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皖土状元历史事迹

皖土状元历史事迹



皖土状元历史事迹

  “书生面目原无异,我到长安已七回”,这是天长人戴兰芬中状元后的自述。七次应考,意味着二十多年的辛苦。当年二十来岁的小青年,此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失败与挫折,在戴兰芬的履历里,成了可资教育下一代的宝贵财富。因为他终于成为状元。如果没有成为状元呢?那么他这失败的二十多年,又足以警醒大家:不要执着追求不属于你的荣耀。

  作为皖东地区唯一的状元,戴兰芬想不成为一个传奇都难。后人记载他说“生而岐嶷,颖悟过人”,那就是天生与众不同。这类老式腔调,在古书中很常见,其实不足为凭。但他18岁时的表现,有当时的主考官——安徽学政汪廷珍评语——“鹤立鸡群”,这个就比较实在了,能用于解释他10年后中举。

  在所有状元中,戴兰芬是少数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靠父亲教私塾养家。物质上没很好的保障,唯有一片良好的读书氛围。这位父亲确实很好,好在其了不起的思想境界:耐得贫寒不说,还在其间修身养性,并深刻教导儿子。这尤其体现在戴兰芬中状元之后,老父亲一次写信说:“百虑尽消樽有酒,一钱如爱我无儿。”——人在成功得意之时,难免被金钱美色围绕,而一般看来,这时享受一下,似无不可。可老父亲忧心的'恰恰是这个。孝子戴兰芬接信后,很快把父亲请进京城,时时聆听教诲。这父子二人,堪称后人榜样。

  因为过人的学养,戴兰芬名重一时,连两江总督琦善,都曾慕名请他主持书院讲席。后来戴兰芬还做过考官、学政一类官职,以他的高尚品格,确实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可贵的是,他还很关心民生,常常下去察访。

  当年在殿试时,皇帝听说戴兰芬家里14代都是秀才,非常欣赏,并因此加封他“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等荣誉职位。一个读书人到这一步,基本功成圆满。但戴兰芬后期的一些作为证明,他超越了书本和书房,他将书应用到个人和国家的生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