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精选34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辽宁岫岩人,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
心系山区,不忘教育初心。从2001年3月起,张桂梅一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民族中学里不仅女生很少,有的还会时不时从课堂上“消失”,经过多次家访,她终于找到了女孩从课堂上“消失”的原因:“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很多女孩上到中学,就因为经济负担而辍学”,她们中的不少人早早被定下了婚姻,或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于是,张建梅萌生了“建一所免费的女子学校”的想法,于是她开始筹备为这些孩子建一所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的女子高中,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有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
心系女中,牢记教育使命。2008年,在张建梅的努力下,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建成。办学12年来,张建梅走过长达11万公里的家访,翻过的大山更是不计其数,白天她是校长、晚上她是保安,长时间的高强度劳作,使得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6种疾病纷纷缠上了她,可张桂梅依旧坚守岗位。在2019年的高考中,全校118名毕业生的一本上线率高达40.67%,位居丽江市所有高中排行榜的首位,在12年间先后让1600多名来自大山的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
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张桂梅用“蜡炬成灰泪始干”般的执念,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山区人民。我们要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岗位职责,果敢应对挑战、善于攻坚克难,自觉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实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日,“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位公民被载入史册,是国家和社会对她贡献的肯定、人格的尊崇、精神的褒奖。平凡而又非凡的她扎根偏远山区,用瘦小身躯托起上千山区女童的“求学梦”,小身躯里有大情怀,历史将会铭记这位“以坚韧成就伟大、以热爱创造传奇”的人民教师。
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有形的正能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榜样学习、向先进靠拢,心存坚定的理想信念、肩负执着的价值追求、胸怀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榜样之光照亮前路,在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不愧于人民的时代华章。
那瘦小身躯,蕴含着“躬身为党、以民为伤”坚定的理想信念。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人民教师”张桂梅的'发言寥寥数字,但字字千钧,让人敬佩不已。初到华坪,张桂梅就发现班上男多女少,当时她便暗下决心,誓要改变当地教育环境,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最大程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此,她东奔西走、摆摊募捐、被人放狗咬、误吐口水骂是骗子,且不被亲戚朋友所理解,她都一一挺了过来。自然击她以风雪,她却报之以歌。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坚强?没错!是共产党员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在党旗下“青春献给党”的铮铮誓言,是那拳拳慈母心、浓浓爱民情,不断驱使着她无惧风雨、奋勇向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榜样为“标”,对标对表,见贤思齐,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那瘦小身躯,蕴含着“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执着的价值追求。
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累计帮助16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这其中任何一件成就都无比伟大,而这种种伟大都缘自同一个人,她便是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自她到华坪工作以来,她的生命便与华坪紧紧连在了一起,她坚韧纯粹、甘当人梯,像蜡烛,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现如今,因为关节疼痛,张桂梅手上贴满膏药,且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23种疾病……身体每况愈下,却依旧没有停止奉献的脚步。她几十年如一日,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如同崖畔的桂、雪中的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被女童亲切称为“张妈妈”的她如同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们的逐梦人生。共产党人当以先生为楷模,如若是,何愁国家不强、民族不兴、人民不乐?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向榜样学习、向先进靠拢,以“滚石上山”的毅力、“克己奉公”的奉献、“舍我其谁”的担当答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考卷。
那瘦小身躯,蕴含着“清正廉洁、勤政敬业”扎实的工作作风。
为了不让一名女童因贫困失学,张桂梅时常顶风冒雨、翻山越岭,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里,脚步遍及华坪县每个角落。自华坪女高建立之日起,她便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一体,而且随身还带一个小喇叭,定时督促学生起床、学习、睡觉。多年来,她没有收过家长一份礼,没有额外拿过一分钱。除此之外,她还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20年来收育136名孤儿,而对自己,却是非常节俭,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不仅如此,她还曾把工资、奖金甚至社会捐助的诊疗费用累计100多万元都捐献出来,真是大气磅礴,巾帼不让须眉!不求名、不逐利,是她的行事品格,她只是默默地深耕在大山深处,用单薄的身躯挑起民族的脊梁。
“孩子,别哭,有什么困难跟我说。”
11月30日中午,记者刚刚踏进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门,便看到一名女学生依偎在校长张桂梅怀里哭泣。
这位女孩是华坪女高毕业生吕娜的妹妹,目前在当地一所初中读书。张桂梅在家访时认识了她,并一直支持帮助她上学读书。但女孩因为思念去世的父亲,好几天没有上学。
“想爸爸了就到坟上跟他说说话,要好好读书,不能让爸爸失望。”
张桂梅话音还未落,便从兜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到女孩母亲手里。信封里装着的,是教育部给她看病的1万元慰问金。
原来,张桂梅知道女孩母亲一个人供两个孩子读书,经济十分困难,家里的杧果林因为缺水收成也不好,便拿钱给她去修个水窖。通过张桂梅做思想工作,这名学生当天就回到了课堂。
像关心呵护这位女孩一样,张桂梅带领华坪女高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建校12年来已累计把1804名女孩送入大学,点亮她们的人生梦想。63岁的张桂梅,被学生亲切地称作“张妈妈”。
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她矢志不渝,克服种种困难,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成针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女孩的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贫困家庭脱贫发展的希望与信心。
去年10月24日,刚从医院出院的张桂梅回到华坪女子高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丽江读书的“儿子”王龙朗的电话。王龙朗委屈地向张桂梅倾诉在异地求学遇到的困难,张桂梅安抚好“儿子”后,便给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李雅兰打电话,请她帮协调解决,并叮嘱李雅兰一定要多关心“弟弟”王龙朗的生活,不能让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兰和王龙朗一样,都是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兰告诉记者,2001年,从她来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妈妈”张桂梅就倾尽全力照顾她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和健康的生活习惯。19年过去了,她和弟弟妹妹们长大了,妈妈却老了,但妈妈对他们的照顾和爱护却越来越多了。
今年63岁的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从中甸到大理追随他当了老师,伉俪双飞令人羡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为了缓解悲痛,张桂梅决定离开伤心地,申请调动工作,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华坪县任教。
到华坪后,张桂梅拼命用上课来化解心理创伤。学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饭、不吃菜,有的`为了省钱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垫的是包装箱的硬纸壳……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着张桂梅,她开始缩减伙食费,省下钱来接济孩子。由于工作出色,对孩子充满爱心,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找到张桂梅,希望她能担任福利院的负责人。张桂梅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成为了54个孩子的妈妈。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每个孩子心里都揣着一块冰。”说起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张桂梅一脸难过,“所以我要加倍对这些孩子好,让他们找到光明、温暖和希望”。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xx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云南华坪女高的一天,从清晨的喇叭声开始。
女高就建在半山腰上,天还没亮,五点多响起的高亢喇叭声,是来催促起床的,女孩们揉着眼睛往外走,一个女人的声音穿透过喇叭:“傻丫头,快点!”到了教学楼,喇叭声也不间断:“时间快到了,迟到了的扫球场去!”
