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乡贤先进事迹材料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很是熟悉吧,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代乡贤先进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应对农村发展新常态、构建和谐新农村,徐州市贾汪区耿集办事处创新“用老百姓法儿,平老百姓事儿”工作思路,在辖区84个自然村选拔了165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农村优秀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族长等“三老人员”,组建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乡贤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自身优势服务邻里乡亲。这群“乡下党员能人”凭借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地熟、人熟、事熟和为乡亲所信任的优势,在广袤乡间,唱响了一出化解矛盾、助推发展的和谐大戏。
跑断腿,只为民工把薪讨。
农民工工资拖欠是年初年末易发多发问题,也是造成基层重大集访、闹访的主要事项。
针对每天都在发生的乡亲邻里矛盾纠纷,当地政府通常更是束手无措,“这正是我们乡贤党员最擅长的,因为我们年龄较大,且多是乡亲邻里长辈,再难缠的村民都会或多或少的遵守村里的“老理”,给我们一点面子,不尊长辈,不听长辈劝,会被周围村民“围攻”的。我们总结出化解邻里纠纷的“三法宝”也很奏效,平息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退休老干部耿德堂自豪的讲到。一是“一对一”调解法。在调解过程中,乡贤老党员们不仅利用自己威望与长辈优势,更是认真钻研“心理学”化解途径,通常以当事人心理为突破口,采取“各个击破”的“一对一”调解法,实现矛盾纠纷的快速解决。二是多渠道劝导法。针对矛盾纠纷制造者,常常采取“非常手段”,对“闹事”一方进行教育施压。退休老干部耿德堂一脸无奈地说到,“生活中很多无赖拿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法律、政府往往束手无措,万不得已才这样做,其实这就是一种“激将法”,但也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三是亲情感化法。针对家庭纠纷,乡贤党员们多从亲情角度出发,直击矛盾缺口。2015年3月11日,张庄村一对父子因土地征收补偿闹得不可开交。同村乡贤党员张军到达现场听到的第一句话,父亲对儿子说咱们之间以后都不要往来了。经了解,儿子想从父亲那多得一点土地补偿款做点小生意,但父亲考虑自己年纪大了又无生活来源坚决不答应,双方互不相让。张军平时也知道儿子挺孝顺的,便以此为突破口,在自家摆上一桌酒菜,邀请双方当事人及村里的家族长辈到家里聚会。酒过三巡,张军及自家长辈们苦口良言,讲述父亲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艰辛的养儿经过,儿子意识到自己的错,当场跪在父亲面前留下悔恨的泪水,并向长辈们保证今后善待父亲,和谐相处。
流汗水,只为家乡更美好。
在积极做好“矛盾调解员”同时,乡贤老党员们更是扮演着“文明巡防员”、“群众宣传员”角色,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主动加入建设大军。针对各村上访户,乡贤工作室采取责任包挂方式进行逐一化解,理由确实合法合理,乡贤工作室将会纳入帮扶范围;对于“非访”者,家族长辈、乡贤党员等实施长期教育劝导;确实存在困难的,竭尽全力予以帮助。针对乡村建设方面乡贤老党员也是殚精竭虑,为建设美丽乡村,乡贤针对发展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勇于建言献策,更是亲力亲为。对于乡贤的贡献,王集村村民耿万成竖起大拇指说到,“针对村容村貌问题,未整治前,猪舍、厕所、违建、垃圾,脏乱差现象那是相当严重。经过村里乡贤提议整治,现在环境比以前干净多了,还建了公厕,多亏了‘乡贤’的协助。
杨建春,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现为秦州区民间商会兼职副会长,皂郊镇店镇村村委会副主任,天水绿嘉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水市秦州区第八届政治协商委员。多年来,杨建春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身体力行,带领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店镇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个人被授予区、镇两级优秀村干部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杨建春出生在一普通农民家庭中,自幼勤学好问,踏实好学,富有经商头脑。1980年家庭人口众多,杨建春退学帮助家庭,1985年尝试做起了五金建材零售生意,由于经营经验匮乏,生意经营举步维艰。但他凭着坚守信誉至上、诚实待人原则,不怕吃苦,在实践中细心摸索,不断向同行学习,逐步积累丰富了自己的经营经验,把由五金建材零售逐渐转型成批发兼零售,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红火,通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成为当时全镇唯一一家货物齐全、规模最大的综合批发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暴发户”。然而,杨建春的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围着几亩薄田辛勤耕作,一年下来地里产下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外出务工没有门路,家家生活困难,杨建春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时刻想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1996年,先富起来的他大胆决定,要为父老乡亲们寻找生活的出路,利用多年经营积累的20万元组建了镇上第一家民工劳动队伍,承揽了建筑工程部分包工加工项目。