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精选3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要用到事迹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

  张冬伟是个80后,但手里的活儿却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他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高级技师,主要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围护系统的焊接工作。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个明星工人,所获奖励无数:2005年度中央企业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铜奖、2006年第二十届中国焊接博览会优秀焊工表演赛一等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建造难度最大的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为LNG船核心的`围护系统,焊接是重中之重。围护系统使用的殷瓦大部分为0.7mm厚,殷瓦焊接犹如在钢板上“绣花”,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耐心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对肩上的重担,张冬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培养专注度,潜心研究焊接工艺。为了攻破技术难关,他与技术人员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埋头图纸堆中,潜心钻研技术突破。最终,他主持的实验取得成功,得到专利方的认可,并用于LNG船实船生产,收到良好成效。

  张冬伟特别注意经验的积累总结,国内没有现成的作业标准,他就不断摸索完善各类焊接工艺,先后参与编写了多部作业指导书,为提高LNG船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冬伟,是中国广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红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执着于国家海洋装备建设的奉献之歌。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

  孟剑锋是北京工美集团的一名錾刻工艺师,他用纯银精雕细琢錾刻的“和美”纯银丝巾,在去年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从业二十年来,他追求极致,对作品负责,对口碑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诚实劳动内化于心,这是大国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国制造的品质保障。

  纯手工国礼出自我手

  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和夫人的国礼中有一件看起来是草藤编织的果盘,里面有一条柔软的银色丝巾,丝巾上的图案清晰自然,赏心悦目。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

  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支撑果盘还需要4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目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这才配得上做国礼。

  如今,已经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的孟剑锋,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觉得要干好工艺美术这行还应该懂绘画,现在有时间就和爱人一起出去写生、练素描。孟剑锋说,有一天,他一定会拿出一个像样的绘画作品,就像做錾刻那样,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极致。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4

  徐立平是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30余年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该工序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被喻为是“雕刻火药”。多年来,他承担的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国家重大专项武器装备生产,次次不辱使命。安全精准操作,工艺要求0.5毫米的整形误差,他却始终控制在0.2毫米内。在重点型号研制生产中,他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严苛的生产条件下,经他整形的产品型面均一次合格,尺寸从无超差。

  多年来,除带领班组完成日常科研生产任务外,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加压注射等修补工艺。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他凭借扎实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气,钻入发动机腔、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修补,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顺利进行,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为查明某重点研制型号发动机缺陷原因,需要使用金属钻头从药柱表面打孔以取得预定样块,取样部位距金属壳体仅5mm,稍有不慎就可能因钻头与壳体摩擦引起燃烧爆炸,作为主操作的`他,一次成功、安全精准取出预定样块,顺利找到病灶,成功攻克型号研制的“拦路虎”。

  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械整形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内的20余种发动机远距离数控整形,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5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6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极致:焊点宽0.16毫米管壁厚0.33毫米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专注:为避免失误练习十分钟不眨眼

  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坚守: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

  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凤林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匠心:用专注和坚守创造不可能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7

  刘湘宾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刘湘宾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8

  “艾劳模很忙,但只要请教焊接方面的难题,他有求必应。”刘春说。重大项目,身影频现在国内外不少重大项目建设中,也能找到艾爱国工作的身影。

  “很多人以为湘钢只研发、生产钢材,事实上,要承接一个重大项目,焊缝质量同等重要。”华菱湘钢海工钢研发工程师脱臣德说,“艾劳模就像一个‘钢铁裁缝’,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不同性能的钢板完美‘缝合’。”2020年,华菱湘钢瞄准了国内首个自营深水油田开发项目——流花项目。流花项目的导管架要求全部使用高强钢,华菱湘钢是国内第一家将新研发的高强钢送去给项目检验的钢厂,艾爱国参与了焊接工艺的'研究。然而,在实验室测试合格的焊缝,到了施工现场,却是另一回事。艾爱国很着急,接到电话,次日一大早便坐高铁到了珠海,在高铁上一个个核对焊接数据。从珠海站出来已是中午,到施工现场还有1个多小时车程,艾爱国拒绝了先吃中饭的提议,直奔目的地。