课间操的音乐响起,喇叭声继续从人群中穿过:“脚抬高点呗!”到了吃饭时间,喇叭里传出的是震耳欲聋的红歌,吃完饭的女孩们赶紧往外跑。到了深夜,喇叭声喊着女孩们的名字,让她们赶紧上床睡觉。拿着喇叭的女人就站在楼下盯着,按照规定,宿舍的门不能关,谁要是玩手机或者聊天,她马上能听到。
这个木兰王牌的小喇叭始终握在女高校长张桂梅的手里,在它之前,她已经用坏了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喇叭的主人强硬,脾气挺大,不好对付,掌控着关于女高的一切。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性别特质是要被抹平的,女孩们必须剪齐耳短发,短发洗起来节约时间,也节约水,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每周放假只有3小时。开学时要抄党章,看革命战争片,周六有一堂思政课,张桂梅会拿着喇叭在台上讲,作为一个女性,一定要坚强,要独立,要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有高三的学生,把书码得高高的,在那儿低头打瞌睡、照镜子,张桂梅发现了,一股脑儿把桌上的书扫到地上,把镜子直接砸烂。还有学生11点多下了晚课,被张桂梅揪出来说藏零食的事。按照规定,私藏零食是要退学的。女孩倔着不认错,张桂梅就要求老师和她一起盯着,有时候僵持到凌晨一两点,6点多上课,老师快坚持不住了,还是得陪着张桂梅“演戏”,分饰黑白两角,一定要让女孩认错。
女高的毕业生陈法羽回忆说,上学时看到张桂梅站在那儿,她和同学们都不敢往那边走,干脆绕点远路。女高的学生几乎不敢抬头和她对视,上课没注意听讲要被骂,成绩下降了要被骂,负责打扫的区域有灰也要被骂……
在女高当过三年志愿者的殷鉴告诉《人物》,自己能待这么久,是个意外,跟张桂梅在一块,必须处处自觉。他看着之前许多去女高支教的志愿者,有人想指导张桂梅搞素质教育,还有人夜里贴黑不溜秋的面膜,让女孩们看见,也模仿着买三块钱的`面膜,把脸弄过敏了。这些志愿者,基本都被张桂梅轰走了。
女高老师的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张红琼读大四,在云南师范大学见到了张桂梅,她和同学们被张桂梅的讲演感染,找到了张桂梅住的旅馆,说想来女高当老师。张桂梅强调,要能吃苦。她想,自己后来被选上,可能也是因为看着强壮。
来华坪面试那天,张红琼看到,校址上只有一片草地和一个厕所。5个月后的9月1日,凭着一栋4层楼,女高开学了。在两个大教室各放几张床,男老师住一间,女老师住另一间,学生们住在二楼,宿舍也是教室改造的。晚上学生上厕所,就由一名女老师和一名男老师陪同,到旁边的民族中学去上。
刚办学的时候,张桂梅要求老师们五点钟起床,分成四个小组打扫整栋教学楼,到七点钟,还要打扫干净院子。张红琼说,他们一点也不情愿,觉得她太压榨了,违反了《劳动法》,十几个老师还写好了联名信,签了名,要抗议张桂梅的行为。一年之后,17个老师走了9个。
卫生交由学生打扫后,张红琼是学校团委书记,负责每天站院子里看着学生打扫卫生。有一次,她没看学生扫地,出门吃饭了。吃着饭,接到张桂梅的电话,她赶紧坐个摩的回学校,但还是晚了,张桂梅在院子里劈头盖脸批评了她一顿:你现在回来干什么……张红琼一边哭,一边走回去继续看学生打扫卫生。
早上要跟卫生,中午要跟,晚上还要跟,后来张红琼怀孕了,她想,以后孩子出来我怎么办啊。一天早上,她决定“软抵抗”,就在宿舍睡着不出来了,想以此退出这个工作。张桂梅找到她,她说,卫生不想管了,我要更多去关注一下孩子。张桂梅同意了。但之后两年,她明显感觉到和张桂梅的关系疏远了,“为了家庭疏于工作的这种人,张老师就不怎么欣赏”。
张桂梅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兴滇人才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获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线上辛勤奉献22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8年9月1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一切费用,同时也在党和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学那天,一些家长放声哭起来,激动地喊出了:“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社会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还是会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本来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过恶狗。一番撕咬后,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还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为是骗子,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口水吐到脸上。张桂梅为了心中那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默默承受着。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办学
办校10年来,3650个日夜身患重症、满身药味、满脸浮肿的张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学习。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托着疲惫的身躯咬牙坚持到晚上12点30分才睡,周而复始,常年如此。
办校10年来,张桂梅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学生来自丽江市四个县的各大山头,家访行程十万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艰险,她从未退缩。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她都要重病一次。张桂梅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病痛带来的`巨大的痛苦,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来,张桂梅老师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坚信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阳光与温暖;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能把自己从社会上得到的帮助再传递下去的学生。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三、打破常规改革创新以信仰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刚开始的女子高中没有宿舍,没有食堂、厕所,没有围墙。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厕所和邻近的学校共用。困难可想而知,经常老师和学生哭成一片,教师辞职、学生不读是常有的事。这时,在张桂梅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的影响下党支部率先打破传常规,以党建统领校建,开创了“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五个一”即“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党员每周一次理论学习”、“组织党员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
张桂梅之所以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无私奉献,就是因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虽病魔缠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心上。她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7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2015年,她把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获得的所有荣誉证书,毫无保留的全部交给了组织,全部保留在了县档案馆里。她说:“是党为她指引了一条光明的人生路,是党为她铺满了鲜花盛开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张桂梅老师为首的女子高中,从2008年以来走过了十个春秋,女子高中这个贫困山区女孩实现梦想的大家庭容纳了1527名成员,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从女子高中毕业的八届学生没有一个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没有辜负学校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全部进入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走出大山,飞越大山的梦想。张桂梅曾说过“人要有一种不倒的精神,一种忘我的精神、一种自信的精神,雨水冲不倒,大风刮不倒,只有我们坚持着,觉得自己能行,就不会倒,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创造”。如今张桂梅让人熟知的不再仅仅是儿童之家的“张妈妈”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师妈妈”,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免费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学校已真正成为山里女孩的“梦工场”、最贴心的“家”和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做爱心之桥。
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走的路段需要搀扶。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随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走访了39个农村学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曳着双脚划过水面。
自2008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初秋的华坪县城凉意沁人。
凌晨5点,天空还一片漆黑,位于华坪县“儿童之家”孤儿院内,张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经发出微弱的灯光。20余分钟后,灯光熄灭,随着一声关门声响,她匆匆出门,前往相隔几里远的华坪女子高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十几年来,无论严寒与酷暑,张桂梅的这一习惯始终未曾改变。15岁时,张桂梅随支边的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随后在丽江教育学院(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与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后,她孤身一人来到华坪县民族中学,成为一名普通老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张桂梅渐渐发现,当地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有一次,她去家访的途中,认识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由于家里贫困,女孩想继续求学,但父母却打算让她嫁人。听了小女孩的话,张桂梅心如刀绞。“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承担。”“不行,彩礼钱我们收了,再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吗?”张桂梅的努力劝说并没有打动孩子的父母,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
此后,她萌生了创办女子学校的想法。张桂梅说,她想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要创办学校十分艰难。回顾学校成立之初的场景,华坪女子高中老师罗梦华至今难忘。据罗梦华介绍,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这就是最初的华坪女子高中。为了筹集办学资金,曾经身患重病的张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四处募捐。
有一次,她去企业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筹集资金建学校的过程中,张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继续咬牙坚持。
2008年,在省、市、县三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终于建了起来,教学楼的墙上贴满了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学生的课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费的,张桂梅的愿望得以实现。
63岁,20多种疾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余年,12年把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张桂梅创造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她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人生之路,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张桂梅认识到,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可以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所以她坚定地创办了一所面向贫困家庭女生的免费高中,让女孩接受教育,进而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张桂梅没有儿女,却有着深沉的母爱。不计回报、倾其所有,甚至不顾生死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张桂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与坚守,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是张桂梅最喜欢唱的歌,也是华坪女高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当华坪女高的学生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入社会,当她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这种红色文化的熏陶,仍能激励她们不畏艰难、继续前行。张桂梅所做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引领她们自立自强改变命运,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大写的、站立的人,成为一朵朵傲然绽放的红梅。
最让张桂梅欣慰的是,那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孩们在大学毕业后,很多又选择回到大山,选择最艰苦的岗位、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张桂梅坚守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培养更多对家乡、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让爱心、奉献之心汇聚成河,让责任和使命代代相传。这也正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
张桂梅,1977年6月,河汇村村民。在丈夫惨遇车祸身亡后,面对年幼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公婆,她断然拒绝“好心人”让其改嫁的劝说。最后,签订以“为公婆养老送终”为提前的入赘协议,招夫上门共同孝敬公婆,担当养老抚幼责任,树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摆脱丧夫之痛,以单薄的双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担
张桂梅出生于木石镇俭庄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却是一个忠孝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爱。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张桂梅嫁到了河汇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不仅带走了丈夫年轻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让她痛不欲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但是看着风烛残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顿时清醒过来——“绝不能让丧失独子的公婆整日以泪洗面,无依无靠,即使命运抛给我千斤重担,我也要勇敢地肩负起身为儿媳和母亲的责任。”。
于是,张桂梅掩盖住心内的痛楚,每天早出晚归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儿子,田间地头更是经常看到她独孤的身影。为了不让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艰辛,张桂梅总是面带笑容,于是欢声笑语再次回到这个不幸福的家庭。
签订“入赘协议”,坚决为老人养老送终膝下尽孝
女人能顶半天,可是整个顶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气,生活十分艰辛。张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却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就劝她早日改嫁。可张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带着孩子走,但谁愿意接受两个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没有儿子,4个女儿又远嫁外地,谁来照顾他们呢?两老都已经高龄,身体均不好,婆婆王传美有严重的气管炎,公公张茂春腿脚不好,她实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这是我应该替丈夫承担的`责任。”张桂梅坚定地说。可婆婆王传美看着不忍心,一再劝她:“梅子改嫁吧,你这么年轻,不要因为我们拖累了你,我们不会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话让张桂梅泪如雨下,“娘,不要再说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带着你们。”
