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事迹材料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事迹材料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叫夏宗云,与共和国同龄,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出生在斋坛乡小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3岁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从那时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从懂事时年起的漫长的日日夜夜里,我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运抗争,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生轨迹。
我是农民的儿子,种过田。从19岁开始做木工,走村串户,不仅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而且开阔了眼界。1987年,在乡政府的鼓励和父老乡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多年见识的我开始了创业之路。经过多年艰苦地耕耘,我办起了一个木制品加工厂——宏兴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7年,又逢村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小石村地处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种粮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们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两委班子思想不统一,集体经济为负数,光欠供电局电费就达3万多元,全村已被停电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村民们都急切盼望有一个人能挑起这副重担。乡党委政府深入我村调查、座谈、了解情况,最后找到了我。乡领导对我说:“小石村至今还未脱贫,村里的工作很困难,你办过厂,见过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乡党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担任书记,领着大伙儿走致富路。”乡领导的这番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深知创业的艰难,如果回村当书记的话,自己的厂肯定会受影响。同时,我的妻子、儿女也极力劝阻我,亲朋好友也规劝我,他们都认为回去当书记,影响家庭经济不说,弄不好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自己走上致富路离不开党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带领村民致富应是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软磨硬泡说服了妻子儿女,顶住了少数人的冷嘲热讽,义无返顾地把组织关系迁回了村里,并以全票当选了小石村的党支部书记,我被党员村民的信赖深深地感动了,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个样子来。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发现小石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壳子村”。当时,村里共负债9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数村民依然没有脱贫。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村里因拖欠电缆而被供电局切断了电源,出现了“日间有阳光,夜间无灯光,白村变黑村,户户叫黄天”的现象,这一上任就遇上这么棘手的问题,我想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验我夏宗云吗?怎么办?村民在试目以待。“开弓没有回头箭,再困难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边这么想,一边带着两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稳定村民的情绪;一方面抓紧与供电局协调,并到处筹集资金,为了还款,我以自己的名义贷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万多的电费,这下,灯亮了,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头的石头才落下来:当村干部真不易呀!
经过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变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该如何走?就这个问题,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筛选。最终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滩的一块荒芜了很久的乱石地,经过多方论证,争取县国土部门的支持,我就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一刨一锄硬是在这片乱石滩上开出100多亩土地,得到上补助资金10余万元,并将它承包给人搞开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1万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处平原,没有山可供开发,集体土地又少得可怜,切要壮大集体经济光靠农业开发显然不行。想到这点,我从自己办厂的经历中深要体会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要走发展工业的道路,自己没有资金、人才,就向外争取外地人来兴办企业。于是,我们研究规划了100余亩工业开发小区,引进了一外老板,投资100余万元在村里创办了一个“松阳县人和泵阀制造厂”和温州一家投资50万元左右的铁器铸件厂,引进企业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收入,而且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渠道。
村集体经济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呢?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个看点。我想到了一个根本点,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从一条小机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况很差,车进不了村,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别的村,村民心里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苦处。想着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计,经历几多波折,终于开通了一条8米宽,2.5公里长,直通乡政府的公路。后又结合康庄工种浇筑了水泥路面,这样连大型的货车都能开进村了,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辈辈都是靠种良田为主的,但农田因松荫溪古道冲击而成,烂田糊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有许多田只能种两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这700多亩烂糊田,成了村民们关注的又一个难点问题。是啊,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们作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观呢?经过几番周折,才与县国土部门联系并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现在是田成方,路成网,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湿就湿,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农业经济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渐渐地鼓起来了。
