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优]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材料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材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奚小利,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婆婆,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韦曲街道局连村奚小利同志。
奚小利,1962年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奚小利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1984年嫁入韦曲街道局连村,与本村的有志青年张永存结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公公婆婆性格开朗随和,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也就其乐融融。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近年来因年老公公年老卧床不起,不仅家里花费了大笔的医药费,而且公公从此由一个健康人变成生活难以自理的残废。公公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耍性子,发脾气。奚小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公公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公公,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瘫子也要过日子,何况你能行走,我会服侍你。”在儿媳的鼓励劝导下,公公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走上了生活的正规。奚小利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的不足,用孝心敬奉长辈,用爱心呵护晚辈, 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勉强经营得和和美美。
自公公婆婆年老后,奚小利一直待在二老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公公婆婆这两位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当初。奚小利既要服侍公公婆婆,又要参加集体劳动,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公公婆婆手上,然后出早工,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公公80岁后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清洗一次;公公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几十年来,奚小利虽然离娘家很近,但她缺很少回娘家。女儿成家嫁人,儿子日渐长成,家境日渐宽裕,奚小利为了让公公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公公婆婆床头,替他们清寂解闷。
这些年,丈夫张永存由于家庭劳动力少,要忙农活,有时情绪不好语言冲撞了老娘,奚小利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奚小利同志用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纯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在奚小利的精心照料下,婆婆虽然已经89岁了,仍然精神矍铄,融贯焕发。她逢人就说:“奚小利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奚小利的两个孩子,在她的感染下,他们都十分尊重孝敬爷爷奶奶。 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她孝敬公公婆婆,敬重公公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她的事迹在周边村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 在传颂中学习榜样。 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今年45岁的邱香爱是纺织东一条街22楼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热心伺候婆婆的感人事迹深受邻居的赞扬及好评,人们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今年80岁高龄的婆婆原是纺织东一条的居委干部,因脑梗行动不便,卧床在家。年富力强的邱香爱在家最小却毅然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生活困难,从没怨言。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全意照顾久病在床的'婆婆。
天有不测风云,婆婆在今年年初检查出了小脑萎缩,严重贫血等症状,全家多次寻医给婆婆治病,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对病情,婆婆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邱香爱看出了婆婆的心情,就天天陪在婆婆的病床前陪他聊天,开导婆婆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婆婆打比方,还常对婆婆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照顾你陪伴你’邱香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执着的挑起了伺候老人的重担,今年,她为了贴补家用,还找到了工作,上起了班,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他抱着治好婆婆病的希望,四处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婆婆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婆婆服药,合理安排婆婆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亲自扶婆婆上厕所大小便,亲自给婆婆换衣服,梳头,洗脸,端茶倒水,她千方百计让婆婆吃好,住好,使婆婆开心,每周她定期给婆婆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坐在床边陪婆婆聊天,就这样他热心伺候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为了能让婆婆早日康复,邱香爱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照顾,目前婆婆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来探视婆婆的亲属都说‘多亏了邱香爱的悉心照顾’邱香爱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婆婆是我份内的事’。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婆婆’邱香爱回答说‘婆婆早年丧夫,为教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她,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这就是质朴、善良的邱香爱!
今年36岁的王亚,是陇县东城社区一名普通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热心伺候公公的感人事迹,深受街坊邻居的赞扬,社区里的人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公公的好媳妇。
今年84岁高龄的公公原是一名乡镇干部,因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而提前办理了病退手续,卧床在家。为看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生活一直很困难,15年前未嫌弃赵家父子家境贫寒的她,嫁给了丈夫赵江海,嫁到赵家公公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和蔼善良品德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中,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照顾着久病的公公。
