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童年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童年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明,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儿;文明,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文明,像一首没有结尾的诗歌;文明,是一首娓娓动听的歌曲;文明,像……
节日里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嘀嘀叭叭”的声音响成一片。红灯亮了,一部部汽车在马路上飞驰着,犹如一支支离了弦的箭。等待的人们形态不一,千资百态。有的非常着急直跺脚,有的东张西望,还有的轻轻松松的在聊天。在人群中有一个带着墨镜的老奶奶;还有一个矮个子的小弟弟,他看上去只有十一岁左右。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终于绿灯亮了。等待的人们像开闸的洪水似的迫不及待地飞奔过去。可那位老奶奶却在斑马线上打转转,我这才发现她是一位盲人。我本来想过去帮她,却犹豫了一下:去还是不去呢?去,还是不去……正当我在犹豫的时候,那个小男孩走到了老奶奶的身旁,用那温柔而又关怀的声音对老奶奶说:“奶奶,需要我帮您过马路吗?”老奶奶说道:“我是个盲人,我想去对面买一本书给我的孙子。”那个男孩又说:“让我扶您过去吧!”奶奶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啊,谢谢你,小男孩”奶奶感谢的说。我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禁有一种惭愧的感觉,我竟然连十一岁的小男孩都不如。
有一天,我去美丽的公园玩,只见这里环境很优美,地面也很干净。我漫步在这美丽的仙境里,我陶醉着。突然有一位小学生把刚刚吃玩的雪糕棒丢在公园里的大树下,大树周围多么干净,有了雪糕棒,真是大煞风景!我正想上前批评这位小学生时,有一个身影从我身前走过,哦,原来是一位大哥哥他弯下腰,爽快地捡起地上的雪糕棒,把它放进了垃圾桶里。然后对那位小学生说:“小弟弟,你以后不要乱丢垃圾了,一定要环保哦,要做个文明的学生。”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啊!虽然是件很普通的事,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这位大哥哥让我佩服,让我尊敬。
文明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创建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吧!
……
传统是现代的童年。在我看来,中国传统历经千年,得以流传,是非常珍贵,值得人们珍惜的。但它并不稀缺,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留痕。
纪录片的开始,这周轶君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熊亮老师的课堂,熊亮的代表作都是讲的中国的传统的故事。当周轶君老师见到这些作品,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它完全是用一种现代的语言,并且传统的和现代的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熊亮用绘本给学生们讲解《春江花月夜》,熊亮与普通中学老师的讲解不同,他亲身经历了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他在夜晚行走江边,穿过树林,最后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出他的所见所想,当学生在听讲时,才能够真正的身临其境。对于传统,熊亮认为,只要在创作中发现,不断探索世界,传统永远是鲜活的。
造字是中国一项很远古,很传统的工程。中国汉字,横折撇捺间,流露着无法言喻的魅力。
在徐冰看来,中国古代的写字,有很大的成分都是视觉的,其实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它决定了这个词性或者确切的意义。这一点让中国文字变得很特殊。每个字里都有故事,它非常的立体,它的视觉性其实也在传达着一部分特殊的信息,这是其他的文字没有的。
西安,一座历史重叠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群孩子实践着解读历史的方法。童行书院的孩子们正在做一个批判性思维相关的练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区分事实与观点并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思维比较发散,没有特别强的逻辑感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八岁左右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了相关的秦国历史,参观了青铜器,兵马俑,老师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在得到孩子们的观点后,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去寻找论据,证明观点。
安徽的一所学校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极传统又很现代的方法,吸收知识,理解生活。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很特别的。在这里,天文地理,左右旁通。老师将知识以主题式的连结,教给孩子。在这里,老师很重视中国传统,但也不会轻视外国的成就。老师的教育方式是针对现在已知的生活,和孩子沟通,和各种知识做连结,帮助孩子学到更广阔的世界。老师认为,孩子们需要的是有更多能够把知识融合在一起,能够真正活用知识的老师,把经验传承给他,教会他使用新时代的工具。
纪录片的最后,周轶君老师这样总结,旅程的开始在芬兰,经历不同国家,回到中国历史。她发现传统不是书上如何写,而是今天的人仍然能去感受,去生活。传统的真正面貌,需要我们回到本源重新认识,需要用理性不断追问与探索。它将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中国的传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骼与血液里,需要我们静心去感受,领会传统的魅力
