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个不能少》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就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让魏敏芝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真是一个及有责任心的老师!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钦佩啊!

  电影中的魏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拥有了责任心,你还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你还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向她一样的人吧!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2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刁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水泉村希望小学。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贫困地区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3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作文。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坏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4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不得不从隔壁的村子找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高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可是无奈找人不容易,只好嘱咐魏敏芝每天给他们抄课文,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个。

  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可是家里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

  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而且这些山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

  《一个都不能少》整套电影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片末只以学生用七彩粉笔写字的情景作结,并没有交代水泉小学的发展及高老师的复职,给现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亦正是我们该对山区教育推行问题加以正视的地方。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5

  看完这部电影,有几个让人思考的地方:

  一,魏敏芝寻人的主要动机恐怕是为了自己的50块钱(虽然后面可能有所变化),而她寻人本身这件事是不折不扣的一件好事,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做好事的人都出于一种于高尚的动机,所以后来电视台的主持人在车上会问魏敏芝"你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他呢"这样的问题,她肯定下意识认为魏敏芝会说"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让他失学"之类的`话,但是魏敏芝默然不语。

  二,在魏的寻人过程中,有遇到好心人,比如叫醒在马路上睡着的魏敏芝的中年男子,有碰过钉子,比如电视台值班室的那位阿姨,张慧科也遇到一个还算不错的小饭馆老板,这些人都出于一种正当的理由没有给魏敏芝和张彗科进一步的帮助,比如那位中年男子可能赶着要去上班,那位阿姨是按规章制度办事,对那位饭馆老板来说,能赏给小彗科一口饭算不错了,这些姑且称之为一种"正当的冷漠"。似乎无可指责,但总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三,影片最后,电视台出面,好心人响应,捐钱捐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不断看到这样搞运动般的情景,一般是一些病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捐助,脱离了困境,可是我们大家都明白,需要帮助的远不止这些人,而依靠媒体搞捐钱活动的这种方式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6

  昨日,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景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齐看完之后,异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教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教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教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教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教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教师这个临时的代课教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教师一向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齐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终才等到台长经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教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职责感的促使,魏教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7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故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使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教芝带来不小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迸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粉。她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动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我今年也13岁了,马上就要毕业升中学了。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8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9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 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0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时,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小老师,可像她这样信守诺言、千辛万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的'令人感动。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在贫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影片中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总是让我忘不了。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又是那样贫寒,可是同学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吗?我们的老师也处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就更有理由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1

  这个星期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中国落后的状况。但也觉得很真实,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特别是那位老师的执着与坚定,让我情不自禁的对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

  记得让我最感动的是老师流落街头的场景,为了寻找学生,吃了数不尽的苦。

  她没有钱吃没有钱住,因为她没有想过她自己该怎么用钱,她一心只想该怎么用钱找回她的学生。这段辛酸史让我感动了。当她偷偷跑过去吃别人剩下的面,当她睡在街头,当她用手写了一百份寻人启事,当她站在广播台下站了三天,我就彻底的被她感动了。

  她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回家。因为心中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个人学生都不能少。她必须做好她应该做的事,她必须尽好她应尽的责任。

  我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值得人尊敬的老师,值得人欣赏的老师。形容老师最好的一句话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她,就是这句话的代言人。执着是她的代名词,所以她最后能成功。能够找到她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学习应该也这样,不言放弃,执着的走向成功!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2

  看完《一个都不能少》电影,我觉得魏教师很爱自我的学生,她为了找张慧科跑到城里去,花了好多钱,她的钱都是到砖厂和学生们一齐搬砖挣来的,很辛苦才挣了十五元,她给学生们买了两罐可口可乐,她让同学们一人一小口,最终轮到她了,她只喝到了两滴,这时候她们的钱只剩下九元了,因为没钱买到城里的车票,她只能步行到城里,在城里为了找到张慧科,节俭每一分钱,自我用笔写了寻人启事一百张,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就吃别人的.剩饭,她到了电视台,为了找台长,在电视台大门外等了一天半,最终见到台长了,她要求台长帮她找张慧科,台长说让她做一个农村教育专访节目,能够节俭广告费,并且还有可能找到张慧科,魏教师在节目中哭着说:“张慧科你在哪里,我都找你找了三天了……”当她们回到村时,有些人给他们捐了彩色粉笔等学习用品。

  看完电影我的感受是:教师的爱是伟大的,为了一个同学找了三天时间,因为魏教师与高教师之间承诺过“同学们一个都不能少”。魏教师坚持着,承诺是最重要的,我们也要遵守承诺。

  多么伟大的教师,多么感人的故事。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我们以后更要认真加强学习。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3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文化宫看了一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她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去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她才终于找到了正打工的.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

  我们在现有的环境下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抓紧,更努力,更要去奋斗学习。

  剧中的巍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许多老师对我们也一样的好。

  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把学生不太明白的知识再讲几遍。

  同学犯错了,老师耐心地批评教育,帮助同学改正错误。

  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同学,感谢父母,更要决心以良好的姿态去回报祖国,为建设我们的国家多做贡献。

  同学们,我们要一起努力!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4

  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课教师魏敏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当时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之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也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第二次张家慧因家庭贫寒,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子,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个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她到长途车站,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车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实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我今年也是8岁了,我也要长大,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亲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一个不能少》观后感15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里面内容非常感人。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当上了代课老师,以前那位老师姓高,临走前高老师跟代课老师说:“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小魏老师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代课老师姓魏,由于那是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在这里有四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读书,而且教室很窄,老师连粉笔头都节约,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师细心地照顾着这28个人,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孩子叫张慧科,是个小男孩,他家太穷,就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连忙凑钱去城里。于是她领着同学们搬砖攒够钱,跟剩下的27个孩子告别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里连着2天2夜都没睡觉,她的耳边又想起高老师的那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连夜赶路,终于到了城里,并且连忙写了好几张寻人启事,写了一晚上粘到各处,后来她知道可以从电视台找人,而且更快,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那个小男孩——张慧科。

  魏老师对学生负责,虽然穷,但是魏老师依然牢记着这句话:28个人一个都不能少。真让人敬佩!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