  穿上工作服、拿上防护面罩,艾爱国趴在钢板上查看焊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否做了预热?预热温度是多少?电流、电压情况……观察记录完整后,他和现场工程师坐下来一一分析,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优化出一套新的焊接工艺。现场工程师隐隐意识到,来的这个老头,也许是一位“技术大神”,试探着说了句:“我们焊别的材料时,焊材消耗大……”“走,去现场看看!”艾爱国立马起身,几步蹬上铁架,“顺手”解决了这个重大工程的另一个焊接难题。最终,湘钢的钢材和焊接工艺,通过了各方试验,独家拿下了流花项目2.6万吨高强钢订单。然而,想找到艾爱国参与重大项目的凭证,并不容易。曾有人找艾爱国要当年报道过他的报纸、照片存档,艾爱国洒脱地说:“我哪里还有那些东西,全部丢掉了!”徒弟们拿他也没办法,他们深知,在师傅心中,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下一个目标。

  “艾劳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善学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内而发,感染着身边一群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个“艾劳模”势必要带出一批“爱劳模”。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9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 “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0

  刘湘宾,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高级技师,现任7107厂首席技师,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航天九院首届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宝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曾获“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质量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航天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报国是他的理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他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以来,刘湘宾先后解决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难加工、精度难保证等系列技术难题;改进了国家重点型号和某大件的传统加工方案,提高效率3倍以上;自制特种工装夹具及刀具,提高了产品合格率等等,为我国重点型号防务装备、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二代导航卫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鸡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各类技术工人30余万人,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工业强市“1459”工程、“一四五十”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全力培育产业工人成长的金色土壤,着力在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与五大产业集群相适应的改革政策体系,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长为“宝鸡工匠”,他们以精湛技艺、精致产品、精细品质,打造了宝鸡制造、宝鸡创造的亮丽名片。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1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2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潜深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难度不亚于航天工程。在这个高精尖的重大技术攻关中,有一个普通钳工技师的身影,他就是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职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

  10多年来,顾秋亮带领全组成员,保质保量完成了蛟龙号总装集成、数十次水池试验和海试过程中的蛟龙号部件拆装与维护,还和科技人员一道攻关,解决了海上试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作为首席装配钳工技师,工作中面对技术难题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顾秋亮都能见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余年来养成的“螺丝钉”精神。他爱琢磨善钻研,喜欢啃工作中的“硬骨头”。凡是交给他的活儿,他总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改进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精度,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安装任务。正是凭着这股爱钻研的劲,顾秋亮在工作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项高技术高难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装调试任务。

  已近花甲的顾秋亮仍坚守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为载人深潜事业不断书写我国深蓝乃至世界深蓝的奇迹默默奉献。如今,他又肩负起了新的挑战——组装4500米载人潜水器。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3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4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37.6%,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5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6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

  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7

  1986年,周东红进入泾县宣纸厂做捞纸工。由于技术不熟练,他每天起早贪黑进行练习,虚心向捞纸厂的老师傅们学习,渐渐掌握了技术。他还给自己制定了比每天要求的工作量再多50%的目标,常常凌晨1点起床,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7个小时,手也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脱皮溃烂。他做这一切,只为精益求精,提高自己产出的品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东红的技术不断提升,能稳定控制不同品种纸张的分量,正品率达到99%,还被抽去捞制古艺宣、乾隆贡宣以及大国工匠等高档宣纸。

  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周东红也将宣纸传统制作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放在心上。他悉心培养徒弟,将经验倾囊相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传承人。

  他还为捞纸技术的革新献计献策,在制作一种名为“扎花”的宣纸时,他几乎住在了厂里,没日没夜地进行试验,不仅梦里都在捞纸,连生病打针时也不忘翻阅相关材料。在周东红眼里,复原传统宣纸制作手艺,守护中国宣纸文化是只能赶而不能等的大急事。