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张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招夫入赘前夫家中,一起伺候两位老人,否则她终生不嫁。她的这一要求在整个村子传开来,很多适婚男人听说后打了退堂鼓,然而还是有人被她这份执着的孝心打动了。忠厚老实的刘信听说她的故事后深为感动,他认为张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说明她很孝顺,有责任心,于是拍着胸脯答应了。就这样,又一个家庭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时,对新的公婆张桂梅同样照顾得很周到。刘信父母深明大义,也非常理解儿媳妇和刘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复了恬静幸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心尽孝感动乡邻
在张桂梅家中,刚刚过世的婆婆王传美生前,说起张桂梅和刘信,老人总是赞不绝口:“他们对我们真的很好,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张桂梅即便再忙,也会给婆婆梳头,下午回来再晚,也会给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刘信每晚也会端着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间,与老人边喝酒边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孤独。
可前不久,又一场突来的灾难再次考验着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刘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车祸不幸遇难,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对两边都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张桂梅和刘信谁都没有撇下,为照顾两边的老人,他们经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间。目前,张桂梅和刘信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两个幼小的孩子也有了远远超过自身年龄的责任和担挡,不仅学会了料理家务,更学会了如何照顾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好人。
“她对婆婆非常孝顺,我们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张桂梅的河汇村村民于媜说,张桂梅逛街时看到好东西,首先想到给公婆买,每到过年,她都要给公婆买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还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在这个不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里,他们胜似亲人,其乐融融。如今,刘信到城区务工养家,张桂梅婚生了一个儿子后,重组的一家人在经历风雨之后,又恢复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为先”张桂梅虽然签订的仅是一张明确责任义务的协议,但它却有力表达了张桂梅孝敬公婆的决心,传承和升华了数千年中华孝道。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院长。她担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说。自此之后,一个梦想渐渐在她心中萌生: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
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身边人的反对。“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
2004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长帮忙。“你知道建一间实验室要多少钱吗?”杨文华问。“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回答得有些露怯。
“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因为带病坚持教书、教学成绩突出,还在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多名孤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但她只是一名一线老师,没有管理经验,对建一所学校毫无概念。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当时已连续几年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兜,在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换回的却是不理解和白眼,还有人说她是骗子。
几年下来,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直到2007年,她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的梦想才出现转机。
张桂梅平时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直到磨得发白破洞才舍得丢。临去北京前,县里特意资助她7000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她转手就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台电脑,自己穿着一身旧衣服参会。
一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会场走。忽然,一位女记者把她拉住,悄悄对她说:“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桂梅说。那天会后,她和这位记者相约聊了一整晚,把所有办校的苦楚都倒给了她。
不久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报道发表出来,张桂梅办学校的梦想马上受到关注。
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
开学那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们来说,华坪女高没有“门槛”。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量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基础很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学校生源差,教学条件更是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吃饭、上厕所都只能去隔壁学校。
“她心里着急,如果等学校全部建好,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杨文华说。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只能考几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在华坪女高,学生雷打不动每天5点30分起床晨读,晚上12点20分自习结束才上床睡觉,连吃饭时间都被限定在15分钟。
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傻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吼声从小喇叭里传出来。
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她说。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学生入学成绩相比,华坪女高创造了一个奇迹。”杨文华说。
2016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学校有了食堂、宿舍,还有了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截至目前,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校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的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平时连爬楼梯都十分艰难。
“我上网课的.时候,经常听到她在床上疼得忍不住发出声音,但她从来不说。”韦堂云说。
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是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也是她为数不多的倾诉对象。
“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王秀丽说。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教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04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王秀丽觉得,网上关于全职妈妈的那些谩骂和争议,“是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到超乎想象的贫穷”。她70年代出生在华坪县城,从小家里吃的是大白米饭,有一溜儿的`玩具,没吃过什么苦,直到跟着张桂梅去家访,才真正理解了她所说的贫穷。
深山里头,一些人的家只是四面黄墙。政府给的低保不知道怎么花,家里的男人们就拿去买酒喝,房子边上的酒瓶垒得比屋檐还高,白日里口齿不清醉醺醺,女人们也没有任何办法,烧点苞谷,烧点洋芋,混着发霉的米饭,一顿顿吃下去。
也不仅仅是贫穷。一个小姑娘的父母去了成都打工,很多年不回来,她和爷爷住,七十多岁的爷爷还做着石匠的工作,家里破败。小姑娘要高考了,叔叔打电话让父母回来一趟,王秀丽看到,小姑娘害羞地揪着母亲的衣角,笑得十分开心。但是母亲神情僵硬,不知道该怎么和多年未见的女儿相处。王秀丽也有一个女儿,她觉得难过:母女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从这个家离开之后,王秀丽心里憋闷,下车步行了一段时间,天色将暗,天气寒冷,她想,如果读了书,这个女孩是不是就不用重复母亲的命运:早早嫁人,生养一个女儿,却不懂得如何去爱、去教育她。
那时,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孤儿院“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收来36个孩子,女孩多于男孩。华坪县产煤,一些男孩因为矿难成为孤儿,但女孩们大多是被丢弃的。张桂梅生于1957年的黑龙江,家里有6个孩子,她是最受疼爱的小女儿。但在华坪,她看到健康的女婴们,“就是你丢了我拣”,辗转来到孤儿院。
孩子背后的母亲,遭遇也是惨烈的。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因为不堪忍受丈夫虐待,找来哥哥把丈夫打死,自己也进了监狱服刑;离开丈夫和一双女儿的女人,到另一个城市生活,却被追来的丈夫杀害;一个小男孩的母亲,生育第二个女儿的时候,在家用土办法接生,产后大出血,她想见丈夫,但是婆婆不让,觉得晦气,最终女人遗憾离世,丈夫终日买醉,犁田时死在了田里,留下一老一少。后来张桂梅才知道,这位婆婆,一辈子没下过山。
同时,张桂梅还是民族中学的老师和班主任。云南一共26个少数民族,华坪县就有26个,民族中学的女孩们多来自大山深处,常常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张桂梅就进山里,去找那些消失的女孩们。有时候敲门,介绍自己是老师,屋里有动静,却没人来开门。家长们怕她把女孩们领走,家里没了劳动力,反正国家给补助,生活可以就这样过下去,“烤洋芋就烤洋芋,跟着太阳走就跟着太阳走,反正也饿不死”。
从年幼到后来成家,张桂梅的生活还算富足,直到进了大山,她第一次切实地接触到贫穷,接触到女性身上的悲剧,她也是迷茫和困惑的,“我想不出来一条出路,我想了很久很久,不知道到底怎么办。”最初,她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让班里的五十多个孩子都不辍学。
但在去家访的路上,她看到了更多辍学的女孩。遇到过一个放牛的小姑娘,她跟人家说,走,跟我去读书,同行的人说,你是不是疯了,看见人就要人去读书。张桂梅执意,走,跟我去读书。女孩只是看了她一眼,吆着老牛就走了。张桂梅看着她的背影,背个小包包,手里还拿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粑粑当粮食。
“把这些地方从穷坑里拔出来我是做不到了,但是我想救她们啊。我想让这些山里的女孩子读书、见世面。看看为什么别人那样,你自己却这样?”家访的时候,她会问家有多少人,有多少亩地,有多少花椒,是否挂果了,掀掀锅盖看看里面煮的是什么,去摸摸床上的被子,就知道家境如何了。
“那是现实情况让我办的(女高),并不是我非常先知先觉的,并不是。”11月,在她的办公室里,张桂梅提起往事,依旧有些激动,会用手轻轻推身边人的胳膊,拍拍旁人的大腿。她的办公室位于两间高三教室的中间,方便她巡逻,女孩们的读书声隐隐传来。她也承认,这种投入和回馈,让她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寄托。
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
10多年来,张桂梅每个上学日都坚持着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习惯。“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她说。
爱人早年病故,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她把母爱奉献给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中挨个家访。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超过10万公里。
有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
了解到山启燕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她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一名幼师。
张桂梅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没有房、没有车,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学生们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张桂梅病危入院,华坪县县长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张桂梅拉住县长的手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将无我,让信仰的力量传递。
9月5日,华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场上,聆听入学后的第一堂“校课”。每周“校课”,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张桂梅都亲自授课。
如今,这堂课让张桂梅愈发感觉吃力。63岁的她站在教学楼前,身形有些佝偻,手指、胳膊、颈背上贴满了止痛膏药。“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有时我真想不干了,可看着你们,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张桂梅对学生说。
看到有学生抽泣,张桂梅连忙说:“不哭不哭,我答应你们,我会好好的,陪你们读完这三年……”话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丽江市专门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高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让张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集“全2600元,请你在张老师搬到新的儿童福利院时,帮忙用这笔钱给她买个冰箱,拜托了!”这位领导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秘书长的用心良苦,接受了这个重托。
可还没等到张老师搬新家,组织安排这位领导到了新的岗位,临行前他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张老师,一是辞行,二是把李副秘书长的心意告知张老师。他诚恳地对张老师说,“请您不要辜负李副秘书长的心意,一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笔钱只能用来买冰箱……”再三嘱托后便离开了。
半年之后,这位领导到新福利院看望张老师,发现宿舍里除了原有的书和物件外,没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们却没得喝,我怎么能喝呢?”张老师说到。
后来知道张老师把钱用在购买孩子们的生活用品上了。这位领导深深地自责,觉得辜负了李副秘书长的重托!耳边回响起秘书长的话“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太弱了,她的工资不用在自己身上,连我们寄给她买药的钱,她也用在孩子们身上了,请你给她买个冰箱,华坪天气热,鲜奶必须放冰箱保鲜,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鲜奶。”
万般懊悔之后,这位领导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于常人不过是平常之事无可厚非,况且身体健康需要,张老师却视为奢侈,孩子们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说张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真诚赞同。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水,担心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十七大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一、感动中国的女校长
如果不是通过央视的节目专访,知道她的人恐怕寥寥无几。这位年过六旬的女教师带着一脸的沧桑皱纹,对着镜头诉说她的信念。
她的一生坎坷而不幸,年少丧母,中年丧父,晚年无子,历尽人世千般苦;身体已经千疮百孔,被肺气肿、小脑萎缩等十多种慢性病折磨着,依然砥砺前行,不屈不挠。
1996年,她的丈夫因胃癌离去,张佳梅哀痛之下离开任教二十二年的大理,来到丽江华坪县民族中学教书。不到一年,她就因子宫肌瘤濒临绝境。
然而当地学校和政府知道后,迅速募捐帮她度过难关切除肿瘤,之后她便想为当地的'女孩子们做些事,帮助她们。
张佳梅一直在贫困地区任教,她眼看着一个个女孩子从学校的课堂中逐渐消失,然后出现在田间地头,工厂流水线,甚至婚礼上。
她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更大更多的机会,而这些孩子们一样拥有机会,让她们能够走出大山,亲眼看一看,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口中听说那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她要办一所完全免费的女子学校,然而资金令她耗尽心血。她做的是胼手砥足的教育,不是那种光鲜亮丽的所谓慈善集资,她到处筹钱,可农民们都不相信,他们只知道依靠手脚可以赚钱,却不相信头脑也可以。这反而令张佳梅更加坚信,因为教育恰恰是农民的短板。
从2002年到2007年,她只筹到了一万元,远远不够建校的费用,然而转机发生在她去北京时,碰到的女记者为她写了一篇报道,终于有人知道她的努力和目标,来自各个地方的捐款和物资朝她涌来,各级政府也纷纷出手相助。
2008年8月,张佳梅投注心血长达六年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了。
二、至柔之躯托梁架栋
然而,学校的建成只是个开始,传统观念和现实贫困继续考验着张佳梅的毅力和决心。
学费全免,住宿全包,另外还可能会有各类补助,你以为这样女孩就肯定能上学了吗?张佳梅自学校开办的12年里,一直住在学校里,紧挨着学生宿舍门口。记者不解,她说:“如果有事,我可以帮学生挡着点。”
然而她这一副瘦弱的身体能挡什么?挡住忽然闯入的恶徒,更多的是挡住那些想带女孩回家打工赚钱结婚生娃的亲生父母们!
