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爆裂鼓手》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爆裂鼓手》是我近期想推荐给大家的一部优秀的影片,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切的能够体会到安格鲁的紧张、失望、欣喜若狂,期待被认可、疯狂的练习只为那传奇的老师撇过一眼,迫切的想成功而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心理。成为一位老师,清清楚楚的明白弗莱彻爱才心切,在严厉的教导下自己的乐团绝对不能输的信念,他是天使、更是魔鬼,他优秀、严厉、认真并仍旧努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大家看到的是万众瞩目的天才,但是天才背后那双殷切只带一丝慈爱的眼光却常常被粗鲁的言语及严厉的责罚所遮盖,有影评说弗莱彻是魔鬼,他一定要赢,所以他才要毁了安德鲁,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安德鲁在小酒馆碰到弗莱彻时,已经放弃了做一名鼓手的信念,因为弗莱彻步步紧逼,才有了安德鲁最后在林肯中心那震惊四座的SOLO表演,而影片的最后是师徒二人的相视一笑,弗莱彻成就了安德鲁,也成就了自己...
望古固有“严师出高徒”之赞誉,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箴言,影片客观的陈述了一个19岁谢尔佛音乐学院学生安德鲁—从单亲家庭长大下自卑孤僻的男孩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在魔鬼导师弗莱彻教导下能够成为偶像鼓手一样的奋斗过程,高压教学下安德鲁不时在高喊下血肉模糊的进行练习,他太想赢,有韧性,弗莱彻第一眼就看穿了安德鲁,他想要这个学生,他知道他行,影片中期弗莱彻的学生西蒙自杀,其实他是悲伤的,这种悲伤更多的可能是他最好的学生差一点就可以做到完美了,但是仍然没有做到,我并不承认弗莱彻没有人性,相反作为教师我深深的理解JK诠释的弗莱彻的内心,在他心里,完美高于一切,也是唯一标准,这对于艺术来说,是偏执的疯狂...弗莱彻在小酒馆与安格鲁的对话让我感慨万千,“在英语中,没有任何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了”,我至今仍回味着弗莱彻对教学无穷无尽执着变态的教学方式,说他是魔鬼也好,说他没有人性也罢,抛开一切,弗莱彻如此作为是对完美水准的虔诚跪拜...他不是魔鬼,他是一名偏执的导师而已...
在观IMDB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小插曲,就是第85届的奥斯卡,就像新上的菜一样,当然先要品个鲜再吃别的。一开始看这片的都会把它当成一部励志片,这部影片确实是有很大励志成分的,也有人觉得这是一部恨铁不成钢的教育片,是讲这位音乐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当然影片里有一部分也肯定了老师的激将教学法,但这并不是影片主要想表达的,在我看来其实这是部讲述一个变态老师被一位牛逼鼓手征服的故事,或者说主题就在鼓手而不在老师,老师只是个绿叶。这一点非常赞同翻译名字的同志,把《Whiplash》这个曲名翻译成《爆裂鼓手》,这说明出影片的主题是什么,而不是翻译成“恨铁不成钢”或者“爆裂老师”,看我看来这部影片里最牛逼的就是这位鼓手,而不是老师的激将法,因为老师是用同样的方法教一大波学生的,对任何人都没有偏颇,为什么偏偏这个鼓手成了大牛逼而其他人没有?这还是说明了老师的方法只是个助缘,关键看鼓手本身的意志,所以可以断定它是鼓手的主题。影片前半段大家都会以为这个老师很牛逼,貌似风头都被他抢走了(这个演员确实演的很好),但是到了后半段发现有些不对头,尤其是老师与学生酒吧相遇到老师欺骗学生给了一个陌生曲谱,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是没我们想象那样伟大的,尤其是在舞台上与学生的那几句对话和眼神交流,更加断定这只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老变态,而真正牛逼的人物是这位鼓手学生,最后鼓手的爆发震惊了所有人,当然也征服了这位老变态,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去迎合鼓手,到此为止影片才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励志片,而是一部关于鼓手的传记,老变态不过是他生命中的过客罢了。但严师出高徒是肯定有道理的,只不过在这里作者只是拿来用了一下罢了,不注意还真的会和主题混淆。剧本很牛逼,但是也很难拍,可以想象要找一个鼓打的牛逼又会演戏的演员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对于爵士乐的把控也是付出了心血,表现的不专业还怎么拿出来混,比如那差了几微秒的节拍对于外行人来讲是很难听出差别的,但是要把这些细节表现的很清楚这就是导演的功力了。
《爆裂鼓手》作为一部充斥了专业音乐因素的电影,它走的不是《爱乐之城》的文艺风,讲唯美的小情调,而是贯穿始终的暗黑与压抑,和励志。