  尽管被誉为“大国工匠”,周东红却说自己对“工匠”一词并不熟悉。他笑称:

  “我只知道始终如一的专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每天忙碌的目的也很单纯。只想让这门已经存在了千年的传统工艺一直传下去。”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8

  “在故宫从事古书画修复35年,可以充分感受到宣纸的膨胀与收缩”,这是单嘉玖。

  “修复陶瓷33年,快要退休了,故宫很多地方都没去过”,这是王五胜。今时今日,提起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这些“平凡人”的言行似乎有些“不经意”。其实,早在我们注意之前,他们已经在专业、勤恳地守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很多年了。“工匠精神”其实一直都在。互联网视频的传播,将他们推至台前,年轻人得以对他们更了解也更佩服。

  在这个问题下,确实勤勤恳恳、技艺高超又安贫乐道的传统匠人们获得了高赞,然而这就足够吗?“恰饭”怎么办?或许有些人不敢说,我就说出来了吧。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对传统文化盘活创新,才能持续发展。最有创造性的人才可以把传统保护的最为精致——这一点我们早年在NHK的各种纪录片中也领教过,为什么他们可以把一瓶酱油、一把剪刀做得那么极致。

  而现在,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优质IP开始,网生一代开始把传统精神变成了生活的潮流,这个潮流将越来越大,影响更深和更远。

  修复文物的匠人保护的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那么非遗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19

  谢彪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工作二十余年,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煤炭系统优秀技术能手”、“淮北矿业集团首席技师”等称号。

  自踏入煤矿这个行业开始,谢彪以特有的热情和干劲,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把勤奋工作当成自己最大的乐趣。在工作中坚持用心谋事、务实干事,做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主持参与多项技改革新项目,积极推行机电设备自动化、无人化技术改造。

  攻克技术难题

  2014年,他带领职工对锅炉房进行变频改造,改造后锅炉的吨标煤产气量平均提高11.3%,炉渣灰分正常情况下均达到72%,在煤质较好时,能达到80%左右,每产生一吨蒸汽就能节约燃煤40-50Kg,每年可创造经济价值55万元。

  2016年初,煤炭行业跌入低谷,人员流失严重,谢彪和他的团队大胆进行技术改革,对煤矿井下主要运输系统进行集控和自动化革新改造,利用触摸屏作为上位机控制,PLC作为控制核心,采用485通讯手段,将两千米的皮带机和6部给煤机有效结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创造经济效益超100万元。

  2019年,针对煤矿井下喷浆机原材料浪费情况,他发明并申请专利“一种水泥浆下防沉淀装置”,有效确保了现场操作的安全性,仅材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费用约20万元。

  潜心钻研技艺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最能体现价值。2015年,谢彪根据煤矿生产需要,大胆提出并实施了主井装载系统的自动化、可视化方案。该方案实施后不但实现了系统操控无人化,还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年创造经济效益近80万元。2017年,根据最新“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他又对提升机保护试验进行完善和改造,大大提高了提升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创新培训方式

  2015年,中国煤炭协会命名谢彪工作室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他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青工的培训力度,提高青工的技能水平,让大部分职工都能一岗多能,从而弥补人员流失造成的不利影响。他还编写了《故障处理的方法》、《交流提升机故障分析与处理》等教材,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不断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的技术更新改造。同时积极开展团队、师带徒及职工精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职工2000余人,带徒弟35人,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成长为各个厂矿的骨干。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0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1

  潘衡,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维保总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9年来,他用一颗赤诚的爱岗敬业之心为公司各种设备及压力容器的日常维修、维护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同时也练就了精湛的焊接技术本领。他多次代表公司参加省石化系统及合肥市举办的焊接技术大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并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安徽省“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职工技术状元”、“合肥市职工技术能手”、合肥市“庐州工匠标兵”等称号。

  29年来,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潘衡不畏寒暑、潜心钻研,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焊工、高级技师,匠心凝聚。他用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对公司关键设备压力容器、管道等进行及时返修、焊补,让这些价值不菲的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累计维修设备近亿元,节约费用达千万元。

