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15篇(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洪家光,中共党员,1979年12月出生,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数控技术专业,现任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谈起1998年刚从技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心路历程,洪家光说:“每天与零件打交道,同样的动作做几千遍,我当时也曾迷茫过。但渐渐我想明白了,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价值,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工好每一个零件。”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件。20xx年,公司接手了一个难度巨大的任务——打磨飞机发动机叶片的滚轮,并且要把误差缩小在0.003mm内。被称为“拼命三郎”“工作疯子”的洪家光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经过10多年的马不停蹄,上千次尝试,将误差缩小到了0.002mm。
此后,他又先后攻克了多个国家新一代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金刚石滚轮的加工课题,改写了公司金钢石滚轮大型面无法加工的历史,创造了让同行惊叹的佳绩。此项技术的应用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9200余万元,并已成功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这个重要的突破写上了“中国制造”,留下了洪家光的名字。
20xx年,洪家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也是他实现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的精神“密码”。
20xx年2月3日,洪家光作为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首棒火炬手,传递冬奥火炬。他说:“作为新时代的'航发人,见证并亲历了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新的春天,参与其中、奋战其中,这是人生的机遇,也是奋斗的舞台。我将以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姿态,继续扎根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一线,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奋力跑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加速度。”
一米五六的个头,不足百斤的体重,远看单薄瘦削,但就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却能驾驶千斤重的桥机,多年来凭借“零失误”赢得周围同事、整个行业的认可。
17岁那年,田得梅从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现青海水电技师学院)毕业,经过面试、培训,她被分往拉西瓦水电站工作。初来乍到,学校的书本知识和真正的实践始终存在差距,况且她驾驶天车也是一个阴差阳错的巧合——“当时可供女性工人选择的岗位只有电焊、配线和天车3种,其它两个专业已经招满,我只能选择天车,我甚至还不知道‘天车’是什么。”好在田得梅遇到了职场中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师傅杨玲玲,在她的倾囊相授下,田得梅不仅学会了所有技能,也坚定了要继续干下去的念头。随后她随着工程建设不断转移“战场”,在龙江、向家坝、尼那、万家寨、梧州、葛洲坝等水电站进一步磨炼和精进。
“就像开汽车一样,不同的司机给乘客带来的乘坐体验不同,开桥机也是同理,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是把设备或材料从一个地方吊到另一个地方”。师傅杨玲玲的话在田得梅心中深深埋下了“平稳驾驶”的种子。如何把这些特殊的“乘客”舒适地吊送至指定区域,成了田得梅清晰的探索追求方向,2平方米不到的天车操作空间,在她眼中却有数不尽的“小门道”。
“手动换档时要注意逐档增加或减少,接近吊点时判断距离提前减速避免急停,开关按钮和操控手柄时动作要平稳,不猛拉猛拽猛按……”。每发现一个驾驶小窍门,田得梅都会继续摸索直至完全找到“手感”。日积月累,田得梅总结出了“眼看、耳听、鼻闻、脑想、手脚动”的“人机一体”操纵技巧。
但田得梅不满足于只会“驾驶”天车,现场经验累积久了,她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无论在哪个电站工作,天车都是一直在运转不停的,起先不管遇到什么小问题,都需要联系检修的同事来处理,要是我自己会做这些了,是不是效率就能提高了?”说学就学,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项安排,就是跟着试验室的同事,学习天车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项技能让她应对工作更加自如起来。为了锻炼自己的耐心、细心,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田得梅特意买了毛线和十字绣磨性子。
“精进自己的技艺,主动去配合师傅们而不是让他们遵从自己的习惯”。慢慢地,田得梅受到越来越多师傅们的认可。“得知开桥机的是田得梅,我的心里就格外踏实”,和田得梅经常配合的起重师傅常慧周这样说。
他是“铁面的将军”,心中始终有一杆标尺。“再大的人情大不过飞机质量和安全”,工段内任何可能的问题在他这里都没有人情可讲,盯人、盯责,一问到底、一查到底。在飞机线缆安装、导通等方面,飞机到哪个阶段应该做到哪一步,他都有本清楚账。精益求精、对问题紧抓不放的'精神,驱使他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发现问题“早举手”,坚决杜绝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