之所以引起许多人关注并且肯定,是因为它特殊的风格和“搏命”一般的执着。安德鲁在追逐鼓手之梦的路上其实已经很努力了,躲在灯光昏暗的琴房里练习以追求更快的节奏,不断突破,总是汗流浃背地重复着击鼓的动作,这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他们没有出色的天赋,却深深热爱着某件事物,执着得很;但是弗莱彻——这个在整部影片里不断散发压抑气息的恶魔老师,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绝处逢生,是受尽屈辱和苦痛后坚持自我。
当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平凡人遇到这个想法偏执性情古怪的老师,他们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鲁进入了乐团,却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尝过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为了赶上一场重要的乐团比赛,即使出了车祸仍捂着血淋淋的脑袋赶到音乐厅,鼓上沾满了血。
他对主鼓手的位置执着得几乎搏命,每次击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鲜血演奏这爆裂的鼓声,触目惊心。
执着成才的路上,总有人像他一样迷失了方向,疯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从前的努力仿佛昭告着这个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们用尽各种方式,无论是压榨别人,还是压榨自己,都处于疯狂的状态。
执着的时候,不求大胆无畏地向前冲,先冷静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价,还值得吗?
我们曾经或现在或未来在为执着的东西付出很多东西,无论当初是不是以成才为目的,我们都应在执着中善待自己,听从内心,明确方向,外界条件如何恶劣,我们总有办法避开或解决,但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成才路上,执着不是标杆,而是你强大的标志。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架子鼓音乐的爆发力,对于教育,也是让人深思的,如果靠打骂取得成功,结局就有可能暗含着悲剧,但电影中打骂也的确激发出了人的才能。成功的经历很重要,难道温柔真的不能让人成功?没有柔情只有爆发力的作品是否能流传久远?
电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有一个成功的结局,但电影中也揭露了暴力教育的一个悲惨事件。一个著名音乐学院的老师是出了名的魔鬼老师,一个考入这所学院的勤奋学生被这个老师的乐队选中当鼓手。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处处打压学生,扔椅子扇耳光,这个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了首席鼓手,但他在比赛时,却迟到了。学生因急于赶到台上,出了车祸,但还可以跑到台上敲起了鼓,因老师的责备,他对老师大打出手,被音乐学院开除。而却有调查人员来找这个学生,让他把老师上课时的暴力状态讲出来,这个老师也离开了音乐学院。
这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这个魔鬼老师的指导下成功了,但后来却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老师在上课时得到这个噩耗,伤心的哭了起来,他心爱的学生呀。
之后老师与学生在一个音乐节上遇到,老师邀请学生去参加他带的乐队,学生去了,却在台上遭到了羞辱,这个魔鬼老师还是继续在打压学生,学生也一怒而即兴创作出来一首非常成功的爆裂音乐。
电影的故事不算复杂,最精彩之处在于,老师与学生的演技,及最后那段爆发力超强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当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爵士音乐,优美而有力量,滋滋的音调似想象中鹰翅划过长空会发出那样的声音一样,让人们的想象力无边无际。
最让我感到观赏价值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扮演者,都是演技高超的人,老师的指挥动作是那么有力量,仿佛音乐世界在他的指挥下突然停止,忽又开始鲜活。
结尾也是很好的,在学生激情演奏过已有曲目之后,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架子鼓曲,师生四目相对露出笑脸,之后,在两声镗镗声中结束。我从一个音乐外行的角度仔细听了那首架子鼓曲,感觉学生是模仿了生活中的雨声,击打出激烈而优美的音乐。雨过天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的内心也是如此,经历波澜,更要洗刷忧伤,人才能神采奕奕,生活在所发现的美好之中。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20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