在《日本集体式教育从小做起》中,周轶君老师以日本女孩若松花果为观察中心,从她一日幼儿园生活的开始到结束,主要针对日本的集体性教育进行了解说。
日本的民族特性中最为突出的是集体性,巨大的凝聚力和对细节的完美追求来源于幼年规训。观看这个纪录片,我才明白了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成果。
纪录片开始,是花果起床洗漱,用早餐到上学的场景,十分真实。在这里,就能看出日本家长对孩子自立性的培养,4岁的女孩,能够非常顺利的洗脸,整理毛巾,叠衣服…花果的母亲说:“即使有时候孩子不愿配合,也不必勉强,用类似游戏的语言方式和她沟通,虽然不一定尽善尽美,但孩子会努力做到最好。”
跟随周轶君老师的视角,我看到了日本的幼儿园。整洁的环境,热情的老师,是我最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的一天,从喧嚣的晨练开始。通过园长的讲解,我也更理论的理解早间活动的重要性。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热烈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调整身体节奏,感受身体生命的苏醒。观看了日本独特的剑道训练,我一方面惊异于学习者的年龄之小,一方面也震撼于儿童的潜力。我还明白了身体活动能带动自我的表达,洪亮的声音有利于表达自我的情绪和意识。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一所建筑独具特色的幼儿园——藤幼儿园。它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远近,空间中没有隔离,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各个教室。建筑者这样讲述他的建筑理念:圆形接近禅,禅的理念就是空无,这有利于孩子感受自由,随心所欲。而且孩子喜欢圆形,圆形的空间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距离。藤幼儿园园长在孩子一日生活中,也进行了许多讲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园长在孩子午餐时与孩子们的互动。即使是用餐,也能对孩子进行精神品质的教育。孩子要明白食物是需要自己保护的,以此培养自立的意识,但学会分享也非常重要。
我还学习到日本幼师的教学方式,快速而富有节奏的课堂让我印象深刻。幼师要时刻注意不能忘记表情,展露笑容。注重言行举止,身体姿态,为幼儿做好榜样。当幼儿表达不同意见时,要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在柴谷美穗老师看来,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一颗时刻能为他人着想的内心。
日本集体式教育的目的是认同每个人的差异的同时,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教育不分国界,从日本的教育中,我受益匪浅。
节目重点讲了一个女孩——黄喜用。黄喜用是一名初三的学生,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天真无瑕、自信快乐的笑脸,眼睛眯成一条缝,在和同学们跳皮筋。从远处看去,丝毫看不出她是个残疾的孩子,是那样快乐的挑着皮筋。她的眼睛虽然不好,可在班里的成绩却是最好的、最用心的。黄喜用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可世界对她是黑暗的,但她有信心,因为梦想的力量——学她喜欢的英语。正像黄喜用所唱的:“每一次,我都徘徊在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在生活中,黄喜用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她都克服了。再想自己,虽然也是残疾儿童,可和她比起来,才发现我是多么的渺小,她是多么的伟大。在街上,当黄喜用被别人用烂水果扔自己时,她却看作平常,一闪而过;我还记得以前有个人用藐视的眼光看我,当时我挺伤心的,心想我为什么会是这样,别人是健康的。在学习上,黄喜用想用优秀的成绩来改变别人对她的看法,用实际的行动去打动那些看不起她的人,也要用优异的成绩去回报那些曾经关心过、帮助过自己的人;黄喜用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我也要用事实去证明我自己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自从我看了她的故事,就经常告诉自己,要向她学习,虽然有时候我做不到,但我会努力地去做,做那个最优秀、最自信的自己!
从小就听大人们唠叨:”你们这一代真是生活在蜜罐里“,我一百个不服气,谁小时候不是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呢?直到读了《童年》这本书,我的想法才有了巨大的改变。
《童年》是高尔基”人生三部曲“的第一部。书中讲了高尔基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外祖母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也深深感染和熏陶了他,同时目睹了两个舅舅的自私、贪婪,这些生活中的善与恶、爱与恨,影响了他幼小的心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尔基小时候的生活艰苦,他的自强不息让我深受感动。他上学时,穿着妈妈的旧皮鞋、外婆的旧衣服改制的外套,同学们嘲笑他像囚犯,叫他”方块“。晚上他睡在窗户和灶炕之间的一块小木板上,露在外面的脚常常被蟑螂咬伤。可是小高尔基从不为生活贫困自暴自弃,每逢节假日就拿着布袋穿街走巷捡破烂,用换来的钱给妈妈治病,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能够说要什么有什么,从来不为衣食住行而操心,反而常常因不满心意而闹情绪,有时还不能体谅妈妈工作的辛苦,把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妈妈去做,高尔基渴求知识、热爱读书的品质我更比不上了,我虽然也酷爱读书,但为了多看场球赛,也会毫不客气地挤掉读书时间,想想真是惭愧啊!
