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勾起了国人对中国诗词的兴趣,一时间,唐诗宋词诗浪翻滚,从电视屏幕上扑入寻常人的生活里来。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有关观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有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最近有一档很火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勾起了国人对中国诗词的兴趣,一时间,唐诗宋词诗浪翻滚,从电视屏幕上扑入寻常人的生活里来。早几年满大街孩童吟诵“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的热闹景象重现大江南北,一时间春潮涌动,春光烂漫。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对于诗歌的喜爱是难以抗拒的。诗词总是让飞快的日子慢下来,好日子慢慢度;让粗糙的生活得到打磨,流露出细腻雅致;让干枯的心灵得到滋养,渐渐润泽丰盈。
雪夜小聚吟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个人孤独漂泊时吟一首“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寻春问腊时吟一首“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早春微雨时吟一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烂漫吟一首“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被人误会了吟一首“多情总被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
诗词除了怡情养性给我们小桥流水的别致,也开阔心胸让我们识得人间正道的沧桑。
有人会懂得“知音少,弦断无人听”里岳飞精忠报国的执着;有人能理解“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诗句里埋藏着辛弃疾的“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无奈;有人会欣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对联里郑板桥的创造宣言;有人会赞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里龚自珍为国为民的情怀。
中国诗词简短,朗朗上口,容易记诵。一句出口,口角噙香。诗简短,却有悠远的意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一句都引领你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让你看出逼仄狭窄的现实之外,有如此广阔的精神世界。
还有“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句子,那种语言的熏陶,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良好的启发诱导。“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没有佶屈聱牙故作高深的词藻,有的是说不尽的情意。
诗词让人们知道除了“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晓得还有一处所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寻找诗意的生活、诗意地栖居,不在别处,在读书,在读唐诗宋词,在你有一颗诗心,一个诗人的情怀。毛主席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曾失落一颗诗心,失意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威武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征路上“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新中国千难万险“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情未必真豪杰,真正的大英雄都有剑气箫心!
今人的生活离开诗词,也会少了很多风雅趣味。
易中天初二到华龙寺上香,与人连句,戏说是华龙寺做填空题。
先续从前送给网友的春联:鸡声破晓冬将去,雪浪腾空春正来。续了两句:夜入龙华问长老,枝头几树腊梅开,成一首七绝。
茆帆老师当即和诗一首:又是一年云绕月,庭中香迎故人来。问君花事今几许,自在吾心(?)空留给了易老师,易老师随即接道“次第开”。
照诚大和尚写了一首,留空第一句:(?),寒暑更迭任去来。休问梦中生死事,管他梅子几时开。茆帆老师立刻接道:“花飞花落”,易老师又接道:“随缘起”,连成“花飞花落随缘起”,于是成诗:
花飞花落随缘起,寒暑更迭任去来。
休问梦中生死事,管他梅子几时开。
大家觉得好玩,又作了一首,照诚先写了第四句:庭前老树自然开。梅子已说过,他们一致认为要用禅宗“庭前柏子树”的典故,易老师写了第三句:柏子花期谁省得?茆帆老师补了第二句:说与黄龙复去来。照诚出了第一句:年年岁岁人如是。于是诗成:
年年岁岁人如是,说与黄龙去复来。
柏子花期谁省得?庭前老树自然开。
人生如钟摆,循环往复,摇摆不定,缘起缘灭谁也不能主宰,惜取故人,顺应自然而已。易老师很快意,三人连句得诗,天衣无缝,旷达圆融,如一人所作。
我的老师年前也给我发来一联老春联祝家我家儿子前程似锦: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我续了两句,赞老师潇洒依旧:长岁倏忽了无迹,闲来依旧笑东风。也附庸风雅,戏成一首: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长岁倏忽了无迹,闲来依旧笑东风。
