园十大公益之星评选”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活动”活动。2009年2月“青岛科技大学红十字志愿服务基地”获批。

  多次带领志愿者在洛阳路街道、水清沟街道服务孤寡老人、智障儿童等,并值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带领志愿者在海琴广场开展了“健康青春 你我同行预防艾滋病”为主题的大型万人红丝带活动,受到了社区街道人们的广泛好评及四方区红十字会的高度关注,此项目被青岛市红会确定为“优秀创新案例”。2009年4月,四方区红会授予我校“青岛科技大学红十字志愿服务团”铜牌,担任此团体的负责人。

  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活动:

  自2007年入学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四方前哨老人院及四方区老人护理院,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给老人打扫卫生,和他们聊聊天,让他们的生活不再孤单,充满笑声和欢乐。陪着他们一起回忆年轻的时候的有趣的事,谈他们壮年时的成就,赶走寂寞,让他们时刻感觉有亲人关心他们,甚至不认识的人的也在尽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每逢中秋佳节、重阳节等,就带着给老人们准备好的礼物去老人院,为他们表演节目、与他们共唱戏曲等,与他们一起过节,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三、积极组织参加沿海徒步公益行活动

  2008年11月,在校团委和我院分团委老师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会组织了沿海徒步公益行活动。他是一名组织者,更是一名参与者。活动中,沿海向市民讲述预防艾滋病的有关知识,并在现场向广大志愿者学生进行了“青年同伴教育”,讲述青年同伴中在预防艾滋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中,沿海宣传预防艾滋知识的新闻受到新华网、搜狐网、山东卫视等全国百家媒体的关注和转载报道,受到一致好评!

  四、参与校运动会救护志愿服务:

  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在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期间,积极加入校医院运动会志愿服务队,志愿为运动员服务当运动员受伤的时候,主动在操场扶助受伤运动员,帮医生给他们进行伤口处理,包扎等。从开幕到闭幕,一直坚守着,使运动会更加顺利的进行。

  五、积极参与献血与捐献造血干细胞:

  组织全校同学积极参加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为以后能帮助病人做贡献,在采集期间,向大家讲解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使大家的误解减少。当时很多人都不敢采集,因为很多人以为要抽很多血,甚至有人以为是要抽骨髓的,为了减少消除大家的疑虑,自己率先成为第一名志愿者。从入学至今,先后三次进行了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

  六、积极加入到为聋哑人服务行列:

  2008年秋,带领我校红十字志愿者与青岛市其他高校志愿者一起建立了青岛市高校手语联盟,成立了青岛科技大学第一个手语队伍。定期在本校以及青岛市手语角、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与志愿者们学习交流手语知识。组织志愿者队伍去青岛市聋校与聋哑人交流。同年12月份,高校手语联盟联合青岛团市委、青岛市残疾人协会以及青岛手语角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高校手语比赛”,得到了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岛城媒体的关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七、定期志愿服务青岛市洛阳路第一小学:

  2007年刚入学不久,就积极加入了学院的心理健康协会,定期跟随协会人员到洛一小学去参加志愿服务小学生活动。2009年,学院在洛一小学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恰逢他担任学院社管委副主席,主管志愿服务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洛一小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更加热情积极的为小学生服务。

  八、积极参加了初级救护陪训:

  作为一名青岛市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首先积极参加了多项培训,努力学习初级救护知识,并获得“红十字初级救护证”,成为一名合格的红十字初级救护员。每次初级救护培训邀请青岛市专职初级救护的王丽君老师或者四方区临终关怀医院院长谭美青老师,学到了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关于溺水如何救助,火灾该怎么做,心肺复苏术,止血带止血法,还学会了正确的进行人工呼吸,及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便于以后能更好的为大家服务,而不会在面对伤势问题时束手无措。

  在这几年的大学时间里,做了很多志愿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了很多爱心。在工作上从不马虎,认真负责;学习上刻苦钻研,每次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班级争取荣誉。个人生活很节俭,热心助人。自信坚强,不怕困难。公益活动不仅是一项活动,对自己来说更是一种至高的事业。曾有这样一句理念鼓动着他,“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虽然目前已读大三,但作为一名永远的青年志愿者,一名公益社团人,相信自己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一定会保持其优秀的品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为社会奉献更多的爱心。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10

  李星波,男,1995年10月出生,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医学专业。2019年首次参加无偿献血,共捐献全血1600毫升,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第1374954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李星波作为一名退役军人,2019年进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后,时刻心系社会,热衷公益,在一次无偿献血公益宣讲中了解到无偿献血后,就萌发了要献血的想法,并在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过后,第一次成功献了全血,2020年因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各地血库告急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去献血,却被告知因献全血不满6个月,不予献血,于是他定下闹钟,在距离上次献血刚满6个月之际就再次献了全血,血液中心为其发放了感谢状。

