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资助育人事迹(精选6篇)

资助育人事迹(精选6篇)



资助育人事迹(精选6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了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助育人事迹(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助育人事迹1

  工作十三载,她在浩浩荡荡的助学队伍中充当着专职、义工等角色,用快乐的心对待快乐的资助工作,始终将它视作一种信仰,始终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甘于寂寞、心无旁骛的特质将资助工作力争做到尽善尽美。她是我们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她用十三年的青春书写着与贫困学子的美丽故事,她就是我们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畅。

  1、理念暖心舒畅励志成长成才

  在十三年的平凡工作中刘畅一直努力用暖心的理念指引、陪伴着贫困学子,用热心、爱心、耐心鼓励着贫困学子,让他们在积极、阳光、令人舒畅的教育氛围中自强自立,健康成长。

  几年来,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努力探索着“从扶贫助困,到励志强能”的资助育人之路。学校以“践行周恩来精神,争做向上向善好青年”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定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前往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过接受“红色基因”教育,以周恩来的精神风范和伟大人格为镜,对标找差;开展“热爱劳动,争做先锋”义务劳动,为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贫困户送爱心等活动,在实践中接受周恩来精神熏陶,提升思想境界;举办“学习周恩来,读书兴中华”“弘扬恩来精神,争做四有新人”读书和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周恩来精神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让暖心理念深入人心,在舒畅的教育环境里陪伴学生,实实在在为贫困学子服务是她多年来努力奋斗的方向。

  2、工作匠心流畅,力求精益求精

  几年来,刘畅资助工作团队肩负着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奖、助、勤、贷、补等十多项具体资助育人工作,她融会贯通资助理念,熟练流畅,工作零差错。为达到“精准资助”,她提出“三个‘不能少’”,即“资助对象精准化,一个不能少”,“资助项目多元化,一个不能少”,“资助工作常态化,一天不能少”,真正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在专职从事资助工作过程中,她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完善一系列资助管理制度,使得各项资助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她使用“奥蓝”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对贫困学生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实现资助育人的有限资源科学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精准化;她提出以“情系贫困生,时时有关爱”为主题的“春送阳光、夏送清凉、秋送关爱、冬送温暖”四季系列活动,探索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同时,她充分利用“淮阴工学院学生事务及发展中心”公众号、“淮工助学贷款政策解答”QQ群等新媒体开展资助工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服务。

  由于工作成效突出,她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典型”“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淮阴工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同时,淮阴工学院获评“江苏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单位”“江苏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2017年,在全国第四届“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中,淮阴工学院获得全国资助管理中心授予的“优秀组织奖”。用匠心打造学生资助工作,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成就平凡中的不平凡始终是她坚定追求的目标。

  3、学习专心欢畅,助力职业发展

  只有播撒了爱的教育,才能够收获爱的快乐。几年来,刘畅努力为受助学生搭建更宽畅、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用心打造先锋团队,通过组织贫困学子深入开展志愿实践服务活动,引导他们在志愿服务中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和养成,实现从“接收爱”到“传递爱”的华丽转身,提升青春高度。

  她坚持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带领受助学生志愿者前往社区组织开展宣传科普知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服务春运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陪伴学生成长。她连续多年开展“学生资助宣传大使”活动,组织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学生把国家资助政策带回家乡、带回母校,用榜样力量感染身边的人,活动被江苏省资助管理中心官方媒体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

  她坚持组织爱心支教、学习参访、创新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受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她鼓励和帮助受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努力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社会实践经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奉献精神。

  作为由贫困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社团——“伯藜学社”指导老师,她精心策划陶学子的培养计划,实施“扬帆工程”。几年来,刘畅先后组织陶学子开展“圆梦暑你”关爱江苏苏北地区农民工家庭和走进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仲弓村支教等活动,受到《中国新闻网》等媒体的关注和好评,被团中央授予“最具影响好项目”、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公益传播力“优秀实践团队”等荣誉称号。

  4、理念暖心舒畅励志成长成才

  用欢畅、跳跃的思维致力于创新学生资助工作事务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总结凝练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学生资助工作事务管理的规律,成为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专家是刘畅一直以来的信念。

  在从事资助工作的同时,刘畅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她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江苏省学生资助专项课题以及江苏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各一项;在《中国成人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合作出版相关专著一部。

