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精选8篇)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精选8篇)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精选8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模范事迹材料(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1

  沈星,男,1981年6月出生,生前系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上尉军衔,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2012年5月11日,沈星请假回山东青州,为准备毕业论文收集相关材料。2012年5月13日10时许,青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生王鸿昊在青州市南阳河不慎落水。途经此地的沈星听到呼救声后,奋不顾身立即跳入水中实施营救。他一次次将王鸿昊推向岸边,由于水流湍急、河堤坡陡湿滑,王鸿昊一次次从河堤滑下来,经过沈星数次奋力推举,在闻讯赶来的一名妇女和中年男子协助下,终将落水学生营救上岸,但沈星因体力透支沉入水中。在军地共同搜救下,沈星被救捞上岸,但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当沈星被打捞上岸时,在场的人们都惊呆了,他仍然举着双手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他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

  沈星同志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挂在他宿舍台灯上的小卡片,写着这样一段话:“共产党员的称号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召,蕴含着把优秀的人、高尚的人引领凝聚到一起的无穷力量!”。沈星同志是一个奋发有为、恪尽职守的'人。每次岗位调整都能很快进入角色、胜任本职。先后参与编写了6项教学规范和教材,2套教材分获二炮一、二等奖,发表多篇教学理论研究文章。沈星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植头脑、融入血脉。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洗衣服挑水打扫屋子。沈星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组织策划同学“保卫母亲黄河”活动,自行车骑行1000多公里,力所能及开展社会调查和宣传活动。

  沈星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古城青州,感动了齐鲁三秦,感动了神州大地。驻地数万群众自发到英雄牺牲的地方点亮烛光、敬献花圈、谱写诗歌,通过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英雄、追忆英雄。追悼会那天,200多家党政、企事业单位敬献花圈,近10万群众自发沿途送别。

  英雄逝去,精神长存。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深入报道沈星事迹,新闻联播节目以3分钟时长在提要和头条中播出,网络点击量超1000万,跟帖评论达10余万人次。2013年3月,沈星的英雄事迹被西安电影集团拍摄成专题片《一道星光化彩虹》并进入院线公映,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

  为弘扬英雄壮举,二炮党委和山东省潍坊市委分别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沈星先后被军队系统追授“第二炮兵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热爱人民好军官”荣誉称号;山东省、陕西省分别追授他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见义勇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团中央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2

  刘吉传,男,58岁,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谢圩子村党支部书记,山东省第四届道德模范。

  为了众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2007年以来,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费兴修水利,每年都无偿放水,供村民灌溉用水;他绿化荒山,荫福后代子孙。

  缺水一直是困扰沂蒙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大难题。2005年3月,经当地党委、政府批准,刘吉传拿出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共计60万元,历时两年,在马陵山上修筑了蓄水量达20万立方米的蓄水堤坝,可为周边5个村的近万亩农田进行灌溉,开创了沂蒙老区个人筹资兴建水库的先例。修筑堤坝是一项非常艰苦的活。山路迂回盘旋、崎岖不平,运送建材物料的车只能开到山脚下,刘吉传只好和工人们用手推车一点点往山上送。一天下来,刘吉传山上山下穿梭往返二十多个来回,胶鞋磨破了底,脚掌磨出了泡,晚上躺下来,浑身像散架了一样。因为修筑堤坝,他借钱借遍了亲朋好友,有的只借到40元钱,现在仍有20万元贷款没有还清;因为修筑堤坝,他吃住在山上,两年没下过马陵山;因为修筑堤坝,80多岁的老母亲去世,他都没有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为了这名朴素汉子内心永远的痛。2007年堤坝修筑完工以来,刘吉传每年都无偿放水,为水库周围5个村提供农田灌溉用水。

  如果说修筑蓄水堤坝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刘吉传绿化荒山的手笔则更让人感觉到震惊。他自筹资金专门聘请林业专家进行勘测规划,请来石料开采专业人员在岩石缝里打炮眼,只要能蓄水保土栽植花草、树木的'地方,几乎全被他开垦起来了。先后在草不生、树不长的荒山岗轰炸岩层560余亩,开挖果树带680亩,绿化面积达1800余亩。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岗,如今已经成为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旅游观光胜地。

  刘吉传做的好事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村民们都把他当作贴心人。2011年春,刘吉传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带着谢圩子村党员群众的厚望,刘吉传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从治理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先后筹资30余万元,对村里所有巷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昔日泥泞遍布、污水四溢的落后村,一跃变成了环境优雅、花红柳绿的文明村。

  对于未来,刘吉传充满了希望:“等还完了款,有了积蓄,就实施水库二期工程,将水库大坝加高、加长,实现蓄水50万立方米。”目标虽然艰难,但刘吉传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如果我累倒了,也会让儿孙们接着干下去”。这就是沂蒙山优秀儿女刘吉传的铮铮誓言,他用执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执着信念和朴实情怀。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3

  刁娜,女,25岁,山东省烟台市南山国际旅行社龙口分社业务部副经理。2011年“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