天有不测风云,公公在19xx年又不幸患上了心脏病、前列腺病,王亚和丈夫多次寻医给公公治疗,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对病情,公公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王亚看出了公公的心事,就天天搀扶着公公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陪她聊天,开导公公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公公打比方,还常对公公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王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执着地挑起侍奉老人的重担。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她抱着治好公公疾病的希望,四外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公公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公公服药,合理安排公公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亲自扶公公上厕所大、小便,亲自给公公穿衣服、梳头、洗脸、端荼送水,她千方百计让公公吃好、住好、使公公生活的开心,每周她定期给公公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推着公公出门散步谈心,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为了更好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婚后第4年,她毅然辞掉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在家照顾。为了能让公公早日康复,王亚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护理,目前公公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来探视公公的亲属都说:多亏了王亚的细心照顾,王亚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公公是我份内的事”,公公也时常激动地说:“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媳妇照顾我、鼓励我、陪伴我、我感到生活得很幸福”。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公公”?王亚回答说:“公公早年丧妻,为教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她,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这就是质朴、善良的王亚。
八十年代初,作为居民点的试点,他们村全部都改建楼房。由于当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房子只砌了一层就停工了。奚春琴就和丈夫商量把前面阳光充足的大房间让给公婆住,而她和丈夫则睡在楼梯间。看到那里地方狭小且阴暗潮湿。公婆很过意不去,执意要把大房间给小夫妻住。可奚春琴却对公婆说,你们辛苦了一辈子,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理应要住的好一点,让你们幸福快乐地安享晚年,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等今后经济好转,把房子造好了就行了。而这一住就是近两年的时间。
岁月流逝,公婆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行动已有所不便,奚春琴照料的比以前更加细心周到了。婆婆曹巧英是老党员,参加支部活动时,奚春琴总是陪同前往,不敢有丝毫闪失。公婆都是苦出身,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而奚春琴总是想方设法为两位老人添置衣物,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里里外外的事情从不让丈夫操心。
XX年初,随着城市化改造步伐的加快,奚春琴一家辛苦建造的楼房也被拆迁了。在租房过渡的两年时间里,奚春琴夫妇为让两位老人过得舒适些,坚持把床让给两位老人,而他们则打地铺。
XX年奚春琴退休了,并且娶了媳妇有了孙女,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分配安置房的时候,由于房源紧张,她家暂时只分到一套中户。为了让两位老人不再受租房之苦,奚春琴安排自己的儿子儿媳与老人一起生活,自己另外就近租了房子照料二位老人,周围的人无不羡慕他们有这么一位好媳妇。
XX年底,公公因为年老体弱,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婆婆也已是87岁高龄的老人,身体又不太好,这样照顾公公的重任自然落在奚春琴肩上。她每天为公公洗漱更衣、端水喂饭、换尿布擦身体,还请理发师到家中为公公剃须理发等等不一而足。XX年2月,感受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浓浓的亲情,公公安祥地去世了。为不使婆婆因失去相濡以沫的亲人而感到悲伤与孤独,奚春琴就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对老人百般呵护,嘘寒问暖,每天还带着老人在小区散散步,让婆婆安享晚年生活。媳妇这么孝顺,婆婆曹巧英对她赞不绝口,逢人便说春琴比亲生女儿还亲,有媳妇的精心照料,她现在可真是享福了。
在悉心照料婆婆的同时,奚春琴还关心儿子的事业,全力支持他们去外地创业。奚春琴为人谦和,与街坊邻居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她还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
奚春琴就是这样一位丈夫眼中勤劳能干、体贴关爱的好妻子;儿子、媳妇眼中和蔼慈祥、朴实善良的好母亲;公婆眼中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邻居眼中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XX年她被新北区妇联评为“十佳好媳妇”的荣誉称号。奚春琴用她的孝心和行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称赞和尊重,形成了孝亲敬老的小区新风尚。
孙培娟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儿女花钱为父母买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东西是“孝”,而不让老人生气、担心则叫“顺”。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讲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气好,比啥都重要。
结婚时,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孙培娟决定婚事新办,一切从简,彩礼一份不采编要,对此,她受到了婆家和乡亲们的好评。婚后她们跟公婆一起住,努力的工作,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了,公婆心里也乐滋滋的。工作之余,孙培娟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公婆不识字,孙培娟和丈夫商量,给公婆买了个大收音机,并手把手的交给他们如何使用,把他们乐得跟孩子似的。
后来,她们有了孩子,一家老小更是其乐融融。可在女儿三岁时,公公却得了严重的脑血栓,经多方治疗后,病情有了好转,可后遗症非常严重。她见婆婆一个人忙前忙后的侍奉公公,怕她吃不消,便辞掉了干了十几年的工作,和婆婆一起照顾老人。为了给公公治病,几乎花掉了全部积蓄,到过的大小医院不下二十几家,只要有一线希望,她们就不放弃,就是这样,还是没能留住老人,终于在治疗了十几年后与世长辞,撒手西归。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消沉了许多,终日愁眉不展,茶饭不思。看到婆婆这样,她便和爱人商量;发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和婆婆能谈得来的人,都来帮助跟她谈心,帮她走出阴影。婆婆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心灵手巧,针对这一点,孙培娟手把手的教婆婆修鞋垫,织围巾,分散她的注意力;晚上,又把一天的趣闻讲给她听;星期天,还让孩子陪她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婆婆终于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胃病、神经衰落、腰痛病、心脏也不太好,为了让婆婆身体健康,孙培娟带她四处求医,在饮食上,也是尽量调剂着吃,最近还特意为老太太买了“孟氏拔罐”,和专治腰酸腿疼得膏药。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