虽然时代不同了,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高尔基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磨练坚强的意志,向自身的理想勇敢冲锋。
这几天,我读了《童年》这本书,这使我受益匪浅。他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著作。通过读这本书和通过自身的联想,我明白了现实社会和旧社会的不同。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很幸福,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每个人都能够上学,很轻松就能够考上大学。而现在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车,接送也很方便,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幸福的不能再幸福了。而在家里,每个父母都会十分疼爱自身的孩子,有的甚至是宠爱,所以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应该感到十分幸福。
但是读了《童年》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现实社会和旧社会的截然不同,主人公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的不幸福,我真对他表示同情,他的父亲死后,他进了外祖父家,正好赶上两个舅舅闹分家,而且两个舅舅也不喜欢他,经常骂他是兔崽子。他的外祖父在他犯下错误后也会教训他,甚至是打他。他的母亲虽然很爱他,但也会经常打他,好像在这个家里,他就是一无是处,幸亏他的外祖母还很心疼他,很爱他,要不然他在这个家里真是没法过了。
这就是高尔基童年的遭遇,我深深地同情他,也为我的幸福感到庆幸,不过高尔基的外祖父也很心疼他,叫他念诗,和他喝茶,只是在他犯下错误后狠狠地教训他,有时候用鞭子狠狠抽他,这也是对他的关爱。我认为高尔基的童年是极其不幸的。我们作为幸运的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报答父母。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高尔基尽管身为名人,却也有着不幸的童年。所以,我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要像高尔基等名人一样,长大有所作为。
印度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它既有着贫困匮乏的一面,也有着卓越领先的一面。
印度人的思维很有趣。面对因为资源匮乏而引起的问题时,他们不会置之不理,当正确的答案不可行时,他们会用jugaad的思维解决问题。很多人看来,印度是一个很乱的国家,但《财富》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CEO来自印度,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jugaad在教育上也有所体现——不接受标准答案。在印度的课堂,学生非常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在概念结构还不清晰的情况下。学生们在互相争辩的过程中得到最终的答案。挑战老师也是印度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当老师被挑战,课堂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提供讨论空间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印象深刻的是顾哈老师的授课。他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用哈利波特故事为案例,教授法律。他认为学生如果能清楚故事里的法律规定,找到解决方法,那么就会擅长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情况。而对学生而言,是在用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这种变幻角度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对他们有所帮助。
在印度一处偏僻贫穷的地方,苏卡塔教授为孩子们引进了互联网,创立了一所云中学校。云中学校的教学方法称为SOLE,即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重点是让孩子自己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适用于贫困儿童,在条件富裕的天堂学校,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天堂学校的创始人说她反对等级制度,权利应该分享,SOLE的教学方式着重于让孩子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
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有沉重的问题,更有快乐和友爱,思辨与变革。
印度的教育并不是整体令人称道,而是在混乱与秩序中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成就了印度社会的进步的动力与希望。
20xx年底发行的儿童影片《守护童年》,带给我们不期而遇的'喜悦,令人感动颇多,品味许久。
影片叙述了一个服刑人员的孩子秦小亮与女警官薛子莹之间的超乎寻常的情感互动故事,展开了一段孩子流失、寻找、回归的情感历程。这是一部关于拯救生命与灵魂救赎的影片,又是一部充满诗意与传递人文关爱的影片。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赶超发达国家用二三百年时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世界为之惊艳的成就。同时,我们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挤压。人们都在面朝前方,展开追逐,谁注意脚下?谁看看身后?发展的摩擦力、后作用力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儿童问题,谁来关照,怎样收拾?《守护童年》给了我们现实却又有诗意的展示和解答。
影片所截取的生活,直面民生的疾苦和社会弊病,不论是恶性的犯罪、家庭的拆分、商人的傲气、煤窑的爆炸、车站的拥挤、打工的艰辛,都成为了我们社会的生活碎片,这些碎片构成了本片的戏剧素材,更是外在世界的“写照”。生活的变迁,产生了新的冲突和矛盾,引发了人物之间新的社会组合与新的命运选择。而将这些碎片贯穿起来的是一种人间的挚爱、心灵的觉醒和诗意的流淌。
影片自然流畅地叙述了女警官薛子莹带着流浪儿秦小亮“三寻其母”的故事,秦小亮两次从薛子莹身旁逃离,都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展开,也是现实生活的展现。作者选取了生活的变迁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活力,打工、开矿、人口流动、铁路延伸、城市长高……同时,也选取了底层生活的压力与艰辛。三次寻找到的“母亲”,都是婚姻、家庭、打工的沉重承担者。她们承受着社会快速前行带来的巨大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不仅压给了社会底层的男人、女人,更有形无形地压给了童年的孩子,深深地触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底线。我们守得住这条底线吗?因此,秦小亮的童年就是一个时代、一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守护“秦小亮”,就不仅仅是守护一个孩子的童年,而是守护社会底层孩子的童年,守护一个民族的孩子的童年。这其实就是守护一个民族的良知,守护爱。