然而,毕竟富起来村民在少数,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户残疾人家庭,他们还是贫困不堪。想到他们,我这心里就泛酸。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和他们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感受和痛苦,就凭这点,如今,我自己又闯出来了,也富裕了,看着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着我,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又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呢?转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办的厂,何不把厂办成一个福利企业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马放下手头的活,立刻赶到民政局咨询有关办福利企业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领导的赞同,他们决心帮我这个忙。于是,我费尽心思着手搞规划,写申请,跑报批,一路折腾下来,总算如愿以偿了。接下来,我就把村里12位有劳动能力但干不了重体力活残疾人招进了自己的工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
“要当好书记离不开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须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们交朋友。”对于这点,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走门串户,到村民们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谁家的生活、生产碰上困难,谁家需要哪些帮助,我都把它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逢年过年,我会带领村两委成员去慰问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送上一些慰问品和慰问金,以表我们党对群众的一点心意。村民们信赖我,愿把我当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机,无事也好与我唠唠。
无论是为集体的事,还是为村民个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对外联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开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数村民认为我当老板大手大脚惯了,村开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会计处查帐,村会计是摆出所有的招待帐目,村民们哑口无言了。其实,自打我上任以来,我从没有向村里报过一包香烟,招待客人多数时候也是自个掏腰包,甚至有几次涉及到一些经济问题,都是我自己出钱摆平的,事后也没有向集体报过帐。这点我是问心无愧的。
8年的时间过去了,这8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回忆这8年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觉得有点累,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如今,我们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观了,村集体经济从负数到有存款2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县级文明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本人也连续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两届当选为县残疾人代表,连续三年被授予县优秀人大代表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办的宏兴工艺品厂受到了县残联的热切关注,如今我厂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年上缴税收10多万元,全厂40名职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残疾人20多名。残疾朋友们在我这儿越干越有劲,越过越开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声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同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在今后的路程中,我会继续努力,奋力拼搏,能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就多为乡亲们干点事吧!
每天中心一开门,就有患颈椎病的、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人跨进门来,连一名韩国客商也屡次前来求医,着实给这个小小的诊所带来了名声。
9岁那年,小华突然双目失明,从此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永远在那双幼稚清纯的瞳孔里定格。他还是个充满梦想的孩子啊!命运无情的打击给他和家人带来的痛苦,是永远都无法用笔墨来形容的啊。
在命运面前,是顺从,还是抗争?小华不想低头,不想成为父母的累赘。他被家里安排到南昌盲校学习。8年一晃就过去,他勤学苦练,掌握了推拿按摩的手艺,回到了德安。
盲人按摩中心开张了,小华感到自己空无影像的世界丰富起来,生活变得有意义了。当人们解除了病痛,离开诊所前夸着他手上工夫好时,是他最高兴的时候。
从小就经历了那么一场磨难,使小华内心充满了同情和善良。遇到前来救治的是残疾人或家境困难的人,他就主动减免治疗费用。从前年5月开张到现在,已为困难患者减免治疗费多元。
一天,一个被骨质增生困扰多年的农村盲人来到诊所。小华一听到对方也是盲人,倍添同情和怜悯,热情地拉着他坐下,为他治病。一星期后,患者病痛消失了,小华把他送出门,分文未收。去年,有个叫杨洋的小孩子,只有半岁,不幸患上了先天性斜颈,四处治疗空无效果,小华为孩子做了6次按摩治疗,先天性斜颈竟神奇地痊愈了。
现在,为了带动残疾人就业,小华正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学到的按摩技术教给别人,陈玉英、李宗春、王德华等6名盲人从他这里学到技术后,纷纷开起了自己的按摩中心。
有人问:你把技术传给了别人,就不怕砸了自己的饭碗?小华说:有饭大家一起吃。我一个盲人,还能给社会作点贡献,活得真有意义,太使人高兴了!