  李星波在一次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如:白血病、某些恶性实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后,积极说服家人,义务反顾的填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登记表》抽取血液入库,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

  无偿献血是人间传递真情的红色纽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星波以奉献为光,以捐赠为荣,时刻牢记自己使命,勇于担当,庚续红色贡献精神!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11

  丁宇,女,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专业排名49/274。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现任石油工程学院创见新媒体工作室秘书长,石油工程学院艺术团舞蹈部部长,向阳花公益助学团队团长。目前为2017—2018年度美丽中国校园大使。

  自入学以来始终坚持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路线,曾获“胜利成才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2018中国石油大学五四表彰“公益之星”、优秀共青团干部、2017石油工程学院“十佳女生”、“2016—2017年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而除此之外,自入学以来,丁宇便一直投身于各种公益事业,在公益方面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绩,今天油仔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属于“公寓之星”--丁宇的“公益之路”吧!

  公益事迹

  2016年加入向阳花公益助团队;2017代表团队参加走向西部答辩,并获9000元小额资助;大一暑假赴云南昭通鲁甸进行公益助学活动,个人完成五万余字课程设计;

  自2017年9月接手向阳花以来先后开展“情暖冬日 · 爱心汤圆”、“喜迎元旦 · 期末送福”等活动;联合各公益机构举办2017华东地区“西遇·走向西部”高校总结会、协办2018益微乡村夏令营12城巡讲(青岛站)等。

  目前已和北京益微青年、上海灵青慈善基金会、中华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日慈公益基金会等社会公益机构取得2018年合作关系,入选向西部项目“西遇·友好伙伴团队”(共24支,石大唯一)。在调研方面带领团队入选2018青年中国行百强(向阳花首次入选青年中国行百强)。

  壹

  除了策划活动,我还能做什么?

  和所有新生一样,初入社团的我载着满满的热情,可我很快发现,很多看似完美的募捐活动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带给山区孩子什么,同时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很多志愿者的优越感过于强烈,这种优越感并非山区孩子渴望被传递的感觉。这些事实冲击着我,我开始思考,甚至怀疑自己做的短期支教是否正确。我停下手头所有的策划类工作,开始思考我能做的究竟是什么?短期支教转型的种子似乎就此在我心底埋下。

  贰

  半岛之旅,开启我对大学生公益的全新认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017年初,我带着自己所有的疑惑参加了半岛论坛,这里几乎聚集了目前大学生公益领域的所有引导者和数不清的投身社会公益的同龄人。在这里我发现公益不仅仅是简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可以是国家政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互联网+的时代让大学生支教不再短期;精准扶贫也让大学生支教不再盲目;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同样也需要更多人为此注入动力。对我而言,对于公益助学我也有了跟清晰的体系,和更为专注的方向。既然能力有限,那就做精做细;既然教育问题棘手,那不如陪孩子养成习惯。

  叁

  从课程组长到团长,认真是我最大的王牌

  2017年10月老团长卸任,我作为向阳花第一任女团长无尽的压力涌上心头。团队改革第一年,能否真正意义上完成改革团队延续性尤为重要。连续两个月的“黑色星期二”像是玩笑却凝聚了我太多的心血,成功申请并举办“走向西部全国高校总结会”、纳新到一批无比可爱热爱公益的小花、成功申请到“西部阳光V行动队长计划”好消息接踵而来的时候,我逐渐认清认真就是我最大的一张王牌。

  肆

  成功转型,只为更好的服务孩子

  对我而言2017年的下半年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路很难,但却充满了希望。作为负责人,不仅仅要身体力行,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更是成功转型的关键。在核心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们已经为2018年的实践活动申请到“西部阳光V行动队长计划”、“灵青趣野乡村夏令营”、“童愿计划”、“心意计划”的合作机会,希望通过这这些专业的社会公益组织为孩子带去更好的服务。与此同时我积极沟通各地社工机构,成功和山东省临沂地区社工团体取得合作关系,希望在这一次全新的尝试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此次合作也必将让大学生志愿者更为鲜明地认清国家政策在在助力乡村教育问题上的关键性。这是黎明,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投入新的征程。

  公益之星事迹材料12

  郑祺,男,1963年2月生,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律师党支部书记,合伙人。上海律协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系上海市第六、七届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市虹口区律师党委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消保委,上海市科技协会律师志愿团队成员、上海铁路运输法院调解员。

