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工作总结

土地范围工作总结

土地范围工作总结



土地范围工作总结

  第一章

  1、土地概念: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也即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4、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5、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6、 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非农业生产中(一般的生产资料):地基;场地;活动空间

  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场所;活动空间;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7、土地特性

  1)、自然特性:a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尊重自然)b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珍惜土地)c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合理规划)d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因地制宜)e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合理利用开发)

  2)、经济特性:a土地经济供给的有限性b土地用途的多样性c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d土地的增值性e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8、 四大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9、 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含义: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的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10、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体包括:1)、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2)、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长远性4)、应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应追求耕地质量上平衡

  1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要实现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供求平衡,使各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2) 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监测、预警制度;

  3)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

  1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类型多种多样;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农地分布不均匀森林覆盖率低;土地质量较差;水土资源不平衡

  13、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了解)土地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方法,为提高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利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14、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地籍管理(基础)、土地权属管理(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土地市场管理(手段)。

  第五章

  1、土地制度概述

  1)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 我国土地所有制度的特点是:全部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所有

  权不得买卖和非法转让。

  3、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

  (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土地使用权出让由政府垄断经营以便国家宏观调控,政府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将规定了使用期限与用途的土地提供给使用者,使用期满将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与其他附着物收回。对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使用期内允许其转让、出租、抵押及其他经营活动,国家利用价格、税收等方式对其活动进行调控。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

  5、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a排他性b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c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d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6、土地所有权的涵义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一定的土地所有权意味着土地所有者在相应的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使用和处分土地。或者说,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7、 土地所有权包括内容: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土地处分权

  以上四种权能,构成土地所有权的完整结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以相互分离,其中最常见的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

  8、 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惟一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

  的国有土地。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合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客体是上述使用权主体取得的包承地、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

  9、 土地权属管理概念:它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

  10、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1)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保护士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台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3)调整土地关系

  11、土地所有权包括内容:a依法确认土地权属b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c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12、国有土地取得方式:a有偿取得方式:出租、出让、入股b无偿取得方式:划拨、依照法律政策取得

  13、土地权属流转划分:a按流转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b按流转的客体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农用地流转、建设用地流转和未利用地流转;c按其流转的层次不同可以分为一级土地使用权流转、二级土地使用权流转。

  14、土地使用权一级流转定义: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土地所有者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也称土地使用权的原始取得。

  15、土地使用权二级流转:指土地使用者从其他土地使用者手中取得土地位用权,也称土地使用权的继受取得。

  16、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它反映着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7、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一级流转是指土地使用者从国家手中取得土地使用权(原始取得)。流转方式: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划拨

  1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概念: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有偿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方式。

  1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特征:a出让主体具有特定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主体是国家,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处分权。b受让主体广泛性 c有偿性d计划性

  20、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a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b平等、自愿、有偿原则c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d充分合理有计划利用土地原则

  2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了解)

  22、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和挂牌出让

  23、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二级流转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者从其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者手中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24、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二级流转方式主要有:转让、出租、抵押

  25、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概念: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出让方式:出售、赠与、继承、交换

  26、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都是了解)

  27、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

  28、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依法给予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是保证各项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重要措施。

  29、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法规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补偿后,将集体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为。(重点掌握两者区别)

  30、土地征收特征:a是一种政府权力(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征地权,但为了保护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政府不能滥用土地征收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行使)b具有补偿性c具有强制性

  31、征地补偿费的构成:(1)土地补偿费 (2)青苗费 (3)安置补助费 (4)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5)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32、征收土地审批权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 hm2的;(3)其他土地超过70 hm2的。征收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了解)

  第六章

  1、土地利用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量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的肥力状态制约着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具有肥力的土地,才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肥力是土地(农业土地)的本质属性和质量标志。土地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指独立于人类生产活动之外,而由自然过程给予土地的肥力。人工肥力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首先是人类对土地所施予的各项人工措施,如耕作、施肥、修建排灌渠系、营造防护林、改良土壤……而形成的。自然肥力是人工肥力形成的基础,人工肥力是自然肥力的“加工”,二者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形成经济肥力。由于经济肥力是由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两者综合形成的,因此,具有经济肥力的土地能够提供较大数量的产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作物产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土地经济肥力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同时又是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凝结在其中的人工肥力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人类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下进行的。在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中,植物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有效肥力,不能及时吸收利用的称潜在肥力。土地肥力状况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土地肥力状况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其原因是: 1)、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人们就能更大规模地将劳力、资本投入土地,不断地提高人工肥力。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有可能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断地变为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形态,从而使土壤的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得到提高。

  3、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增加的收益就会依次递减,出现“肥力递减现象”,其原因是对土地连续追加的投资,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因而

  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有效肥力和作物产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时,土地肥力将会迅速提高,土地收益便以递增的趋势增长。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

  5、土地报酬三阶段分析

  (1)基本概念: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 :投入一定量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 ) :平均每单位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 = TP/LL:变动资源投入量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 :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 = ?TP/ ?L

  (2)TP 曲线、AP 曲线和 MP 曲线特征

  TP,AP,MP都是倒U型曲线。即:开始是上升的,分别达到一定点后先后转为下降。

  (3) MP、 AP 和TP关系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MP=0, TP最大;MP<0, TP↓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

  MP与AP之间关系: 当MP>AP, AP↑; 当MP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zongjie/43813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