张佳梅像一座堡垒,守护着女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她也像一座桥梁,搭起女孩和外面世界的沟通道路。
12年来,这所高中共有十届学生毕业,1804个女孩从这里走进梦想中的大学。这些孩子们,有的进入川大、厦大、武大、浙大等中国一流大学,她们证明了张佳梅的正确,也为自己争取了更幸福的生活和更广阔的空间。
张桂梅长期坚守贫困山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千余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偏远地区女孩的读书梦,给她们搭建了受教育的平台,为她们铺就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1974年,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当时,因为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和不对等,因为“读书无用”“重男轻女”的观念,许多女孩的求学之路在初中就戛然而止。这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2002年,中学教师张桂梅想要创办一所专门招收贫困女生的免费高中,解决当地贫困山区一些女孩上学困难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因个人力量有限,张桂梅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她把办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告诉了一位记者。第二天,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见报引起轰动。之后云南省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
2008年9月,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张桂梅担任校长,并招来了16名教职员工。山区的女孩基础差,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让她们考上大学困难重重。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患上了肺气肿肾囊肿,颅骨骨瘤等23种疾病。张桂梅每天靠吃止疼药坚持工作,拒绝住院治疗,她要把时间留给女孩们。华坪女高建校12年,已经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本科上线率排名丽江市第一。
12年间,张桂梅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在崎岖的山路上,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也曾昏倒在路上。她把别人捐给她个人的钱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给了山区的女孩们。
每个女孩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女孩未来都将成为一名妈妈。张桂梅拿命在践行,让女孩受高等教育,就能改变三代人命运的初衷。
张桂梅,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
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入党誓词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她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把工资、奖金捐出来,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张桂梅的名字,但她的事迹以及所作所为,真的足够被每一个人所铭记,也值得被大家赞扬。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在张桂梅还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病逝了,十多岁的她跟随参加“三线建设”的姐姐来到云南省中甸县(现香格里拉市)。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
1975年12月,张桂梅在当地参加工作,成为中甸林业局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后来她考入丽江市教育学院读书。
1990年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调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
1996年8月,丈夫因癌症去世,张桂梅自己要求调到了地处边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
1997年,张桂梅因为在教学工作出色,被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并请她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
1997年4月,张桂梅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2001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十一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原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令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
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
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2007年1月,一场以向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感恩行动”在丽江市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张桂梅为何与"感恩”产生联系,她的感恩情怀源自何处?记者从她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了答案。
出生于1957年的张桂梅,年轻时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对生活充满憧憬。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夫妻双双在大理市的一所中学教书。但正当夫妻俩沉浸在甜蜜、美好的生活中时,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她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症。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东奔西走到处借钱,能够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该花的钱都花了,但丈夫的病还是不见好转。1995年,身患癌症的丈夫离她而去,张桂梅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后来,在同事的帮助下,她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为了摆脱令她触景生情、伤感悲痛的环境,1996年8月,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在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新的环境赋予了张桂梅新的`生机。来到华坪民族中学后,她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她所教的班级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100多米,早上、晚上、前院、后院,她来回奔走,天天如此,好像忘记了疲倦,享受着工作的快乐。可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1997年4月,张桂梅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变得特别黑,但肚子却越来越大,硬硬的摸上去像块石头,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结果吓了她一跳,原来肚子里长了一个肿瘤。医生要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但是,想到承担的4个毕业班的学生再过几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能扔下他们不管呢!一边是学生的前途,9年的期盼;一边是自己的生命,怎么办?
张桂梅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这些磨难更加激励起她对生活的爱和希望。想想那些学生期盼的目光,她咬紧牙关,回到学校把检查结果锁进抽屉。这一切,她没有告诉任何人,一直坚持到把学生送进考场才住进了医院。1997年7月,张桂梅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后,医生要求她必须注意休息,最少要调养半年。可是为了学生,她在手术后的第24天,又走上了讲台。
张桂梅的事迹迅速传遍华坪大地。县政协委员来学校视察,校长在汇报时,介绍了她的情况。听了介绍以后,所有委员马上起立向她三鞠躬,并当场为她捐款6230元。县里召开第八次妇代会,全体代表和县领导都为她捐款。希望她好好治病。对此,张桂梅眼泪夺眶而出:“病无情,人有情,这是一些多好的人啊!”
发生在丈夫和她自己身上的两次磨难,使她想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理解、帮助和支持呀!如果没有华坪人民,她的生命将无法延续。她说,她的生命属于华坪,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华坪人民。正是由于这种感恩的心态和情怀,张桂梅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他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张桂梅在她收养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太多的不幸。不少孩子由于父母缺乏文化,从小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家庭也无法摆脱贫困。这使张桂梅悟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要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因此,她一直十分关注偏远贫困山区女童教育问题。她认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的落后,而教育的落后又集中体现在女童受教育程度低。女童教育成为提高偏远贫困山区人口素质,改变贫困面貌的关键。基于这样想法,几年来,她致力于兴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出席党的十七大期间,张桂梅不止一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在中央人民广播网演播室,她接受了9岁小记者吴梓曼采访。小记者向她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魔法瓶,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张桂梅饱含深情地说:“我有一个梦想,梦想让山里的孩子都有书读,梦想山里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看到十七大报告提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句话,张桂梅激动不已。她说:“国家提出这样的教育发展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渴望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现在面临的困难还很大,需要全社会伸出援手,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山里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高中阶段的教育。”
作为党代表出席党的十七大归来以后,张桂梅一边忙着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宣讲十七大精神,一边为兴办贫困女子高中、新建“儿童之家"奔波。11月7日上午,在给全县的企业老总宣讲十七大精神时,张桂梅用自己亲历十七大的感受和一桩桩具体的事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老总们。一位煤矿老板激动地说:“面对奉献两个字,我自愧不如。什么是奉献?在张老师身上就可以找到最好的答案。”不少老板表示,一定全力支持张桂梅,帮助她把爱的奉献延伸下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桂梅一直为之呼吁的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在十七大上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她苦苦追求的兴办贫困女子高中,也引起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10月31日,丽江市已经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正式决定启动贫困女子高中建项目。现在,张桂梅的计划是面向丽江市的华坪、永胜、宁蒗、玉龙4个县的偏远山区招收4个班200名贫困女生,并于2008年3月,先招初三预备班,9月正式就读高中。
与此同时,长期借用华坪县福利院房子生活的“儿童之家”的孩子们,也即将拥有他们自己的新家。华坪县已落实3亩土地,并由县政府安排100万元,中海房地产开发公司出资100万元新建“儿童之家”。目前,这个项目已经正式开工建设。据悉,新的“儿童之家”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张桂梅收养儿童的规模可以扩大到100人。到那时,可以有更多的儿童分享到她的母爱。张桂梅为之苦苦追求的梦想一天天成为现实,她让伟大的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
华坪女高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早上5分钟洗漱完毕,10分钟早读到位,出操1分钟站好队,学生出入教学楼、去食堂、回宿舍几乎都是跑着的。
张桂梅比学生起得早,一个人摸黑爬四楼,把走廊的灯全部点亮;学生跑步的时候,她就在队列边紧紧跟随;学生打扫校园时,她已经第一个来到校门口,拿着扫把和铲子等候。她还总是举着小喇叭喊:“快点儿,快点儿!别掉队!磨蹭什么?”