一、锤炼意志的四年
1983年,谷秀全怀着憧憬和梦想,顶替父亲来到了长江重庆航道局丰都处白沙坡信号台,成为川江航道一名信号工。偏僻的环境,单调的工作,拉信号、买米、买煤、挑水、煮饭一下就将她的梦想击得粉碎。原以为信号工很浪漫的她从憧憬中回到现实,面对的是比常人更多的障碍和困难,自幼患上小儿麻痹症使她行走不便,常人担一挑水约需20分钟,而她担半挑水就需1小时,买一次米几乎要耗去5个小时。生活的不便,个别人的冷嘲热讽,常使她夜不能寐,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反复地问着自己:我的选择对吗?残疾人能干好信号工作吗?在彷徨和犹豫之时,张海迪、吴运铎、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不行,绝不能让人瞧不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做生活的强者!她在心里发着誓。战胜自我的谷秀全,象换了个人似的,工作上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向书本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信号工作。为了给行轮提供优质的服务,她仔细琢磨,细心观察辖区航道水流、态势、过往船舶吨位、航速,测算出各类船舶通过控制河段的时间,准确、及时地指挥着行轮安全通过控制河段,赢得了行轮的好评。生活上她深知自己是残疾人,要适应信号工作的生活,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劳动,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常常利用休假或空闲时间备好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挑水,一次不行,就多挑几次,电瓶拿多了走不动,就提几个走几十米,又再返回提几个,往返数十次。白沙坡4年的信号工作,磨练出她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二、爱的奉献
残疾人更需要爱,可是身有残疾的谷秀全却充满了对他人的爱,她十分珍爱与她朝夕相处的姐妹们。虽然她行动不便,为让其他同志能多休息,自己经常冒雨或顶酷热步行到3公里外的邮电所交本台的电话费,同志们都关心地说:你的脚不方便,以后就不要去了,让我们去吧。但她执意不肯。台上职工谯怀玉的父亲因病到重庆医治,需谯怀玉随行照料,谷秀全就连续当班一昼夜。女工熊德荣怀孕后,谷秀全数次跛着腿,陪她上医院作妇检。一次意外,怀有身孕的熊德荣险些流产,谷秀全与台上职工主动换下熊德荣,担负起值班任务。一段时间,信号台周围不安全,有的女工深夜值班不敢出值班室发信号和观察航道状况,谷秀全就陪着女工,为她们壮胆,一起出门发信号,观察辖区航道。李胜祥师傅刚来台时,由于炊具等生活用品没带来,她就主动拿出炊具、燃料给他。前年,丰都航道处维修站一女职工遭遇不幸,她带头捐款。社会发动给残疾人捐款,她也积极响应。在谷秀全的爱心感召下,台上职工亲如一家,塑造出了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四互班组团结精神。
三、做个优秀的信号员
峡江深处的航道产生了一位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消息传来,长江航道乃至长航全线职工精神振奋,而谷秀全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代表,要不辱使命,还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在长江航道信号岗位上实践好好三个代表。因此,工作之余,巡回演讲途中,都可以看到她学习的身影,她所在的单位也从政治上关心她,生活上照顾她。谷秀全出差多,回到信号台,她心里总有一种对不起台上同志的感觉,认为自己出差在外,给台上其她同志增添了负担,虽然台上早已用上了照明电、安上了自来水,但她一回到台上,总是抢着搞清洁、做卫生,在信号台那蜿蜒的小路上,人们时常还可以看到她跛着脚前去交电话费的身影。台上的姐妹们都说谷秀全变了,变得观念更新了,责任心更强了,说话更在理、更让人信服了。谷秀全所在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说:谷秀全没有变,她质朴谦虚的品格、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变的是观念,不变的是信念。谷秀全所在的忠县信号台,随着明年6月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将失去存在的功能,而仅重庆航道局就有近千人将失去岗位,现在谷秀全带着她的姐妹们坚守在信号台上,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她的身后,是一串坚实的脚印。
xxx,肢体一级残疾,xxx市饶河县五林洞镇关门村人。20xx年,xxx在给小儿子上户口途中发生车祸当场昏迷。经过医院的治疗和妻子的悉心照料,xxx病情渐渐稳定,但再也无法像以前一样站立行走,只能靠轮椅出行。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次事故让他陷入了绝望,在迷茫之时,妻子的悉心陪伴、孩子们的乖巧懂事让他重新坚定了生活的信念。经过一番思想斗争,xxx打算重温旧业——养蜂。
