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致富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范围的不同,事迹可分为集体事迹和个人事迹。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植大户致富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
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今年31岁的共产党员xxx,现经营着4380亩土地,拥有迪尔9320t大马力(375)整地机车一台,654胶轮车一台和一个联户规模家庭农场,他会种地、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是北安垦区闻名的种地能手、十大杰出青年和格球山农场模范职工标兵。
xxx是格球山农场原十队的一名普通修理工,1998年开始组建家庭农场,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以一个现代农民的气魄和胆识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和人生价值。成为了全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在创业之初阻力非常大。妻子对他组建家庭农场不同意。当时对土地不信任,觉得种地风险很大。一些亲戚、朋友、同事也不理解,千方百计规劝他要谨慎从事,别吃两天包饭就瞎折腾。这些并没有动摇他创办家庭农场的信心和决心。
万事开头难。20XX年,想成立一个家庭农场需要承包一百垧地以上,还需要投入几十万元的资金。由于资金有限他就采取向亲戚朋友借,贷款等方式。把200多垧地种上了。然而老天不作美,在麦油收期间,连续20多天降雨,眼看着小麦站杆发芽,机车下不了地。大豆收获期间又赶上下雹子。亩产刚刚超过100多斤。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次年轻的xxx却留下了辛酸的泪水。
经济的损失、精神上的压力并没有击垮年轻xxx,他决心在哪跌倒在哪爬起来。为了使家庭农场不断壮大,他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相信科学、依靠科学。20XX年他又贷款承包了290多垧地,同时又购买了一台纽荷兰110-90整地机车。准备大干一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获得了大丰收,土地加机车共盈利8万余元。全家乐了。他的信心更加十足了。
规模家庭农场的成功,使xxx更加坚定信心,他一心扑在家庭农场的事业上,使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收入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他并没有象葛朗台一样做守财奴,而是把赚来的钱绝大多数用在购买农机具和扩大种植面积上,自从扩大规模后在经营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帮助贫困职工发展生产,他每年都需要雇佣许多长工、短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董志平是比较贫困的工人,一无资金买车、二无资金承包土地,致富无门整天愁眉苦脸的。xxx一直在惦记他,他在纽荷兰机车买回来以后主动去找他,另外给他种150亩地,同时种地款全部由他来垫付,董志平听了非常高兴,当时就感谢再三,并表示一定好好干。当年董志平就收入一万多元,彻底的摆脱贫困。
四年来他积累帮扶贫困职工16人,垫付资金和用机车担保奶牛贷款达到18万元,从而使贫困职工摆脱贫困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在广大青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一名青年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而今的xxx带领着他的规模家庭农场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步一步的向着和谐美好的小康目标迈进。
敢“想”敢“干”,在机遇面前从不束手束脚
1984年,农村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杨德金从一个亲戚家里用一件“毛华达”的上衣换回了一棵桂花树,并试着用泥土埋枝法进行繁育,没想到一次性就繁育成功。第一批发展到500多棵,经过两、三年培育,以每株90元的价格卖得4万多元。这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可想象的收入。第一次销售苗木所得的4万多元,不仅为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坚定了他发展的信心。他决心放手一搏,将他家里仅有的8亩耕地、责任山、自留山全部用来发展桂花树等苗木,甚至将已经受益的500多株柑桔树,挖起来出售给了别人,全部植上了绿化苗木,这样形成了70多亩的苗圃基地。
为适应市场的要求,他于20XX年注册成立了安诚绿化公司。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他又在猇亭区主干道旁,花20多万元购置了近500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小别墅、停车场和绿化草坪,同时,还租了一块20亩的土地,承包经营了一块5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栽植了40多个品种的绿化苗木。这样,他就从乡下打进城里,在城里有了自己的营业场所和苗圃基地,在城里落住了脚、扎下了“根”。
20XX年,公司承接了宜昌市万家花园、富连江、中级人民法院等几个知名企业和单位的绿化工程,其中中级人民法院的绿化改造工程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公司绿化工程业务发展到了武汉、天门等周边县、市、区,苗木远销到北京、浙江、湖南等8个省市。他又租用了20多亩农田用于发展从浙江、云南等地引进了名贵彩色树种,苗木基地达到了480亩、品种达到280多种、价值过600万元。
注重信誉,以诚信换财富
1992年,杨德金通过软磨硬泡说服葛洲坝集团的一位老总,给了一小段绿化工程让他做。工程虽然他是接下了,但心里却是忐忑不安,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接工程。于是,他吃、住在工地,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工程,用行动赢得了这位老总的信任。这位老总后来又主动给他介绍了好几个绿化工程,使他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2000年,他为伍家区“昌丰”公司栽植一棵皂夹树,时值高温,栽植的树难于成活,为了不失去公司信誉,他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最终获得了成功。虽然在栽植过程中亏了本,但是为公司争取了信誉。后来“昌丰”公司照顾了他15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现在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每年的绿化工程都在约二、三百万元左右,最大的一项工程多达15万平方米,工程造价近200万元。但对待每一项工程他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他设计、施工的东山花园小区绿化项目获得了“省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为市夷陵中学、中级人民法院设计施工的项目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富不忘本,以一腔热忱反哺乡亲