为什么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这么满、这么紧?原来,女高的作息时间与其他高中都一样,学生下了课就聚在一起玩耍聊天。可女孩们的话题总绕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和那个被大山圈起来的小小世界。
必须用一个更大的世界,一种更广阔的精神,将女孩们的心灵充实起来。
华坪女高学生普遍入学基础差,高中不仅要学新知识,还要补之前落下的课;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她们知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先进,什么又是现代化。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一切,不多付出一些、不严厉一些能行吗?
于是,张桂梅不得不化身“爱骂人的张校长”。10分钟早读到位,5分钟打扫校园,她用一个个严苛到分秒的要求,改变着这些女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但华坪女高的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得再紧张,也从不占用音乐课,与一般高中相比,学生唱歌、跳舞的.时间还要多很多。
每天上午10点,是女高雷打不动的红色课间操时间。20分钟里,孩子们先集体背诵《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再唱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编成的健身舞。2020年,张桂梅听说城里的孩子都在跳“鬼步舞”,也让女高的学生学着跳:“‘鬼步舞’有一个好处就是快,‘快’对她们有帮助,可以提精神”。
回忆起在女高唱过的歌,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黄付燕说:“那时候日子是苦的,精神是满的。”
女高的学生不留长发,不打扮,她们却总能让张桂梅感到美,感到骄傲。“这个社会里,男女是平等的,女人不是靠妖娆来过日子的,我们要凭着自己的本事和本领过生活。我不希望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希望她们能在庄严中透露出一种美,一种精气神。”张桂梅说。
2020届女高毕业生又取得了好成绩。张桂梅却并不满意:“今年高考成绩比往年好一点,一些指标无论在华坪县还是丽江市都排在前列,但与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
有人劝她知足,张桂梅却回答说:“我不能知足,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有潜力。”
山里的女孩也能走进最好的学校。办学十多年来,华坪女高已经把上千名毕业生送进大学。她们之中有曾因厌学、贫困、偏远而造成的辍学生和落榜生;她们之中有人只因为是女孩,从出生到长大,爷爷奶奶从没与她说过一句话。但如今,她们考入了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她们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她每年都在鼓励女孩们考上更好的学校,她对这些女孩有更高的期待:“我对她们的期望是什么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12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称号。她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兴滇人才奖”等40余项荣誉称号。
师者,德之大也,行之引也,道之溢也。师者如丹桂,淡泊方可弥香;师者如腊梅,凌寒而香远益清。张桂梅就像她的名字,是如桂如梅的师者,她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教育扶贫先进典型,是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没有激情澎湃的豪言,只有言传身教的教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她,在平凡中诠释了伟大。师者桂梅,年年育桃李,岁岁吐芬芳。
如低调内敛、十里飘香的.“桂花”那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含而不露、默默绽放,为人们送去的是十里之外都能闻到的沁人清香,就如张桂梅把“香气”奉献给女高,把“希望”留给大山,把“辛苦”留给自己。63岁的她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张妈妈”。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走出大山,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你闻,那扑鼻香,那桂花,馥郁芬芳。
如不畏严寒、迎难而上的“梅花”那样敢为人先、不屈不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先百花而开,先天下而春,梅花作为“百花之首”“第一君子”,其高洁、英雄、倔强、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张桂梅所具有的宝贵品格。她就像梅花扎根于贫瘠的土壤之中,以旺盛的生命力与创办女高遇到的种种困难斗争。面对年轻老师离职、学生转学,她通过党员带头感召,咬牙把学校办了下来;为了不让一个女孩辍学,她乘车加骑马加步行的家访从未间断,走访了1600余名学生家庭,行程超过11万公里;重病缠身,她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几次晕倒在讲台上,却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成绩不理想,她说“老师学生一起苦教、苦学,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赏和尊重。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师者桂梅,岁岁年年,黑发积霜,桃李芬芳。张桂梅用大爱赋予乡村女孩生命之光,以真心诠释为人师者之美,恰如桂梅之芬芳,年年岁岁,万古飘香。
张桂梅同志是一名贫困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现任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把理想信念作为育人之基。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确立了“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办学宗旨。华坪女高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学生们都会铿锵有力地呼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女高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党员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周开展一次德育课,诵读革命故事、传唱爱国歌曲、开办法治讲座、弘扬传统文化;每天坚持跳革命歌曲编成的课间操,教室里、走廊上、操场边,古典诗词、革命传统标语、红色文化警句随处可见,让孩子们在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中感受革命精神、爱国情操和红色基因,不断激发对党忠诚、报效祖国、刻苦学习的信念。
修身律已,无私无我写大爱。她从2001年开始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了136个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的称呼为“妈妈”。为让孩子们生活得好一点,她领着孩子们卖鞋、卖花,到处筹措资金,工作再忙都坚持每天到福利院看望孩子,为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她长期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创办女高后,坚持每年家访,11年来已家访1345户,行程近11万公里,多次旧病复发晕倒在家访路上。
她对自己近乎苛刻,多年来,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她经常出差、家访,路途中的开支费用都是自掏腰包,从未报销过一笔差旅费。她省吃俭用,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甚至提出提前预支丧葬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她没有亲生儿女,没有自己的家庭,没有任何房产,她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正如她所说的:“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老师调入华坪任教时,正值华坪教育滑坡后开始回升而备受关注之际,全县人民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华坪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会议上大声疾呼:“重振华坪教育雄风的时候到了!”现实的严峻,领导的焦虑,群众的呼声,对张老师触动很大,她决心为华坪教育竭尽全力。她一方面在同事中介绍外地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带头真抓实干,可慰的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她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绩。
1997年中考,她接手仅1年的政治获全县二等奖,其中一个班名列全县第二名;10月,她被学校评为教学质量一等奖:12月,全县初三语文竞赛,她的一名学生获一等奖。
1998年1月,全县统测,她教的语文从接手时的第13名跃入第5名,政治从接手时的第30名跃为第1名;3月,辅导2名学生参加全省初三语文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被县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5月,被县教育工会授予师德标兵;中考,所教语文综合成绩全县第4,政治全县第2;9月,教师节,获县教育成果重奖,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优秀教师,仅1997至1998学年,全校教师就累计义务补课5000多节。教职工们说:学校的光荣就是我们自己的光荣,我们个人的成绩就是学校的成绩;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舍弃的呢?
1997年秋季学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奖率居全区全县第一。
1998年1月,全县29个科次统测,民中有21个科次居全县前5名。中考,在丽江地区108所中学中,综合成绩名列第6;在全县13所中学中,名列第一。12月,全区初三英语竞赛。获优胜集体3等奖,有8名学生获奖。在1999年1月全国举行的“天元杯”化学竞赛中,全县只有两名学生获奖,他们都出自民中。
1999年2月,华坪县教育局党委和中共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工和全县人民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1000元。张老师把1000元奖金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县委、县妇联和县中医院还专门安排或邀请她去作事迹报告会,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泪湿衣襟。5月又获省劳模光荣称号。事迹先后在省、地、县报刊多次报道。2000年“三·八”妇女节,在丽江地区四县巡回作事迹报告会,到会者无不为之感动。
她送走15班后,手术未痊愈,又主动接手了起始班级19班,克服了生源素质低等诸多困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在1999年7月全县的'期末统测中,所教学科语文、政治名列全县第一。
1999年中考,民中全体教师在她精神的带动和鼓舞下,经过顽强拼搏,又上一个新台阶。中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全区第二。特殊条件下招收的小学提高班,参加毕业班水平测试语文、数学双双荣获全县第一名。仅99学年,学校党支部就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受到县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妇女组织被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受到县妇联的表彰奖励;党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团委”,受到团县委和团地委的表彰奖励;学校还分别被评为“文明”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张桂梅18岁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0年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孰料,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晚期,于1996年去世。她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逃避过去的生活”。1997年,她查出患子宫肌瘤,但为带好毕业班,仍然坚持上课,直到把学生送进考场她才住院,手术取出的肌瘤重达两公斤。现在,她患有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气肿,每天离不开止痛片。
不幸没有打倒张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烧自己的柴火,转机就在于华坪这方热土和这里的好心人。
1998年县里妇代会上,全体代表和县领导主动为张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没有留钱坐车,走几个小时路回到山里。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民族中学里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帮助孩子们,张桂梅节衣缩食。
1998年入党后,她对工作更加投入。她为每堂课设计开场白,有时朗诵小诗,有时唱支歌谣,有时讲个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教班级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张桂梅任院长。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爱干净的她变了。2003年到2007年,她四处筹集资金,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平时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民族中学里女生很少,儿童之家的孤儿各有各的不幸,这让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到哪里找钱!