  郑祺律师作为一名党员律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初心,用自己专业法律知识,长期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性法律服务事业,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特别是在维护残疾人、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 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无偿为残疾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郑祺律师自2002年9月起作为“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坚持每周三下午在“市残联法援中心”值班接待残疾人。无论是刮风下雨、酷日当头,还是雨雪交加,几乎都能看到郑祺律师匆匆走来的身影,都会看到他仔细倾听残疾人叙述的身影,都能听到他与残疾人款款而谈的声音。郑祺把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作为他神圣而永远不误的工作。

  10多年来,郑祺律师为残疾人义务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2000人次,法律服务时间近两千小时,办理残疾人法律服务案件20多件,2014年3月在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法律援助中心、虹口区司法局的支持下,成立“郑祺律师志愿助残法律工作室”,每周一、三、六上午接待残疾人,为他们无偿提供法律帮助,得到残疾人的好评。

  一位独居癌症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用其身份证开信用卡,并且信用卡透支未还,银行将其告到法院。因其生病治疗,未参加诉讼,直到法院执行其养老金方知上述情况。她向郑祺律师求助,因其案件事项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但其大病致贫,而且养老金都被法院查封,非常无辜。银行在非本人签名的情况下办出信用卡,本身存在过错,为此郑祺律师决定为其无偿提供诉讼代理,通过申请再审程序,使银行知道自己过错及事实情况,其同意不按法院判决撤销执行申请。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只要残疾人有困难,郑祺律师都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他已经成为上海律师界为残疾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的一张靓丽品牌。先后获得“上海市创残工作示范城先进个人”“上海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等荣誉。

  二、组织、参与群体职工法律援助案件

  近年来,郑祺律师组织、参与了多起群体职工法律援助案件。

  上海XX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公司实际控制人因涉嫌贪污被依法逮捕,其妻子作为电动公司管理人为向政府施压以达到帮其减轻罪责的目的,故意擅自停工停产长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不发给职工工资,也不给职工退工单。受其鼓动,又因自己权益受到侵害,200多位公司职工多次集体到市政府上访,要求政府释放老板,从而可以恢复工作、拿到工资,他们情绪激动。政府信访办耐心规劝,但矛盾历经两年不能化解。事务所再次成立律师专项工作小组,由郑祺律师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化解工作,他在认真分析案情,理清法律关系后,制定了具体方案。在工作小组的不懈努力下,通过积极宣传解释并最后以通过为200多名员工提供法律援助的形式,经过仲裁、诉讼,执行等司法程序,历时两年,最终使这起集体矛盾得到了圆满的化解。他在全国总工会、司法部联合评选“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中入围。

  三、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工作

  郑祺律师作为上海律协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研究及实务工作。连续四年组织召开以“落实全国律师工作会议精神,促进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工作发展”“拓展社会公益与法律援助业务研究领域”“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的保护”“如何提高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等为主题的研讨会。2018年还组织并参与编写了29万字的《社会公益组织法律实务与案例》一书。

  与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合作,委派律师进社区为老年人做普法宣传,通过生动的案列让老年人知道如何在消费中防止上当受骗,做到理性消费。如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权益,防止金融产品诈骗、如何保护老年人婚姻自由等等。每年进入100多个社区,老年听众达1万多人。

  为了让更多的律师参与到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队伍中来,郑祺律师与市残联沟通,组织委员会委员及其他律师25人,于2017年在市残联成立了“助残律师法律服务志愿团”,每周二下午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郑祺律师作为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主管法律援助的负责人,组织、参与全所律师每年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100多件。刑事辩护全覆盖后,每年近400件。他自己也参与了上海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援助案件,如抢劫加拿大女模特并致其死亡案、十六年前杀人分尸案、去年作为世界外国语小学三名小学生被害案中受伤小学生的代理人出庭支持公诉,都取得较好的办案效果。

  2010年3月起,根据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的要求,他又组织了本所10名律师轮流每天去市二中院内开设的法律服务窗口值班,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共接待咨询群众2000余人次。2016年开始又组织了8位律师轮流到上海铁路运输法院立案庭窗口每周两次的值班。作为上海铁路运输法院的调解员,他还花去大量时间积极参与调解工作并取得很好效果,被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授予“公益服务组织奖”“热心公益奖”“特邀调解员先进个人”等荣誉。

  铁肩担道义,丹心筑法治。随着国家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和深化,律师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国家法治的发展相辅相成,除了为当事人提供一流的专业法律服务,律师应当在社会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多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就是源于自然而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