在那个年代,父老乡亲们都是穷山僻壤的庄稼汉,没有见过高楼大厦,缺乏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到大城市打拼是何等之难!在困难面前杨建春从不气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老乡们送到向同行工程队拜师学艺,手把手传授建筑技术,同时,向同行“引进”师傅向老乡们传授技艺,通过这样的2个多月时间的,他带领的50多名老乡中20多个年轻人个个都掌握了一项建筑手艺。他发挥聪明好学的优势,不断摸索劳动工作队的管理,诚实守信经营,开业之始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一年他带领的老乡个个赚的腰包鼓鼓他也成了村镇远近闻名的劳动力的输转大户,吸收了周边村镇新的劳动力,带动了劳动就业。通过他的努力,皂郊镇店镇村30多名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参与进来,人均收入年增长20000元,也带动附近村镇50多名农户加入到了承揽工程等附属行业当中,人均年收入达25000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敢于不断革新、不断超越自己的杨建春,就在他建筑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又按奈不住了!2015年4月在充分考察市场以后,依然转向了与建筑毫不相关的的陌生行业——经营果蔬贸易业务,并成立了天水绿嘉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他经营转型源于周围的乡亲从事建筑劳务的人员年龄都越来越大,都不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里都建起了果园,家家种起了天水特产——花牛苹果!但是他们种植的苹果依赖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果品质量不高,品质层次不齐,加上花牛苹果有存放时间短,大量的果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卖掉,往往出现“卖果难”、“存放难”和“存放贵”的问题。为了帮助他们破解这些难题,在深入考察后,采用现代新型果品储藏技术,建起了两间气调恒温库,仓容量达6000吨,开始经营果品,并吸收加工贮藏了皂郊镇、天水镇、中梁镇等附近乡镇果农花牛苹果800吨,红富士苹果680吨,秦冠苹果300吨,并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经营果品生产收购贮藏加工服务,自建果蔬基地600亩,为市民提供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果品基地和恒温库的季节性用工为店镇村农户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收入。同时,利用农闲时间,杨建春就召集村上的果农免费提供贮藏技术专题培训及优质果品果园种植管理技术等培训,提高果品品质,与村民签订合同实行包销。同时将建好的果园和蔬菜大棚优先发包给流转土地的农户经营,苹果亩均实现收益5000元,蔬菜亩均实现收益3500元,户均收入3至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3000余户农户发展果蔬种植业或从事相关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带动农户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公司先后荣获了“秦州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先进荣誉。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杨建春作为一名普通群众,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先富了,但有钱了也没忘了村里,他十年如一日无偿为村里修路、建桥,为村小学慷慨解囊,解决困难学生和贫困教师的实际问题。当村里发展公益事业、村里的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缺少资金时,他总是二话不说自掏腰包垫付项目资金,仅2017年,他个人就为村里的贫困户垫付致富项目资金数十万元。一个人,带动了一村的农户发家致富。在百企帮百村帮扶中,帮扶皂郊镇浮托子村百余户村名脱贫致富,提供了果树种植技术服务及现代劳动用具,给予特困户村民帮扶生活用品等。资助小学生、大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长期以来,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社会形象。2017年4月,杨建春竞选为秦州区皂郊镇店镇村副村主任职务,带着乡亲一起致富。杨建春把种植经济作物、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村上发展的立足点,把实现人人有活干、户户高收入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带领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引导他们从事高附加值的产业,现在全村有2/3的农户专营果蔬种植初加工,户均纯收益每年在4万元以上,务工收入年人均万元。
杨建春,他是一名私营企业家,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致富不忘众乡亲,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他从没说过一句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但他却用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他对家乡、对父老乡亲深深的爱。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他用自己的责任心和那一片浓浓的爱心滋润着这方热土,相信在未来的路上,天水绿嘉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在他的带领下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42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