“她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这位女代表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于是,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她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张桂梅告诉记者,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靠的是党委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捐款人姓名。各方的关心张桂梅都记在心里。女高学生在校三年,只需付生活费。这给每个贫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费用。
11年来,张桂梅和学生一起住宿舍,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才休息。她是校长,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11年来,她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里,走过11万公里山路。爬山一爬就是几个小时。一次家访,脱下外套塞给贫困户,自己冻成伤寒……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多年来跟着张老师家访,吃了不少苦头。他感慨:“张老师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有种精神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县城边上,初冬的狮子山挺拔秀丽、色彩斑斓。采访中,突然传来一阵旋风般的`咚咚声。张桂梅微微一笑:“是课间操,走,下去看看。”
来到院坝,学生们早已列队整齐,她们的课间操是歌舞“南泥湾”,阳光下红校服熠熠生辉。
10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五个一”红色教育——党员佩戴党徽上班、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片,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鲜明的女高特色。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女高老师团结如一家,党员带头,张老师身先士卒。
2008年刚办校时只有一栋教学楼,吃饭、上厕所都在校外。张老师让女老师住女生宿舍,晚上好陪学生上厕所。不到半年,17名员工跑了9个,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张老师把他们找来,“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在阵地就在,今天,我们要坚守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从那时起,红色教育在这里生根,群山里巴掌大的地方,成了“精神高地”。如今,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1645名学生从这里走进大学。
而年迈的张桂梅,没有孩子,没有家庭,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奖金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给山区教育和社会事业,坐着4块钱的“摩的”,每天往返于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
张桂梅不觉得苦,因为“有种精神支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师生的引路人
张桂梅在华坪没有什么朋友,除了“儿童之家”福利院的孩子,就是她的学生。多年来,张桂梅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和孤儿院的孩子。跟同龄人相比,她苍老许多。但一想到她的学生没有因为贫困而辍学,有的进入了重点大学,走进了军事科技院校的殿堂,有的学成回到大山当了老师、医生,为改变家乡的相貌而奋斗,张桂梅就感到满足、快乐、无怨无悔。她说:“假如没有组织的照顾和全县人民的关心,自己恐怕早不在人世了。”为了这一信念,她努力工作来报答党和人民,报答华坪的父老乡亲!华坪女高的学生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成长。师生:“我们的引路人”。
“曾经我辞职了,但在如今这个团队里,我真正明白了,党员就是要讲奉献,有作为。”陈建华说,当时来女子高中任教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那时对社会对人生都充满希望。可是,当时这里条件太艰辛,对老师管理太严格,刚走出校园的他确实难以适应。后来,他辞职出去外省找了几份工作,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后来他想,学校虽然劳累辛苦,但每天看着张桂梅老师繁忙的身影,听她讲党章,跟着读老三篇,唱经典革命歌曲,身上有一股正气,人生非常充实。“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所以我回来了,而且如今我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对于我来说,重新回到学校,还有一份感恩的心,感恩也是奉献的动力,这一切都不是停留在嘴上的东西,都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不能说我做到了,只能说我一直在努力做。”
“我既是女子高中第一届学生,如今又是女子高中的数学老师。今天,我可以成为一名人民老师,我是幸福的,我感谢张桂梅老师,她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张老师叫我记住,有一种精神叫艰辛朴素,有一种精神叫发愤图强,有一种精神叫坚韧不拔,有一种精神叫感恩回报!”周云丽告诉记者。
10年前,华坪女高的两张录取通知书彻底改变了她和姐姐的命运。姐妹俩都在华坪女高读书,如今,姐妹俩都成为了人民老师,让她们的爸爸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小老头。“每次打回家或探亲离家时,爸爸都要叮嘱:闺女,好好教书,别忘了张老师对咱家的恩情!所以,只要女高有需要,我就一定要回来,像张老师一样回报社会。”周云丽说。
去年考入南方医科大学的邓婕和云南财经大学的郭晋霖都表示,在女子高中承受的红色教育,以及养成的独立勤奋好学的习惯,让她们在大学里受益终身。
女子高中建校初期,张桂梅在为募捐奔波,就在筹款很困难时,一个海外组织和台湾一个民间组织主动联络她,提出可以每年为女子高中捐款十万元,附加条件就是把学生的个人、家庭信息提供应他们,张桂梅坚决回绝了。
2022年,一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在申请贫困生补助时,因不慎遗失相关资料没有及时补齐,耽误了资助申请。面临入学资金压力,这名学生哭着找到张桂梅。张桂梅对她说:“孩子,你已经考上大学了,其他的都不是事。相信老师,老师来给你想方法。”最后,由学校对这名学生进展了资助,学生得以顺利进入大学完成学业。
“有困难就找张老师”,这是学生们对张桂梅的信任,这种信任,来于张桂梅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孩子:“我们的好妈妈”
“没有妈妈,或许我们兄弟俩还在大山上放牛羊,张桂梅不是我们的亲妈胜似亲妈。我如今最担忧的就是她的身体。”25岁的张惠华说,2022年,他就和弟弟来到了“儿童之家”福利院,在张桂梅的教育和培养下,兄弟俩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弟弟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国企上班。张惠华2022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如今是华坪县石龙坝镇龙泉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每月工资有将近7000元。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张惠华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时间去看张桂梅,陪她说说话。“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与小家庭不一样,我们都害怕失去她。”张惠华说。
在“儿童之家”福利院,一看见张桂梅回来,1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围过来,坐在她身边,不停地喊“妈妈”,而她那么拉着最小的一个孩子坐在床边,并问问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天的作业做完没,劳动体验的感觉怎么样?孩子们都一一做了答复。有的孩子一看到她回来,情不自禁地就抱着她哭泣起来了。“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抱得动,如今长大了,我已经抱不动了!”张桂梅说。
2022年3月,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张桂梅义务担任了院长。她把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献给了她的学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她没有孩子,可她说,她是儿童之家136个孩子的妈妈。她无悔的选择让那些失去父母的可怜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妙的亲情。
有一年,张桂梅的侄儿病重,正是家里缺钱之际,当时她正获得“兴滇人才奖”。她姐姐希望她能拿出一点钱给侄儿看病,她却说:“这些荣誉都是华坪人民给予我的,这笔钱不属于我,这钱我们一分都不能动。”这些钱,被张桂梅悉数捐给了华坪民族小学,建了一所新的教学楼,让全校孩子从解放前建的木楼里搬了出来。
5万公里家访路:翻山越岭只为你
漫漫10年家访路,行程5万多公里,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留下了张桂梅的足迹。
将152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回望人生路,无怨无悔!
自2022年建校以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因为学生们的家都太远,有的家长甚至从未走出过大山,更别说是进县城。为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了让家长知道学生在校情况,张桂梅开场了长达10多年的漫长家访之路。10多年来,张桂梅的足迹遍布各县(区)偏僻村寨,她和同事利用寒暑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了8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行程5万多公里。
道路崎岖阻不断家访路
8月1日早上9点左右,张桂梅再一次踏上了家访之路,前往荣将镇和爱村一组毕业学生吕娜家进展家访。一路上,山高坡陡,道路险峻,由于连续几天的大雨,山路被雨水冲出很多大坑,到处都是乱石泥泞,就连越野车行走起来都非常困难,四轮打滑、泥浆飞溅。司机踩着油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轰鸣,越野车终于从山脚开到山顶。
刚到吕娜家门口,吕娜家人听说张桂梅来了,飞快地跑出家门,来迎接她。吕娜的妹妹一见张桂梅来到家门口,冲动不已,紧紧地抱住张桂梅,喜极而泣。吕娜的母亲、姐姐见到张桂梅时,也是冲动得热泪盈眶。
在院子里,张桂梅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得知其父亲病逝后,家中至今还欠债10多万元的情况时,张桂梅显得非常难过,并恳求当地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能否在扶贫政策上、惠农政策上,哪怕是在收获芒果的时候,对这个家庭有所帮助。相关负责人也立即表态,给予相应的支持。
吕娜说,临近高考父亲病逝,是党和政府、学校给予了她和家庭无私的关心,在学校红色信仰的教育下,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化悲哀为力量,走出逆境,高考考出611分的好成绩,考上了青岛大学英语系。在学校里,吕娜发扬女高的精神,不惧困难,刻苦学习,准备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吕娜的妹妹也表示,等初三毕业,也一定要报考女子高中,像姐姐一样考个好大学。吕娜的母亲说,女子高中开展的红色教育、信仰教育,由孩子回家宣传后,对家庭的改变也很大。
当天下午,张桂梅继续乘车前往兴泉镇松竹村在校学生陈明思家进展家访。张桂梅一到陈明思家,就看望其生病的爷爷,询问其父母亲如今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得知陈明思父母亲不再吵架,其父亲不再酗酒时,张桂梅如释重负。当得知陈明思父亲患糖尿病的消息时,张桂梅当即表示,孩子的生活费就不用家里支付了,这个钱留着看病,学校每个月给孩子500元的生活费。同样,张桂梅也将陈明思家庭的情况告之驻村扶贫干部,希望从相关政策上给予扶持、倾斜。
正在女子高中读高二的学生陈明思讲述了自己家的情况,当时父母亲吵架,家庭快破裂了,她也迷茫,还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通过学校开展的信仰教育,参加江姐歌剧《我为共产把青春奉献》的演出受到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张桂梅的家访,让父母亲和好如初了,让她树立了信心,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政府和社会。
家访途中两根肋骨被颠断
家访中,车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稳,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访回来,张桂梅都要重病一次。对于62岁、身体长期有病的张桂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次的“长征”。
家访路上,每一个拥抱都让人动容。
一次,在永胜家访,由于路途遥远,休息的时间很少。当时,张桂梅一直咳嗽,并感觉胸口疼痛。她以为是咳嗽引发的疼痛,只吃了几片止疼药。可接下来,疼痛加剧,随后又开场发烧,到了行走都困难的地步。可一想到孩子们下学期就要参加高考,便咬牙坚持走完了这些孩子的家。那时张桂梅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路途颠簸,自己的两根肋骨已经被生生颠断了。还有一次在家访途中,张桂梅住在宁蒗一个小旅馆里,因为发烧,半夜口渴找不到热水喝,也不愿意惊醒大家,就在那样冰冷的冬夜里,从水管里接凉水喝。她用柔弱的身躯扛过了那些宏大的疼痛,用共产党人的信念,支撑着走进每个孩子的家。
10年来,张桂梅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前行。她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哀,忘记了别人的不解、非议,忘记了殊荣,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她就是要让最底层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让他们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她就是要让学校培养出能回报社会、真正具有共产理想的学生。
为了省钱,她多年来从不吃肉,每天生活费控制在最低标准。但在华坪,张桂梅对别人的大方却是出了名的。张桂梅大方的事例不胜枚举:全国劳模的5000元奖金,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一次性提早交了党费;优秀共产党员3万多元奖金,刚拿到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全部给了山区缺水群众打水窖。截至目前,张桂梅捐出的奖金和大局部工资累计达70万元,统统用于资助学生、帮助困难群众和开展教育事业。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1975年,18岁的满族姑娘张桂梅随姐姐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来到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支边。此后,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张桂梅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教育事业。
36年来,张桂梅从迪庆、大理,再到华坪县辗转从教,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1993年12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张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张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气。为了逃避悲伤,1996年她来到丽江华坪县华坪民族中学,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
刚来时,她心灰意冷,只想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了此残生。
然而,“是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学生们,他们的坚韧、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为了读书,竟然放弃了和父亲见最后一面,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去完成他们的学业和人生理想”。
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于是,她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们。她开始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济他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
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
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张桂梅感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张桂梅忽然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特别地黑,肚子却越来越大,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吓了她一跳,肚子里长了个像五个月娃娃那么大的一个肿瘤。
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张桂梅承担着四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怎么把那么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有一个健康之躯,为教育事业多作点贡献吗?”
