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岗交流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充实的工作生活一不留神就过去了,回顾过去的工作,倍感充实,收获良多,是时候仔细的写一份工作总结了。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轮岗交流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轮岗交流与薄弱校发展》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本学期利用各种与教师们接触的机会,向他们了解各种教师支教的体会与感受、通过学校的班子成员调研其对教师轮岗交流的意见与看法。本学年共进行课题活动13次,博客上传材料18次。现将课题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抓准研究切入点,按照课题研究的五个方面:教师轮岗交流的必要性、教师轮岗交流的有利因素、教师轮岗交流的师生关系、教师轮岗交流的现状、教师轮岗交流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各个成员有了解到的教师轮岗交流的有关情况,在碰面后都进行相互交流。
一、要提高轮岗交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教师对教师轮岗交流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大局意识和应有的责任感,而只从评聘职称或被动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再加上区域间交通生活不便、生活条件存在差异等因素,造成他们有畏难情绪,主动性不强。在他们看来,交流轮岗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处于一种“被交流”、“被轮岗”的状态。一些受访者表示,自己参加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职称”、“为了完成评职称所需的条件”。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从交流的学校来讲,城镇学校往往对这一政策存在潜在的抵制情绪,他们怕交流轮岗影响到本校的教学质量,继而便“雪藏”优质教师。个别农村学校也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其原因是交流轮岗一方面给教师的生活交通等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打破了学校原有的管理常态和平衡,增加了许多管理上的难度。
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和家长层面来看,他们在认识上也褒贬不一。农村家长普遍对交流轮岗持欢迎和赞扬态度,他们认为县城教师水平确实比当地教师高,希望能够派更多的高水平教师来。一些农村家长也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有些县城学校选择表现不佳或新任教师交流轮岗,使农村学校成为这些教师的“试验田”和“练手场”,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的家长认为,交流轮岗一般都是短期行为(一年或两年),频繁换教师,学生很难适应,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二、要克服形式化问题
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轮岗,已实施了较长时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为农村教师队伍强“薄弱”,同时有时也为城里学校起到补“短板”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交流轮岗难以推进,甚至形式化、走过场的问题。
一是城镇的优秀教师下不去:为了让教师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支教,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将教师支教经历作为职务考核、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如此设计,却往往是一厢情愿,出现了为评职称而支教、导致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而评职称的支教要求一达到、就不愿下乡支教了。支教老师由于受年龄、身体、子女上学、照顾父母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优秀教师的离开、所带来的原校原班学生家长的压力,使得他们下不去;即便起初下去了,也往往因难以安心工作,频繁事假病假,不得不让他们中途返回原单位。此类现象偏僻的教学点更加突出,因教学点往往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工作繁重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网络不通、独守空校所带来的信息闭塞、安全隐忧,一人包班或一人多班的复式教学所带来的工作不适应等,使得教学点被置于支教范围之外。
二是农村的上不来:从近期调研的情况看出,以前是城里教师不愿下去而乡镇农村校的愿意上来;到目前却出现乡镇农村校的教师也不愿意上来,因农村校现在学生人数少、工作量轻、工资待遇和城里相同并且还有乡镇补贴。现在乡镇农村校愿意上来城里轮岗交流的基本上是因为孩子在城里读书需要照顾的原因。农村的上不来的另一原因是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如生活上需要解决食宿,牵挂家中的老人、孩子和爱人,工作上需要适应新环境,沟通新同事,变更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变大。对于中老年和取得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来说,这是他们不愿进城支教的主要原因。对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将教师派出就需要有教师顶岗;如果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的教师下不来,势必要学校自我解决问题,如返聘退休教师或聘请代课教师。其次派出去的年轻教师和有发展潜质的教师还可能回不来,使得本校优秀师资外流。因此是不希望将教师送出去轮岗的。
三是出工不出力:虽然下不去、上不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要求下,还是有不少教师参与了交流轮岗,但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有力使不上和有力不愿使)。有力使不上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对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的教师来说,区域和学校间的差距,让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实际,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出眼高手低的困境。而对于来自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来说,能力和习惯等与所挂职轮岗学校的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基于学习取经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工作上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不敢于使力。与有力使不上相对的是有力不愿使,主要是缘于主观因素。如生活不适、家庭牵挂、环境变换、家长压力和功利思考,以及临时观念等,可能让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产生应付心理、得过且过。