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就连喜欢吃红薯、南瓜、和胡萝卜都一样。婆婆常说“俺这个媳妇真是随俺!”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今年春节,孙培娟建议排全家照,老太太非常高兴,儿子争着跟奶奶合影、媳妇也抢着跟奶奶和照、孙子孙女更是争着、抢着更她拍照,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二十多年的媳妇生活,使孙培娟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顺”的含义。作为儿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终会有回报的。
古吕街道办事处东湖村张立芳
————
张立芳,古吕街道办事处东湖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她数年来无怨无悔精心照料年迈公公和婆婆的事迹,在当地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倍受称赞。
1991年,张立芳与本村青年梅全喜结婚。婚前,她就知道梅全喜有一对年迈的父母,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但这位善良的姑娘,想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一份属于自己幸福,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嫁给了这位老实本分的青年梅全喜。婚后的生活比较安宁,婆婆、公公身体还算硬朗,她和丈夫一起忙着地里的农活,小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张立芳与丈夫打算着,等有了孩子,就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做点小买卖,争取早日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突发脑血栓,她和丈夫及时把老人送到医院,并到处借钱为老人治病。但老人最终还是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公公,她心里也不是滋味。但她和丈夫没有被困难击倒,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孝心。她不分昼夜地照顾着瘫痪的公公,不嫌脏,不嫌累,端屎倒尿,嘘寒问暖。为了不让瘫痪的公公生褥疮,她每天至少要给老人翻身五六次,每隔几天,就用温开水,把老人的周身擦洗一遍。
每次给公公喂药,她都先试试水烫不烫,再把药放到老人的嘴里,让老人用吸管吸水把药冲下去。老人的每顿饭,都得由她和丈夫共同完成,一个人扶着老人的头,一个人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饭菜喂公公进老人嘴里。一顿饭下来,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自从公公得病后,张立芳和丈夫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公公重病期间,她急忙把自己的父母请来,照顾着病床上的公公,家里欠下了好多债务,那时儿子才刚一岁多点。全家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公公虽然年迈,但家里的杂活,基本全部由他担当,现在现在公公卧病在床,这副重担该由谁来挑?张立芳明白,才一岁多的儿子,需要她;家里地里的`活,需要她;年迈的公公、婆婆,需要她;她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思量过后,这个坚强的女人,公公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一发起火来就控制不住情绪,见谁骂谁,连儿媳妇也不例外。每次被公公大骂时,她总是找个没人的地方,任由委屈的泪水浸湿她的衣裳,也决不还口顶撞老人。别人为她鸣不平,她却说:“俺公公自己躺在床上心里也一定不好受,才会这样,顶撞他,只会让他火气更大,弄不好还会气伤身体。那样,不只他受罪,俺们也操心,还不如让他把窝在心里的火发出来,心里舒服些。”公公气消后,她还满脸带笑地劝说公公:“以后年纪大了,有什么事慢慢说,我们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您老人家尽管说,我们一定改,这样发火会伤身体的。”老人听后也表现出愧疚的样子,觉得对不起这位善良、孝顺的好儿媳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张立芳不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舍不得多给孩子买一点东西。年幼的儿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她知道应该给儿子多加些营养品,可她却舍不得,儿子吃的,穿的,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为此,她对儿子有着深深地愧疚。
过度的操劳,使年仅三十多岁的人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她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爱心、孝心一路走下去。
从事教育工作,爱岗敬业,甘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教师们一致认为我是一个工作能力强,能歌善舞、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还被评为“十佳好媳妇”。
一、明事理,识大体,处理好家庭关系
19xx年3月8日,我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丈夫Xx。那时,我们家已农转非进城了,丈夫家在农村,家庭条件差,又是后妈。父母担心我难处理好家庭婆媳关系,我劝慰父母说:“你们为人正直、豁达、善良、尊老爱幼就是我的楷模,何况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会用很高姿态去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的”。第二年九月生下了女儿,取名叫Xx,丈夫姓*,我姓Xx,就是希望我们一家老少和睦相处,美满幸福。事实上几十年来,我将这种婆媳关系处理得极为融洽。从没有与公公、婆婆高声说过话,过没有跟他们红过脸。
就在女儿近方6岁时,我又怀上了第二胎,公公婆婆是喜出望外,丈夫是单传,指望再抱小孙儿,天天念叨“一儿一枝花,儿子才是传后人”。然而,我早与丈夫商量好了,终身只要一个孩子,七个多月后便到县医院做了人工引产,婆婆知道后心都碎了,像是晴天辟雷,公公更是大发雷霆,急得直跺脚,认为游家要断“烟火了”,写下遗书准备出走。我强忍住委屈和内心的痛苦,向公公婆婆赔礼道歉。我安慰婆婆说:“您虽然没有给学清生命,也没有养育我这个媳妇,但您也是一个勤劳、朴实的母亲,我们会把您当作亲妈,珍惜人间的母子之情,会孝敬你们二老一辈子的,为你们养老送终”。然后给他们讲我国的《计划生育条例》,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的故事,用国情、真情感化他们,用自己的诚心去融解公公婆婆心中的疙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终于想通了,逢人便说:“我家的媳妇知书达理,是个好媳妇,我们知足了”。
二、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
前些年,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好,脂肪瘤、乳腺炎、胆结石,四次手术,身上留下了六处伤疤,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样,多亏了婆婆、丈夫的悉心照料,才慢慢恢复健康。丈夫也是一名教师,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多年担任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县十佳模范班主任”、“县十佳优秀教师”、“市模范教师”、“市骨干教师”等荣誉他戴满了,可他无暇顾及家庭生活,也不在公公、婆婆的身边。很少看来他的影子,有事打电话给他,他的回答总是“我要上课,不能请假”。为了让丈夫全心全意地工作,我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重担。上班时间忙完教学,回到家里忙家务,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给丈夫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网生活环境。给公公婆婆也减轻了家务劳累。丈夫的四个妹妹本是同父异母所生,我一直把她们当自己的亲妹妹来看,她们的婚事也是我一手操办,邻里乡亲说“长哥长嫂像爷娘”,两次做房屋也没让丈夫请一天假。20xx年装修房子时,一天我顶着37℃的夏日炎热,找师傅、买几车板材、水泥、瓷砖、沙子等材料,七层的高楼,我爬上跑下的,累得骨头像散架似的,身上也晒起了皮,晚上给丈夫打电话汇报时,他只说了三个“哦”字,连一句心疼体贴的话语也没有。我当时我很失望,鼻子酸酸的,眼泪快要掉下来,觉得自己当这个家庭的媳妇真的很累,很不容易。但是“自古忠孝两难全”。我也是一名教师,我一定要支持他。公公、婆婆也年近七旬了,能力有限,为了家庭,为了女儿,再苦再累,我也该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些事公公、婆婆是看在眼里,说在嘴上,夸我能干,说这个家多亏了有个好媳妇。
