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主要事迹材料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国劳模主要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苦练技术不是为了拿奖牌,关键是要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看解决了多少生产实际难题,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多少效益。”
在大港油田采油三厂,一位基层女工,凭借着18年在生产一线的实践积累,以解决现场生产难题为核心,先后创造了百余项革新成果和7项国家专利,更有多项革新在行业内普及,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油田开发事业的现代化发展竭尽全力,她就是“名声在外”的采油女工宫艳红。
一、掌握“听声辩位”绝技
19岁从技校毕业的宫艳红到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当了一名采油工人。在石油工人家庭里长大的她,对于石油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走上工作岗位后,作为油田里为数不多的女工,宫艳红并没有满足于查井况、填图表、整理资料等一般意义上的“照顾”女同志的工作,而是刻苦学习,把练技能、提本领、搞创新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她白天跟着师傅一起,熟悉工艺流程、了解设备运行状况,业余时间就抱着《采油工》等技术书籍埋头苦学。几年下来,她翻旧了20多本专业书,记下了2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里面的知识更是熟烂于心。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宫艳红的师傅赵长明有一手绝活,叫做“听声辩位”。设备正常运行有一套独特的声音,一旦出现故障,首先在声音上就会有体现。由于这对设备的熟悉程度和基础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这门绝活只掌握在极少数技师手中。即便想学也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
凭借着多年自学的专业知识基础,宫艳红缠着师傅赵长明传授技艺。按着师傅的指点,她一台一台设备地听,一个一个故障地排除,有时为了琢磨排除一个故障,她在泵房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仔细分辨不同声音的差别并铭记于心。
“你一个女孩子家,这么玩命干啥?”面对师傅的不解,宫艳红笃定地说:“小工人也有大梦想,我还想像您一样当技师呢!”
在师傅的帮助下,宫艳红的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不仅成为采油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更是陆续在各种劳动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
2010年,四年一度的中国石油集团采油工大赛举办,集团下属单位各自选拔技术拔尖的员工参赛,宫艳红成功入选。在赛场上,她既要在抽油机调平衡、更换流程闸门这一重体力项目上同男选手比体能,又要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拼制图,难度可想而知。
同在第三采油厂工作的胡丰山是宫艳红的丈夫。他告诉记者,宫艳红晚上回到家还向他请教,吃饭时聊天的事也是怎么技改创新才能省时省钱。“她其实挺爱这个家的,可那段时间为了备战比赛,孩子照顾不到,连住在大港的父母家也难得回去看看。”
在“备战”的5个月里,她一遍遍地练习调平衡技巧和动作要领,更是请师傅比照真实的设备焊制了一套闸门操作设备搬回家,反复练习拆装。为了突破制图障碍,她平均每晚只睡4个小时,以近乎疯狂的方式训练,用坏了6套绘图工具,绘制图稿摞了1米多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凭借着扎实的功底、高超的技艺和坚韧的意志,宫艳红为大港油田夺得一枚宝贵的银牌。
二、立足生产岗位创新
“苦练技术不是为了拿奖牌,关键是要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看解决了多少生产实际难题,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多少效益。”宫艳红说。随着走上采油技师的岗位,她把用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作为主攻的方向。
此时,正值她所在的管理三站所辖千万吨级区块小10-16整装投产。该区块油层埋藏深、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为了提高油水井精细管护水平,她开始摸索每一口油井的生产规律,根据不同油井的物性,从伴热水嘴的调试、加药方式的创新、加药计量的优化、工作制度的调整等日常护理入手,总结提出了“温、提、稳、控、精、优”六字管护法,并编制了《油水井健康档案》《油井管理掌中宝》等维护手册,先后在国家刊物发表了《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探析》等5篇技术论文。经广泛推广应用后,该站油井平均生产周期延长165天,年增油500吨以上,实现了该油井连续三年持续稳产的奇迹。
2011年4月,大港油田公司部署研制的“油气混输一体化集成装置”在管理三站实验应用。初期,由于液量不稳、气压不易控制,系统经常出现故障。宫艳红针对来液不稳,独具创新地提出“将压力控制改为液位控制”,针对气压难控制提出“定压排气法”,并摸索出“听、看、摸、查、记”的五字巡查法,实现了该装置从2012年至今“零故障”运行。