  2011年10月23日傍晚5点多,天色阴暗,空中飘着小雨。刁娜和爱人下班开车回家途中,突然发现前方路中有一个模糊的东西,像是一个人。车子小心绕过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刁娜才看清是一名女子倒在地上,满身是血。此时正是下班高峰期,车流如梭。“天这么暗,她会不会被车轧到?”刁娜脑中闪过一丝担心。“停车!”夫妻俩几乎同时作出决定,将车倒了回去,二人下车仔细查看女子受伤情况。因为不懂急救知识,不敢轻易移动伤者,两人就站在受伤女子前方,迎着驶来的车辆,用自己的身体为她筑起一道防护墙。他们不停地打手势、喊话,指挥过往车辆绕行,并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120还没有来,天却彻底黑了,过往的汽车都开启了车灯。为了给过往车辆更明显的提醒,刁娜的爱人回到车里拿警示牌,刁娜一人站在雨中指挥过往的车辆。这时,一辆轿车径直冲了过来。虽然在司机看清刁娜的一瞬间,猛打了一把方向盘,但还是晚了一步,刁娜被挂倒在地。“当时天已经很黑了,又下着雨,可能司机视线不好,直接就冲这边过来了,因为怕伤者被第二次碾轧,我当时本能得就挡在前面,啥都没想”刁娜后来讲述道。

  救护车赶来了,将受伤女子和刁娜一起送往医院。拍片后发现,刁娜右腿严重骨折,需要立即手术。被救女子受伤更为严重,车祸造成她十根肋骨骨折并颅内出血,幸亏发现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做完手术后,刁娜连续发烧好几天,每天都得依靠大量止痛片来缓解术后剧烈的.疼痛。但她说对救人这件事,从不后悔。刁娜说,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温暖,一条腿能换回一条命,值!

  刁娜以及家人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了,也从不曾想过要对外人提及。3天后,一名当地记者到医院体验生活,在与救护车司机聊天时偶然得知了刁娜救人的事迹,立即进行了报道。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纷纷跟进报道,刁娜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共鸣,成为“小悦悦”事件导致的“道德寒冬”里一股最为温暖的正能量,广大网友盛赞刁娜“不但人长的美,心灵更美”,并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女孩”。

  11月11日,刁娜在出院前做的最后的一件事情,就是坐着轮椅,去看望她救下的王园园,把社会各界捐给她的1万元善款转赠给了王园园。

  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女孩车流中舍身救人”为题对刁娜的见义勇为进行了报道。12月4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普法办联合举办的“法治的力量——201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揭晓,刁娜获得“2011最美中国人”称号。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4

  刘习明,男,汉族,1959年4月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长沙生殖医学医院院长。

  38年初心不改,专注不孕症的研究和治疗,为近3万个不孕症家庭实现生儿育女梦想;承诺“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26年来减免患者治疗费用1000余万元,为践行“医者仁心”写下最美注解。

  践行初心与诺言,全力攻克不孕不育难题。刘习明在行医过程中,常接触到不孕症患者。1983年,刘习明立下诺言:攻克不孕不育难题,哪怕耗上一生的时间。刘习明遍访全国知名老中医,广读中医典籍,刻苦钻研医术。1995年,刘习明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长沙不孕不育专科医院。2008年该院获批试运行夫精人工授精技术。2013年获批正式运行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医院已形成中医中药、康复理疗、西医手术、宫(腹)腔镜微创手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的不孕症治疗体系。

  刘习明承诺,“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他严格规范医疗项目收费,“因病制宜”制定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经检查确诊无法治愈的`患者耐心劝导,不做无谓的治疗。他身体力行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拒收红包、礼品。他为特困家庭患者减免医疗费,甚至补贴回家路费。26年来,刘习明为4000多名患者减免治疗费达1000余万元。

  刘习明常年组织医疗队深入贫困、偏远地区免费送医送药;他在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吉首大学、南华大学等大学设立“刘习明奖学金”,目前累计奖励学生460人次、教师52名,奖金合计115.4万元;他为武陵山区等省内90所曾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累计捐款1850余万元。

  刘习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5

  李遂跃今年76岁,是经八路街道城省建社区居民代表,家住文化路34号院,是郑州市工艺美术厂退休职工。

  大院里的居民提起李遂跃,都称赞他是个非常热心的好人。他是热心的义务监督、宣传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期间,天天在社区里穿行,有时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在大街小巷进行文明劝导;有时拿着文明城区宣传卡,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讲解。碰见可疑人员,就上前盘问;他非常注重保护环境,希望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遇见乱扔乱倒垃圾的住户,就进行说服教育,时刻监督,并且做到垃圾入筒,碰到不文明的情况,他就会主动上前劝导,心平气和的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

  李遂跃为人随和、开朗,助人为乐是他的家常便饭,更重要的,他还是个义务调解员,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他所居住的小区是一个老住宅小区,污水管道都已老化,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每次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他跑前跑后,联系疏通、挨家挨户收钱、无一不亲力亲为,经常累的腰酸腿疼,但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只要问题得到解决,他比谁都高兴,他所做的一切,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并且无怨无悔。