  他精湛的技术和务实奉献的精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敬佩,被誉为设备“守护神”。2017年,在公司工会的`支持下,他领头成立了“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立足传统优良技术手段传承的同时,他不断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和产品创新发明,让焊接维修工作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这一年,他先后攻克了镍材、钛材等特种材料的焊接难题,并与工作室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一种新型量子泵的制作、安装,完成了一种户外钛板焊接氩气保护罩的制作,且成功申请了专利。“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公司打造三个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创效高地)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带人育人,创造新的操作技术方法,培养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

  多年来,潘衡及潘衡劳模工作室开展技师培训、案例讲座、现场带教等超600人次,培养出技师8名,高级工15人,多功能工人100多名。在2017年合肥市职业技能大赛焊工比赛中,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优异成绩,多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和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潘衡劳模创新工作室”继续砥砺前行,开展了《降低逆变直流焊机的损坏率》QC课题,通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最终将公司逆变直流焊机从季度最高损坏率41.2%降到了11.8%,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维保费用。2019年,潘衡带领工作室成员潜心研究,1月至6月就已提交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卧式换热器管束安装方法》、《卧式U型管换热器管束拆除方法》、《钢管水压试验器》,目前取得了申请受理函,预计在年末三项专利都可取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潘衡以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深深扎根在工作一线,为企业的发展奉献青春与汗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2

  1980年,从小热爱飞机的胡双钱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公司,被分配到了钳工工段。这对原本学习扳铆工的胡双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专业不对口意味着他要付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然而,他没有抱怨,而是怀着只要能实现造飞机的梦想,坚决服从分配,在钳工岗位上一做就是三十多年,经他手生产的零件被安装在上千架飞机上,实现了“零差错”的记录。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核准、划线、钻导孔、打光……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意识,胡双钱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重复着这样的机械动作,近乎苛责地要求自己,只为不出一丝差错。

  一次,他在给飞机拧螺丝时走了神,晚上回想工作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在凌晨三点骑自行车赶到单位,反复确认,才放下心来。从此,胡双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做完一步,都要认真看几秒再进入下一道程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坚守岗位,精益求精,是匠人的职业道德;而心系祖国航空事业,不断探索技艺提升,更是大国工匠的风范。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为了提升精细度,胡双钱发明了“对比检查法”和“反向验证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却给零件加工增加了复查的`机会,为加工的准确和质量打下基础。

  虽然荣誉加身,胡双钱仍选择默默奉献在飞机制造一线,用匠人本心成为无可替代的航空“手艺人”。谈及未来,胡双钱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3

  王怀奇,新查庄公司维修工区大班班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多次获得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是集团公司“岗位带头人”,本岗位的技术能手。

  电气设备的特点是更新换代特别快,特别是2007年35KV变电所原来用过的过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为淘汰产品,改为微机保护装置,微机保护装置接线与原来设备接线相对应,厂家来的设计图纸与实际不相符,王怀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认真研究,攻克难关,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任务,得到领导一致好评。

  公司先后对井下-500泵房、-350泵房、-550泵房和-250泵房进行水泵自动化排水改造,自动化排水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能实现无人值守、节省人力,水泵自动化改造是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新设备与原来的控制设备实现对接,王怀奇同志对厂家提供图纸仔细研究,与图纸不符的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改造,确保自动化排水系统施工正常进行。

  由于北风机开采煤柱面,北风机不能正常使用,中央风机原来2×110KW轴流式风机改为2×500KW两台轴流式风机,风机对矿井意义非同一般,本次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施工难度大,本次施工机械部分由外包工程队施工,供电部分由供电组施工。接到任务后,王怀奇同志带领供电组人员研究施工方案,敷设电缆,研究图纸接线,经过共同努力,按质按量完成任务,通过矿组织验收,为矿节约资金5万余元。2019年以来,他大修KJZ-400开关11台,节约资金5.5万元。对35KV变电所串电阻选线装置,解决了6KV线路接地故障难查找的问题。对矿内充填站进行供电改造,确保了充电站安装工作的顺利完成。