在参与c919大型客机101架至104架机的研制期间,他带领团队解决驾驶舱顶控板、操纵台安装等关键问题,推荐全机卡箍的选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操作、加速生产研制,助力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顺利进行。
周建民有一双神奇之手,工作39年来,完成创新成果千余项;他有一双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余件专用量规无一发生质量事故。
周建民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眼看、耳听与手感,使专用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一身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人,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作为技能工人,这个合格率肯定是无法接受的。”20xx年,某型号发动机喷注器架生产遇到瓶颈,有项精度仅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在机床上无法测量,试加工合格率仅有20%。
“交给我,我有信心啃下来。”何小虎立下军令状。
原来,在一些老师傅搞技术攻关时,何小虎就已经关注到了这个产品,并一直在思考合格率低的原因。上手后,他发现攻关“真难”,之前车间从未加工过,没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数据。那两个多月,何小虎天天熬夜查资料、找人讨论,有时正吃着饭,突然想到什么,放下碗筷跑回车间进行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何小虎提出“设备热稳定性”概念,发挥其极限加工精度,颠覆传统方法,让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加工效率提升4倍。
在加工某发动机燃烧喷嘴时,厂里遇到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合格率只有50%,这不仅影响发动机的交付和后续型号生产任务,更关系着飞行器能否精准入轨。之后的两年,何小虎联合工艺、操作人员,找过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设备生产厂家请教交流,甚至花钱找大学老师补课。最终,20xx年,他们攻克了瓶颈难题。
多年来,何小虎先后攻克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研制难题65项,申请专利8项,获得1项国际专利授权,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
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徐立平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工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里雕刻火药。
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自学数控知识并亲手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大大提升了药面雕刻精准度。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20xx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张路明坚守科研一线近40年,在无线通信领域有着“战神”称号。
他主导研发了我国四代短波通信产品,曾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边海防通信难题,他和团队助力新一代战机、新一代通信网络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屡屡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立下功勋。
阳光刚刚从海平面升起,还没来得及打招呼,陈兆海就整装待发,来到了单位,这是他忙碌的起点,穿上工作服,开个小短会,制定好详细的计划,时间差不多就出发工作了。
工作内容就是测量,对于你我而言测量特别的枯燥无聊,而陈兆海却与测量仪器为伴,在测绘的路上坚守了26年,不断地刷新行业记录。
这26年里,陈兆海参加了很多大型工程,如国内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
20xx年,陈兆海带领测量团队承担了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基床抛石检验的重任,检验要求标高精度控制在20厘米内。当时的海况十分恶劣,水域深30米,每秒流速1米,高端仪器根本无法工作,精确到20厘米内显然不行。既要满足水下的抛石精度,又要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大家都认为不可能了。而陈兆海在这种关键时刻想到了“打水砣”的方法。
即便有了办法,但水况过于恶劣,工作依然难以进行。
有办法总比没办法好,陈兆海接受了挑战。为了应付水况问题,他每天都要往海里扔30多斤的铁疙瘩。几个月以来,他每天都要扔上成百上千次。一年的时间里,陈兆海靠人工的办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度控制在了厘米级的`奇迹。
在日常工作里,陈兆海也很用心。
他带着徒弟东奔西走,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测量工作,工作时常常提醒徒弟测量要用心,细致。在用餐时也经常提醒徒弟“吃多少拿多少,教导我们要节约粮食。”干好测量,要细致入微。徒弟成手多年,陈兆海还是不忘帮忙查看数据,确保万无一失。