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xxx买来了几箱蜜蜂,与妻子开始养蜂。深山里空气闷热潮湿,他克服身体的不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养蜂技术,不断解决养蜂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支撑着他迎难而上,不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
如今,xxx和妻子的养蜂事业逐渐壮大,由原来的20箱蜜蜂发展到现在的70箱,每年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每逢春季繁蜂和秋季越冬喂养饲料的两个季节,xxx都会来到养蜂基地,打开蜂箱检查蜜蜂健康状况,这是最忙碌的季节,也是他们收获幸福的季节。不少村民都到他家请教养蜂技巧,他也毫不吝啬地手把手教村民们技术、面对面传授经验,带动其他残疾人、低收入群众一起养蜂。
养蜂给了xxx一片崭新的天空,让他有了新的希望,他说:“虽然我是一名残疾人,但我的内心健康、精神富足,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勇敢地面对一切。”
纪台镇尧河店子村的苏金明今年45岁,自幼患小儿瘫。20xx年,他靠着邻居家的一头病猪崽“创业”,而今,他有了自己的生猪养殖场,还经营着一家熟食店,事业小有成就。
苏金明初中毕业后想在家务农,但是一条腿不方便,几乎做不了田里的活儿,那时候他就萌生了做点小买卖的想法。1991年,苏金明靠哥哥给的150元钱起家,开了一家熟食店,勉强度日。“我那时候什么手艺都没有,熟食店也仅能勉强糊口,后来又借钱经营饭店,结果又赔了,从那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意志都很消沉。”
20xx年,邻居家一头小猪崽生病了想丢弃,苏金明就把病猪崽抱回了家。“我以前开店的时候跟兽医站的医生关系很好,他教过我很多病理知识。我就自己琢磨着给猪崽治病,谁知真的治好了。后来猪崽喂大了卖了,用这些钱又买了头将要下崽的母猪,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因为我行动不便,就琢磨着用新设备实现自动化喂养。虽然成本高些,但是对我来说很方便。”苏金明说,10年过去了,养猪场现在扩大到5亩,年售出商品猪100多头。
有了一定的资金后,苏金明的熟食店又重整旗鼓,在吸取了历次失败的教训后,现在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交谈过程中,苏金明始终面带笑容。他说:“心态很关键,身体的残疾不能成为消沉的借口。经过了那么多的失败,我很庆幸自己创业的激情还在,失败的时候又坚持了一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我叫xxx,今年43岁。幼儿时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下肢萎缩干瘪,开始只能靠一张小木凳挪步,后来靠双拐行走,从此我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长大后,我勉强上完了初中就因为身体原因辍学在家中,为了自食其力生活下去,我不得不四处求事。有一句话叫做“阳光总在风雨后,事业成功靠奋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从亲戚那里学会了服装设计和制造的手艺。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学习时,我格外卖力,在满师后凭着扎实的手艺功底,在镇江市区一家服装厂一干就是好多年。九十年代初,这家服装厂倒闭了,遭受双重打击的我并没有退却,靠着厂里给予的一笔很少的经济补偿,加上向亲戚朋友借的钱买了一辆残疾车,用辛辛苦苦拉客的微薄收入作为启动资金,想自谋出路,开一家服装加工厂。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我任劳任怨,历尽艰苦,光是拉客就翻车过好几次,命都差点丢掉。
20xx年底,我在丹徒区政府和区残联的大力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找到了地皮,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厂,盖起了新厂房,还购进了三十多台新自动缝纫机,在上党镇附近招收了二十多名有缝纫技术的女工和部分残疾人,一方面完善了服装厂的人员配备,搭起了框架,同时也解决了一批和我一样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经过各方筹备,我的“国方”制衣厂开张了。可“万事开头难”,创办之初举步维艰,由于对进货渠道的陌生,对顾客需求的不了解,我真是吃够了苦头,甚至一段时间入不敷出,但我并没有气馁,凭着自己精湛的服装设计手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渡过了难关。我的生意日渐红火,客户也越来越多,甚至一些边远地区和国外加工的客户也慕名而来。
20xx年7月,我厂生产的第一批出口到日本的服装就赢得了对方的好评和称赞,10月初,又有一批出厂服装全部达标合格。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一个人常常需要兼顾里外的事情,忙起来一天只吃两顿饭,从早到晚,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为的只是能够把厂发展起来,壮大起来。