三、要强化制度与管理
教师轮岗制已成为均衡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举。然而,教师轮岗制虽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众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教师轮岗制度真正常态化、制度化。
首先,什么样的教师需要轮岗?根据文件要求,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而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但事实是,真正交流轮岗的教师其实并未达到相关要求。一者,从一校到另一校,教师需要做多方面的调整,部分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为避免麻烦,想方设法不去参加教师轮岗。二者,从教师在优质校和普通校之间流动,必定会引起其心理上的波动。轮岗教师争相去好学校,而去普通校的则寥寥无几。结构性的失衡,导致教师轮岗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下滑,这使得教师轮岗面临不少难题。
其次,学校是否会派出名优教师参与轮岗?本市之内各校间的竞争也很强烈。派出一位优秀教师去交流,意味着在竞争中本校就少一份胜算。然而,随着教师轮岗制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一方面要保证自身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又要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交流任务。权衡之下,部分优质学校便改头换面,将普通教师冠以优秀教师之名送出去交换。这样既完成了教师轮岗的任务要求,有保障了本校的教育质量。但对教师轮岗制度本身来说,这种做法却是一种损害。
尽管不同学校间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校与校之间的教师待遇还是会有差别。教师轮岗去了其他学校之后,待遇如何保证?最基本的食宿交通如何保证?这些问题不能尽快解决,教师轮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压,效果自然也会令人失望。可见,在教师轮岗制度背后,依然存在不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其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轮岗制,着力解决一些影响教师轮岗的细节性因素。消除轮岗教师的后顾之忧,保证制度的畅通落实。其二,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师轮岗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的轮岗计划和相应的考评体系,助推同城之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之间轮岗。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杜绝轮岗学校各种“打折扣”的行为。其三,作为教师,也应积极转变自身观念,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以自身实际行动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XX年的9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硚口区义烈巷小学,开始了我为期一年的轮岗交流工作。说实在的,从事教育工作十几载,突然离开熟悉的学校、同事,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彷徨。但我发现这里的老师是那样的热情友好,他们给予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使我信心倍增,全副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这一年的轮岗交流活动中,根据学校的需要我担任了五年级(2)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在领导的关心下、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锻炼,收获颇多。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刚接手这个班,就有好心的同事告诉我班上的孩子习惯不怎么好,每天能将作业本一本不落地收齐估计都是“太阳从西边升起”;多数学生已养成了在学校也讲武汉话的习惯,尤其是有个别有个性的同学喜欢“出口成脏”……良好的学风要从班风抓起,于是我首先从班干部入手,召开班干部会议,一起商榷班级公约,利用班会、晨会等教育阵地开展行为大讨论。考虑到班级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并不怎么好,我自己花钱布置教室,带头为班级捐助公用物品。课间,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跳长绳;午休,我与大家一起打乒乓球……课上到课下我积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我用自己一颗爱班级、爱学生的心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师们都说班级风貌变了,孩子们变得有礼了,课堂上变得积极了,每月行规评比表扬的次数多了,学生们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我这个刚来的老师。
二、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个班级中,有老师们号称的“四大金刚”,每次考试几乎都是不及格。我听在耳里,急在心里,我暗暗对自己说:“在这一年中,我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取得进步,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不仅是这几个孩子,还有很多家庭的父母他们并不是不想督促管理孩子的学习,生活的所迫、自己文化水平的低下实在是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家长的力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于是我经过一番思索开展了有针对性地学习活动。我坚持每天早到校,在教室里督促大家晨读;我将每一节的语文课都拿5分钟出来报听写;我利用课间时间让同学们相互检查背诵情况;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的作业,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跟踪记载,对他们的作面批面改,及时讲解订正;我鼓励大家共同阅读,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来反馈他们的阅读情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一年中,全班同学无论是期中还是期末考试合格率均达到了100%,优秀率达到了70%以上!取得的成绩不禁让我欣慰,更鼓舞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与热情,班级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积极参加学校工作:
虽然我知道在义烈巷小学工作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我却把自己当做是义烈巷小学的一员。无论是学科的教研活动,还是其他学科的听课、学习活动我都会积极认真的参加。在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我积极参加本校老师的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抱着学习的态度与执教老师、听课老师一起交流学习,为出课的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机智、小组探究学习等方面进行共同的研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受益非浅。这期间我还参加了学校的“节节课好”活动,我精心准备准备执教的《傻二哥》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同时,我也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区素质教育评估”活动中,认真准备,我班学生作为受检年级也得到了下校的督学的夸赞。
转眼间,一年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流逝了。虽然我现在已回到了自己的学校,但每当我闭上双眼,眼前就会浮现出同事们亲切的面容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虽然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但它却成为了我教师生涯中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十分感谢校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锻炼机会,感谢所有的同事对我的辛勤教导,让我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如此良好的学习机会,也使我有了诸多的体验和感受,觉得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再次成长。
20xx年xx份,我服从学校领导安排来到新镇中心小学校轮岗交流,成为四(1)班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在任课之前,就有老师跟我打预防针,说这个班级不光有三个经常考不及格的学生,而且大部分同学基础较差,教起来一定会比较累。我却认为刚送走的那个班级已是我们原本平行班中最差的一个,不可能还有更差的。开学报到那天,看着他们的暑期作业,我发现这一次真的又一次破了纪录,我该如何与他们一起学习?我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抓起,坚持早读,坚持默写,每天做一点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我又从家里带去了许多适合他们的书籍,鼓励他们有空多看课外书,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慢慢的,课堂上敢于发言的学生多了,学生的默写正确率提高了,课后互相借书看书的学生多了,学生的口语也提高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班的英语平均分最高,九十五以上,让我和孩子们都看到了希望,非常开心。
第二学期开学了,孩子们的变化更是让我感动不已:早读课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让我怀疑他们读的不是新课文;上课时,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作业本、补充习题上一个个工整漂亮的汉字已经让我分不清这是谁的作业,好几次翻到封面上查看名字,心中不禁赞叹进步的神速;默写本上,一个个全优的等第,准确无误的段落,让我又多了几分惊喜……这是怎么了,一个寒假过后,似乎一切都变得那样美好,出乎意料的美好。当我向同事讲述着心中的欣喜时,他们说也许只是暂时的,毕竟刚开学嘛。哪怕暂时的也好啊,哪怕伪装的也好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装久了,装到最后,就变成真的了。班队课上,我把我心中的这一份感动向他们做了表述,真心的表达我对大家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的点滴进步让我心成了冬天的暖阳。
岁月一天天流淌,孩子们的表现也越来越精彩,有些孩子的作业非常的完美。又到一年期末时,知道我要走了,孩子们给我写了一份信《写给老师的一封信》。阅读时,很开心,很感动!无论孩子们写些什么,都应该感激了。带着愉悦感动的心情逐一细读,孩子们真心的话语好多次让我泪湿眼眶。谁说他们是基础最差的?谁说他们是最不懂感情的?信中那一句句朴实优美真挚的话语,像一股股潺潺的清泉流淌过我的心田。孩子们,谢谢!真的谢谢你们了!老师真的没有为你们多做多少,可你们对老师的这份挚爱真的让我承受不起,我唯有感动、感谢、感恩:孩子们,谢谢你们的这份挚爱!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班级开展的庆六一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搞了很多活动。有六名同学担任主持人,其中以许政毅和冯坤德的小品最精彩。这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非常搞笑的小品,非常棒!
孩子们,老师从不后悔教了你们,也从不后悔自己付出的种种辛劳,因为你们的刻苦努力好学上进感恩知足让老师的生命得到了又一次的成长!感谢你们,一个月来的辛苦练习才有了今天的出色成绩!感谢你们,为自己的四年级画上了这么绚丽的一笔!感谢你们,让我们再一次证明这个真理:即使你无法超越别人,但你一定可以超越自己!今天,你们用自己的实力再一次证明了你们不是最差的,你们是老师眼里最棒的!
望着期末考卷,我有点担心。担心那些记忆力稍差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翻译和填空。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都考得不错,恭喜你们,未来的路,你们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一年的轮岗时间并不长,但这一年的轮岗经历赐予我一段新鲜而又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生命也因此更加精彩纷呈。这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成为我今后人生的不竭动力,鼓励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zongjie/42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