  李遂跃精神十足,身体硬朗,动作利索,总是乐乐呵呵的,并且特别关心社区事务,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和义务服务。2003年在大伙的帮助下成立了“惠风艺术团”。就这样,大家在一起唱唱,跳跳、活跃了大家的文化生活。问他为何这么关心社区事务,他就很严肃地说到,关心社区事务,维护居民权益,支持社区的工作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该做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就是社区男女老少都尊敬和爱戴的李团长。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小事,但却感染着小区里的每一位居民,有事大家都主动帮忙,邻里之间非常团结,整个小区充满了文明和谐的气氛。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6

  张桂梅,女,52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张桂梅自幼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正是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才使自己变成了83名孤儿的“妈妈”。

  1995年,丈夫因患胃癌去世,孤身一人的张桂梅从大理市调入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张桂梅一边教书,一边忙着筹办儿童之家,她要让孤儿们有一个温暖的家。2001年,她开办了华坪儿童之家并任院长,先后收养了83个孤儿。她每天往返于华坪民中与儿童之家,用自己细腻的母爱,耐心培养与孩子们的感情,细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把母爱给了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来自多个民族的83个孩子把儿童之家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在这里幸福、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孩子们无不对自己的“妈妈”充满感恩之情。为了弥补资金不足,也为了让孩子们体味生活的不易,张桂梅领着孩子们上街卖过布娃娃、鞋子。经费紧张、不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都没有阻挡张桂梅把儿童之家办下去、办得更好的决心。她把社会各界给自己看病的捐款和各级党委、政府发给自己的奖金全部转捐给了学校,用来修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10余年来累计捐款近60万元,但她个人户头上却没有一分钱。

  在多年的教育中,张桂梅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她要努力用知识改变女童们的人生轨迹。在她连续5年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2008年9月1日,凝聚着张桂梅爱心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正式开学。第一批入学的100名学生,全部是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张桂梅从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入手,在教学中引入体验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教育她们要从内心鞭策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作为一项爱心工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帮助越来越多的山区贫困女孩圆了上学梦。

  张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7

  余方佑,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岚皋县民主镇庙坝村村民。

  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两幼小孩子,生活本已极其困难,但他又抚养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撑起了一个八口之家。对老人,他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是众所周知的孝子。对孩子,他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上学,是个好父亲。对亲戚邻里,他有事必帮,乐于助人,是村民眼中的好村长。余方佑对五个孩子一视同仁,疼爱有加。不管怎么艰难,余方佑都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只要自己有口吃的`,绝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还要让孩子们上学。”2015年12月入围“中国好人”候选人。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8

  吴恒忠,男,汉族,1946年5月生,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

  儿子车祸去世后,吴恒忠忍着老年丧子之痛,上山开荒种粮,日夜辛劳,节衣缩食,替子还债15万余元。由于长年劳累,自己却落下一身病,但他仍在实现自己的诺言。

  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的吴恒忠,曾经是一名军人,身材不高却精神矍铄。2001年,儿子吴君自立门户,没过多久因家庭贫困,儿媳丢下不满周岁的孩子,离开了这个家。为了养大孩子,吴君借钱买了辆货车跑运输,却不幸于2003年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和19万元的债务。

  儿子走了,吴恒忠没有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而是很快擦干眼泪,主动扛下儿子那19万元的债务。儿子下葬那天,他在儿子坟前哭着说:“你放心,你的债,我来还,孩子,我来养。”为了这个承诺,吴恒忠的生活彻底变了样。面对亡子欠账,吴恒忠老爹不躲不藏。他拿着写满了借钱人的姓名和金额的账本,一户一户上门向债主承诺:“人死账不能了,请你们放心,我一定想办法把儿子欠的债还清,决不赖账。”债主们的顾虑打消了,可19万元的债务,对于吴恒忠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吴恒忠家里还有残疾的妻子和年幼的孙子,他无法外出打工,就只能种地,他将山上的撂荒地都开垦出来,一个人耕种了52亩地,成为当地种粮大户。只要有了一点积蓄,他就拿去还债。“吴君以前借了我3万元钱,他父亲都来还了8次了,最多一次还了3000元,最少一次只有500元。”债主陈维文说,他不忍心看老人家这样辛苦,曾多次主动说不要还了,可吴恒忠总说:“借了钱就一定要还,再说,我答应了我儿子的.。”吴恒忠专门有个还债本,上面详细记载了还账的情况,生怕少还、错还别人一笔钱。

  就这样,10年来,吴恒忠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儿子还债15万多元,将孙子送进了技校,而他自己平时却连肉都舍不得吃,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现在,债即将还完,吴恒忠却因长期过度劳累落下一身的病,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让他下地干活就痛得直不起腰,可他咬牙忍受着,因为他答应过儿子,答应过债主。

  他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加拿大华侨徐女士从《多伦多周刊》上看到吴恒忠的事迹后,汇来了800元加币,还来信表示要认吴老爹为亲人。“今生不欠来生账,子债父还道德高。诚信老爹吴恒忠,信义无价美名扬。”这是当地百姓对吴爹的由衷赞叹。

  吴恒忠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