三、孝敬公婆,体贴人微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而我认为:“两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家后,我用行动实践我的诺言,用真诚和关爱去换起老人的信任。1998年,婆婆的腰疼病越来越厉害,不但疼痛,而且直不起腰,行走不方便,我白天去上课,休息时抽空给婆婆洗衣做饭,晚上帮波波按摩,为她查资料、找大夫、寻偏方,后来知道咸宁有家偏方治疗腰疼病、关节炎有效。我就不辞劳苦扶着婆婆前去就医。通过治疗,婆婆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婆婆说:“我的病快好了,你却累瘦了圈了”。就在去年十月底,婆婆又突发贤结石,在床上喊天叫地,疼痛难忍,当时我在朋友家吃饭,听到这个信,我立即放下碗筷,找来车子赶快将婆婆送到医院,交上了两千元的住院费,让婆婆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在她生病的时候,我细心照料,做饭送汤,给婆婆擦洗,方便大小便,忙里忙外的,由于婆婆身体高大累我腰酸背疼的.,也不叫一声苦,有时甚至忘了自己还饥肠辘辘的,心里装的只是婆婆的病疼。是媳妇应尽的义务,是女性的一种美德,邻里乡亲羡慕说:“有这样贤惠的媳网妇,是前生烧高香了”。平时,老师们也称赞:“方老师是个受人尊敬的人,有女人的品味和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内涵,有女儿的孝心和媳妇的贤良,不愧是新时代的有知识的女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里没有一点小矛盾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之间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关怀、多一分宽容,家庭会更加和睦、幸福、社会会更加和、美好,我的父亲也送给我一首诗,是我生活的航标:
敬老爱幼睦里邻
蓬转杏坛三十年
公婆孝敬最为先
里邻和睦互关爱
天道酬情密味甜
我也想,做个好媳妇,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为母亲的角色增添道德,为女人的角色增添内涵。
每个人都会有很深厚、很真挚的乡土情结,都会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逸闻趣事、风味特产抱有特殊的感情。而在考试“指挥棒”影响下,地方乡土文化的内容也屡屡走进语文中考、高考试卷里。近几年的泉州语文中考试卷,第一题就是泉州乡土文化的内容。像13年的试题是最具泉州服饰文化特色——惠安女服饰的检测,12年试卷的内容则是关于泉州的文化遗产——代表性名胜古迹;高考试卷方面,13年“北约联盟”自主招生考试就以对对子方式,以“北京雾锁车迷路”为上联,要求学生写出下联。这就考查学生对当前时事政治的关注度;06年北京市高考则干脆以“北京的符号”为题目,写篇800字的文章,试想:不清楚北京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俗语俚语等,要写出优秀的作文恐怕是件难事吧!因此,关注乡土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作用已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谈谈地方乡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它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
华夏历史悠久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被人尊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朱熹语)的泉州城更是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南来北往旅客的目光。泉州秀丽的河山,历史的风云,哺育出灿若星云的英才人物,他们中有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李光地;有政绩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有经术精湛的理学家蔡清、陈紫峰;有雄才大略的改革家吕惠卿;有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施琅;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黄吾野、吴鲁……[2]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来自泉州籍的作家群,他们是绘声绘色描摹民间口技人高招技艺的清代作家林嗣环、缠绵悠长的乡愁诗人余光中,引领一代现代诗歌风尚标的朦胧派诗人舒婷,在学习上述作家的作品时,笔者会不失时机地,大力介绍他们取得的文学成就,让学生拥有一种骄傲之情,为故乡能诞生如此优秀的人物而自豪欣喜。
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很奇特的文化现象,就是每家大门的门匾上,大多会提上“某某衍派”或是“某某传芳”的字样。懂得堂号知识的人,就可以准确判断出这户人家是何姓氏,是从何处迁徙而来,祖上有什么美名遗风。像我们曾氏的堂号就是“龙山衍派”和“三省传芳”。据《曾氏族谱》记载:在孔子的七十二贤士学生中,以孝道著称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就餐前都从三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语出<论语>)曾氏后人为纪念曾参这种严于律己、刻苦修身的祖谕,提倡“以日三省其身,悟一贯之旨”的精神,就演变成为曾氏子孙的堂号,座右铭。杨姓的“四知传芳”缘于西汉太守杨震。杨震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的弟子王密夜送黄金十两给他,他拒绝接受,王密不泄气,告之“暮夜无知者”,杨震大怒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3]杨姓子孙便以“四知”为荣,作为本姓堂号,以教子孙。小小的堂号知识就是当地特色文化的纽带,起着加强家族团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正所谓:“欲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只有学生深入地了解和知晓自己乡土的文化,知道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才能更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并以此为傲,进而使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真正成为有“中国魂”的国家栋梁。
二、它可以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实是许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参与的热情不高,兴趣点不强,恐怕除却学生自身的原因外,与我们目前的许多语文课堂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密有关,更可能与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而忽视对教材因素及渗透有关。因此,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留心开掘教材蕴含着丰厚的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因为这些乡土资源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具有浓郁的地域性,趣味性。