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服装厂效益很差,工人的工资都发不起,我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人活一口气,我要为残疾人这个群体争那么一口气!最终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今年,服装厂的效益稳步回升,难关最终度过了,实实在在让我松了一口气。如今,面临发展的良机,我迫切地希望能够将厂发展壮大,我打算今年把服装厂申报福利企业,再招一批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到自己的厂里来就业。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是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残疾人地位和尊严,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省委省政府和镇江市,丹徒区的领导都来慰问过我,鼓励我自强自立,将服装厂办好。我的心里暖和和的,下定决心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厉,不辜负大伙的期望。
服装厂创办至今,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虽然我渴望扩大规模,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跘脚石。在这个节骨眼上,恳切希望各级领导能在百忙中关心一下,帮我解决一点实际困难,好让我这个展翅跃飞的小鸟不折翅夭折。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通过我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度过困难,走出一条残疾人创业的阳关大道。
天道酬勤,我相信付出终会有回报。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风雨相随、寒暑奔波,唯有爽朗一笑。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样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她叫朱xx。今年47岁,梅河口市兴华镇东兴村人。从小患有小儿麻痹,导致肢体残疾。1995年创办幼儿园,至今从事幼儿教育十五年。但是身边很少有人管她叫园长,大家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三婶”或者“大班老师”。
“我觉得这个称号很适合我,因为我就是在农村带孩子的一名老师。”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她真正了解农村孩子上学特别不容易,而且对于一些特殊的家庭来讲更难,这与朱xx的经历是有关的。
她因为家庭经济困难,95年高中毕业以后就没有继续上学。当时高考志愿报的是长春中医学院,她带着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去报到了。因为身体残疾不能参加军训,在这个期间校长就找她谈话了,告诉她费用不够还差钱,然后她就回家取钱。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要是上学,咱们家就都得背口袋要饭去”。听了这句话,当时朱xx心里挺不好受的,然后她就上学校跟老师办理退学。她不舍的选择了退学,当晚偷偷地哭了一宿。那时候她就想:“农村孩子一定要上学,而且要有书读,能读得起书”。
“那时候倒是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望,就寻思自己没念够书,现在也没念够,如果有机会我还得去念书。”
结婚以后家庭也挺困难的,然后就和丈夫一起耕种。种地,农活其实真挺累的。累死人,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的人。有一次偶然间她看到,因为她要带自己的孩子去种地,她家孩子当时也在地里吃在地里睡,那时候没有人给看孩子,家里没有老人。当时她就发现一个现象,其他家孩子也是都带到地里去,挺不容易的,她觉得这些孩子太苦了。
”我觉得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然后我和丈夫商量,我们办一个学前班吧。至少能解决一部分家长,省得把孩子带到农田里去,让孩子遭罪,我丈夫当时说也行,但是没有人帮我干活。我告诉他,到时候找人给你帮忙。”就这样她从姐姐那简单拉了五套桌椅,开始了她仅有“五个孩子”的幼儿园生活。
那时候,她家邻居有一个大哥,他对朱xx讲:“你们家孩子带的挺好,我就想把孩子送你跟前去。”朱xx心里清楚,这是一份信任,必须沿着这个信任的脚步去走,她就是这样想的。五个孩子,有两个特别小的,地背着的;她中午要管孩子的饭,做饭时要背着一个孩子,让其他孩子在墙角排队唱歌,她给孩子们做饭。那时候,无论她吃什么,给孩子们的一定更好的。“那时,也没有什么检验标准呀,或者说是怎么样。但是,自己心里头,良心就是标准。”
她们家现在的习惯还是总吃幼儿园的剩饭剩菜,但是幼儿园的孩子从她办园之日起到现在,没有让孩子吃过一粒剩饭、一口剩汤。她现在也耕种,耕种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孩子吃放心的粮食。老师在她的带动下,午休时也跟她去锄草,一部分老师看孩子,确保孩子能吃上放心的米和放心的菜。
“那时,我就想我本身是残疾人,其实在某种程度确实挺自卑,但是在大伙眼里,我还是一个挺乐观的人。那时我就想,我为什么失学,是因为家庭困难,孩子多,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给自己立的规则就是,残疾人家孩子我免学费、免书费、免餐费,从入园开始我一分钱都不收,一直到全程毕业。”困难的孩子,她从来不要凭证,就是乡亲们觉得这个孩子困难,或者是父母自己有诉求。真正了解情况后,也是全程免书费和早餐费。
