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安全演练活动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防火安全演练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件的发生,刘寨小学于20xx年4月28日下午14时40分进行了防火逃生疏散演习。本次逃生演习分动员大会、正式演练、演习总结三大部分。一切程序正规化,一切工作有序化,一切安排提前化,一切行动快速化。
活动开始前,学校安全办公室分别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开了会,布置班主任向学生讲解关于这次防火逃生演习的意义和作用,在事发时应变措施的使用、逃离现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本次演习是一次安全防范活动。学校安全办公室要求疏散中科任教师各司其责,各就其位,责任到人。动员大会上,安全演练总指挥赵军校长做了动员讲话,各班主任分别向副总指挥及总指挥报告人数,准备演练开始。
防震演习程序为:灾情预设、警报响起、各班自救、组织撤离、操场整队、清点人数、活动总结。在防震演习中,同学们能沉着冷静,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或跑到教室的墙角。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撤离过程中,所有教师各负其责,维护秩序,使学生安全跑到操场。
这次安全防范演练,全校师生齐动员,教师准时到位,学生动作迅速,秩序良好。增强了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但是在演习中学生进行间有讲话现象,甚至有嬉笑现象,不够严肃认真;逃离秩序与路径要进一步监管理顺,做到合理、科学,避免拥挤;个别教师逃离动作慢。学校又专门召开了负责人会议,要求在下一次的安全演练中,使学生熟练掌握逃生方法和路径,负责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学生安全。
在119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我校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广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学生自救意识,今天下午学校成功进行了全体住宿生消防疏散演练活动。
这次演练活动的成功,与学校领导对疏散演练活动进行周密部署,与师生严格按演练方案进行实地消防疏散演练是分不开的。为进行这次演练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总指挥的消防疏散演练领导小组,确立了“安全第一,确保有序;责任明确,落实细节”的演练原则。演练准备工作做好后,一声令下,信号员鸣响信号,参加演练人员各就各位,有序地按指定路线“逃生”,班主任带着本班学生有序地疏散到指定安全区域,历时 分 秒。整个演练过程快速、安全、有序。
这次防火演练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了消防安全知识,提高了自护自救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希望全体师生再接再厉,用更好的成绩迎接下一次演练。
近期德育处和年级组对公寓卫生进行了检查,提出以下整改要求1. 离开宿舍前关闭空调开关,开窗通风;2枕巾统一用学校发的'蓝色枕巾,被子叠整齐统一放在靠窗一侧,离开宿舍前把床单整理整齐,避免有褶皱;3. 地面,先扫干净确保无垃圾,涮干净拖把再拖;4. 袜子,毛巾,书包等一律放在橱子内,禁止乱搭乱放。下周德育处将继续不定期不间断进行检查通报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整理到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我校我校于9月份制定了防火逃生演练方案,并于12月16日第七节课进行了全校师生疏散演练。
在各组组长和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疏散离开教学楼只用了1分钟,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然后全体师生现场进行灭火演练,这是一次成功的演练活动。通过这次演练,使全体师生在实践中运用了所掌握的防火知识,合理有序的进行疏散逃生。
提高了师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在组织这次活动中,学校专门召开了校务会议,对演练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专门组织,召开了全校教师大会和班主任工作会议,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增强消防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各年级要层层落实,以确保这次活动顺利进行。根据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对象都做了具体说明。
并对此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
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报警后,全体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逃离危险地。要求各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达到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这次演练过程即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这次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禁再次落实了我校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消防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件的发生,**小学于20xx年10月14日下午14时20分进行了防震、防火逃生疏散演习。本次逃生演习分动员大会、正式演练、演习总结三大部分。一切程序正规化,一切工作有序化,一切安排提前化,一切行动快速化。
活动开始前,学校安全办公室分别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开了会,布置班主任向学生讲解关于这次防震、防火逃生演习的意义和作用,在事发时应变措施的使用、逃离现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本次演习是一次安全防范活动。学校安全办公室要求疏散中科任教师各司其责,各就其位,责任到人。动员大会上,安全演练总指挥孙江东校长做了动员讲话,各班主任分别向副总指挥及总指挥报告人数,准备演练开始。
逃生演练分两部分:防震演习和防火演习。
(一)防震逃生演习
防震演习程序为:灾情预设、警报响起、各班自救、组织撤离、操场整队、清点人数、活动总结。在防震演习中,同学们能沉着冷静,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或跑到教室的墙角。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撤离过程中,所有教师各负其责,维护秩序,使学生安全跑到操场。
(二)防火逃生演习
防火逃生演习程序为:广播创设情景、发送火灾信号、教师通报火警、各班组织撤离、操场整队查人、领导活动总结。当火灾信号(哨声响起)时,全体同学用手绢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弯着腰有秩序地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前、后门撤离教室。
这次安全防范演练,全校师生齐动员,教师准时到位,学生动作迅速,秩序良好。增强了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但是在演习中学生进行间有讲话现象,甚至有嬉笑现象,不够严肃认真;逃离秩序与路径要进一步监管理顺,做到合理、科学,避免拥挤;个别教师逃离动作慢。学校又专门召开了负责人会议,要求在下一次的安全演练中,使学生熟练掌握逃生方法和路径,负责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学生安全。
全体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校利用间操时间,组织开展了这次消防安全演练活动,这是既第21个“119”消防日到来之际,结合我校新楼进住的实际开展的一次安全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主题鲜明,时间切合实际,时机把握适时,针对性和教育性强。
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师生安全救护能力,树立大灾大难从容处置意识,减少灾难伤亡,全力保护人身安全。
本次演练活动,政教处立足实际,周密地制定“安全应急演练预案”,科学安排岗位责任人,详细地设计逃生路线,合理地安排时间顺序,召开了分析布置会,为本次安全演练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本次演练实际组织和效果取得情况如何?现在做简要的总结:
一、各班行动落实及效果:
(一)各班主任能认真学习“消防安全演练预案”,高度重视、悉心听取预备会议安排,并能严谨地组织实施,在演练过程中,班主任能严密要求,近距离指挥、坚持按预案疏散。保持了较强的组织性和较强的责任意识。亲近学生,有序安排,成了学生的真爱朋友。
(二)学生们在班主任的教育指导下,行动迅速,纪律严肃,组织有序,没有出现安全损伤事件,表现出了高度自觉意识和较强的集体组织观念,充分反映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互救自救素质。
二、教师参加与组织情况:
本次教师能积极参与,认真负责,随学生撤离疏散的,以生为主,认识学生,表现出了我校教师爱生守法的良好风范。
我相信,今后我们当中一定不会出现“杨不管”,更不可能出现“范跑跑”一类的老师。
三、整体情况及预期效果:
此次演练得到赵校长的高度重视,要求学校召开了专题布置会,参与演练的班子成员职责明确,履行安全责任意识强,在演练过程中能提前就位,通力合作,服务学生,关注安全,指导有利,为本次演练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秩序保障。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整体性、撤离能力仍需改进。撤离的时间还要争取,尽最大努力要保持在2分钟以内。希望全体师生在今后要加强学习,增强意识,临难不乱,确保安全。
从本学期起,我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安工程是造福师生、造福社会的安全工程。但是,教学综合楼、餐宿楼的投入使用,并不能使我们一劳永逸,更不容我们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高枕无忧,而是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大的防灾减灾维系安全新课题。
今后,我校安全作仍然要以“维护生命安全”做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紧密结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落实各项学生安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创建平安校园而不懈努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zongjie/79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