钱钟书说中国诗一蹴而就至崇高的境界,然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如今有那么多热爱诗词,熟读唐诗宋词的孩童少年,相信他们必不会让如此艺术瑰宝就此沉沦。
随意、随性,大约是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其间有了诗词的点缀,美满了许多。中国本就是一个化在诗词的国度,让我们沐浴在诗庄词媚里,感受生活的诗意。
单从《大会》这档节目展示出的武亦姝同学来说,她的表现比起她的身份(一线城市名牌中学高二学生)实在不能算是惊艳。当然,从部分复旦附中同学的回答来看,武亦姝现实中确实是个让人仰望的存在。从某位答主的爆料中知道了武亦姝已经录完节目夺得本届诗词大会冠军,而且她生活中也算是风雅之人,远非为了节目而刻意准备,其诗词储备量不可谓不丰富。但有多少人仅仅是看了她几期甚至一期节目,就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呢?连“国民女神”“可用所有的诗词形容”的帽子都能扣上,相信武亦姝也是欲戴王冠而不能承其重。
现在的媒体,至于广大群众,真的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国学文化知识水平,或者说,诗词储备量吗?我作为一个00后,不妨叙述一下我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我本人的诗词储备量。水平不高,让各位知乎er见笑了。
我和武亦姝同岁同级,性别男,现在就读于东部沿海某省会城市省重点中学理科实验班。本市的基础教育水平在所有省会城市中大概属于中等,但放在强手如林的东部,甚至不如一些普通地级市。我虽然不是什么竞赛大神,成绩也并不突出,但好歹也算个地地道道的理科生。而我却惊讶地发现,《大会》中的题目我不敢说全部烂熟于心,但武亦姝答过的题目,包括她在“飞花令”中引用过的古诗词(就是“月”那一期),我全都可以背诵。比起同类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而言,本次央视的诗词大会,第一次让我有了“这么简单”的感觉。
我的小学在二年级时首次印发了一本小开本的《诗文诵读达标手册》,基本篇目共分为十级,每级40篇,还有“超级篇”180余首。篇目大部分是绝句,律诗,长短句,也有部分耳熟能详的古文,新诗。基本要求是到六年级必须背完六级,如果再往下背,学校会单独考试并予以奖励。至少据我所知,所有班级都认真完成了指标,并抽出早读进行背诵检查;不少班级到毕业时还全班超额完成了任务,每个班也都有完成“十级”或者“超级”的同学。在我们班,有两个完成”超级篇”背诵的同学,我是其中之一。《手册》中的诗词我在毕业后没有复习过,因此不常见到的就慢慢遗忘了,在平时阅读时能经常见到或被经常引用的,就记得更清楚一些。
初中我就读于一所全市招生的公立名校,初一初二的语文老师S小姐是本市唯一一所985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用一种不那么费力的方式(这是后话)背诵完了高中所有的古文和诗词。此时的我不免洋洋得意,但升入高中后才发现。和我水平相当者大有人在。在现在的班级里,虽然大部分同学都是思维敏捷的理科生,但很多人写起作文来也有相当的古诗积累。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真心实意地说明,现在大中城市的国学教育情况真的没有大多数看着诗词大会,赞美着武亦姝的人想象中那样悲观。我了解到,《诗经·七月》一篇出自复旦附中的一本材料;但是,学校主动开展的诗词背诵绝非是这种名牌中学的专利,普通城市中普通的中小学也在践行,并且成果丰硕喜人。
媒体对于武亦姝的宣传和舆论的过分赞美,恰恰展示了部分国民诗词水平堪忧的现状和非教育行业从业者对当代教育情况的不了解,以及对当代基础教育成果的过分低估和不自信。相信武同学现在也充满了“成名的烦恼”吧。
最后我想说,当代教育培养的00后培养的绝不是“垮掉的`一代”,也绝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是丧失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的失败教育作品。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中成长,在网络舆论中一次次地修正着自己的价值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建国以来任何一代人所不能及的。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站上社会的主舞台;我们将用自己的行动实现我们理解的“中国梦”的同时,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连十场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落下帷幕,早前因在“飞花令”环节中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众望所归夺得了该节目的年度总冠军,几天之内,这位高中女生也引发了文化界与教育界的现象级讨论。武亦姝夺冠后,母校复旦附中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频频被问到的问题是“背这么多诗词有用吗”,可见按照普罗大众的观点,依然将古诗词的作用与意义放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考量其价值。这不仅让笔者联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笔者留学时,学的是“创意写作”专业,写诗在我们当时的课程设置中,属于整个课程大纲里,从初级过度到高级的中级必修课程(cornerstone course),如果不通过诗歌写作课,是无法继续修读写作方面的高级课程的;而在我校文学院校友设立的奖学金中,也有一部分是专门奖励诗歌写作的。另一段小插曲是,笔者当时修读这门课时,常常引发了在商学院就读的室友们此起彼伏的羡慕声:“你们真轻松,没考试没论文,只要写写诗就行了,不像我们还得做那么多题目。”