《守护童年》导演的风格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影片在节奏、风格和叙事上,自然而情境紧凑,真实而诗情洋溢,它不是大片,没有强烈的视听刺激,不吊悬念,没有煽情,却一直轻轻地敲打人的心灵,追问着社会的良知,抒发人间的情感。
值得赞许的是影片主演颜丙燕将年轻女警官的职业精神、充满爱心的年轻母亲、敢于担当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融为一体、完整呈现,她的表演不抢不丢,有粗有细。小演员肖韵的表演活灵活现,童真、童趣、童心,活脱地表现出来,这些都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
芬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但它却被称为“教育最强国”,跟随周轶君老师的视角,我领悟到芬兰教育的魅力所在。
纪录片的开始,是小学三年级老师拉妮的日常,她建立了学习时间,年龄和“我”的课题项目。
时间怎么显示在脸上?你们觉得什么是时间?为了让学生了解神奇的时间现象,拉妮老师从艺术,数学,生物各方面进行了讲解和活动。
芬兰的社会注重公平,没有太多的竞争和攀比。为了避免竞争,芬兰学校的三四年级没有考试,唯一评估的是如何学习,如何搭档学习,如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哪怕孩子不擅长科学或数学,有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
芬兰注重教育。国家把孩子看做未来最可贵的资源,大量投资在家庭和学校。70年代的一次教育改革,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免费教育和免费午餐是芬兰人的基本权利。
纪录片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没有围墙的课堂。老师给学生发色卡,去森林里寻找能够相配的颜色。在成人眼中,树林里只有绿色和大地的土色,但在孩子的视觉中,树林是五颜六色的。老师并不强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认识每种树木的名称,只需要发挥想象力。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爱惜,保护自然。在树林中进行教学,结合当地的特色,让孩子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产生联系。这种课堂有趣而又意义非凡。
好教师是芬兰教育的基石。观看完纪录片,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应该为自己,为学生学习,进行自我的提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不标签人,不贬低人,比如孩子讨厌数学,老师也不应将错误归咎于学生,而是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引进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以表现新人成长、刻画新人物形象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童年》反映了充满希望的俄罗斯国民人性中的弱点,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作者其实并未停留在对落后、野蛮、丑恶的批评上,也创造了一批在困难中仍坚持理想的人物,主人公阿廖沙无疑就是这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出现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在书中,阿廖沙的悲惨遭遇令我叹息:三岁父亲病逝,十一岁母亲病逝,外祖父破产,他不得不提前走上社会,在他的生活中,外祖父及两个舅舅经常对他进行精神上的虐杀,并对疼爱他的外祖母进行伤害,使幼年的阿谬沙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的童年,大都是有动画片、糖果、玩具、牛奶所堆积而成的,而阿廖沙呢?当我们在幼儿园嬉戏时,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母亲为死去的父亲掉泪;当我们在小学里学习时,他不得不提前走上社会,感受着人间的冷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中的故事不会在我们身上上演,但我们身边却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也是不完整的、不幸福的。让我们珍惜幸福,并去帮助身边的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展望美好的未来吧!
暑假里,我读了《童年》,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觉得我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
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身的母亲就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了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高尔基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
我为自身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身有疼爱我的父母……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得在小时候,我很调皮,也很淘气,经常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有一次,阿姨帮我买了几条小金鱼,但她没告诉我怎么养就走了,爸爸妈妈妈又不在家。我看到柜子上有一个插着花的花瓶,灵机一动,把花瓶拿下来,丢掉里面的花,加了点水,把小金鱼放了进去。
看到小金鱼在花瓶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心里乐滋滋的。到了晚上,妈妈回来了,看到我趴在桌上一动不动地看花瓶,就笑着问我:“你干嘛呢?”“看金鱼呀!”我回答道。妈妈一听,说道:“啊?不会吧!你把金鱼放在花瓶里了。不行,这花瓶一会儿姥姥还要拿走呢。”我二话没说,把花瓶抱进房间,就是不让她们拿走。最后,妈妈拿我没辙,只好打电话给外婆,告诉她事实,姥姥听了这件事,也哈哈大笑起来……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充满了欢乐、充满了幸福,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0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