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的穿插、无声的渗透当地的文化资源,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语文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有两个人物传记单元,笔者便会不遗余力地介绍与我校有不解之缘的两位名人,他们是明学大儒,享有“天下第一通”的陈紫峰和慷慨捐资办学,旅菲爱国华侨陈妈祝,讲述他们两人的道德、气节、政绩、学问、轶事等,并引导学生明白:陈紫峰和陈妈祝两个人的成功都是离不开故乡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的,除了学生课文的内容知识外,让他们学习这两位名人爱乡土,爱故里,爱教育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晋江乡土文化的距离。
现在中学生学习语文流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许多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障碍墙、拦路虎。一看到文言文的.作品就畏惧胆怯,在自信心方面先打倒了自己。闽南语被不少学者誉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因为它还保留了相当成分的古代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比如《孔雀东南飞》诗句“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阿母得闻之,捶床便大怒”的“新妇”及反复出现的“阿母”这些汉魏六朝时期盛行的语汇,它们和现在闽南语的人物称谓是一致的。
学习有浓厚兴趣,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学习的注意力、记忆力就能提升,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三、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有许多学生就不懂得“童养媳”的意思,纷纷向笔者了解“童养媳”这种习俗。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童养媳”这种陋习。“童养媳”闽南话也叫“媳妇仔”,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有关“童养媳”的民间歌谣:如:
做了媳妇仔真艰苦:
五更起早嫌我晚,滚汤洗面嫌我寒,银鱼烧汤嫌我粗,白米煮饭嫌我乌。
哎,快快剃头做尼姑。
这首民谣语言质朴平实,但是句句包含童养媳的苦难遭遇,从侧面倾述旧时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畸形婚姻给女人造成的深重灾难。大堰河就是童养媳,她的丈夫可以随意打她骂她,大堰河既要做牛做马伺候一家子人,还要腾出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小“艾青”,其辛苦和劳累不言而喻。通过这首歌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艾青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再如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唐诗七绝,如果用普通话朗读,就感觉不到它的押韵,但是用闽南话方言来诵读,朗朗上口,韵味就袅袅升起。在构词方面,闽南语方言还保留着诸如“鼎”“箸”“厝”等单音节词语。在词意方面,闽南语的“走”“行”与古汉语的意思是一致的,等同于普通话的“跑”“走”。学生有了这些文化常识,对于他将来学习文言文是大有裨益的。
可见闽南语中可以找到很多古汉语的痕迹,学生如果真实掌握这些闽南文化知识,这对于他们学习古诗词、文言文大有帮助。
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在获取当地的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
漫步泉州,你便会深深地感受到:这里民风淳朴,人情浓美;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慷慨好施,好像走进一片温馨的天地。这里有古称佛国的寺院,有游子魂牵梦绕的家庙、宗祠,有融贯古今中外的独特民居,有蕴含古今中西而生动的地方语言,有多姿多彩的戏曲艺术,有妙趣横生的俗语故事,有诙谐幽默的民间熟语,泉州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厚。
乡土知识是一个人的精神之根,是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之水。一个人若是不知道自己家乡、民族的文化人文,那是教育的一种大缺失。因此我们要有敏锐的目光,就地取材,充分挖掘身边周围的乡土知识。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乡土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被开发出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懂得晋江独有的民俗、民风、人情、人文等知识。讲授古典文学孔孟之道时,笔者都会趁机介绍晋江当地奇特的礼仪风俗。譬如诞生礼仪过周岁,轰轰烈烈的十六岁生日宴请仪式等;在学习科学家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一文时,笔者除了介绍桥梁的专业知识外,还会带领学生实地去勘察、调查、研究我们身边的著名桥梁。像气贯长虹的泉州晋江大桥,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海五里桥,古时候连接晋江市和惠安县的跨海大桥洛阳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字记录,拍照录像等形式进行探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启发,最后撰写成具有科研价值的研究性小论文。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乡土教育是一种最务实的教育,因为一切从乡土出发,以乡土为教材,看得到,摸得着,所以感染力强。而且对每个人来说,从他的启蒙开始,就随时随地接受乡土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孩提时代就铭记在心,终生不忘。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刚刚又荣膺“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这美誉的获得又为乡土教育在课程开发、课堂教育提供有力地支持。
总之,只要我们有着乡土教育的观念和敏锐细致的目光,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乡土教育的天地就无比广阔,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教材因素,不失时机地把乡土教育和语文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有机渗透,就能够增强学生的乡土乡情意识,也能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实现他们物质价值与精神世界的“比翼双飞”。
今年36岁的xx,是陇县东城社区一名普通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热心伺候公公的感人事迹,深受街坊邻居的赞扬,社区里的人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公公的好媳妇。
今年84岁高龄的公公原是一名乡镇干部,因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而提前办理了病退手续,卧床在家。为看病,家里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生活一直很困难,15年前未嫌弃赵家父子家境贫寒的她,嫁给了丈夫赵江海,嫁到赵家公公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和蔼善良品德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进门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片真情投入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中,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照顾着久病的公公。