曾经因为搜肠刮肚、只为了帮诗作末句找一个押韵单词的笔者,当然知道绝非如此。诗是文字的提炼,其文学性是极具张力的,寥寥数字所蕴含的,可能是具有借代意义的意象,可能是含有深长意味的典故。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不但能掌握文字的视觉美,还能掌握诗句韵律的音乐美。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外语,学习诗歌都是接近这门语言的美好捷径。
择业时,面试官需评估求职者的简历,因为面试官需要通过其对于自身过往最基本的事实陈述来了解这位素不相识的应聘者。诗词储备量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尤其是文学造诣的“简历”,想必笔者母校将写诗课设置成的cornerstone course的意义也在于此。同为写诗者,投机取巧者随意截取流行歌曲歌词几个关键词重新生成自己的新作,读来虽朗朗上口却内容浅薄犹如过眼云烟;博闻强识者阅读量虽大却注重作品的原创性,推敲用典、字斟句酌。有多少写作的真功夫,全都体现在写出来的诗作上。
《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环节是一种直观而量化的诗词储备考察方式,但个人挑战赛中的答题环节,除了诗词本身之外,还考察了相关的文史知识,以及“擂主挑战赛”中,考察联想能力的“看画猜诗句”和逻辑能力的“逆向思维题”,都反应了这档节目虽需要诗词储备量作为基本素质,考察的却远远不只记忆能力。武亦姝在这档节目中所体现的综合素质,让她的文化修养有着一张漂亮的“简历”:“飞花令”环节中的表现,不只在于诗词储备量大,更在于她所引用的诗句并非常人所能想到的,侧面反应了她的诗词能力除了“量大”之外,还在于“面广”,当然这还得感谢她母校复旦附中的培养。
复旦大学英语系讲师朱绩崧在武亦姝夺冠后,曾撰文阐述教授诗词的重要性:“诗词之美,超越文窠辞臼,直指世境人心。”并曰:“文化不尽等于诗词,诗词不尽等于记忆。舍本逐末的教师,一定会简单粗暴地把记忆量化。”笔者对此深以为然。尽管我国的升学制度目前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但诗词在课堂上的推广却很有必要,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还是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课堂上的母语教学,这并非中国所独有,英语国家的中学也常常通过戏剧教育的方式来推广本国的母语教育。坊间“高考又不考古诗词,背那么多有什么用”的质疑,放在英语国家的戏剧教育中同样成立——“又不是每个中学生都想当演员,背那么多莎士比亚有用吗”?但每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仲夏夜之梦》中的“真爱无坦途”,或者脱口而出《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就如同我们脱口而出的诗句或成语,那都早已是凝结于我们血液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虽然留学时期,我们的诗作写作课不考察记忆和背诵的部分,但是过往的阅读量与诗词储备量,却深刻的体现在我们的作品中。记得俳句的写作课中,一位日本女生直抒胸臆地缅怀了樱花稍纵即逝的美,而在咏物诗的写作中,我则选取了书法作为歌咏对象,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文化身份使然,在导师课上有限的时间里,只能从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搜寻意象,很难跨领域跨文化去沾染并不了解的异域风情。
反观《中国诗词大会》一档以“诗词”为卖点的节目,并无明星名人撑腰站台,由普通素人完成了全部的内容生产,却意外成了“爆款”的热点节目。这也体现了诗词作为我国母语教学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其实迎合了许多人的复古情结和求知欲望。诗词是中国人文化身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哪怕是土生土长的海外华人,也不会对古诗词一无所知。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国诗词大会》中的百人团选手不乏海外华人与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其中曾经当过一期擂主的李宜幸,就是新加坡籍华人,并且因为太热爱中文,让她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毕竟,母语带来的归属感,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
2.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3.观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4.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5.2017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6.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2017
7.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有感
8.cctv中国古诗词大会观后感
9.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观后感
10.三月十九号的诗词大会的观后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6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