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心理访谈》观后感

《心理访谈》观后感



《心理访谈》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访谈》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访谈》观后感1

  在舞台上自信满满、“大出洋相”的相声演员,在生活中却是个羞怯自卑的男孩。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会低着头,声音细若蚊鸣,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周围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同学,他们胆小、容易害羞、总是很紧张、看着就觉得老实好欺负。但一个相声演员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开玩笑、乐观开朗、说话大方,总之就是与自卑扯不到一起去的一类公众人物,然而李嘉鹏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人,而且为此纠结不已,他不喜欢不自信的在台下的那个自己。

  周正老师在观察了一会他与其同事与主持人的谈话后,问出了一个问题:“你妈妈喜欢你吗?”李嘉鹏马上就回答应该是喜欢的,并急着开始列举父母喜欢自己的种种迹象。但是,周老师却开始强调地问:“你妈妈有对你说过吗”你真棒之类的、直接的夸奖,不过李嘉鹏对此的反应依然文不对题。此时,周老师举出了“狗对肉与音叉”的条件反射的例子,说他已经形成了一个第一反应是“我有什么不足”的条件反射了。

  这与李嘉鹏的母亲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她总是告诉李嘉鹏“不能骄傲,不能自大,要找不足,提更高的要求”致使李嘉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自己加以否定,即使办了专场,他的妈妈也只是说要不是有他的搭档在,他是办不到这样的。李嘉鹏的症结出在他妈妈身上,长久的否定和不受到鼓励使他陷入自卑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然后,周老师有给李嘉鹏出了一道题:“假如你管理着一家大公司,要招30个人,却来了40个人,20个自信的,20个羞怯的,你会怎么办?”李嘉鹏的回答是:“三分之二招自信的,三分之一招羞怯的。”当周老师问他:“你不觉得羞怯的不好吗?为什么还要招他们呢?”他说:“不张扬的人也有他能做的事。”比如管理财务就需要那些不张扬的人,羞怯的人有一种天然的意义,而且他们常常很有责任心。

  这时,李嘉鹏终于绕了出来,也让我顿时醒悟,羞怯的人和不羞怯的人都有用武之地,也就是羞怯不羞怯都没关系,正如主持人说的:“而且特别可贵的一点是,需要你上台讲相声的时候,你一点都不羞怯!”由此,节目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也让我这个观众觉得很是舒心。

《心理访谈》观后感2

  看了一期赵梅做嘉宾的《心理访谈》,来访者是位单亲妈妈和她的15岁女儿。访谈开始过程中妈妈始终指责女儿为什么要撒谎。为了让妈妈了解到孩子的问题一定和妈妈是相关的,赵梅请女儿回避后,给妈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单亲妈妈和她的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在一个小作坊里做事,有一天老板发现少了七个分币,怀疑是这个孩子拿的,孩子不承认,老板就在下班后把他扣了下来。妈妈在家等了很久看孩子还没回家,就去作坊找孩子,老板当着很多人就把七个分币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拉着孩子的手,没有问孩子任何话,斩钉截铁的'说:“一定不是他干的,我的孩子我相信他。”回家的路上,妈妈没有和孩子说任何话,第二天也没说,终于第三条,孩子忍不住了问妈妈:“妈妈,分币是我拿的,你为什么不问我是不是我拿的?”妈妈拉着孩子的手回答:“我就在等你这句话,我知道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妈妈只问你,为什么你会拿?”孩子哭了,回答道:“妈妈,我觉得你一个人工作好辛苦,我想帮帮你。”后来,在妈妈的引领下,孩子来到了作坊,把分币还给了老板,老板对孩子说:“你还是继续留在我这里工作吧,你是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而且,你有一个好妈妈。”

  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来访的单亲妈妈已经没有了指责,相反一直在哭泣。听完后,妈妈说道:“我现在才发现我做的是那么的不够,那个妈妈是那么的爱孩子,真正的爱孩子,而我却是一直在伤害她”看着一段关系即将开始改变,真的是很感动,也让我想起了“冉阿让”,更让我明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所有的路都行不通,你也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家的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