在发展之初,杨德金的左邻右舍非常地不理解。看他尝到了甜头以后,乡亲们渐渐改变了看法,于是,他利用他自己的切身体会动员左邻右舍发展,并免费为他们提供幼苗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联系销路。乡亲们看到他真心实意地帮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胆子也大了。有几个年轻胆大的迅速加入了他的队伍。他公司现有的30多个员工大多都是当初和他一起闯市场、同甘共苦的兄弟和后辈。
他在承包工程中需要苗木时,都是优先收购周边邻居的苗木。在引导大家发展的基础上,还指导他们进一步拓展业务,带领他们出去学技术,搞推销,实地施工。原赵家湾村110多个农户,几乎户户植苗木、贩苗木,出售、贩卖苗木收入成了这个地方所有农户最大的收入来源。目前以赵家湾为中心,辐射带动茅家店、穿心店等周边村搞绿化的村民不少于300户,从事贩买贩卖的村民,已经成为一种常年务工的形式。他的邻居杨德才,在他的带动下96年开始做苗木生意,现在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赵有华原来是一名民办教师,2000年才跟着他一起搞绿化,现在家里拥有了近20亩的基地,出售自己培育的苗木的同时还收购贩卖苗木,年纯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20XX年,他出资5万元,带动他赵家湾苗圃基地周围的农户一起共同出资硬化了到自家田头的公路,极大地方便了苗木运输。在他的家乡土城,知道他杨德金的人很少,但知道赵家湾的苗木的人很多,赵家湾已经成为了宜昌江南最大的苗木基地、成为了当地一块响当当的绿花劳务品牌。
创新取胜,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
近几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宜昌的绿化公司大大小小不下数十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丰富品种、提升绿化档次,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杨德金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首先,他在观念上做到了超前更新。他是从土城赵家湾走出来的一个地道的农民,是实实在在的“泥腿子”,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靠的是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武装头脑。1987年,他在承接工程的过程中,他深感自己园林专业知识的缺乏,于是决心学习园林专业知识。主意已定,他不顾当时年龄偏大,跑到武汉学习大专园艺课程,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具备了园艺工程资质能力,获得了助理工程师的职称,为他以后创业打下了基础。他公司里的员工,虽然大多都和他一样是农民,但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具有相应的资质和相当的专业水平。其次,他坚持不断更新产品。从当初500棵桂花树到现在已发展到近200个品种的绿化苗木。近几年,他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有数十种。20XX年,他花巨资从浙江、成都等地引进了以“红”、“黄”为主体的彩色绿化品种,有红叶石楠、紫玉兰、彩色草等十多个品种,其中彩色草已投放市场,很受市场欢迎。现在,无论什么季节,当你走进他那片苗圃,都会看到满山遍野、错落有致、红绿相间、繁花似锦,鸟语花香,好像一片世外桃源。再次,他坚持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他做苗木生意二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培育、繁殖、养护的经验。如运用树木同科的原理嫁接繁殖名贵树种,已成功的在野樱桃树上嫁接日本樱花、在火炬树上嫁接海棠、在本地枫树上嫁接了红枫。这些技术上的创新不断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变废为宝,而且大大降低了他的经营成本。
二十几年来,杨德金不断积极探索,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他下一步拓展业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且为帮助当地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20XX年,他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20XX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首届区管优秀人才”; 20XX年2月,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劳务创业之星”;20XX年4月,被市政府表彰为“市劳动模范”;20XX年,被区委、区政府再次评为“区管优秀人才”。
纪xx,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初心难忘,从最初到外地打工的几年时间里,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饭馆的小老板到中介公司的总经理,努力赚钱成了她一切初始的动力。直到2010年,她回到了家乡,感受到了家乡急剧发展的脉动,欣欣向荣的气象,让她触景生情,激发了内心中一直潜藏的一个梦想。回家乡创业,为家乡父老做些事情。改变他们的面貌,也改变她自己的人生。
经过对家乡环境考察,纪xx信心满满地回到了家乡,自筹资金180万元,在辽源市西安区灯塔镇龙背村建了肉鸡的饲养场。创业计划得到了灯塔镇党委、村党支部的一致支持,找场地,建鸡舍,通水通电。功夫不负有心人,肉鸡养殖场很快就建立起来,当年第一批肉鸡出栏8000多只,赚了11万多。村里的百姓看到她的收益,纷纷都向她学习养鸡技术。但纪xx却非常顾虑,害怕带不了这个头,如果村民们跟着赚不到钱怎么办?而这个时候,镇党委的支持和鼓励给了她信心,2011年,她联合多家养殖户,创办了辽源市西安区元丰养殖专业合作社,龙背村的肉鸡存栏很快发展到了10万只。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养鸡收入就实现150余万元。每个养殖户的纯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2013年8月,纪xx组织成立了辽源市西安区有邻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2013年9月,注册2000万元,吉林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搞养殖、做企业的过程中,某一天,一位老党员不经意地问起纪xx是不是党员,这个问题让她心头一颤,“我可以入党吗”,她在心里自问。