天有不测风云,公公在19xx年又不幸患上了心脏病、前列腺病,xx和丈夫多次寻医给公公治疗,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对病情,公公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xx看出了公公的心事,就天天搀扶着公公出外呼吸新鲜空气,陪她聊天,开导公公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公公打比方,还常对公公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xx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执着地挑起侍奉老人的重担。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她抱着治好公公疾病的希望,四外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公公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公公服药,合理安排公公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亲自扶公公上厕所大、小便,亲自给公公穿衣服、梳头、洗脸、端荼送水,她千方百计让公公吃好、住好、使公公生活的开心,每周她定期给公公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推着公公出门散步谈心,就这样,她热心侍奉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为了更好的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婚后第4年,她毅然辞掉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在家照顾。为了能让公公早日康复,xx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护理,目前公公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来探视公公的亲属都说:多亏了xx的细心照顾,xx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公公是我份内的事”,公公也时常激动地说:“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好媳妇照顾我、鼓励我、陪伴我、我感到生活得很幸福”。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公公”?xx回答说:“公公早年丧妻,为教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她,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这就是质朴、善良的xx。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儿媳妇!但在xx乡xx村,却有这样一位儿媳,为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她舍弃在外的工作,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即使自己患有腰椎病,依然坚持敬奉孝道,无怨无悔、尽心尽责,精心照顾老人至离世。她用诚挚的爱心和质朴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感动了乡邻。xx这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乡邻眼里成了“好媳妇”的代名词。 公公xx在她没有嫁过来之前就已瘫痪在床,由于他们是自由恋爱,那时只沉浸在两人恋爱的甜蜜中,但到谈婚论嫁时遭到了父母亲的反对,是啊,谁又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到这样的家庭,以后面对的将是怎样的生活。当爱情淡去时将要面对的.是生活的琐碎,但父母的劝说最终没有抵得过她对爱情的向往,她想要一辈子的照顾自己的丈夫,照顾他的父母。出嫁前,亲戚朋友还在劝她别“跳火坑”,但考虑再三,爱情的力量让她义无反顾嫁进黄家。“我要来帮他减轻一些负担,只要两个人勤耕苦做,商商量量的,日子也一定会过得好。”
20xx年,xx嫁给了xx。
公婆育有1男4女,由于四个女儿都已远嫁在外,照顾老人的重任全部压在了小儿子和小儿媳xx的身上。公公中风后,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婆婆身体不好和丈夫为全家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的状况,服侍老人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xx一个女子柔弱的肩膀上。但她时刻守侯在公公病床前,始终没有任何怨言。“给公公端屎端尿,不時给他翻身,时刻给公公换尿布,清洗全家的衣服、被褥就要忙活半天,买菜做饭,和老人聊天,一天都停不了。”而且为了缓解老人身边的寂寞,只要天气好,她就把公公放在轮椅上推到到外面晒晒太阳,沿街溜溜,陪老人说说话,十余年如一日。
人们常说,生病的人尤其难服侍,年迈的xx公公亦是如此。有时候,他也会在xx面前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每次公公发脾气,xx总是报以微笑,她说她很明白公公的痛苦,也很理解他。所以,每天xx都更小心翼翼地照料着公公,用关心去软化他,感化他。公公喜欢干净,所以每次吃饭,她都坚持背公公到餐厅吃,而不是让公公躺在床上任由汤水从口边流下;公公大小便失禁,她也从不嫌脏嫌累,反而换洗得很勤快;公公喜欢吃新鲜菜,她就每天变着花样去张罗饭菜;公公喜欢吃鱼,她就细细地剔除鱼骨头,一口一口喂,就怕饭菜里有一根鱼骨头;公公喜欢吃茄子,她就剔除茄子皮,把肉捣碎送到他嘴边;公公喜欢吃汤圆,她怕外面买的不干净,就亲自用糯米粉做来喂他吃……她是把公公当成自己的亲爹在用心照顾,连她的丈夫也自叹不如。浓浓的亲情孝意无时无刻不充斥着xx他们这个小家庭。三年前,在家人的爱与精心照料中,公公离世。xx婆婆回忆说:“他走的时候没有遗憾。”老伴去世后,xx婆婆时常担心起自己,“如果像你爸爸那样……”每每听到这些,xx都不断安慰她,“我们会像爸爸一样伺候您的”。
行孝是善心的体现、是爱心的写照;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风范。xx把赡养瘫痪的公公看成了自己的使命,10年多来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悉心照顾,她用自己质朴的行动和一腔诚挚的爱心,真情演绎了至纯至孝的动人情节,诠释了大爱无言的中华孝道,也谱写了一曲新时期农村妇女践行“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时代赞歌,成为众乡邻眼中“好媳妇”的典范。她的行为值得我们为她点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今年45岁的xxx是纺织东一条街22楼的一名普通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热心伺候婆婆的感人事迹深受邻居的赞扬及好评,人们提起她没有一个不夸她是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今年80岁高龄的婆婆原是纺织东一条的居委干部,因脑梗行动不便,卧床在家。年富力强的xxx在家最小却毅然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生活困难,从没怨言。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刻也不停地忙碌着,全心全意照顾久病在床的婆婆。
天有不测风云,婆婆在今年年初检查出了小脑萎缩,严重贫血等症状,全家多次寻医给婆婆治病,但效果都不太好,面对病情,婆婆感到打击很大,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xxx看出了婆婆的心情,就天天陪在婆婆的病床前陪他聊天,开导婆婆坚强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给婆婆打比方,还常对婆婆说‘你一定要战胜病魔,有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照顾你陪伴你’xxx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执着的.挑起了伺候老人的重担,今年,她为了贴补家用,还找到了工作,上起了班,她一面工作一面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在忙里忙外的同时,他抱着治好婆婆病的希望,四处投医问药给老人治病,婆婆住院期间她亲自护理平时按时给婆婆服药,合理安排婆婆的生活,饮食起居精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亲自扶婆婆上厕所大小便,亲自给婆婆换衣服,梳头,洗脸,端茶倒水,她千方百计让婆婆吃好,住好,使婆婆开心,每周她定期给婆婆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被褥,勤洗勤换。即使遇到工作繁忙,她仍抽空坐在床边陪婆婆聊天,就这样他热心伺候老人,从没叫过一声苦,也没说过一声累。
为了能让婆婆早日康复,xxx咨询了很多医务人员,掌握了不少护理知识,通过多年来的精心照顾,目前婆婆病情和精神状态大有好转。来探视婆婆的亲属都说‘多亏了xxx的悉心照顾’xxx每次都腼腆的笑着说‘孝敬婆婆是我份内的事’。
生活中这样的细节还很多,不少人问她‘你为什么这样孝敬婆婆’xxx回答说‘婆婆早年丧夫,为教育丈夫成人受尽了苦,我们晚辈应当照顾好老人,让老人家多活几年,才能对得起她,我心里才觉得踏实些,好受些’这就是质朴、善良的xxx!
