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展的观后感推荐
展览设在学校的食堂内。一进食堂。只见墙壁上挂着许多彩色和黑白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我沿着四周看着,使我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 其他国家的侵略,签订了好多不公平的条约,使人民遭到了种种苦难。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赢得了伟大胜利,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接着,我又参观了一些舰船、飞机、坦克的模型。这些模型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让我大开眼界。中国的每一辆坦克、飞机、舰船参与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特别是“神五”、“神六”的飞天,我们每个人都为她欢欣鼓舞,更让世人刮目相看。 参观完毕,我回到家中心潮澎湃: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的场面仍历历在目,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的政府软弱无能,国防军事力量不强造成的。从中,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将来为我国的航空、航海事业多出一份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016年4月22日,在侯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全体同学参观了学校的航天馆,通过在航天馆的参观,见到了很多航天器、航天器发动机和导弹的实物,在师兄师姐的详细讲解下,更加加深了自己对航天器的了解。
关于航天馆,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因为哈工大是一所具有航天特色的理工类的大学,学校对国家的国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外界还是学校自身都对航天领域的发展相当重视,学校也不断加强航天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对学生的教育,为了加强学生的航天国防传统教育,普及航天知识,宣传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成就,哈工大于1986年建立了航天馆。航天馆的部分展品由各单位捐赠的模型、实物或资金建设而成,文字内容参阅了大量的航天、国防科技文献资料。航天馆于2007年6月9日迁入新馆。新航天馆位于科学园国际会议中心一楼,展馆共分室内室外两个展区,共收集航天展品90余件。室内展区分为航天器、发动机、导弹、火箭、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发展历程、宇宙知识、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部分。室外展区包括俄罗斯“资源号”
返回舱、“长征一号”火箭、“东风二号”导弹及神舟五号飞船模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等实物与模型,还有部分航天器、导弹等实物等一百多件展品,每一件展品,都系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这些展品中的模型和实物,许多都代表着中国航天史的开端。
哈工大航天馆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所以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都慕名而来。据统计,哈工大航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员近60000人次,这其中很多都是普通的航天爱好者,但也不乏知名人士。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香港特首曾荫权,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我校知名校友栾恩杰,杰出校友孙锦云将军,我校兼职教授、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等都来到此地进行参观,感受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以及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的紧密联系。他们不但参观了见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各种珍贵实物和模型并且积极地为航天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航天馆的更好的发展,也对学校的航天知识的教育有极大的帮助。航天馆自筹建以来,得到了国家各级部门的重视,在政策的引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馆藏展品数目、种类将不断增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在参观过程中,我在师姐的介绍下,了解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知识,见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到过的实物。首先参观了室外展区,室外展区包括俄罗斯“资源号”返回舱、“长征一号”火箭、“东风二号”导弹及神舟五号飞船1:1模型。哈工大航天馆里藏着我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这些第一记录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这些第一包括: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发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立体传输测绘卫星;我国第一种舰舰导弹--上游一号舰舰导弹的实物;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我国第一种自行研制的空舰导弹--鹰击六号空舰导弹实物;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神舟一号飞船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实验型飞船,着重考核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三号是神舟二号的改进型;神舟四号进一步提高了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神舟五号搭载了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飞行21小时38分钟;神舟六号在两人多天任务、轨道舱功能使用、航天员安全性、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并搭载两名宇航员。
刚进入室外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嫦娥号飞船,以前只是见过图片,而这次
见到实物之后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飞船上有很多复杂的仪器零件,飞船正是通过这些仪器来取得与地面的联系或者在飞行过程中进行试验。再往里面走就会看到几架火箭和导弹的模型,由于最近在学的飞行器结构设计这门课中涉及到导弹的结构,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枚导弹与所学的并不相同,这枚导弹的弹翼是固定于弹身上的,并不像所学的导弹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折展与变形。之后,还有火箭的动力之源——火箭发动机的模型,火箭发动机的模型很复杂,下面是一个较大的圆锥体,上面的部分很是复杂,连接了各种管路,以满足火箭对发动机的各项需求。要想把重达几十甚至上百吨的火箭以极高的速度推上天空,需要的推力可想而知,因此,火箭发动机是火箭上最重要的部件,我们能够成功发射火箭,我不禁感叹设计师的才智。
进入室内展厅后,师姐开始带领我们对展厅中的物品进行一一介绍。首先是人类航天事业的开端与发展,介绍了前苏联与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做出的一些成就;之后是神舟号飞船的舱体是实物,通过对舱体实物的观察,了解其尺寸以及所能容纳的航天员的数量,以及舱体中的一些精密的元器件;然后是风云号气象卫星,“东方红”号卫星,这些卫星都是中国最早发射的卫星代表,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也使得中国初步具备了发射卫星的能力,使得中国能够逐渐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队伍;后面还有液体、固体火箭发动机,虽然外表都是规则的圆柱体,但在圆柱体里面却是各种发杂的原件和管路,这些复杂的设计使得发动机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力将火箭等航天器能够以足够的速度发射至太空;除此之外,室内展厅还有很多种导弹和火箭的模型,导弹和火箭都分几个不同的舱体,各自执行其自身的作用。我对导弹的印象较深刻,了解了舰舰导弹与岸舰导弹的命名方式,从而能够根据导弹的名称来判断导弹的使用范围。这些导弹中有一枚长达十多米、半径一米多的潜射导弹,看到如此巨大的弹体,其对目标的摧毁能力实在不可估量。看到这样的伟大工程,我不禁感叹到这些导弹设计师的聪明才智。
通过参观航天馆,我更加了解了中国航天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校对中国航天的快速发展所作出的巨大的贡献。这次航天馆之行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却感触颇深,老一代航天人在艰苦环境中,以简陋的设备,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向世界展示了我们航天大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利用太空作出的重要贡献。作为一个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的学生,在祖国繁
荣昌盛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区努力学习航天方面的知识,要把基础知识学的扎实,并且要具有创新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同时,看到各式各样的.导弹,了解了导弹巨大的杀伤能力,这些导弹足以摧毁千千万万个无辜的家庭,足以将一座繁华的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因此,各种武器的创造一定要以和平为前提,战争是全人类的公敌,世界需要和平发展,我们都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抵制战争。
之前我们看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片,让我知道了好多关于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也领悟到很多道理。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
“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光辉背后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年辛苦的努力,他们并不是没有经历失败与挫折,他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但是他们还是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会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一次的拒绝就是下一次的赞同,这一次皱起的眉头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
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他们一砖一瓦地建造起城堡,因为他们深知水滴石穿的道理,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他们的字典里不再有放弃、不可能、办不到、没法子、成问题、失败、行不通、没希望、退缩……这类字眼。辛勤耕耘,忍受苦楚。放眼未来,勇往直前,不再理会脚下的障碍。坚信着,沙漠尽头必是绿洲。
他们经过尝试,尝试,再尝试。像水手一样,乘风破浪。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从中可以发现: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应该坚持,坚持生命的困惑、领悟和真谛。只有如此,在你到暮年的时候,细细回想起来,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4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