  自集团公司开展“大学习大提升”活动后,王怀奇同志把研究问题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必要环节,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他根据全矿产量高,供电负荷大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对主提升、供电设备的检查检修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不让设备带病运行,确保全矿提升、供电、排水设备的正常运行。

  王怀奇同志不但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言传身教,把自己所学传授给徒弟和其他同志,他的徒弟吴永锋现任供电组组长,熟悉全矿供电系统,不仅能独立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团结带领供电组全体员工完成各项任务,提前考虑采区供电,为生产接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努力提高现有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把学习培训作为提升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努力培养锻炼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专业领军人物和岗位工种带头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王怀奇同志只是公司无数机电维修工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体现了机电维修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的意志品质和扎实务实、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相信在他这种精神带动下,公司的机电维修工作会开展地更好。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4

  洪家光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13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1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个人拥有8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洪家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5

  刘更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已近40年。他多次参与重要文物的'大修与复制,2013年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中,他成功修复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使经典再现,传承于世,为“京作”技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他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参与制作了香山勤政殿、颐和园延赏斋、北京首都机场专机楼元首厅等项目的经典家具,设计制作了2014年APEC峰会21位元首桌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座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贺礼、国庆70周年天安门城楼内部木质装饰等国家重点工程家具。他设计的“APEC系列托泥圈椅”荣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国匠杯”银奖。

  刘更生大力弘扬传承“京作”文化,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基地文化游等活动,年均组织活动30余场,参观人数达千余人次。2021年4月,天坛家具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活家具供应商”,他秉承“产业报国、传承经典”理念,向世界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冬奥会场馆中再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6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7

  袁媛,女,1982年出生,于2005年进入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工作,2013年任职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15年来,袁媛同志始终怀揣一颗热忱的“匠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勤恳奋斗在每一个岗位上。多年来,她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敢说实话的精神和能办实事的优良品质,工作作风严谨,能够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在工作中严格按规矩办事,积极乐观、踏实肯干,对待工作尽心尽力。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保证政令畅通,面面俱到,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袁媛同志始终将“勤、慎”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牢记心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加班加点,随叫随到是办公室文件工作的常态,只要工作需要,她一定在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在处理日常繁杂工作中,她认真思考,在文件管理方面,她精益求精、以心“护文”的职责使命,严把办文环节,确保全院公文的准确、规范、严谨;接收各级来文数十万余件,发送各类通知近万余件,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贯穿于文件保密、签收、登记、签发、传阅、归档、督办、落实等环节,使我院公文运作工作多年来无延误、无遗漏。多年来,严把文件运转“时”“度”“效”三要素,对全院重点工作事项,尤其是对省领导批示、院领导批示,把握闻令而动求“时”、通权答变求“度”、走深走时求“效”,进行了“点对点”“一对一”式督办落实,累计开展督办事项千余次,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服务管理方面,坚持“严谨、高效、规范”的.原则,始终坚持规范化,坚持“小事不小”的原则,有序开展网络信访疏导工作;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处里常态化工作有条不紊。

  袁媛同志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同事热心帮忙,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三个好把式”的荣誉称号。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与广大同事们的好评,面对大家给予的认可,她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勤奋钻研。始终以归零的心态认真学习,用心琢磨、悉心对待“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三服务”工作。坚持匠风,精益求精。把高标准要求自己,用力用心做好每一项服务工作。力争办文办成精品、办会办成样板、办事办得圆满,为全院科研管理工作做好最有利的保障!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8

  康亚福,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在甘肃武山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当一个民办教师的机会,跟随父亲学习古法榨油技术,同时,不甘弱势的的他求师学艺古仿木匠技术,由于他的聪明和锐气,在短短几年里学艺出师,独挡一面,他用古法榨出的胡麻油老百姓吃在嘴里香在心里,他走乡串户精心制作的仿古家具老百姓赞誉不绝。他钟爱传统文化艺术,又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益禾农庄古法榨油。