尽管心底的答案有些模糊,自身有许多缺点,但不忘初心,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变,去帮助,去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因此,她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向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那时候起,便努力地向党靠近,学习理论思想,向身边的老党员学习,以身做责。并在2015年,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虽然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肉鸡养殖市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仅仅依靠传统养殖,是难以做大做强的。2015年初,我远赴广东“取经”,学习蚯蚓养殖技术,并带回了200斤养鸡用的蚯蚓苗。经过细心管护,5月份,有道现代农业公司的第一批“蚯蚓蛋”面世。同年,在党的关怀下,纪xx得到一次深造学习的机会,进入到北京大学培训,这次学习,彻底打开了她的眼界和思路。“互联网+农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从北京回来后,有道现代农业开始了在电子商务、020经营模式的开拓。同年8月,蚯蚓蛋开始进入互联网平台销售,并注册了“两只母鸡”商铺名称。因为独特的理念和特色产品,微店开业3天营业额就做到了17万,蚯蚓鸡蛋成了“网红”。2016年底,有道农业通过电商平台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与逻辑思维、万科物业等多个著名电商平台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在有道农业的带动下,周边200余户农民实现了共同致富。现在,有道农业已经打造出初具规模的有机循环农业。
事业的成功并不足以让纪xx欣喜若狂,2016年7月1日,面向党旗,大声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便拥有了另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拥有了矢志终身的信仰和追求。
一个好的.企业不仅是在市场上搏击风雨,更应该拥有远大志向,承担社会责任。几年来,有道农业公司,为本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间接带动创业就业500余人次。同时,也非常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每年组织员工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送温暖、帮扶联谊等慰问活动。今年,有道农业计划建设循环农业采摘园、建设特色玉米冷藏基地,并计划在三年内完成特色农产品物流园扩建项目。
在党的光辉、正确领导下,在党的鼓励和帮助下,纪xx和她的有道农业公司将会不断壮大,取得更大的成绩。
xx,女,谷城县石花镇小坦山人,1982年4月出生,2004年毕业。毕业后曾赴广东打工,2010年返乡进入小坦山村委会工作,201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9月经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现任小坦山村委会委员、村(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团支部书记,分管村内日常工作、共青团工作、财务管理、村级企业、税费结算、村级集体经济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民政相关事宜,及村内“三资”管理问题的处理。
一、年轻姑娘为尽孝回家乡,志愿服务农村
2006年,xx来到广州东莞打工,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储备、积极认真的态度和乐观豁达的性格,很快在公司里做出了自己成绩,被公司任命为部门主管,并被许以高薪。2010年,28岁的xx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和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是她就在这一年决定回到家乡石花镇小坦山村,因为她要照顾日益年长的公公婆婆。她对别人说:“在外面,小家庭过日子当然很轻松,但是家中老人年纪越来越大,我们当小辈的每年紧紧逢年过节回去看望一下、留点儿钱,是绝对不管用的。他们把我们养到这么大,现在该是我们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回到家乡的xx,抱着为家乡做点小贡献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村两委的各项事务中,从最简单的端茶倒水做起,一点一点将自己扎根在这座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以对任何事情都是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敢闯敢干的进取精神,得到了村两委的一致好评,也在全村群众中树立了不错的口碑。2011年7月,xx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经过公开选举,进入小坦山村委会,成为两委班子成员,并被委以重任,在原有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参与到全村各项工作中。因为xx出了名的“犟脾气、好较真”,全村各项工程建设的进程都由她进行全程监管,工程的各项用材、出工情况、建设进度、工程建设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等问题,都由她参与一一确认。每次见到xx时,她的桌子上总是堆放着各种材料和表格,电脑上总是有正在总结的材料。她总是会笑着说:“事情总是做不完的,但是事情总是要人做的,人怕干活儿,活儿怕人干。”
二、有志青年扎根故土、积极创业求发展
在回到家乡后的一段时间里,她看准了村里的苗木花卉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家里人的支持下,她在工作之余也开始开创自己的苗木花卉种植事业。从品种挑选、幼苗购买再到田间管理、成品销售,xx用所有的业余精力把花花草草事业经营的有声有色。短短三年时间里,她凭着当初的毫不懂行,不认识产品,背着各种苗木花卉的树叶样本去湖南和浙江等全国大型苗木花卉市场找产品、摸行情的冲劲和一手拿鼠标,一手拿锄头的扎实干劲儿,硬着头皮闯到如今发展基地20余亩,年营业额过百万的骄人成绩。就是这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着xx在自己的创业路上走出了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
三、心怀乡亲,自己富了不忘家乡人