  同时,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刘畅重点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她认为:“贫困学生除了需要经济帮扶,情感上也需要关怀,要给他们鼓励和信心,要让情感育人遍地开花。”她利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优势为6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疏通。大三陈同学曾因经济贫困而迷茫,与她几次谈心后坚定目标,奋发图强,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后因成绩优异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并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

  刘畅老师用细致入微的付出,以潜心育人的创新,在“畅式资助育人工作法”的实践与探索道路上,成为贫困学子心灵的导航者和梦想的助力者。十三年的历练和沉淀使她更加热爱学生资助工作,更加懂得什么是爱与责任,更加深知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自己永远的追求。她始终走在快乐助学的路上,“四心”同向,为贫困学子青春助跑。

  资助育人事迹2

  为营造“感受最美、争当最美、弘扬最美”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江苏最美资助人”的示范效应,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组织力量精心遴选江苏资助人的典型事迹,编印成《最美资助人:2019年江苏资助育人典型事迹集萃》一书,于近日正式出版。我校资助办公室孙xx老师事迹光荣入选。

  孙xx老师,负责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态度面对繁重的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学生情况心中有数、经费发放精准资助,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在资助育人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精准扶贫,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国家资助政策日益完善,学校的每一步都是认真按照省政策去执行的。在每一个录取通知书的`包裹中,都有一份江苏省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孙老师告诉小江,这份简介能够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我校的资助政策,以便寻求帮助,三江学院绝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为了在有限的名额里,切实帮助到更多的同学,孙xx老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遵照“逐级认定、受理评审、张榜公示、过程监督”的评审程序规范操作,认真细致地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江学院励志奖学金、“吴其瑾”学生奖助金以及“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学费减免、残疾学生学费减免、学费缓交、临时困难救助、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应征入伍学费补偿等资助项目,真正做到“优有所奖、困有所助”。

  调整状态,从生疏到熟练

  今年是孙老师在这个岗位上的第六年了,她和小江分享道,刚刚接手这份工作时,还是有些生疏的,在2016年最忙的时候,几乎没有在12点以前就入睡的时候。自己从前也接触过困难生,但真正深入了解并帮助他们,还是需要在工作中慢慢摸索。

  虽然手上有名单,但每个学生的困难程度都有不同,孙老师为了杜绝“一刀切”的情况,决定一个一个去了解核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她谦虚地认为这份工作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认真地核查核对,就能够完成。

  即便是在假期里,孙老师也心系着同学们,她和东山校区的郁政宏主任就在寒假中一同前往淮安,为我校大一的同学送去生活必需品,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孙老师又个人为学生购置了一件大衣送去。

  每年的新生报到时,孙老师都会在“绿色通道”现场,介绍国家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随着我校在资助工作上的不断完善,各项政策越来越人性化的同时,资助中心的队伍也在慢慢扩大,除了周学军主任、齐鹏副主任两位一直关心相关工作之外,邵桂红老师也加入了这支队伍。越来越大的队伍,对应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帮助,这令孙老师十分欣慰。

  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学子圆梦三江

  孙老师告诉小江,每年九月份开学时的常规工作,就是进行贫困认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这是一年中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为了更加精准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每一年都要进行信息重新审核认定,不容一丝马虎,老师们都需要加班来处理大量的学生资料。有时还会有学年中间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学院辅导员会及时提交上传信息到每个学院负责老师处,然后汇总给孙老师,最后她再汇报给部长。学校会综合考虑为每一位需要的学生量身制定最合适的资助方案。

  平日的假期中,尤其是新学年开学前的暑假,是老师们比较放松的时间,可对于她来说,却格外的忙碌。在这段时间内,会接到很多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孙老师都会仔细地一遍又一遍向他们介绍相关申请操作流程和细节,她认为这才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以及宣传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最好的方式。

  在多年的资助工作中,有很多家庭困难却十分优秀的学生给孙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张杰同学就是其中一位,虽然家中是低保户,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学金。在筛选他的信息时,孙老师发现他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却没有申请,便找到了他询问原因。而张同学的话令人深深触动,他表示,自己有了其他的资助项目和贷款,已经足够支付学费,至于生活费,可以靠自己勤工俭学挣来。学校里的名额不多,他想把这个名额留给更需要资助的同学。孙老师讲到这里,十分动容。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是想起来还是会非常感动。之后这样的情况也遇到过很多次,孙老师对此也是特别欣慰,因为这就是她一直所坚持的,不仅要“资助”更是要“育人”的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孙老师的办公室中,还有着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刚开始学生们不擅长使用电脑,一些工作也处理的很慢,孙老师会耐心地指导他们,慢慢地让他们去学习接触,做excel、word等工作软件。工作做好的同时,也通过了计算机考试。

