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三八红旗手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卫生院三八红旗手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陆亚芳在事业上有着无怨无悔的追求,为致力于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合唱艺术的探索,她的节假日几乎都是与合唱团的队员们一起度过。她在教学上有着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创新。
为了解决中学生变声期不能开声的问题,她创建了“吟声、轻声、柔声、放声”的四阶声乐教学法,有效突破了这个一直以来困扰中学生声乐教学的瓶颈,提升了声乐与合唱的教学效果。仅2009年,就有何佳妮等4人夺得全国和上海市声乐比赛金奖和银奖。
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声乐教学上,陆亚芳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为使声乐艺术教育事业能够薪火相传,陆亚芳不仅带教本校内的青年教师,而且还通过上海市名师工作室,以自己多年来的声乐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积极指导优秀青年声乐教师,努力提高中学声乐教学水平。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她的指导下,在上海市各区校发挥骨干教学作用。
在中学声乐教学的科研上,陆亚芳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她开发了校本教材《合唱》,参与编写了《中学生活动课教材一民乐单元》,2008年《声乐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获杨浦区课题成果二等奖。陆亚芳负责创建的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合唱一团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是市教委首批命名的重点学生艺术团之一。由于该合唱团的出色表现,还引起了不少著名艺术家的关注和关怀。多年来,合唱团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合唱指挥家马革顺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国家一级指挥林振地、合唱指挥家曹丁、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石林等一大批权威专家的悉心指导。在常任指挥及声乐指导陆亚芳老师的严格训练,以及众多著名艺术家的关怀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的演唱能力不但有了很大提高,且积累了大量中外合唱曲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多次应邀赴德国、日本、香港等地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并连续几年在国内外重大演出比赛活动中荣获大奖。
在陆亚芳精心而高超的教学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特长生,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了高质量的优秀特长生,并且在上海市各高校的合唱团继续发挥骨干作用。
由于陆亚芳在中学声乐教学上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艺术指导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还受邀担任了上海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协会理事。
3年前,陆亚芳退休了,但她继续在教育第一线为中学声乐教学发挥余热。目前,陆亚芳仍然担任着上海市学生艺术团合唱一团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副团长及合唱团合唱指挥、声乐指导,并继续担任上海市“双名”工程音乐基地主持人,为培养上海市骨干音乐教师呕心沥血。目前,已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培养了7名特级音乐教师,以及大批高级音乐教师。在陆亚芳的指导下,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团今年又夺得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金奖和国际比赛的银奖,百灵鸟因为她而纵情歌唱。
新年的钟声刚被敲响,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在无声中打响了!“新型冠状”这个听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居然与我们开启了战争,这是生命与病毒之间的对抗。有这样一群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战斗,他们是人群中的逆行者,他们没有被病毒吓倒,而是向着人们恐惧的病魔坚定地走去,凭着九死不悔的意志,守护着每一位病人!
当你打开互联网,所有的人都在关注这场战争。这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战“疫”,中华人民再一次面对病毒危机,而这次病毒,距离上一次2003年的非典仅仅过去了17年,而且刚刚好好降临在万家团聚的春节之际,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在这段时间里,宜静不宜动,什么聚会拜年,什么宴席盛请都必须停止,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做个宅男宅女,不扎堆,不聚会。此时“动”的冲动莫若“静”的责任,因为此时每个人的“静心静态”都是对防疫的一份责任和对前线战斗者们的支持!
想想那些白衣天使们,他们的工作是如此危险,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他们用生命诠释现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选择“不回家过年”,奋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前线,守着万家灯火。对他们来说,不回家,是一份坚守和责任。在这场“硬仗”中,白衣天使那秀美的长发剪了,脸被口罩勒出了血痕,手被消毒水漂到发白。看到这样的新闻谁不心疼呀?在疫情面前,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他们放下一切,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来守护我们的健康!
今年是一个不一样的新年,是个刚开始就令人惊慌的新开始。赵晓荣的书法作品中有这样一句:白衣天使——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就是这样一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感动了无数人!病毒虽然可怕,但没有过不去的冬天。我坚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病毒一定会溃败!投身救国的白衣天使,愿您们早日归来!全国人民永远为您们感到骄傲,谢谢您们!