为合理利用外排套管气和“油气混输一体化集成装置”的伴生气,实现节能减排,该站安装了两台天气然发电机自主发电,但由于气源不稳定,发电机运转也不稳定。针对这一难题,宫艳红带领技术骨干成立了“小蜜蜂”攻坚组,经过6个月的分析实践,最终通过加装二次干燥器来改善过滤效果、安装防爆加热带改善保温效果等技术创新措施,实现了日发电量1.1万千瓦时,年累计创效400多万元。这一创新获得了度“石油工业IQ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
管理三站资料室地质资料员王海华告诉记者,对于技术创新,宫艳红似乎有着一股使不完的劲,有时作为朋友和同事都替她感到累。由于她每次上井都习惯随身携带一个重达20多斤的工具袋,同事们还送她一个“八袋长老”的绰号。
站上所辖油井原油物性较差,在更换传感器过程中,经常因停井操作时间过长而造成“躺井”。为提高生产效果,宫艳红特别发明了“光杆卸载器”,将原本9分钟的卸载操作缩减到1分钟,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修井费用40万元,增产192吨。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地下油藏,但我们有能力让每口油水井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是记者在管理三站的会议室墙上看到的一句格言,而这也是宫艳红孜孜以求的。
大港油田采油三厂党委书记李海军说:“真正发自内心热爱一线岗位其实并不容易,但宫艳红正是凭借着对岗位的热爱,才能刻苦学习、真正钻研,掌握核心创新技能。”
多年来,宫艳红先后创造发明了“盘根压盖支撑器”、“”阀座拆装器等革新成果100余项,其中有7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累计增产800余吨,创效1000余万元。在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传承技能培养“金牌徒弟”
随着岗位技能的不断提高,宫艳红深深地意识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人人都是技能专家,这个企业、这个国家才能飞速发展。在被聘为采油厂培训教师后,她希望带出一批“金牌徒弟”,将技能的种子播撒出去。
2010年底,以宫艳红命名的'“艳红工作室”挂牌成立。本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宫艳红签订了“师徒协议”48份,并精心调配培训“套餐”,为徒弟们建立成长档案。在教学中,她注意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岗位员工特点,用情感引导加心理辅导。她总结归纳出了采油知识教学的“四类培训法”和“五个一学习法”,毫无保留地将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方法教给学员。
为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将培训“搞活”,宫艳红还特别推出了“周末提升课堂”、“师徒对抗PK赛”、“团队竞技擂台”等特色活动,快速提高学员操作技能。耐心细致、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仅激发了员工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大家的学习效率。
目前,该站员工取证率已达100%,高级工达97%,双证持证率达31.8%。她还为厂里培养出31名技师,各个成为所在岗位的顶梁柱。
管理三站工程技术员贺放是宫艳红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他说,厂里每年都有技术比武,由于他个子矮、力气小、熟悉慢,宫艳红就带着他练习。夏天有时在野外喷上防蚊液伴着抽油机练到深夜。“师傅待我像亲人,有时看我辛苦还会带我到家里,亲自下厨给我加餐补营养。”贺放说。
为畅通创新渠道,2013年底,宫艳红又在厂里帮助下牵头成立了“技师攻关团”,聚集采油、输油、电力、焊接等专业100余名技师的智慧,找课题、挖潜力、攻难关。一年多来,她带领全厂技师骨干共解决班组生产难题2800余项,完成技术革新956件,获得国家专利23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8000万元。
由宫艳红牵头成立的“采油厂技改协会”,负责将生产实践中的大胆设想转化为现实,有效促进了采油厂生产经营的发展。“她对我们的意义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在青年员工中传播的那种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的精神。”第六采油作业区管理三站党支部书记史书茂感慨地说。
在备战最新一届中国石油集团技能大赛中,宫艳红又主动担当起采油厂参赛队伍的培训教练。她和队员们一起训练,由于长时间频繁蹲起,她的右腿膝关节滑膜炎旧伤复发,一度肿胀酸疼得难以站立。所有人都劝她歇一歇,可宫艳红说,“既然你们是我的学生,我就必须要对你们负责!”一条腿站不住,就用凳子支撑做示范。师傅的言行感动了每一位参赛队员,在检查教学成果时,她所带的徒弟全部按时保量完成了项目操作,最终在大赛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徒弟刘永保更是以高超的操作水准、完美的表现勇夺金牌,也圆了宫艳红多年的“金牌梦”。
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到智慧型高级技师,宫艳红用她18年扎根一线的坚守和创新,完美诠释出新时期石油工人的多彩人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5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