在农忙的时候,家长一早晨没等朱xx起来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去了,孩子没吃饭,她就给做饭。“米是我自己家的,菜是自己家的,我一天早上顶多就搭个工,我自己起来做。而且全程是免费的。”
20xx年村部搬迁,她把旧村部买下来,维修扩建成校舍。她给孩子的教育是从心灵上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树立自信力,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尊重。
环境好了,四周的孩子就都来了。但她自己家没有校车,都是学校的校车给拉孩子。家长渐渐的认可,远道的也想来学习,她就把孩子接家来,在家住,吃穿住一直陪同。这样坚持了半年,她感动了校车司机,校车司机说我给你拉孩子。
村里的孩子,正常一个上学200元钱,她始终秉持一个原则,有钱没钱都上学。“我从来没有跟哪个家长要过学费。我就想他有钱,他自然就会给我了,没有我就不要了。”
最近一两年她发现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了,教育有保障了。但他们在思想上,留守儿童就有一种孤单。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有一种母爱和父爱的缺失。
20xx年东兴村把这项工作交给朱xx,由她担任留守儿童辅导老师。交给她后,她认认真真地去做,孩子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她都和他们聊天。“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我的学生,现在有的都叫我奶奶了。从大班老师到奶奶,我就为这个称呼,我也会一直坚持的走下去。大家见到你能笑脸相迎,说哎呀这个孩子不错,老年人说这个孩子不错,相当不错了啊。我就觉得自己嘴角就上扬了,我就满意了。”
在她们园里孩子没有丑俊贫富之分,孩子的大小便朱xx有时都会亲自来帮孩子处理。以前还不像现在耕种实现机械化了,农民都晚上七八点钟才能从地里头回来。孩子放学早就在她家先睡一觉,然后裹个被子,再往家抱。
最初爱人也不支持她,”担风险,不挣钱,万一有一个磕磕碰碰的,你怎么办呀,这是当年爱人对她说的原话。”现在爱人和儿子都十分支持她。20xx年她问儿子,“我想要翻新校舍,儿子告诉我,钱都是你挣的,妈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在办学的同时,朱xx从不忘记学习,20xx年顺利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学前教育大专毕业证。20xx年朱xx光荣入党,在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开学,她和老师们利用网课义务为孩子们进行辅导。
抗疫期间,她作为党员,主动冲锋上前,包保了十户家庭。
“其实我这一路走来,也是一直遇到好人,也在帮我,要不也走不到今天。就是因为社会上更多的富有爱心的人都帮助我,我也要用心回馈给乡亲们和大家。”
在记者采访结束后,朱xx和残疾人贾利国还赶往海龙镇看望资助一年的残疾人家庭中的孩子。
鸡东县残疾人xxx,1975年出生,大专学历,多年来从事个体经营工作,后成立鸡东县亲草根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他是一个能吃苦并且思想积极上进的人,在工作正常运转的同时,不忘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由于自己的双手有残疾,深深体会他们的疾苦,所以经常为他们解决工作和温饱问题,帮助3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目标,通过网络带货方式帮助残疾人家庭创造收入。
20xx年初xxx组建了鸡东县公益助残服务队,并担任服务队队长,团队内的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截止到现在团队已经发展壮大到近400人。团队以“扶危助残,用爱心传递正能量,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提升参与者的幸福指数”为宗旨一直在回报着身边的人。为更多的贫困残疾人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目标。鸡东县公益助残从成立到现在,xxx带领团队共走访残疾家庭300余次,慰问残疾家庭150多家300多人,送去慰问金及生活用品近3万元。为筹集更多的资金和物资,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xxx带领服务队在20xx年5月14日全国助残日的前一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义演义卖活动,这也是鸡东县前所未有的,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县各有关部门,40余家爱心企业、个体。教师、学生、各界爱心人士共20xx多人参加义演义卖活动,募得善款、物资折合人民币共7万余元。之后每年的全国助残日,团队都会搞一些活动,扩大和宣传爱心团队。团队被黑龙江文明办评为《优秀服务项目》等,xxx个人被鸡西工商业联合会和鸡西统战部评为20xx-20xx年《光彩事业先进个人》、20xx被鸡西文明办评为《鸡西市优秀志愿者》、《鸡西好人》,20xx年被黑龙江文明办评为《龙江好人》等荣誉称号。