  孙老师在帮助指导他们申请资助,获得国家助学金后,更会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尽可能去获得三江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等。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后面的学年里,孙老师还会给予学生一些课业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帮助。面对大三的学生,会多多和他们交流,鼓励他们迈出考研的一步。“每一位孩子我们都要公平对待,我们要去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孙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良师,更像是一位益友。

  为了更好的宣传我校资助政策,孙老师想到,可不可以将其与微电影融合起来,用全新形式来展现呢?于是她与我校张丁心老师取得联系,提出想法,将真实的学生经历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融入进了这个《我要上场》这部作品里。

  在商量确定主题拍摄之前,孙老师精心设计修改过很多次稿。谈起这部作品时,她告诉小江,团队的每个人都为了这个作品付出了很多心血,尤其是张丁心老师,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追求完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品最后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不仅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奖项和荣誉,也是老师们为了资助工作付出的良苦用心的一份回报。

  资助育人事迹3

  日前,开封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布了2021年度开封市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评选结果,河大附中实验学校以优异的成绩,获评2021年开封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上级要求,以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宣传发动、政策制定、资金发放等重点环节为抓手,以“科学合理开展资助工作,全面保障学生成长成材”为目标,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资金发放和监督机制,严格落实校内资助经费,切实落实校内资助经费的提取的'使用。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相关业务信息平台为抓手,严格档案管理。多渠道、多途径反复宣讲资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管理,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学校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努力做到教育与资助并举。在奖助学金认定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奋勇争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我校绝大部分困难学生都能珍惜求学机会,他们刻苦努力、踏实勤奋,成绩名列前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奋斗的青春,用硕果累累的成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学校增添荣誉。

  学校重视对困难学生的关怀,定期举行孝老敬亲、感恩父母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多行感恩之举。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组织困难学生包饺子、品月饼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定期召开困难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多年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坚持扶困与育人并举,励志与成才并重,不断细化工作方案,将资助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此次获奖是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鼓励和肯定,我校将继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珍惜荣誉,开创资助育人新局面。

  资助育人事迹4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组,校长宋全会担任组长。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各种途径关爱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学习动力,顺利完成学业。

  我校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每年开学初,学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关爱特困生工作。通过学生处、年级、班主任对全校学生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经济困难的`学生登记建档,并区别不同情况确定帮扶措施。从家庭情况的初审、材料的收集、审核、汇总、上报到资金的发放,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做到应助尽助,同时也严格执行标准,努力做到不漏助也不错助。做好“国家助学金”和其他资助项目工作,2021年度国家助学金发放达105万元。

  除了国家助学金之外,学校还有宏志生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等项目,2021年共有453人次获得学校各类资助,总金额38万元。

  在资助过程中,开封高中坚持将资助工作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相结合,资助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丰富教育内涵,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力求做到经济上资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将困难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和特殊的人生体验,勇敢拼搏、自强不息,发奋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拼搏书写人生。

  资助育人事迹5

  十年资助情,放飞育人梦。12月13日下午4时,我校“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十周年——‘助学·筑梦·铸人’学生资助工作表彰大会暨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陈文慧、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获奖师生代表,以及2017级本科生、研究生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王春海主持。

  学生资助表彰大会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回顾了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十周年来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剪影。与会领导先后为获得校2016年度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优秀单位、资助工作先进个人及单项奖获得者颁奖。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牵手”奖(励)学金各类奖励学金获奖代表和获得“东林励志之星”荣誉称号及入围奖,以及在“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十周年”和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比赛中获奖的同学颁奖。

  党委副书记陈文慧在表彰大会上讲话。陈文慧副书记对受表彰的获奖集体和个人表达了祝贺。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战略部署,总结回顾了新资助政策实施十年来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的成绩。她说,10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始终注重精神扶贫,助学扶志、资助育人,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了有效资助,涌现出全国励志典型叶楠、刘大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韩晴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展现了东林学子励志自强、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陈文慧副书记分别对全体学生工作干部和广大同学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她要求全体学生工作干部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精准资助”主旋律,让学生都能“学得好,出得去,有作为”;希望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不辜负党的期望,做新时代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大学生。