  古法榨油祖先的智慧传承

  舌尖系列的火热回归,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祖辈们的心口相传,延续着浓浓的中国味道。康亚福有着热爱文化、钟爱祖辈代代相传工艺的工匠精神,才成就如今的正宗地道、世纪醇香的胡麻油。他说:“古法榨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起源于秦朝,我们天水是秦人的发源地,史书记载,秦人祖先在西汉水流域生活时就用这种榨油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都与秦人的榨油之法基本吻合。古法榨油讲究工艺,工艺讲究经验的积累,每一道程序都十分讲究,都有其要诀所在,如火候、力度、时间等。他将所学用于当下社会人们对饮食的讲究,循序渐进,反复研究改良,凝聚民间代代工匠师傅们的只智慧结晶,历经创新,升华为康亚福德古法六艺之道:“秦州郡,胡麻子;秘法炒,留醇香;小榨技,见精油;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秒储藏。”

  他以大胸怀传承古法榨油,为的是传承文化,让他后继有人;让老百姓健康长寿,将康氏六艺诠释于天下大众。“秦州郡,胡麻子”,筛选武山上品胡麻,粒粒饱满,含油量高,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采购时必先经过严格取样、检验、保证原料质量的优质,从原料确保天然的醇香。“秘法炒,留醇香”,依古法烘炒之技,精控炒温,选取上品胡麻子,炒料产香,留存最原始的亚麻香。“小榨技,见精油”,融汇百年木榨传统经典技术,以秘法压榨工艺,充分榨取胡麻天然醇香。“取初榨,得上品”,古法木榨亚麻油只取初榨油精华,贵精而不贵多,点滴珍贵。保留其含香量最高的琥珀色亚麻原油,其香醇非一般胡麻油所能比拟。“正宗味,真地道”,低温沉降与过滤制法,尽可能地保留了胡麻油的营养香味,纯净无添加,滤得最原始醇香。“依古法,妙储藏”,参照古代储藏经验,严控温,避光存,采用黑陶缸,久而不变,保存油品的天然品质。

  舌尖非遗香传天下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康亚福在大力继承和升华古法木榨工艺的同时,甘肃益康家政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分部《天水益康农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农产品、食用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恢复了天水李官完村解放初期的古法榨油坊一座,康亚福以非物质文化古法榨油传承人的身份位居首席,他从收集归纳历史资料到选址选材日夜操劳,走遍了中国历史记载中古法榨油的大小市、县、农村,于2016年建成生产。油好不怕巷子深,5他融汇了几代压榨工匠们的榨油心血与智慧,制造出“可被传承,难被超越”的正宗胡麻油。他融入新技术,完善了古法,做到了古法与新法相结合的理念。保留着胡麻油的口感与香味,合理利用生物技术,有效降低了非健康物质含量,“精益求精,品质为上“是康亚福先生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宗旨和立身之本,通过科学分析检验和社会团体的鉴定,得到广受认同及肯定的。更令人欣慰的是甘肃益康家政“益禾农庄”胡麻油被国标局注册为《秦祖味道》品牌优质亚麻油。康亚福先生作为中国非物质文明遗产《古法榨油》的传承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精髓,打造具有特色传统内涵,历史工艺传承的百年品牌,具有着时代光辉意义,使得传统木榨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老百姓真正吃到绿色环保,信赖可求的“秦祖味道”食用油,为中国厚重且悠扬的饮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29

  徐纪忠,他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突破,勇于践行“敢于领先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积极先后推进东台、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各项工作,不论前期核准,还是工程建设,均走在同批项目的前列。

  2016年12月,东台2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成为国内当时离岸距离最远,单位容量最大,升压站电压等级最高,海况环境最复杂的海上风电场。2020年7月,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行,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在中国绿发新能源产业中树立起新标杆。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辛勤的劳动者,也包括你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让我们用最简约真挚的方式,去赞美哪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