一场疫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全国蔓延,像一根根带刺的荆棘,紧紧地揪着人们的心,牵动着人们的思绪。电视上“霸屏”的疫情新闻,手机里刷屏的信息,不知正误的小道消息……突如其来的疫情惊扰了春节的热闹和谐。
这种时候正是谣言肆虐之时,道听途说使人们过度紧张、过度恐慌、过度防范。“谣言止于智者”,“智者”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实验室中近距离地接触令人生畏的病毒,寻找源头,为后面的防范、控制和治疗提供科学理论。显微镜上用力观察的眼睛,实验室里有条不紊的操作,此起彼伏的机械声、人声,您们与病毒纠缠,与时间赛跑,与死亡斗争。
“科学防治”,向一线的科学人员致敬!
你们听不见亲人的欢声笑语,萦绕耳边的只有病人的声声呻吟;你们闻不到香喷喷的饭菜味,霸占鼻翼的只有药和消毒水的味道;你们看不到灿然的烟火,映入眼帘的只有一张张惨白的脸庞;你们尝不到热腾腾的饭菜,滑入口腔的只有冰冷或热了再热的食物……你们用生命拯救生命,用心灵温暖心灵,用信念支撑信念。一张张请战书是决心,一次次守候是坚持,一遍遍鼓励是希望,一张张笑容是无悔。隔离不隔爱,封城不孤城,全国各地驰援,坚守岗位,向病毒发起总攻。
“疫情就是责任”,向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凛凛寒冬,呼啸风雪。一袭白衣,守在大大小小的车站内,候在进入各城市的站口,留在每个社区的委员会……你们不是一线人员,却是一线人员的坚强后盾,后方的坎坷,你们来扫平;后方的平安,你们来守护!一支支体温枪,一次次讲座,一遍遍教导,普及防范知识,为平民百姓撑起一方天空。
“防控就是命令”,向后方坚守的医护人员致敬!
有一朵花,不在阳春三月争奇斗艳,却在冰雪冬年沁人心脾。
02年的“非典”,20年的肺炎,中国医护人员从未退缩。从经历非典再度战肺炎的“老革命家”,从退休再次请战的“老战士”,到第一次战斗的“新兵”,此时此刻都在为抗击疫情而奋斗。一个倒下,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站起。你们是平凡中不平凡的天使,感谢你们,我们坚信,你们一定会带领人们扛过这次疫情,我们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给予最大的支持,全国人民等你们平安凯旋!
今年42岁的张志田,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医生,宣恩县李家河镇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计划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张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张志田主动向宣恩县卫生健康局“请战”,愿意参与李家河卫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张志田走进卫生院,成为该院一名“编外医生”。
张志田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志田发挥自己优势,参与卫生院影像学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生院进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医护人员和患者通道通用,张志田与卫生院商量改造,按照传染病楼两通道、三分区的标准,隔离出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分开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区。同时,针对通道还改造两个小门出入住院楼,该院在卫生院大门,也专门用隔离带分开为进、出口。
该卫生院医用物资紧张,张志田便多渠道联系,为卫生院筹集捐助医用防护物资。“又捐物资,又捐技术,真的很感动。”李家河卫生院院长段万能表示。
家住来凤县大河镇大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地一企业上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人手不够,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服务。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排查过往车辆,为车上人员检测体温,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人员规范防护措施。
大家还记得“非典”吗?我是来自“非典”的主战场---传染病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回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与其说残酷,不如说是上天对我们的一次真正考验。“非典”见证了护士职责的神圣,也让社会对传染病护理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其实,做传染病护理工作,被传染的危险每时每刻都会存在。十多年来,我先后在肝炎科和结核科工作过,经常面对肝炎、结核、狂犬病等各种传染病。常常有人这样问:“你们天天和传染病人在一起,不怕被传染吗?”一次,一位八十多岁的肝硬化患者因病情恶化而大量呕血,家人怕传染很少来看望老人。因为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我主动要求上特护,连续几天陪伴在老人身边,端屎倒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一天晚上,老人又一次出现呕血的征兆,为防止他发生窒息,我迅速把老人的头偏向一侧,还未等我把手挪开,病人大口大口的鲜血喷涌而出,喷在了我的'手上、白衣上、甚至脸上,老人的身上也沾满了污血。我不顾一切为他进行了急救,把被血污染的床单、衣被换掉,又为老人仔细擦洗满身的污血。清亮的水一瞬间就变成了红色,一盆又一盆,我不知道换了多少盆水,病人的身上才变得干净的。谁不望“肝”却步,那是有很强传染性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呀!等我把一切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的儿女才在医生的不断催促下来到了病房,为了防止传染,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带着一副白手套,和我沾满他们父亲污血的双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最后还是没能挽留住老人的生命,老人临终前拉着我的手动情地对我说:“小常,你真是个好孩子。”我看见泪水从老人清瘦的脸庞滑落下来,那一刻,我也泪眼朦胧,当护士能得到病人这样由衷的赞叹,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珍贵的呢?