即便在这个行业二十多年,陈兆海也没有停止过学习。他每天工作完都会拿起专业书籍记笔记,陈兆海常说,人能够将自己钟爱的事情作为一生的职业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他一年到头奔波在公司项目的施工第一线,第一时间帮助项目解决存在的测量问题,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忙碌地工作下,他始终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一次,久未归家的他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看着儿子蹦蹦跳跳朝园门口走来,站在他身边东张西望,却不来牵他的手。
“儿子已经认不出我了。”在那一瞬间,陈兆海眼圈红了。
陈兆海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始终奋斗在生产一线。但他也是普通人,他没有耀眼的文凭,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而他追求得不是加薪,而是职业技能的完美与极致,最终才脱颖而出,成为大国工匠。
熟练地用扳手调整好机床卡座,迅速放上坯料,固定位置,设置参数。按下启动键,伴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在铣刀切割下,坯料便向着精密部件“雕刻”起来。站在数控机床前的操作工,就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能工艺师、“江苏大工匠”孟维。这样的动作,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以前全靠手工操作,手停车床停,现在智能多了,指哪打哪。”看着眼前的“老朋友”,孟维感慨。
20xx年,20岁的孟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徐工集团车床操作车间成为车工。第二年,企业首次引进数控设备,喜欢捣鼓计算机的他被调整到数控岗位,成为厂里首批数控车工。
面对陌生的数控机床操作界面,在技校学习的知识显得“小儿科”了,原本自认是行家里手的孟维,也有些无所适从。不甘心的他凭着一股韧劲,从最基本内容学起,一有空就站在机床前反复看,反复琢磨,硬是啃下了十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从初具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能力,到精通多种主流数控系统的程序编制,再到能独立调试、改进部分技术,一路走来,孟维成了数控机床加工和维修的半个专家。
然而,进取的道路上不全是坦途。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选拔赛,孟维只拿了5分的低分。这让他意识到,“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工作可以重复再重复,但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之后,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他每天苦练12小时,持续了大半年。比赛二等奖的最终成果,也给他鼓了劲。
刘湘宾,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高级技师,现任7107厂首席技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航天九院首届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宝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质量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报国是他的理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他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以来,刘湘宾先后解决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难加工、精度难保证等系列技术难题;改进了国家重点型号和传统加工方案,提高效率3倍以上;自制特种工装夹具及刀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等等,为我国重点型号防务装备、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二代导航卫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各类技术工人30余万人,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工业强市“1459”工程、“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全力培育产业工人成长的金色土壤,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与五大产业集群相适应的改革政策体系,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长为“宝鸡工匠”,他们以精湛技艺、精致产品、精细品质,打造了宝鸡制造、宝鸡创造的亮丽名片。
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并不意味着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流尽最后一滴汗,发出最后一束光。这是看完《大国工匠》给我最大的感动!
世界并不全都由那些光鲜亮丽的伟人创造,苏联哲学家尤金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说的很对,然而现在我要对其进行一下修饰,历史是由社会中的每个普通人创造的。行行出状元,想要干出一份傲人的事业,首先你要喜欢它,你不喜欢他,你就不会把你的感情,你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做到敬业乐业。
如今,身为一位大一马上就要迈入大二的学生,也不能再用对新环境的不熟悉而整日迷茫,浑浑噩噩。是时候该热血一次了!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不要因今日的迷茫而让日后扼腕叹息,身为三加二的我们更要好好在这几年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日后再结合专业技能,成为下一个大国工匠!