她在自己通过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尝到了甜头后。没有独享成果,而是第一时间想起了家乡的广大青年朋友。在看到全村苗木花卉组团发展的优势前景后,立即结合村团组织平台,在苗木花卉产业服务小组基础上成里立了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团支部,形成了团社合一的团建格局,并将自家的部分苗圃地和邻近几家的苗圃地联合起来,经过她多方联系和争取,在小坦山村创建了一块“双带双新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双带双新”活动,全面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网络广、有活力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从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网络营销、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支撑,大力推进本村青年创产业、团员干部创事业;带动了小坦山村孙大伟、朱群、李静、郑汉森等一批优秀青年参与到了苗木花卉种植产业中来。后续她还计划争取每年逐步带动一批青年成为产业大户,每年带动和推出一批创业典范,继续扩大创业基地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目前,该基地成为各级团组织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同志今年3月到小坦山村视察共青团工作时,被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四、把激情投入到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增强组织活力
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不懈地把村里日常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身为村委会委员和团支部书记的xx,在2000余人的大村里身肩两职,她深知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扎实的业务水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行不通的。为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业务政策水平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她下决心为自己“充电”。她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除了搞好花花草草业务外,还不断的通过各种渠道给自己充电学习,孜孜不倦地追求,使她视野不断扩展,知识面不断拓宽,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干起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创造性地组建了由40余名优秀青年组成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了以“阳光家园”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等活动,在支部成立苗木花卉产业服务团小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团小组、特殊群体帮扶团小组及老年人互助照料服务团小组,并长期不间断的开展各类服务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反响强烈的活动的开展,使小坦山村级共青团工作开创了新局面,进一步夯实了小坦山村团的工作基础,让他们不断的在学习中锤炼、在工作中锤炼、在产业中锤炼、在服务中锤炼,进一步提升了团干的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支敢于吃苦、群众满意、业绩优良、充满活力的青年团员队伍,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凝聚了合力。
xxxx,xx镇xx村人,原来是县医药公司的董事长,因多种原因,离开了医药公司,返乡创业。四处考察项目未果,村支部书记xxxx建议其找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唐善利主任,探讨创业项目。xx在唐善利主任的建议下,带领人员参加了泗阳县农干校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创业方向和项目。
根据所学的生猪养殖技术以及和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联系,xx投资3500多万元成立了苏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苏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两个子公司:宿迁市银农苏钟猪养殖有限公司和宿迁市圣农苏钟猪养殖有限公司,分别坐落在xx镇xx村、沈圩村。这是继宿迁市广源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建成后,又一大型养猪场落户xx镇,加上50多户小规模养殖户和洽谈之中的养殖项目,使得xx镇的养殖产业已初具雏形。
苏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xx、张雪冰、唐善曙、薛家虎等四位外地客商申报注册。两个公司第一期占地面积150余亩,投资350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流动资金XX万元,总建筑面积2.5万平米,存栏苏钟能繁母猪2500头,年出栏商品猪3万头,还可为入股农户及周边养殖户提供猪苗0.5万头。
苏钟猪因产仔率高,育肥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而成为江苏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xx镇苏钟猪扩繁基地的建成将成为江苏省目前最大的苏钟猪扩繁基地,每年可带动入股的500名养殖户走上致富之路。不久的将来,养殖业将会成为xx镇木材加工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XXX,男,1982年出生,党员,土桥乡杨河村青年农民。20xx年从土桥中学毕业后,到到西安学习电焊技术。后到油田务工。20xx年底回家创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现在是土桥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20万元。
现年31岁的XXX,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当年从土桥乡中学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通过虚心学习和悉心钻研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倪彦虎熟练的掌握了电焊技术,通过熟练的技术他成为油田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他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中积攒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20xx年春节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生活还是很贫穷,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进行项目考察,他认为种草养畜很适合自己的农村,因为这里有土地等养殖场地和丰富的饲草来源,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给村民减少种草所需的花费,最后他选中了在当地很容易发展的种草养羊产业。