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事迹材料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大国工匠》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只有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奋、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拓展人生价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1

  每次一听到剁肉的“碰碰”声,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来。

  夏日的傍晚,忙于做菜的妈妈,发现晚餐的主角“猪肉”少了点,于是她把正埋头写作业的我派了出去,我很不情愿地出门去了。

  一进菜市场,那叫卖声、还价声,一个比一个响,再仔细一看市场的买猪肉的摊档还真不少,那一排排,一列列的猪肉,真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我一下子犯了难,我该到那个摊档买肉好呢?这时,一个围满了人的摊档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心想,生意这么好,他家的肉准不会差,于是我便往那个摊档走去,“小朋友,你要哪块肉呀?”一个四五十岁,两鬓斑白的叔叔,笑着问我。“我……我也不知道……”我有些语无伦次,第一次一个人出门买肉,我根本就不知道,要买什么样的肉,才合适。“没关系,你好想想,出门前,妈妈都是怎么交待你的呀?”叔叔耐心地询问道。“嗯,妈妈是说过,今晚要做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可具体要挑什么肉,妈妈没有说清楚。”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做‘红烧肉’的话,用五花肉最合适,这块吧,你看怎么样?”叔叔指了指一块肥瘦相夹的肉,问道。

  我点点头,“那你要买几斤肉呢?”叔叔接着问道,我又犯了难,因为出门前,只顾着和妈妈索要跑脚费,妈妈的话,我基本都没听进去,叔叔见我为难的样子,又笑着说道:“没事,你们家一共几个人呀?”,“四个人。”我答道,“嗯,那买一斤半肉,应该合适了。”只见他拿起一把刀,利落地轻轻一切,便切出了一块纹理清晰的肉,再放到秤上一称,重量刚刚适合。如此地干净利索,我看得目瞪口呆,“叔叔,您真是太厉害了!您怎么会切得这么精准?”我惊讶地问道。“熟能生巧,每天都干这活,目测一下就能知道这肉的大概重量啦!”叔叔平静地说道。回到家,妈妈表扬了我,肉买得正合适,而且肉很新鲜,那天我美美地吃了一顿“红烧肉”。

  那之后,我们家买肉,基本都在那个叔叔的摊档买,我和叔叔也越发地熟络起来。对叔叔的了解也更深了,叔叔告诉我,他能练就现在这样好的刀功和目测肉重量的功夫,都源于一次意外,那次他因为秤的准星出现了问题,导致称肉时重量显示多了几两,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叔叔主动找到客户退回多收的钱。

  之后,叔叔便开始有意识练习目测肉的重量,叔叔家的肉摊,还一直遵循着一条原则,那就是当天卖不完的肉,绝不保留,不是送人就是自家吃掉,坚持做到,当天宰当天卖掉,所以他的摊档,虽然在菜市场的角落里,但生意却很红火,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猪肉王”,王叔叔说,他的生意能这么红火,是因为他始终坚持“绝不卖亏心肉,绝不缺斤短两,童叟无欺。”的原则,这句话常听很多生意人说起,但很多时候他们都只是把这句话当做招揽生意的口号,而王叔叔却把这句话当成了诺言,他始终在用行动兑现着这个诺言。

  王叔叔从事的工作非常普通,可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自己的坚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这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吗?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2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将技艺变技术,成为“大国工匠”。他凭借着专注、认真、坚持,把技艺发挥到极致,达到较高的境界。不是在简单地做重复劳动,而是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件事上,忠于它,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将“活计”做向完美的境界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孔子自述生平:“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这就是将“教书匠”做到极致,终成“万世师表”的人。

  我们总想在做事时胸有成竹,其实胸有成竹是在画竹前,认真专注地观察竹子,日积月累后,在心里有了深刻的印象,等到画竹时,自然一挥而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就需要有专注、认真和坚持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自信的来源。不仅画竹如此,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也该有工匠精神。日本有一家1965年创立的寿司店,只卖寿司,门面不起眼,只有10个座位。但他的主人限定客人用餐时间15分钟,座位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尽管如此,食客们依然坚持去吃这个“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因为这取决于这个店89岁的创始人小野二郎的工匠精神:寿司店自创建以来,直到他70岁以前,一定是亲自去市场挑选食材,会在柜台后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寿司制作,几十年如一日,练就了魔术般的娴熟手法,制作出一个个看似普通却有着独特匠心的寿司,成就一个小却极有竞争力的品牌。而这娴熟的技法需要多年的反复练习。正如他所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小野不是单纯地在做寿司,也就是在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喜欢做工精巧的商品,喜欢高品质的物品,而这些物品的背后,渗透着工匠的精神。

  德国凌美钢笔、双立人菜刀、菲仕乐锅价格不菲却备受欢迎,瑞士的军刀、机械手表,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马桶盖?我想,人们在追求品牌的背后,追求的就是制作产品的那一份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产品中注入了独有的认真专注,把技术变成艺术,其价值才不言而喻。

  我们不禁要反思,国人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一位地注重速度利润,不重质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让人望而生畏:粗制滥造的工程,充满添加剂的食品?我们吃得不放心,住得不安心,走得不舒心,当这一切都和我们密切关联时,我们应该找寻属于“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毅然销毁质量有问题的冰箱,除了诚信,不就是一种关注品质的工匠精神吗?正因为这样,才有代表“中国制造”的海尔集团走向世界。工匠精神在哪儿?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3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4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十大工匠人物事迹材料5

  重积累勤思考,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30余年精研手艺堪为技术领袖。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钢壳船似乎早已经普及了,没人用木船出海了。实际上,在辽宁、河北一带的滨海区,由于百年来的传统,依然有90%左右的渔民保持了使用木船的习惯,二界沟的渔民就是木船的执着使用者。张兴华是二界沟数百年木船制作手艺的优秀传承人,渔民“排船”都乐意找张兴华。船是渔民的海上之家,造船当然要找最靠实的工匠。

  给船安装底板,最见张兴华的功力。船底板是船最重要的依托,一旦安装不严密的话,船就有可能沉没。一艘船要安装80块有不同弧度的底板,让它们严密地并列为一体,最为较劲。

  53岁的张兴华身上有30多年的造木船手艺,虽然世事多变,但他一直不肯弃行。而今张兴华是二界沟唯一精通木船制作全部工序的“掌作”师傅。排船需要木匠、捻匠、铁匠等一应技术工种的通力合作,“掌作”是这个多工种团队中的技术领袖。

  张兴华的乡亲都认为他特别巧,当地人用这个词夸人聪明,善于做出好东西。张兴华的“巧”源于勤奋持久的积累。他随时随地仔细观察跟造船修船有关的各种现象,不间断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和实践体会。手边的烟盒,船上的纸盒,是他随手抓到的“笔记本”。

  张兴华的女儿张莉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船舶制造专业,现在在一家船舶企业上班。痴迷于造船的张兴华不满足于古法造船,他希望能掌握现代造船知识,此时,女儿就成为他最好的老师。他还学会了用电脑设计图样,精确度达到1毫米。

  “做一条船要长一回经验,把我的能力和我们大家的能力都给它发挥出来,把这个船做到更好,做成经典。”张兴华始终坚信,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shijicailiao/13076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