“在变电站内,风声、电晕声,还有机器运转的噪声,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我师父总能从混杂的声音中辨别出变电设备内部细小的异常放电声,就像神探福尔摩斯一样发现设备隐患。所以,大家叫他‘冯尔摩斯’。”冯新岩的'徒弟孙佑飞说。
冯新岩1980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自20xx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生产一线。他的工作是为电网设备进行“体检”,也就是对特高压、超高压变电设备进行试验、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精准判别,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人才密集的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中专毕业的冯新岩学历不高,但他有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参加工作后,他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学习,带着问题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文献,结合实际对以前的案例反复思考并不断练习、实践,逐步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高手。20xx年,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gi带电检测技能竞赛中,冯新岩勇夺个人第一,并和队友获得了团体第一。
为了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难题,冯新岩20xx年用7个月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河南五省数十座特高压变电站,对上万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成功总结出一整套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的定位技术,将带电检测准确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接近100%。
工作22年来,冯新岩累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先后撰写发表技术论文23篇,其中国际ei检索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参与编写技术标准8项。因为出色表现,冯新岩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齐鲁大工匠称号。
刘丽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革新1048项。
用团结与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石油领域人才,在实干与奋斗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时,举国一片欢腾。20多天过去了,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7107厂)特级技师刘湘宾心里,还充满着自豪和振奋,因为除了阅兵式上展出的防务装备,还有奔月的“嫦娥”、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斗”,这些大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不少出自他和他的团队。
陀螺是惯性导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关系着卫星能否到达预定轨道、导弹能否命中目标、潜水器能否到达指定海域,它就像眼睛一样,能够迅速精准定位。而刘湘宾就是擦亮“眼睛”的工匠,他的绝活就是能把陀螺的精度加工到微米和亚微米级,让大国重器的“眼睛”看得更准更远。
从退伍军人到全国技术能手、航天贡献奖获得者、三秦工匠,刘湘宾走过了近40年奋斗之路。1983年,他退伍后在7107厂当了一名铣工。“刚进车间,一看见这些大型设备,我就爱上了这个工作。”于是,他自学了技校的`全部13门课程,“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听机床声响。”从此,他在精密和超精密机械加工方面越钻越深、越钻越精。经过74次试验,他自创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
7107厂成立了以“刘湘宾”命名的劳模工作室,今年这个工作室获得省上表彰。刘湘宾带领的54人航天集团金牌班组是7107厂最大的生产班组,有一名特级技师、7名国家高级技师、20名国家技师。这个班组还是陕西省的工人先锋号。在刘湘宾工作室,摆着两列玻璃橱柜,陈列着这个班组部分产品的模型。“从建厂到现在,100多次大型飞行试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厂的产品出问题,导致发射失利的。”刘湘宾说,国家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他们都按时完成,质量做到最好,技能水平做到最高。他说:“用先进的设备,做出最好的产品,这就是7107厂航天人的初心。”
“学习强国”平台起初对我的影响也是一样,每天只是为了攒积分,打开手机开始“刷”分,往往不怎么去关注实质内容,只是为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慢慢的也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到现在的每天早起睁开眼就开始收看它里面的内容,所以感觉每天看了学习强国,就能看到多样化的消息,当然我自感觉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是有帮助的。在“学习强国”中,有着很多利于工作的资讯信息,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党务工作者来说有有好处的。通过不断积累,至少可以学到很多党政类文字语言,论述和感悟,并能很有利的运用到工作当中来,学以致用。也是一种思想认识的提升。
对于学习强国的学习,不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其实也不难。我现在手机的屏幕待机时间是两分钟,这是看一篇文章的时间设置,我会把文章的学习转化成语音读文,这样听新闻就不枯燥了,也不会因为我早晨忙碌的时间里摸不到手机而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了;视频内容每天我都会看新闻联播,这样,内容既能多样化,也不用重复选取三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看一个内容就顺势收藏外加转发给微信好友;在观看其他的内容的时候,会坚持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一顺下来,观看类的文章和视频外加收藏、转发、评论都完成了积分。在自己所有事情都忙完,坐在桌子前面的时候,我就会一次性把题目都做完了,一天所得的积分也就全部攒到了。
所有的这些,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本身有一个不反感这项工作的心态,然后就是有一个比学赶超的决心,再而要有真的还是想看的兴趣,这样,大家去完成这项任务也就不难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了20xx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3月1日,区总工会组织区职工朋友们观看晚会,使大家感悟“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动人故事,畅谈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真谛。
创新。
锻造的钻劲儿,迎难而上的猛劲儿,开拓进取的拼劲儿,以实干的工作作风精准传承,用成绩显示中国工匠的`无限魅力。
观《大国工匠》,我被工匠们的劳动精神、创造精神深深折服。作为青年建设者,一系列故事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技术的宝贵。
《大国工匠》讲述了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怀着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传奇”。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就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甚至会有奇迹的发生。这些劳动者,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劳动、坚守劳动、视职责为生命。在他们眼眼中只有精益求精,没有“差不多”,他们当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失误,也有人能把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等,这就是那数十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让人不由折服这些“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工匠的博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技艺。作为新一代中国铁建人,更应该学习“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铁道兵的意志。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责任重于能力,意志创造奇迹”,面对困难,无惧无畏,迎难而上,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工程、弘扬民族品牌,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71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