在我的生活圈里有一些发奋图强,生生不息的残疾人,他们目标坚定,身残志坚,攀爬过一座又一座的人生高峰。其中有一位比较典型的人,她叫“蔡怨”,她是厦门市的残疾人劳动模仿楷模,她有着许多突出的贡献。
在我认识她的岁月有着很特别的印象,“蔡怨”三岁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跟着她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在加上当时社会主义刚刚起步,生活非常的困难,这也锻炼了她一生中比别人还要坚强的心。她的事迹,要从她嫁给丈夫后说起。
在结婚后,她发现了自己的腿脚疼痛不适,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认为疼一下就过去了。后来生下孩子后,雪上加霜的是自己的大儿子眼睛高度近视。过了几年,她一边在菜市场上做生意,一边跟自己的奶奶学了一门手艺,医治皮肤病的许多疑难杂症,特别是对治疗“带状疱疹治疗”非常厉害。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把她磨炼了起来。在过了几年一直默默努力的他又拜师泉州的一名中药老人,学得了用中草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事迹,后来渐渐的闻名远播,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不但受邀请到中国各地参加学术交流,还过得了市长的接见和残疾人劳动模范称号。
在我的入户走访了解中,她家的家风也是很好很有名气的,虽然很可惜,未上过学,但她有自己一套的家风家训,她是位朴实的人,作风大方,目光长远,专心研究,不怕困难,是个有理想的人。她的腿曾经历过三次大手术,单单这样让人听了都毛骨悚然,手术后让她更加的不方便活动,但从没影响她专研带状疱疹的事业,有时候亲朋好友劝他不要那么辛苦,但她总微笑的对人家说,自从结婚后,是奶奶教诲了她,影响着她的一生谨遵奶奶的一句话,“乐于助人,奋发图强,济世救人才是福,要造世万福”她的手艺事迹在各大报纸和新闻上报道,影响着整个地区,攻克了一座世界级的高峰。
初见康xx,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干练踏实的汉子,但是,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在石家庄将化工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的老板竟然是个残疾人。而的的确确,就是这个康xx,用他残缺的身躯为八旬老母和妻儿撑起了一个家,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用自己博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身残志坚再苦也要干事业
康xx1968年出生,一岁时因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最终落下了右下肢的终身残疾。而从康xx懂事起,他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练了他不服输的个性。
18岁中学毕业前夕,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依旧每日早晚操劳,康xx决定放弃学业挑起家里的重担。他显示在一个村里当起了装卸工,装卸沙土、砖块,这种工作连正常人都会觉得又苦又累的,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双手很快就磨出了许多血泡,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一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干。
可第二天,他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时,咬咬牙又走出家门。就这样他坚持了一年多。1993年又在一个村办搪瓷厂当起了工人,后来调到了业务科跑业务。在这段时间里,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他去了很多地方,也饱尝了许多的酸甜苦辣。同时,他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受触动,于是,决定尝试自己创业,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一再创业十几万元打了水漂
1994年,康xx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令许多人羡慕的业务工作,在所有人诧异的眼神和冷嘲热讽中开始了第一次艰难的创业。在广安街市场,他租下摊位搞海鲜批发,因为没有经验赔光了近万元的本钱。那段时间,家人的责怪和不理解,使他很痛苦。第一次创业失败的他去了印刷厂跑业务,每天骑着破自行车起早贪黑地往返于正定和石家庄的路上。
随着阅历的增加,康xx心中的创业热情又高涨了起来,又开始筹备创业的事情。没有资金,他就从亲朋好友手里借来了十几万,于1997年筹建了物资供应站。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毫无经验的他被人骗了,十几万元转眼间打了水漂。外面还欠下了很多外债,要账的人整天赖在家里不走,弄得家无宁日。为了还上康xx创业所欠的外债,贤惠的妻子罗菊英就用自己当村医院护士的每月几百元工资,除了用于老母亲每月必须服用的药和家庭开支外全部还了债。那段时间,简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自信心严重受挫!康xx自己总结道。