随后他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只100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种养业,依靠“双联”贷款活动和信用社的担保贷款,扩大养殖场规模,扩大再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XXX已经成为土桥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二十多本,同时,倪彦虎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羊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倪彦虎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种养业,都想通过种草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倪彦虎看到后,觉得大家如果盲目的发展种养业,就很容易走上歧途。于是则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倪彦虎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华强专业合作社,合理分配种养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内部恶性竞争;并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优势,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各养殖户,发展三高农业,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华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合作社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养殖。华强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吸收农户加盟,由农户出资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农户按比例进行分红。华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给养殖加盟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养羊积极性,在无偿服务下,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朋友更深刻认识到,养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耕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XXX不仅要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设计总投资450万元,计划发展养殖2000只规模。现已完成投资14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0间,饲草贮藏加工室、防疫室、标准化棚圈等共计110间,购买铡草机5台。目前,羊存栏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绒山羊220只。该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栏羊只可达3200只,可产绒1600斤,实现年纯利润约200万元。该合作社的建成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在一片葱茏繁茂的田垅里,迎着紫薯特有的芬芳,随着大型拖拉机挖掘的轰鸣声,几十个工人正在检薯、装袋、忙得不亦乐乎。在这群人中,一个忙碌的身影正指挥着工人们分工协作。她,就是xx,今年32岁,是零陵区邮亭圩农技推广站的一名农艺师,也是这二百多亩蔬菜、紫薯、水稻的种植者。
这块地里的紫薯,品名叫“一点红”,因其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易种植的优良品性,由xx远赴xx省xx考察后引进的。今年“一点红” 紫薯的种植面积在60亩左右,由于种植早,在4月初已插播完成,八月初就陆续收获上市,每亩产值在3500元以上,纯收入达每亩20xx元,今年仅紫薯一项创收高达10万余元。另外,今年还种植了早秋白菜苔40余亩,水稻120余亩,实现20xx年纯收入在25万元左右。获得这样的收成,xx心中自然十分高兴,可回想起创业这几年的艰辛,一幕幕的往事仍然清晰地呈现在这个勤劳的湘妹子的眼前。
早在20xx年,xx不顾家人反对,承包了富家桥阳河村土地160余亩。虽然是农校毕业生,又在乡镇农技站工作,但对本地气候及市场把握不准,当年种植的反季节包菜80余亩正准备在六月中旬上市,可五月正是湘南区梅雨季节,连续半月的阴雨让正处包心期的包菜,因排水不良而全部感染软腐病,80余亩包菜几天之内全部腐烂,投入的12万多元也就打了水漂。
20xx年,xx种植的160多亩xx香芋,长势喜人,可到收获季节,当年市场行情差,香芋无人问津,市场批发价也仅有每斤0.5元,20xx多吨优质香芋一等再等,在年底不得已以每斤0.76元的价格出售,细算帐本,还亏了五万余元。这两年的失败让她明白,蔬菜种植一定要结合天气,掌握一整套科技知识,根据市场来合理安排茬口,无论哪一环节出错,未能及时、迅速地解决问题,都有可能全盘皆输。
20xx年,xx经大量的市场调查,结合对地区的气候条件的研究,引进早秋白菜苔的种植,种植面积50余亩,由于阳河村的土质成沙性,又处潜水河边,温差较大,采摘的白菜苔品质极好,一经上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每天20xx斤的白菜苔在本地市场上也能销售完成,实现当年白菜苔收入共10万余元,但在当年种植中,又表现出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劳动力不足,由于白菜苔的采摘用工量大,特别是双季初收获期间,农户忙于自家的水稻收割,劳动力严重不足,很多白菜苔采摘不及时或未采摘,造成一定的损失;再一个就是市场问题,在零陵、冷水滩两区批发市场内,每天超过3000余斤白菜苔就很难销售完成。如若扩大生产,必会造成滞销,如何解决劳动力不足和市场的问题成了扩大白菜苔种植的关键。近两年中,xx实行分散各村各农户种植,共同对白菜苔进行远销xx、郴州、长沙等市场,使这两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当然种植业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技术,要想蔬菜获得高产,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设施投入,为了更合理地安排茬口,掌握各种蔬菜的种植技术,xx先后到山东、桂林、新田、江华等多地考察学习,引进以xx菜心、早秋白菜芸、紫薯、早秋红皮萝卜为主的高效益品种,还从网上《中国瓜菜》、《上海蔬菜》等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蔬菜种植技术,与此同时,积极请教市县农业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和零陵农校的有关专家,把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到实践当中,在蔬菜种植上采用高垄种植、滴灌栽培等措施,在水稻种植中采用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稻草还田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取得了产量效益较当地农户平均水平高10%的良好收益,也为当地农民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种植业中最关键的是市场,为了开拓市场,xx先后对xx江南批发市场,长沙马王堆批发市场等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和本地各大超市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合理安排茬口,使蔬菜能在空档期上市,跟家家福、步步高、建都、心连心等超市及几位xx老板签订供货合同,实行了订单种植,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在20xx年中,供应本市各超市和江南批发市场紫薯70余吨,早秋白菜苔100余吨,水稻稻谷110余吨,实现纯利25万余元。
