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1

  陈黎华,女,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女子监狱副主任科员。CCTV度法治人物评选候选人。

  照顾家人

  陈黎华2001年结婚后,一直跟婆婆住在一起。她的丈夫是空军战斗机试飞员,公公是国际货轮船长,常年在外。婆婆患糖尿病,正处尿毒症晚期,体弱多病,加之女儿幼小,她一个人担负起家庭重担。她尽心赡养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尿毒症的婆婆,婆媳关系亲如母女。

  2007年,婆婆因糖尿病到了尿毒症晚期,只能靠每周2-3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公公和丈夫都不在家,陈黎华一边细心照顾婆婆,一边抚育2006年12月才出生的女儿。每天凌晨4点30分,她准时起床,为婆婆准备尿毒症患者的专门的饮食和药物,背着女儿,手提药罐和饭菜赶往医院,给婆婆喂饭、擦身、换衣,然后将女儿托付到亲戚家中,再赶往单位上班。下班之后,立即赶往医院看望婆婆,再将女儿接回家。她这样周而复始地在家、医院、单位三点一线间来回奔波,每天忙完所有的事情,往往要到深夜十二点了。

  2008年9月,婆婆进行肾移植手术,费用高达40多万元,陈黎华二话没说,拿出全部积蓄交了手术费。术后,在陈黎华全身心地照顾下,婆婆虽多次历经死亡威胁却次次转危为安,恢复地很好。婆媳情真意切、亲如母女,婆婆感慨地说:“有这样的好媳妇,真是我的福气!”

  确诊胃癌

  2009年7月,陈黎华因操劳过度,持续发烧一个月,后被确诊为胃癌。她接受了切除三分之二胃部的手术,在5次放疗化疗的痛苦折磨过程中,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养病期间,她依然如故地承担着赡养婆婆、抚养女儿的重担。

  恪尽职守

  陈黎华在恪尽孝道的同时,还兢兢业业完成好自己的工作。与病魔顽强抗争9个月后,于2010年4月提前重返岗位。多年来,她积极探索符合女性重刑犯的教育改造规律方法,办理的600多件减刑假释案件,无一差错、无一申诉、无一上访。她总结出“感恩教育法”、“母爱教育法”、“宣泄教育法”等20多种方法,教育和感化了300多名女犯和50多名顽固危险犯,成功处置了150多起监管安全隐患,使狱内无一起案件发生,使120个破裂的家庭重燃希望,使200多名女犯走向新生。

  获得荣誉

  陈黎华荣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2

  宿迟,男,1957年1月生,汉族,北京市人,1986年5月入党,1976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大学毕业,在职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专业),法学博士。现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个人履历

  曾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庭副庭长、副处级审判员,民庭副庭长、正处级审判员,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参加北京市第一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脱产学习。2010年1月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院长。2013年7月,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职务履新

  11月2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表决,任命宿迟为首任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相关阅读

  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任命宿迟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据北京市法院网,宿迟1957年1月出生,北京市人,198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业毕业,中国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人事室主任张越所做的对宿迟任命的提请说明中,称其“政治素质好,审判工作经验丰富,思路清晰,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曾参与创建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并担任首任庭长,对知识产权司法历程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比较熟悉,对知识产权审判规则有较深入的把握。主审和领导审理了一批社会影响大、舆论关注度高的知识产权案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了解到,为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今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其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于本月上旬挂牌成立。

  今天同时任命,陈锦川、宋鱼水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2021法治人物先进事迹材料3

  他是一个说书人,从16岁开始说书,至今已有51年,只不过前21年说的是历史,后30年说的是法律。

  前21年,他面对的是书场中的听众;后30年,他的听众变为校内外的孩子。

  前21年说书,他是为了生存;后30年,他则是为了奉献。

  他就是潘恒球,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的一个民间艺人,一个一辈子以说书为生、以说书为乐的说书人。

  自编自演法制故事60万字

  潘恒球16岁时拜师学艺,从此,一件长衫、一把折扇、一块止语、一方手绢成了他不能离身之物,走南闯北“赶场”也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说起潘恒球与青少年普法结缘,那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潘恒球赶场去江都说书,车上遇到警察带着两个少年,说书人的好奇让他了解到两个孩子因赌博发展为偷窃,走上了犯罪之路。

  这件事对潘恒球触动不小,花季少年沦为囚犯,让他唏嘘不已。如果把法律知识融入说书之中,编一些青少年学生爱听的“段子”,在传统说书日渐式微的今天,岂不是说书的一条新路?潘恒球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兴奋,并开始了最初的尝试。

  他找遍自己能找到的报刊杂志,刻意寻找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作为说书开场时的“引子”,效果居然不错,不少热衷于听书的老年人专门带着孙子孙女来听“引子”。