她是一个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从20xx年起至今,她十二年如一日操持家务照顾婆婆,无怨无悔,受到同事和邻里的一致称赞。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
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丈夫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候很难避免把工作中烦闷的心情及暴躁的心态带回家去。而她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他们婚后相敬如宾,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她们二人之间非常坦诚,推心置腹,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她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儿子上学以及家中的其它生活琐事,都由她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
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基本上全由她一个人承担。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她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儿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他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品性,她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询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老师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向。儿子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优秀生,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人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是啊,做人难,做好人难,做好媳妇更难。“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可是做起来,做好那是相当的难,是要付出很多、很多??甚至委屈。做儿子的总是有些粗心,自己的母亲有个头疼脑热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司空见惯。但她就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时提醒要加衣服要吃药,有时还亲自领着去看病吊针。一年四季婆婆穿的衣服鞋袜都有她置办。家中的柴米油盐如有欠缺她都及时购买回来,从不让别人操心。
她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和学生关系融洽,对同学一视同仁。有时她也会说某某同学成绩差,但这些同学也是她经常照顾的对象。她利用闲暇给他们辅导功课,询问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他们的家长交流管理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那些寄宿生,吃穿用度观察特别仔细,有时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鞋袜给他们穿,自己孩子的好吃给他们吃。这些同学和她的关系也格外亲密。
在实际工作中,她始终实践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她的数学课堂,生动、形象、平等、和谐、活跃而有序。常常是欢声笑语不断,教学效果极佳。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总结教学心得。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意能力的培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由于她不懈的努力,她的工作得到学校领导同事的赞许,家长的好评,社会的认可。她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居各班前列,她也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她走到哪里就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哪里。凡和她共过事的领导、同事一提起她就会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说:“勤奋敬业,踏实能干,工作上巾帼从不让须眉”。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的担子是最重的时期,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令人欣慰的是,她和丈夫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谐。正所谓“时刻保持平常心,知足常乐一身轻”。教师工资本就不高,平时生活中,她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家里的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他们的幸福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缔造的,有待人宽厚的丈夫,有善解人意,吃苦耐劳的妻子,还有乖巧孝顺的儿子。和谐家庭的创造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尊重。
从事教育工作,爱岗敬业,甘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领导,教师们公认的工作能力强,能歌善舞、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奋学习,生活中更是处处关心他人,家庭关系也处理得和谐美满,始终坚持女性应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单位,是领导和同志们认可的好同志,在家中,是公公、婆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一、明事理、识大体,处理好家庭关系
事实上十几年来,我将婆媳关系处理得极为融洽。从没有与公公、婆婆高声说过话,过没有跟他们红过脸。他们逢人便说:“我家的媳妇知书达理,是个好媳妇,我们知足了”。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他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他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是她们二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
心情舒畅。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子女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事,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二、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
为了让丈夫全心全意地工作,我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家庭重担。上班时间忙完教学,回到家里忙家务,始终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给丈夫和孩子创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网生活环境。给公公婆婆也减轻了家务劳累。三、孝敬公婆,体贴人微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而我认为:“两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家后,我用行动实践我的诺言,用真诚和关爱去换起老人的信任。 20xx年,婆婆生病,在她生病的时候,我细心照料,做饭送汤,给婆婆擦洗,方便大小便,忙里忙外的,由于婆婆身体高大累我腰酸背疼的,也不叫一声苦,有时甚至忘了自己还饥肠辘辘的,心里装的只是婆婆的病疼。是媳妇应尽的义务,是女性的一种美德,邻里乡亲羡慕说:“有这样贤惠的媳妇,是前生烧高香了”。平时,老师们也称赞:有女人的品味和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内涵,有女儿的孝心和媳妇的贤良,不愧是新时代的有知识的女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里没有一点小矛盾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之间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关怀、多一分宽容,家庭会更加和睦、幸福、社会会更加和、美好,敬老爱幼睦里邻。
做个好媳妇,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为母亲的角色增添道德,为女人的角色增添内涵。
“百名孝善人物”推荐人苏梅事迹材料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十年如一日服侍患有胃癌的婆婆和严重胃病的公公,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萧县杨楼镇油坊自然村苏梅同志。苏梅于1970年出生在本镇一个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女孩。1992年嫁到油坊村袁龙兵结为夫妻,公公也是地道的农民,纯朴热情。当时公公袁兴奎43岁,性格开朗随和,公媳关系融洽。婚后尽管家境贫寒,但是家庭关系很和睦。尤其是她孝顺婆婆并精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公公,自婆婆患病以来十年如一日体贴入微,从无半句怨言在孙庄村传为佳话,是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天有不测风云,20xx年秋天一直体弱多病的婆婆李瑞芹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去市二院诊治,诊断的结果是:严重胃癌!这对于本身贫寒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婆婆李瑞芹准备放弃治疗,觉得人总归要死,不愿去拖累儿女,婆婆李瑞芹想,儿子经济条件差,不想拖累他们,但当苏梅得知婆婆重病后,就和丈夫商定,决定凑钱给婆婆治病,亲自陪婆婆去徐州市二院动手术治疗。
自20xx年婆婆胃癌手术后,苏梅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苏梅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白天忙农活,晚上收拾家务、每天忙到很晚才睡,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苏梅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微型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这些年,丈夫袁龙兵有时情绪不好语言上冲撞了老娘,苏梅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会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苏梅同志用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
在苏梅的精心照料下,李瑞芹活得有滋有味,虽然62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她逢人就说:“苏梅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左邻右舍都说没有苏梅的孝敬之心,李瑞芹活不到今天呀!苏梅孝敬公公婆婆的事迹,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苏梅的事迹在周边村庄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精神,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践行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苏梅对长辈孝顺对晚辈爱护更赢得了村民们的广泛赞誉,虽然还是有些人觉得她傻,但苏梅却说:“我知道有些人不认同我,觉得我不值得去做,但我只是个普通人,做的也只是每个儿女都应该做的份内事,只要能让老人们欢心,公公婆婆早日康复,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和希望!”