  开创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他反复研究海上施工技术方案,迅速成为海上风电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东台项目创下海上升压站“滑移装船、整体吊装”、海缆“登滩排架敷设”、风机“塔筒预先拼装,风机分体吊装”等多项国内海上施工记录,项目于2017年9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

  在如东项目建设中,他提炼形成的“点线面体”项目管理法,创造性的以“容缺”方式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克服新冠疫情、施工船机不足等种种困难,于2020年7月底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成为江苏同批核准的24个项目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  

  创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他瞄准国内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定位,形成了海上风电项目10项示范标准体系、10项技术领先成果。以“徐纪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取得创新发明、QC成果奖及软件著作等80多项科技成果,东台项目先后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如东项目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形成多个科技成果正在筹备申报工作,助力集团公司智慧新能源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同时,他采用边学习边建设的方式紧抓人才培养,通过东台项目及如东项目建设,他的团队全面掌握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素,实现了员工海上作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的双提升。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0

  贺耀宇,男,汉族,中建六局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工程部副部长。

  贺耀宇坚守上合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设施工一线,尽职尽责投身项目建设,紧紧围绕胶州市上合示范区建设,做“尚德胶州”的践行者,争做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上合示范区注入发展动能。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共取得7项成果;组织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疫情防控、为老党员送慰问、关爱留守儿童、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等问题,践行企业责任担当。

  他投身建筑行业已经4年,4年间他始终坚守项目施工现场,不畏艰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项目的建设中,以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精益求精,力争将每项工作做到完美。上合国际交流中心是上合示范区首个地下二层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米,且工程地点距海直线距离仅2公里,因此基坑开挖面临多处涌水的难题,直接影响项目正常施工。他针对基坑多处涌水现象,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提出增加基坑内止水帷幕和基坑外降水井的施工方案,对基坑涌水进行“外降内排”,有效解决了项目基坑涌水难题,为项目正常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项目组织开展“青年突击队”抢拼产值活动,与项目青年员工一道日夜坚守岗位,在保证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全力推进项目生产进度,创造了“8天1层公寓”“7天浇筑混凝土5000方”的上合速度,为项目2021年产值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带领项目青年团队优化项目管理,进行科技创新、技术质量攻关。经过努力,项目荣获青岛市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顺利通过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项目中期评价、公司2021年项目管理综合考评第一名、青岛市工法一项、局级工法一项、山东省工法一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项、中建六局2021年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天津市建协BIM大赛三类成果、中国信息协会优秀奖、“金标杯”BIM施工成果组二等成果、完成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应用研究》、参与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编制1项——《建筑采暖用相变蓄热地板干铺技术规范》,以上创新创造共形成技术创效500余万元。

  在项目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积极带领项目青年群体落实项目疫情防控工作,每日检查出入口测温登记、进出场人员排查、生活区消杀、防疫资料更新、组织项目全体人员核算检测等,每项工作他都带头落实,躬身力行,任劳任怨,从不抱怨。

  他积极践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项目周边老党员送慰问,聆听老党员讲党史,使青年团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组建上合项目“混凝土”乐队,为留守儿童及工人兄弟表演,为他们送去关爱,让爱不再留守;成功开展“建证”品牌志愿服务活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成功开展“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活动,帮助青年团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团队的归属感、幸福感,成功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青年的生动实践。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1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5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2

  刘洪峰,2007年进入山东征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通过跟热处理车间师傅们不断交流、认真学习,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公司于2011年引进新设备,刘洪峰被调入新的岗位进行学习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设备运行工艺当中有一点小缺陷,导致每次工艺运行都会有一小时辅料消耗,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车间辅料消耗节省开支。2014年节假日值班时,因设备电机由冷水冷却运行需要人员值班看守,他纠结如何才能解决电机冷却问题,后经多方了解探讨,将电机冷却水改变成变压器冷却油,得到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15年因设备淬火有部分管件损坏,导致淬火油里进水无法正常运行,后经多方了解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将原有设备水冷却,改变成风冷却,使生产需求得到了提升。2017年,因工作需要,刘洪峰被调入发兰工序,因后期人员紧缺,他发现零零碎碎的小产品总是会占用一名工作人员一到两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不能干其他工作,经过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他设计出一款新式工装,我们把它叫做滚筒式发兰筐。