自强不息创业终成功
两次创业的伤痛时刻刺痛着康xx的心,然而埋藏在他心底的梦并没有破灭。2003年,当他把重新创业的想法跟家人一说,自然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妻子甚至以离婚相威胁。然而,他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康xx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我不比别人差!就这样,倔强的他擦干眼泪,拖着残缺疲惫的身躯又一次奔波在创业的征程上。
2004年,康xx决定成立一个工贸公司主要经营化工生意。项目考察、公司占地、人员手续都有了头绪,可是资金又遇到了困难,他找到了多年来一直支持他的表哥,谈了自己的想法后,通情达理的表哥很快帮他从朋友那里筹措到了20万元,他自己又从朋友那里筹集了一些,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工贸公司开业了。从此以后,康xx日夜吃住在公司里,凭借着诚信经营的理念,他很快打开了自己的产品销路。他总结之前的失败教训,精打细算,诚信经营,理性管理,和许多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并取得了国内多家优质化工产品的代理权,公司当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两个事业一起抓
规矩做人,踏实做事,良好的信誉必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慢慢地,康xx还清了所有债务,然而,下一步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呢?在常人看来,扩大企业经营是第一位的,而康xx却决定用自己的一颗感恩之心来回报亲人,回报社会。
2004年由于康xx热心帮助残疾人朋友,被石家庄南高营镇残联指派为南高营村残疾人联络员,负责村内100余名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这个工作其实没有任何报酬,完全是义务的。由于之前没有任何资料和信息可用,工作量非常大。和各种各样的残疾人打交道,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可是他却看得比公司业务还重要。由于村子比较大,住得比较散,康xx自己行动也不方便,工作非常困难。为了方便联系,他做了联系卡发放到每个残疾人手里,并给每个人做了档案出色的工作年年受到残联表彰。
一方面是康xx的事业顺风顺水,一方面康xx的爱心事业也是处处开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康xx捐款2000多元;2009年全国助残日前,康建中慷慨解囊自费组织了由南高营村残疾人和河北东化化工公司共100多名残疾人参加的游园活动;为沧州重病村妇倪玉艳捐款1000元。
几年来,康xx的无私大爱和许多助人为乐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康xx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他会办一个福利企业,把更多的残疾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自身价值,自强不息、奉献社会!
xxx,一位残疾人士,67岁退休老党员在防疫战打响之初主动请缨,加入志愿者防疫队伍。xxx的丈夫两年前因病去世,她儿子也是皇经社区网格员,抗疫期间,她和儿子都奔赴在抗疫第一线。
热心的邓奶奶平时主动照顾金象嘉园D区高龄老人,开展生活帮扶、陪伴谈心,是院坝里面的热心人士,一直照顾83岁孤寡独居老人黄加珍长达10余年,收拾家务、拖地、洗衣服、购买生活用品……衣食住行细致入微,参与防控志愿服务期间也不例外,特别是气候变化,都会第一时间到黄加珍家里嘘寒问暖,帮助增减衣服,生病了更是到医院照顾。
邓奶奶每天为小区居家观察人员开展购买日用品等生活服务,更是从大年初二至今坚守小区大门防控点位登记、量体温、劝导,入户排查,每晚开展防控工作到深夜九点以后。这,就是xxx每天的生活。截止今日,连续服务时长达372小时,张贴宣传单600余份,入户核查200余户500人,邓奶奶作为一名残疾,67岁老人,坚持这样的奉献需付出比常人更大的艰辛。
邓奶奶有位年仅9岁从小跟她长大的孙子,感情深厚,这段时间以来,因为奶奶和爸爸都早出晚归,他们已经很久未见了,有一天好不容易在小区大门口见到奶奶,就紧紧的抱着不放,出于安全着想,奶奶“狠心”地将他劝回家去。社区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曾多次劝她回家休息,她总是笑着说她没事,她不累,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这样,邓奶奶的身影从大年初二开始一直忙碌在小区的每一个角落,不曾间断。瘦小却伟岸,默默而坚定。
这就是我们的党员精神,这就是负重前行的战士,这就是一位高龄残疾党员志愿者的最美逆行之路。登录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出的面向全国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了解更多的残疾人招聘、就业创业信息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7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