1987年,兴化市钓鱼镇春景村三组的陈步先在县城一家饭店当掌勺厨师,姚爱英在饭店当服务员。相处中,陈步先觉得姚爱英心地善良,勤劳贤惠。姚爱英感到陈步先处事认真,吃苦耐劳。1990年2月,姚爱英与陈步先由相爱而结婚。第二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三口之家,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7月18日早晨,陈步先骑自行车到饭店上班,途中意外摔倒,当场昏迷不醒。姚爱英以为摔一下并不要紧,等到兴化市人民医院的诊断出来后,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陈步先脊椎中枢神经受伤,除头脑清醒外,颈部以下全都失去了知觉。当时,陈步先大小便失禁,正发着高烧,医生说,高位截瘫病人高烧不退,死亡率99%。医生让姚爱英尽快为丈夫准备后事。
医生的诊断和建议犹如晴天霹雳。姚爱英怎么也不能接受摔一下就无法治愈的事实。她跪在医生面前,请求医生再给丈夫治疗一段时间。=实在治不好再抬回去。十多天后,医生建议姚爱英将丈夫转到大医院治疗。
辗转于盐城、扬州等地医院,陈步先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不久,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就花光了。姚爱英含泪将丈夫带回家中。
双肩挑起重担
陈步先回到家里后,邻居们都吓了一跳。以往身体健壮的陈步先,现在躺在床上连一个手指都不能动弹。不少村邻以为,姚爱英很可能离开这个家。姚爱英的父母见女儿瘦了一圈,十分心疼。劝女儿回娘家过一段时间。
姚爱英一筹莫展。一想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家,特别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相亲相爱的丈夫,她就不忍离去。她想: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自己也要拼命努力,决不放弃。她要让自己的丈夫活下来,即使不能活下来,也要让他幸福地离开人世。从此,姚爱英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每到大忙时节,姚爱英就心慌。以往,重体力活都由丈夫做,自己仅配合丈夫干些较轻的体力活。现在丈夫瘫痪在床,大忙时节请工又特别难,所有的体力活,不论轻重只能由她一个人去做。
兴化河道纵横,庄稼收获后以船运为主。不会撑船的姚爱英学会了撑船。1995年夏收的一天,姚爱英把麦子装上了船。船刚动身,狂风大作。刚学会撑船的她,篙子一别掉到了水里,姚爱英拼命游上岸。儿子急着跑来喊她回家:爸爸把大便解在了床上。姚爱英落汤鸡一样跑回家,把丈夫身上收拾干净后,又急忙跑去挑麦把。电闪雷鸣中,姚爱英一边挑,一边哭,脸上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泪水。
也在这一年,姚爱英77岁的婆婆病危在床。想到媳妇为照顾儿子忙里忙外,婆婆坚决不让姚爱英服侍自己。但姚爱英仍抽空去照料。婆婆小便困难,姚爱英便按照顾丈夫的方法,到医院买来导尿管。婆婆在临终前老泪纵横,夸姚爱英是世上难得的好媳妇。
爱心创造奇迹
“绝不让丈夫在家中等死,要让他活下来。”从把丈夫带回家,姚爱英就有了这种想法。为此,她借债给丈夫买药治疗。
为了给丈夫补充营养,姚爱英经常到集镇上买回排骨、鱼、鸡,烧烂后用调羹一勺一勺地喂。丈夫吃不完的,留给儿子。邻居们说,除了过年,看不到姚爱英吃荤菜。
高位截瘫病人血流不畅,会导致身体溃烂。为恢复丈夫身体功能,姚爱英不分昼夜地为丈夫翻身、搓揉、捶打。夜里,她把丈夫毫无知觉的手和脚抱在自己怀里捂。
看着不分白天黑夜照料自己和儿子的妻子日渐消瘦,瘫痪在床的孙步先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认为即使自己活下来,也是个废人,活一天,就会拖累妻子一天,几次想寻短见,都被姚爱英开导通了。后来,陈步先又劝姚爱英改嫁。姚爱英说:我俩走到一起也是缘分,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离开你,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况且,你的高烧已经退了,说明我对你的照料是有成效的。我要是走了,谁来照顾你?说不定医生说的百分之零点几的奇迹就会在你身上出现。
苦心人,天不负。在姚爱英悉心服侍、照料下,奇迹终于出现了。1996年夏天,陈步先的下肢渐渐有了一点知觉。姚爱英甭提多高兴了。她尝试着让丈夫自己用筷子吃饭,搀扶他在屋内走动。两年多后,陈步先已能拄着双拐在庭院内走动,有时还走出庭院与邻居聊天。
这是爱的奉献
由于丈夫多年瘫痪在床,家中的.支出,随着孩子上学而增加。1998年5月,姚爱英看到丈夫已能拄双拐在小范围内走动,决定外出打工。
姚爱英把丈夫托付给8岁的儿子和邻居,来到离家近30公里的兴化城郊一私营企业。为节省3元钱的车费,姚爱英早晨4点半就起床做饭,然后带着大米和咸菜往厂里赶。
打工期间,姚爱英牵挂着家中的丈夫和儿子。回家时,总要带点肉、鱼和水果给爷儿俩吃。每次出门前,她都要把爷儿俩的衣服洗好,叠整齐,拎满一缸水,留足一个星期吃的米、面、油,并把它们放到容易拿的地方,再多抱点草放到厨房里。临走还要特别叮嘱年幼的儿子,千万要照顾好爸爸。
7年多来,省吃俭用的姚爱英舍不得为自己添置新衣服,每月挣来的360元钱几乎都花在了丈夫和儿子身上。为给丈夫解闷,今年春节,她借了400元钱,加上家中仅有的300多元钱,买了一台旧彩电让丈夫看。
7年多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姚爱英都没有低头,没有退缩。在丈夫、儿子和村邻面前,她从不流泪。村邻们都说:姚爱英付出的太多了,她太辛苦了。
采访中,记者的脑海里多次响起那首难忘的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73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