痛哭之后,张桂梅决定,不能把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医生检验的结果揣入怀里,赶回学校。
华坪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手!
从县委到县政协、县妇联和她所在的'学校,大家纷纷给她捐款,关心支持她。
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儿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子女,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上。
心系山里穷孩子的张桂梅,不顾病痛,从2001年3月起,一边在民中当老师,一边义务当上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
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搅得左右邻居睡不着觉。
张桂梅尝试着与孩子们培养感情,细心照顾他们。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头上有虱子,不会上卫生间,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床上、裤子里也是。她和工作人员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刚刚睡着,就听到有人大叫:“来鬼了!”
她吓了一跳,循声跑到宿舍,看见地上呕吐了一堆饭菜,味道难闻。问孩子们:“鬼在哪?”众人指着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来找他了,因为他妈妈就是这么死的。”他赶紧抱着那个孩子跑到医院,医生说:“吃多了,吐出来就好了。”
打了针,开了药,把孩子带回来,从此再没人说鬼来了。
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抚养118个孤儿,已有50多个走向社会。
而张桂梅这么多年,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家以及各种奖励的奖金,社会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资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达70多万元。
创办女中只为悲剧少点发生
“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
张桂梅说,华坪县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偿还这笔人情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几个人来干。
张桂梅在民中教学和管理儿童之家时经常能看到、听到山里孩子一个个的不幸遭遇。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贫困女孩的命运更是让她心痛——她们为了求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张桂梅觉得应该给山里穷孩子一个公平。
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来到省城开始穿街走巷四处募捐。
2008年1月7日,张桂梅忽然接到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的电话,说哥哥病危,希望能见她最后一面。可她当时已答应和一个企业家在北京做电视访谈节目,为的是给筹备中的女子中学募捐。
做完节目,哥哥已经火化。她泪流满面。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南省委、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一下就招收了100名女学生。而她则当上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开学了,那些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当今的政府真好,还真有这么一所不收费的高中。
张桂梅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我真的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帮我实现了这一夙愿,给了教育一个公平。”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里,她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6个小时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掌握学校几百名学生的来历家底,她拖着病体,坚持走访了200名学生家庭,行程6000多里,中途病倒两次,拔掉针头接着踏上家访路。
张桂梅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这些年,张桂梅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弃了出国生活的机会。有时她也动摇过,因为曾被人误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舍不得这里的父老乡亲和那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张桂梅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教师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母亲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孩子们已经一个个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有了工作,还有的已经结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温馨的情景。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现任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参加工作以来,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坚韧执着、一辈子于己克俭的大爱情怀,无怨无悔、无私无我地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燃烧着自己,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老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兴滇人才奖”等40余项荣誉称号。
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
张桂梅同志命运坎坷,但无论身心如何困苦、处境如何困难,她始终坚决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信仰,饱含着对党、对人民、对贫困山区的无限深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
她对党忠诚!
熟悉张桂梅的人都知道,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她面前说党委政府的不好、说共产党的不是。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假如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
她对党感恩!
2000年,在领取劳模的5000元奖金后,她考虑到自己重病在身,随时可能撤手人寰,把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2022年,她将自己的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矩和毕生获得的荣誉证书,毫无保存地交给了党组织,全部保存在县档案馆里。别人问她怎么舍得,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她对党信赖!
2022年华坪女子高中创立后,她把党的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教育育人,实行红色教育统领校园文化的教学形式。建校初期,由于山区条件艰辛,加之她要求严格,很多年轻老师完全适应不了,不到半年,17名老师就有9名辞职离去,教学工作近乎瘫痪。现实虽然让她始料不及,但也意外发现,留下来的8名老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这也启示她,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没有克制不了的困难。从此,张桂梅心中有了底气,脚下有了力量。她迅速把6名党员老师集中起来,重温入党誓词,诵读《为人民效劳》《纪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里泛着泪花,紧握右拳向党旗保证: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学校党支部很快成立起来,从此女子高中就有了“主心骨”,学校建立翻开了崭新一页。10多年来,她创始并坚持“五个一”党性教育常规活动,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员徽章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党员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女子高中第一届学生都明晰记得,第一天唱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女子高中一大办学特色,“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社会合格接班人”成为了女子高中始终不变的办学宗旨。对此她说,我们就是要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有人说,张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躯是自己的外,没有孩子、没有亲人、没有家。她却笑着说:“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一颗炽热的心,这颗心里面有党,有人民,有学校,有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什么都有!”她用一言一行、心血汗水、无疆大爱,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把一生全都给了党。
牢记宗旨,为民奉献一辈子
20多年来,张桂梅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着铸魂育人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只要我还有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1975年12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立,在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1996年,丈夫去世后不久,张桂梅放弃了在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从此,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越走越偏、越走越苦。来到华坪后,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当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没人喜欢艰辛,张桂梅也一样,但她却选择了艰辛,她说:“艰辛的地方更需要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越发感受到做好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的重要。
她爱生如子!到民族中学工作,张桂梅面对的是傈傈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几乎都来自大山,家庭贫困,因为缺乏营养,普遍体弱多病。对此,她就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她告诉学生:“你们这个时候正在长身体,想吃什么就告诉我。”每次学生们都吃得很开心,直到有一天,学生们吃完饭,张桂梅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饭钱,学生们オー下子明白过来,每顿饭仅含得吃两毛钱一份小菜的张老师、其实并不宽裕。大家无语凝咽,泪眼相望。
2022年,张桂梅还送走了一个特殊的班。这个班有的学生转走了,有的学生回家不读了,有些男孩子晚上还在网吧过夜,老师们对这个班都失去了信心,纷纷要求调离。随着中考临近,张桂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恳求接下这个班,担任班主任。之后,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但玩游戏的学生还是管不住自己,晚上总想跑出去。张桂梅横下心来,把行李搬进了男生宿舍,和32个男生住在了一起,既当师长又当家长。早上,她叫学生们起床早操;晚上,她先检查完女生宿舍后,又逐床清点男生人数,オ躺下休息。一段时间下来,男孩子们都说就像在家里一样,有个妈妈和他们住在一起。可是,只有张桂梅知道,住在男生宿含里的那几个月是怎样熬过来的。为更好照顾男生的起居,每到下午张桂梅就不敢喝水,担忧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而且男生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声和臭脚味,常常使她睡不好觉……。她的辛劳没有白费,这个班在中考时22个学生考到了500分以上。
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不幸总是缠绕着张桂梅。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已经像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地把检验结果揣进怀里,继续坚持站在讲台上,直到7月份把4个班的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她才住进医院承受手术。为她手术的医生从她体内取出重达2公斤多的肿瘤时,眼泛泪花,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样一个薄弱身躯熬过这样的疼痛:她腹腔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手术后,医生反复叮嘱,一定要静养6个月以上,可仅仅24天之后,张桂梅又站在了她热爱的讲台之上……
她爱孤如子!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慈善事业上。2022年,张桂梅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仅有2岁,最大的也オ12岁。“因为孩子大小,一把屎、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干净也干净不起来。”本来最爱漂亮、最爱干净的`张桂梅,就这样被这群孤苦伶仃的孩子改变了。
2022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先是领着孩子们卖鞋、卖花,后来到处筹措资金,在筹措资金过程中,很多人甚至认为她是骗子,还驱赶她,给她吃闭门羹,但她并不气馁,她说:“求人很丢人,但孩子们假如生活得不好,我这个院长更丢人。”正是凭着执着的信念和无私的大爱,她放弃了假期闲适的生活,为筹集资金奔忙。筹款期间,张桂梅累了就在路边歇一会儿,渴了就讨口水喝,饿了就啃几口干粮,2022年至2022年的寒暑假,张桂梅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的辛苦,都值了!张桂梅的无私大爱,感动着无数人。一生无儿无女的她,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其中《中国好人》颁奖词这样评价张桂梅——他乡的生活提纯着您温暖的仁慈;人生的苦难从未撼动您执着的坚强;没有孩子,却被几百个孩子称呼为“妈妈”;日子清苦,内心却总能安享另一种阳光……
坚韧顽强,执着追求一辈子
张桂梅同志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痴心和执着,创造了贫困山区教育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
张桂梅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出生,辽宁岫岩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她是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忠诚的共产信仰者,她总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起到先锋引领作用。以共产信仰为办学教育形式,改革创新锻造了丽江教育史上的奇迹,展示了锐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芒形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中国十大教育年度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最美乡村老师”等称号。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恶性循环。张桂梅认为,只要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进步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2022年起,她就开场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波。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张桂梅的“宏伟蓝图”招来的是许多人的质疑和辱骂。但张桂梅并没有放弃,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为筹集资金办学,张桂梅求过很多人。一次,张桂梅到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设想说完,该企业的指导就叫保安赶她走,“见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还出来看笑话。”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更多的时候,疲意、无助至极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2022年1月7号,姐姐从哈尔滨打来,说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昐着见我最后一面。”“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号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热情的编导找了个企业家和她对话,争取帮她解决点女子高中的困难。一边是山里的娃,一边是弥留的兄,张桂梅困难抉择。当她把节目录完,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50至100万元资助的同时,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那种锥心之痛,张桂梅至今难忘。
筹建学校的日子,张桂梅异常困难、身心疲惫,但她始终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她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了。2022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她坚韧顽强!