  2018年,刘洪峰迎接来工作中的再次考验,公司对外开放加工处理产品,与我公司现有产品大不相同,发兰质量得不到客户认可,经过与各个相关人员探讨,进行反复实体操作,终于得到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对我们质量的信任。2018年6月,由于外协加工产品增加,发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经协商增加一台设备。但是根据原有设备炉丝组数无法提升效率,后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改变炉丝组数,增加底相加热达到提升效率,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2020年6月,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喷砂工作大量增加,因设备老旧只能由人工将工件摆到需要喷砂相应位置费时费力。从而激发他对喷砂机改造的'想法,后经多方交流,调查资料,一个新的构思提上日程将原有设备底部改装成旋转托盘式构造,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多用炉碳势监测用氧碳头,成本高,寿命短,1万多元一支,寿命10-12个月,他通过半年多的摸索钻研成功延长氧碳头使用寿命,平均每个氧碳头多用2-3个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上万元。

  压力机成型夹头时由于中频加热工件进入锻压完不容易出模,他经过反复思考,历经1个半月时间终于成功改进了设备,研发出了脚踏式顶料工装,经过与原来班产量比较,效率倍增,提高人工效率,为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3

  陈兆海,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天津航务技工学校测量试验专业,现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测量首席技能专家,作为测量施工的主要负责人,他是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侠”,也是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获得者,更是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的奇迹……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跨越,专业、专心与专注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之中,他用执着与坚守、用心与细腻,一次又一次撰写着中国工程的技艺和传奇。

  他执着专注、不忘初心。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他不仅精炼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精度”。

  从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及我国首座航母船坞——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工程;到国内最长船坞——中远大连造船项目1号船坞工程;再到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以及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顺利承建的背后,都见证了他攻坚克难、精雕细琢、勇于创新和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

  一路走来,陈兆海在平凡中创造着非凡,在非凡中演绎着感动。用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持之以恒追逐匠梦、呕心沥血传授技艺,凭着对测量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陈兆海将一团团永不熄灭的激情火焰点燃在无数的'点与线之间,他所蕴藏的不竭奋斗与赤子情怀弥足珍贵,不仅照亮了自己别样的人生,也诠释出新时代央企工匠的风采与活力,更托起了辉煌的中国梦!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4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6倍,在60000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节电2.4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60000多吨。

  刘丽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8月,拥有35个工种、11个分会537名成员。10年来,实施订单式培训、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技能15000多人次,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135人被评为技术能手。工作室探索实践“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

  作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中石油专家团队行程17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以“择优百项创新成果、开展百次技术服务、精选百个难题攻关、优选百名培训专家、培养百名人才接续”的“五个百”工程为引领,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跨地区技术服务等活动,攻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级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5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

  2002年,在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矿石码头项目施工中,陈兆海成功将船用测深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引入测量,该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GPS-RTK技术,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采用双GPS定位桩位圆心工艺,为桩位放样提供更加精确便捷的依据,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迹 篇36

  1986年,卢仁峰在某军品生产攻坚中意外发生工伤,左手4级伤残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岗位后,他定下每天练习100根焊条的底线。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他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最终创造了熔化极氩弧焊、微束等离子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国家专利。他牵头完成152项技术难题攻关,提出改进工艺建议200余项,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的突破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作为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生产,卢仁峰主动请缨,经过多次失败和从头再来,创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对推动我军轮式装备性能和国防工业水平的跃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牵引推动作用。2020年,他对某海军装备铝合金雷达结构件焊接变形问题进行攻关,通过优化焊接顺序、改进焊接方法、制作防变形工装等措施,一举解决了该装备变形问题,为开拓海军装备市场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

  他主动与公司签订“高师带高徒”的协议,把更多心血花在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总结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和三顶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余项焊接操作技法,培养出24名高级技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3096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