事后,有人问我当时想到被传染的危险了吗?我说,根本来不及想那么多,当时病人最需要照顾,自己是护士,这是我的职责。其实,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知道一个口罩挡不住所有的致病菌,知道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血液等极有被传染的可能。但是为了病人能早日康复,尽管每时每刻都要面临被传染的危险,尽管一年四季双手都要在每天数十遍肥皂、消毒液、凉水的刺激下变得粗糙、皴裂,但选择了护理,选择了与传染病打交道,我无怨无悔。
责任源于爱心。所有的一切艰难、所有的一切奉献、所有的一切荣誉,都要靠信念、意志、毅力和执着的爱作为支撑。当肆虐的“非典”来临时,我的母亲正在病痛中煎熬,丈夫远在千里之外戍边,四岁的儿子无人照看,在接收“非典”病人的当夜,我将正在熟睡的儿子反锁家中,深夜奔赴“抗非”一线。
忘不了在“抗非”的初期,由于疫情来势凶猛,我们的医护力量、防护手段以及经验明显不足。没有防护服,就把塑料袋套在头上当帽子,套在脚上当脚套,用报纸和塑料袋把腿包裹起来,能想的办法全想出来了。没有专用的防护服而又零距离的去与病人接触,危险可想而知。
忘不了在“抗非”的初期,我患了重感冒,体内白细胞只有健康人最低值的一半。作为一名护士,我很清楚白细胞这么低就意味着免疫力极其低下,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受到感染。但我还是冲在了“抗非”的最前沿
记不清我多少次中午顾不上吃饭,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每天十六七个小时超负荷的工作,我的脚肿得都穿不上鞋。虽然我很明白,疲劳和饥饿可降低身体抵抗力,在厚厚的防护服下十六七个小时滴水不进,马不停蹄的打针、输液、端药送水意味着什么。
除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外,更多的压力其实来自心里。害怕、担心、牵挂时时压迫着我的神经。害怕我们被传染、挺不住,担心病重的母亲是否好些,牵挂年幼的儿子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是否安康。我当时心理所承受的压力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时我们对自己能否幸免于难,能不能活着走出传染病医院心里都没底。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似乎每一个人都在体验着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晚上回到宿舍,本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是夜已经太深了,考虑到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早已休息,只好放弃。终于在一个星期后给家里打去了第一个电话。电话里,四岁的儿子哭着对我说:“妈妈,你去哪了?你不要我了,别人的爸爸妈妈都能回家,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回。小朋友都叫我小非典,还不跟我玩,姥姥也整天躺在床上,我都快憋死了。”听着儿子稚嫩的声音我早已泪流满面。
但是,抗击“非典”的战场不相信眼泪,作为军人的妻子,病母的女儿,幼子的母亲,我只能把一腔牵挂和惦念深深埋在心底,别无选择而又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着。促使我最终坚持下来的是一种信念,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作为一名护士,我责无旁贷,作为一名党员,我义不容辞。
由于我在“非典”期间突出的工作业绩,我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斗争“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等称号,被省卫生厅授予“优秀医务工作者 ”称号,被空军政治部授予“模范军嫂”称号,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记得冰心老人写过这样一首诗: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杖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我认为这是对护士天职最好的诠释,也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它作出注脚。工作中我努力使病人得到尽可能多的帮助与照顾,工作之外我也将一颗爱心献给那些我不认识的人。去年我又光荣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的志愿捐献者,我将用我的爱心使白血病患者获得重生的希望,使他们面对病痛的磨难时,永远有爱心相随。十多年的护理工作,或大或小的许多事、许多细节,在不断地感染着别人,同时也在激励着自己。也许我是平凡的,但生命成就了我的伟大;也许我是纤弱的,但责任让我不得不学会坚强。不管是琐碎中的平凡,还是风口浪尖下的伟大,不管是已经过去的“非典”,还是正在扩散的禽流感,我一样会坚强面对。十多年的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真正付出自己的爱心,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许与肯定;只有让爱为心灵导航,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充实而变得有意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2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