由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常年在家的村民大部分在50岁以上,是以妇女为主,xx主动与当地农村妇女签订了用工合同20余份。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在她的带动下,以阳河、张阿复、大庙头、木山底等地出现一批种植大户,她以自己的理论、实践经验毫不保留地对他们进行技术上指导更新,让大家少走弯路,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深受广大种植户欢迎。
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
20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他们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当年就承包耕地100余亩。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甜头以后,熊小宁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2011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粮食产量达180万公斤,他的示范带头作用,立即为当地群众吃下“定心丸”。他们纷纷找到书记,要求熊小宁牵头走出东岸,来到了与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农场,找到他们的领导,逐年把两个劳改农场的田全部承包过来,转给本村群众承包,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他的事迹,很快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并以他为榜样,在全镇广泛宣传和推广。目前我镇已涌现出规模种粮户722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规模种植已构成我镇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
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市劳动模范。
高焕球,男,1973年9月出生,汉族,东风桥镇新东坡村一组村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员5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谱写了种粮新篇章。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他坚持农业生产标准化,拥有农机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机二台、旋耕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机动喷雾机三台。承包了农田1000余亩,年总产约400吨,全年实现粮食总收入近百万元。高中毕业的他面临着生计问题,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敢闯敢干,在家种田,在外打工,做过泥水匠,当过搬运工,1996年在镇上开了石门桥第一家网吧,2000年利用开网吧赚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在农忙时帮别人收割稻谷。这段时期,他看到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稻田抛荒严重,部分农户在水稻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必须实行集中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他毅然放弃了网吧经营,投身入老本行——农业生产中去,当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曾说自己是一名农民,国家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的粮食要谁来种,人民吃的粮食谁来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很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2005年他开始承包水田,初时只承包了30多亩,通过科学管理、机械操作,节约了成本,慢慢到现在承包了1000余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一是应用优质的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每亩能增收节支120多元。三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水稻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在病虫防治方面上。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自己创收之余,他注重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承包农户的耕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断拾起石门桥镇、德山镇等地方村民抛荒的田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最高达700公斤,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005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新增收入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现在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万元以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个老板,而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真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我镇很多群众带来了新的种粮模式,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307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