学校是建起来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学生的家,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届学生的家。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山下,师傅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但学生的家在山顶上,仅有一条不超过半米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假如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略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想老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决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开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承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她孜孜以求!
作为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总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亲力亲为。2022年,女子高中建校时只有3个班94名学生,张桂梅孩子们起床上课都比拟方便。第二年扩招了5个班,班级数由此增加到8个,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清扫学校卫生,逐间宿含喊学生起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张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姑娘们,起床读书啦。”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一直回响在校园里。学生们说,听到小喇叭的声音心里特别踏实,假如张桂梅出差或出去开会了,一天听不到小喇叭声音就觉得像缺少一种什么东西,甚至心里都会有不安的感觉。张桂梅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学生的身边守护着她们,一直和她们在一起。”
作为老师,张桂梅总是把进步教学质量当做自己的本份。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根本是降分录取,学习习惯差,学习根底差,有的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普通话也说不清,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张桂梅心急如焚,决定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她坚持补短板与讲新课两手抓,一份工作操两份心,延长了个人备课时间,增加了修改作业量,透支了本来赢弱的身体。每堂课,她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的开场白,有时朗读一首美丽的小诗,有时唱支学生爱听的歌谣,有时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渐渐地成绩也上来了。天道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已经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2022年,毕业学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但与此同时,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意下,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2年了,但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可以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无私无我,于己克俭一辈子
张桂梅同志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弃小而崇大,舍己而为人,对自己的苛刻与对别人的大方鲜明强烈,她用爱滋养着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托举起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
于己,她特别严苛!在华坪,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是出了名的。张桂梅吃的特别简单,用的、穿的也极为简朴。有时一个慢头就是她的一餐早饭,一碗面条就是她的午餐和晚餐。她使用的手机,是一部历史悠久的老式诺基亚,这也是她最重要的宝贝之ー。别人问她,为什么不换个智能手机?她说,一来还能用,没有必要花钱,二来手机里存有学生和家长的,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她怕换手机后这些学生和家长的号码会丧失。对她来说,跟学生保持联络,经常听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加加油、鼓鼓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这些幸福,都与老式诺基亚联在一起。
她穿的衣服,也很老土,多年都是一个样。张桂梅说:“我身上穿的衣服,多半是一些指导、同事或好心人买了,硬往我身上套的。”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华坪县委给张桂梅7000元钱制装费,让她买一套像样的西服,穿着上北京。但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一台电脑,供老师办公,给学生学习。
对人,她特别大方!
张桂梅对自己的“抠门”出了名,对别人的大方更知名!有一次,一个学生没有钱吃饭,她回到宿舍翻箱倒柜地找钱,把仅有的20元钱都给了那个学生。从此,那个小男孩每周都按时得到张桂梅30元的救助,直到他初中毕业。
还有一天深夜,一个学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他在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生前留下的唯一毛背心送给了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费。
72岁的二姐病危,离世之前想看一眼20多年未见的妹妹,担忧她经济拮据不能及时赶回,还专门给她寄来500元钱路费,但张桂梅却把姐姐给的路费,为一个生病的学生交了住院费。为此,她留下了对哥哥姐姐的终生遗憾。她每当想起这些“无情”的抉择,每次都难以释怀,泪流满面。
张桂梅这样大方的事例不胜枚举。30万元的“兴滇人オ奖”奖金,一次性就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又有3万多元的奖金,张桂梅刚过手就捐给了灾区;昆明市总工会千叮万嘱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希望能在活着的时候,看着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的身上……截至目前,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局部工资累计100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山区的孩子们和教育事业,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分钱。
张桂梅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坚韧执着、锲而不舍,奋力冲破一切困难活着、做着、奉献着,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正如她的自我总结:“假如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假如说我有期昐,那就是我的学生;假如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桂梅,1977年6月,河汇村村民。在丈夫惨遇车祸身亡后,面对年幼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公婆,她断然回绝“好心人”让其改嫁的劝说。最后,签订以“为公婆养老送终”为提早的入赘协议,招夫上门共同孝敬公婆,担当养老抚幼责任,树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摆脱丧夫之痛,以薄弱的双肩决然挑起生活重担张桂梅出生于木石镇俭庄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却是一个忠孝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爱。
2022年,心地仁慈的张桂梅嫁到了河汇村,可就在2022年春,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不仅带走了丈夫年轻的生命。宏大的悲哀让她痛不欲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但是看着风烛残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顿时清醒过来--“绝不能让丧失独子的公婆整日以泪洗面,无依无靠,即使命运抛给我千斤重担,我也要英勇地肩负起身为儿媳和母亲的责任。”
于是,张桂梅掩盖住心内的痛楚,每天早出晚归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儿子,田间地头更是经常看到她独孤的身影。为了不让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艰辛,张桂梅总是面带笑容,于是欢声笑语再次回到这个不幸福的家庭。
签订“入赘协议”,坚决为老人养老送终膝下尽孝女人能顶半天,可是整个顶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气,生活非常艰辛。张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却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就劝她早日改嫁。可张桂梅死不同意。仁慈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带着孩子走,但谁愿意承受两个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没有儿子,4个女儿又远嫁外地,谁来照顾他们呢?两老都已经高龄,身体均不好,婆婆王传美有严重的气管炎,公公张茂春腿脚不好,她实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这是我应该替丈夫承当的责任。”张桂梅坚决地说。可婆婆王传美看着不忍心,一再劝她:“梅子改嫁吧,你这么年轻,不要因为我们拖累了你,我们不会抱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话让张桂梅泪如雨下,“娘,不要再说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带着你们。”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张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招夫入赘前夫家中,一起伺候两位老人,否则她终生不嫁。她的这一要求在整个村子传开来,很多适婚男人听说后打了退堂鼓,然而还是有人被她这份执着的孝心打动了。忠厚老实的刘信听说她的故事后深为感动,他认为张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说明她很孝顺,有责任心,于是拍着胸脯容许了。就这样,又一个家庭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时,对新的公婆张桂梅同样照顾得很周到。刘信父母深明大义,也非常理解儿媳妇和刘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复了恬静幸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心尽孝感动乡邻。
在张桂梅家中,刚刚过世的婆婆王传美生前,说起张桂梅和刘信,老人总是赞不绝口:“他们对我们真的很好,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张桂梅即便再忙,也会给婆婆梳头,下午回来再晚,也会给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刘信每晚也会端着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间,与老人边喝酒边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孤独。
可前不久,又一场突来的灾难再次考验着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刘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车祸不幸遇难,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对两边都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张桂梅和刘信谁都没有撇下,为照顾两边的老人,他们经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间。目前,张桂梅和刘信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两个幼小的孩子也有了远远超过自身年龄的责任和担挡,不仅学会了料理家务,更学会了如何照顾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好人。
“她对婆婆非常孝顺,我们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张桂梅的河汇村村民于媜说,张桂梅逛街时看到好东西,首先想到给公婆买,每到过年,她都要给公婆买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还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在这个不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里,他们胜似亲人,其乐融融。如今,刘信到城区务工养家,张桂梅婚生了一个儿子后,重组的一家人在经历风雨之后,又恢复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为先”张桂梅虽然签订的仅是一确责任义务的协议,但它却有力表达了张桂梅孝敬公婆的决心,传承和升华了数千年中华孝道。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69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