  获奖师生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交通学院团委书记、资助专干高璐璐老师代表资助工作先进个人发言。她回顾了十四年的资助工作经历,畅谈了见证十年来国家新资助政策在我校资助工作实践中日益完善的心得体会,并代表所有资助专干发出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三个继续的倡议和决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田静同学代表获奖学生发言。她说,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是学校精准、全程化的资助让她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对国家、学校、校友资助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向在场同学发出倡议:心系母校,“牵手”励学,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加入校友基金会,将这份爱心和责任传承下去。

  表彰会还播放了辅导员龚露老师创作的资助主题歌曲MV《我在你身旁》。“当你踏入东林校园的时候,我就默默出现在你身后”悠扬的旋律配上熟悉的工作场景,让在场同学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心与爱护,诠释了围绕学生、贴近学生、关爱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宗旨。

  学生资助工作表彰大会后进行了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由资助专干宋天宇、郑宪两位老师以现场互动的方式与“东林励志之星”王发利等四名同学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励志故事,为新生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感恩励志成长成才的朋辈教育。

  资助育人事迹6

  日前,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布了“全国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和“全国百名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典型”评选结果,我校在两项评选中均获殊荣: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称号,丁煦生同志获得“学生资助工作优秀个人案例典型”称号。

  2017年是国家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十周年,十年间,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坚持“扶困”“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将学生价值引领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构建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奖、助、贷、勤、补”全方位、多元化资助和育人有效融合的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学校曾获“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特别是近两年来,学校连续在中央部属高校年度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均认定为“优秀”。

  助学为先,有力度

  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资助中心主任,挂靠学生工作部,配备专职人员和办公设施,保证学校事业收入经费的4—6%专项用于资助工作。构建“校、院、年级”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和在学表现的科学认定。动态制订完善涵盖“三大奖”、国家助学贷款及补偿代偿、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等系列文件20余项,实现资助工作有据可依。2017年,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24%,资助总金额从每年3000万元增长到1.3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

  精准为基,有深度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在国家资助政策落实落细落下上功夫,形成了“一标二网三则四查”的精准资助工作流程,促进“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学校深入研究资助标准,根据北京市最低生活保障指标等动态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并划分贫困等级,建立分类别、全要素、动态化的.研判、帮扶标准。依托“迎新网”和“学生工作信息网络系统”,坚持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有机融合,通过起点前移、实时更新、量化认定,形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双网”认定机制。坚持学校资源分配、学院资源执行和学生受助登记的“三原则”,建立校、院规范化资助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率100%,通过监测资助“重合率”,规避了“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等不良现象,有效解决资金风险、资助“误、漏”等问题。学校建立实地走访、个体约谈、集中会议、核查记录的“四查”渠道,通过用人考核、岗位回访、学生反馈和数据更新,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精准资助的实效。

  育人为要,有温度

  我校加强宣传教育,将理想信念、励志、感恩、诚信等元素融入各项活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和校内宣讲、奖助答辩与颁奖仪式等教育阵地开展全方位宣传,并搭建了毕业生爱心捐赠、暖心家乡行、绿色通道、冬季送温暖、资助大使、助学筑梦铸人等10余个育人活动平台。学校积极统筹就业、学业、心理、创新创业等资源,实行“五维”关爱,引领“三自”教育,鼓励受助学生进行“心灵关爱”“自主关爱”“朋辈关爱”“学业关爱”和“成长关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形成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教育关爱链。探索实施公益学时制,将社会实践和能力提升有效融入资助育人,引领受助学生全员参与公益实践并完成20小时,2017年实现3000余人次的有效覆盖;将学生培养列入勤工助学用人单位的考核,学校目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覆盖学生近5000人,学生对校内外用人单位的“个人提升”满意度达98%。近五年,在面向全体受助学生的主题征文和优秀典型评选中,共征集文章4000余篇、视频作品10余个,整理优秀学子典型事迹集5本,影响广泛。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展本次评选宣传活动,旨在从全国范围内宣传一批在学生资助工作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成效显著的单位,推广工作经验,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提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单位及个人经验,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引向深入,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健全工作制度,挖掘育人要素,搭建活动平台,培育品牌项目,深化育人实效,让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资助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温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