  周围的一些学校听说潘恒球会说“普法书”,便请他去学校说,从此潘恒球告别书场,开始走上青少年普法这条“不归路”。

  为别人说法自己首先得懂法,潘恒球只读过二年书,要搞清楚一些法律问题谈何容易。

  他的一个邻居在学校做老师,遇到搞不懂的法律问题,他就不分早晚去请教。

  他的妻子的文化水平比他高,于是妻子就成为他的老师。

  有时候实在弄不明白了,他就记下来,去城里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专业部门请教,拿着小本一一咨询,直到弄明白为止。

  1981年,为了平生第一次正式到学校上法制课,潘恒球花了四个月时间,硬生生地编出了《走上社会》,博得了流均中学1000多名师生的满堂喝彩。

  说“普法书”,编“普法书”,从此占据了潘恒球的生活。

  他发现中小学生骑车较多,在路上横冲直撞,就主动找公安、交警部门索要有关法规,编写了小故事《梦》,在中小学校广为宣传。

  他用《一个苹果》的故事告诫中小学生不要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找回丢失的诚实守信。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潘恒球根据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9种不良表现,选取身边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编写了《带刀》、《逃学》、《一个中学生的早恋》等。

  30年来,潘恒球自编自演的法制故事达60多万字,《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多有涉猎。

  普法行程超万里

  “我不图名,不图利,不怕苦,不怕累,只盼青少年不犯罪”,是潘恒球荣膺首届“淮安亲情大使”时说的获奖感言。

  潘恒球开始青少年义务普法时,只有37岁,他每年200多天奔波于各个学校,家中的责任田及生计只能撂给妻子打理。

  妻子为此想不通,书不说了,家中收入只靠几亩责任田和妻子的缝纫手艺,两个孩子读书都成问题。

  “能教育好一个孩子,就是对社会和家庭作的一分贡献,也是我的心愿。”潘恒球说。

  家中的事情自然好说,外面的风言风语则让潘恒球心痛。

  “他天天都出去,收入一定很可观,不然怎么会这么吃辛受苦?”

  “他对家庭不负责任,是游荡心,就喜欢在外面混。”

  起初,潘恒球并不像现在这样受到各学校的欢迎,他要自己去各学校推介自己。有时骑了半天车,跑到一所学校,客气的,告知他没有时间安排;不客气的,则把他视为以讲课取钱为目的的推销商贩。最多时,他跑了6次才给安排。

  当年,潘恒球奔波于各学校讲法制课,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式的自行车。一次,他应邀去楚州区泾口镇蛇丰完小讲课,学校离他家有四五十里地,他早晨七点就起床赶路,途中自行车链条因老化断了,又找不到修车摊点,他硬是推着破车走了10多里土路准时到达。

  2007年春天,他去楚州区南闸镇兴庄小学讲法制课,途中过渡船时,他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因他人碰撞不慎跌入河中,幸好被同渡人救起。为了不耽误讲课,他向熟人借了衣服穿,准时赶到学校。

  有一次讲课让潘恒球至今难忘。

  那是2002年的冬天,气温达零下6度,他为了不负所约赶到离家60多里路的博里中心小学讲课,头天下午就骑车出发。路上下起了雪,风紧路滑。潘恒球顶风冒雪,天黑了,就借宿于路边农家,第二天天没亮就起身上路,按时赶到学校,并不顾手脚麻木和胡须上的冰雪,坚持在严寒中为该校学生上了100分钟的法制课。

  潘恒球每年有一多半时间奔忙于各个学校和村居之间,有时一天要跑七八十里。多年来,他为青少年义务上法制课,奔走于各学校之间的行程超过万里。

  30年义务普法无怨无悔

  2011年7月,江苏省召开法制宣传工作会议,表彰“五五”普法先进个人,潘恒球作为唯一的先进个人代表受邀发言。

  “我有什么好说的?我做的都是我应该做的,义务普法30年,我无怨无悔。”

  潘恒球的“无怨无悔”让大家感动,也让他自己释怀,因为他做的事得到了认可,起到了作用。

  今年3月,在楚州朱桥中心小学上课后,有两个6年级的女学生对潘恒球说:潘爷爷,听了你的课我们很受教育,回家后,我们要告诉哥哥不要再打游戏机了!

  楚州博里中学的一名学生至今还记着潘恒球,因为潘恒球到校上课时听说他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混在一起,学习成绩很差,家长着急,老师头疼,就与他结成了对子,并互通书信、电话。后来这名学生学习成绩变好了。

  前几年,潘恒球邻村有3个中学生因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管不住,老师难管理。潘恒球不顾老伴的阻拦,主动与他们讲道理,谈危害。经过多次的促膝谈心及学校与家长的教育,3个孩子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学习文化知识有了新认识。

  “取身边事,育身边人,功在课堂,利在社会。”3名学生的老师事后给了潘恒球这样的评价。

  多年来,潘恒球每到一所学校,都向老师提出与后进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至今已与20多名学生结对。

  今年7月,还有一件事让潘恒球觉得兴奋,就是他传统说书“说淮书”被列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说淮书传承下去,又把青少年普法这件事做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5611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