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多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多重人格乃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俗话来说就是两个不同的性格使用同一个身体。下面小编为您带来多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多重人格是如何形成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创伤事件,比如父母离异、朋友背叛、被当众体罚或更加严重的其他事件,如暴力、生命危险等。当这些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人的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导致自我的分裂——即分裂出一个新的子人格,一个被淹没在创伤事件中的子人格,一个对创伤事件有着强烈感受的子人格,是人们为了应对创伤而分裂出来的用以帮助自己的全新的子人格——他要么是无助的哀叹者,要么是博取同情的假装弱小者,要么是狂躁的愤怒者,还可能是勇敢的坚强者,当然还可能是其他的形象。
假如这个人所经历的创伤没有被很好地处理的话,这个被分裂出去的子人格就会一直游离在大的完整自我之外,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件,这个子人格就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做出一些令当事人自己都不可控制的言语和行为。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伤经历而导致自我的分裂,并不能被鉴定为“多重人格障碍”。因为当事人虽然有一部分子人格游离在自我之外,但是他的各个子人格之间是有沟通的,清晰地被自我所主导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即精神病学所说的是“有自知力的”。况且这个分裂出去的子人格,不见得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来生活的磨砺,他可能会变成当事人的主人格,也可能会逐渐变得较小甚至是消失(被其他的新生出的人格所代替)。
多重人格是不是精神分裂症呢?尽管在某方面来说,这两种情况比较类似,但它们属于不同的两种心理障碍。多重人格是一个肉体内存在多个灵魂,而精神分裂则是一个肉体存在一个灵魂,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各位网友不要把多重人格与精神分裂弄混哦!
附:我们都是“多重人格”
你脑中不止有一个自己
自己脑中不止有一个自己,这似乎与我们的直觉有所冲突。我们的意识看起来似乎沿着一条连续的时间流在走。
但想想就知道了,高冷理智的你正在读这篇文章的同时,很可能就想到外向的你昨晚参加的聚会,神经质的你担心聚会结束后在黑暗停车场里会被抢劫,浪漫的你第一次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命定的爱人。
你以为的连续意识可能是因为被骗了,许多开拓性发现都提出:在“屏幕”后面,非意识层面,发生了很多事。下面是对得出那个结论的开拓性发现的简短总结。
经典发现之一
有关“模块性”最重要的发现可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得出的,法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类型的失语症都与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的损伤有关联。某个地方受损导致无法组句,即使患者可以理解话语并使用非言语线索(比如点头或者打手势;Broca’s经典案例中可以用手指比划出自己失语多少年了)。
一方面,Broca观察到伤到皮层的邻近区域(韦尼克区Wernicke’sarea:大脑的左半部在颞颥叶的后部的一片区域,参与辨认口语)会导致相反问题,尽管还有说话能力,但无法理解别人说的话。
经典发现之二
另一个经典发现要追溯到1957年William Scoville和Brenda Milner的论文。论文中提到H.M的经典案例,他做癫痫外科手术时失去了大部分海马体和颞叶(每侧大脑半脑后下方位于枕叶的前方的脑叶,其中有大脑的听觉中心)的一些周边区域。
术后,他不能叙述新经历(比如叫出美国现任总统的名字,即使他听了这个名字好几次)。但是H.M.能学会新的非文字任务(比如追踪旋转体,这个任务要求一个人追踪随着转盘转动的一个点)。这表明不同类型的记忆受大脑中不同区域影响。
经典发现之三
20世纪60年代Roger Sperry 和Michael Gazzaniga 发表了几个案例,案例中的人左脑和右脑分离。这个手术的一个后果是,左脑与右脑无法沟通。如果调查人员给他的左脑(更擅长口语)看一个图像(比如一个勺子的图),快速将图片从右半脑视觉区略过,这个人可以说出物品的名字。但是如果将同一图像给右脑看,那个人就只能用左手指出勺子,但无法说出它叫什么。
Gazzaniga描绘了一个脑分裂的病人是如何右脑看到一个情绪图时努力通过表情和行为的描述“解释”他的情绪(因为擅长口语的左脑不知道这个图片,所以只能编造一个合理化的故事)。这项工作成为当代神经科学的基石,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它挑战了统一意识。它显示了大脑的哪部分正在活跃并处理进入的信息,会导致我们的意识经历非常不同。
儿童的人格形成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作为心理学家的阿德勒对儿童格的形成及其培养的理论,既独到又深刻。虽然这本书发表距今超过半个世纪,但他的见解在当今中国,对于人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是译者的看法,也是译者翻译这本心理学和教育学名著的原因。
作者简介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早年学医,大概在1900年开始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疾病。他是提出关于人的卑感的概念和理论的第一人。在1937年出版的《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一书中,他提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了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亦即心理、感情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后来,他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关于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这一核心理沦,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gunzhua.com/fanwen/gongzuojihua/967503.html